智力测验发展与特殊教育论文

时间:2022-07-30 03:17:19

智力测验发展与特殊教育论文

一、智力测验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

在智力测验诞生之前,没有统一的、严格的、科学的标准来区分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据记载,公元17世纪,人们对智力落后与精神疾病还未能给予科学的区分。智力上的残疾往往被当作精神上的障碍,与精神病人关在一起,接受着同样野蛮的看管和治疗。社会对弱智者和精神病患者仅仅提供了一个勉强生存的空间,对这些人不进行任何的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说智力测验推动了特殊教育的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智力测验扩大了特殊教育对象的范围

在世界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是盲、聋哑教育,对于智力落后与精神疾病最初还不能给予科学的区分。1905年比纳和其同事西蒙发表了《诊断异常儿童智力的新方法》,即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标志着智力测验的正式出现。这一量表提出了智力年龄的概念,人们借助于这一概念首次得到一个可用来评定儿童智力的定量标准,依据测量结果把儿童送到适合于他们教育的学校之中。20世纪20年代开始,流行智力落后分类的三分法,把智力落后儿童分为三个等级。1916年,在对比纳—西蒙智力量表重新修订和出版以后,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推孟开始对天才儿童进行研究,他的研究致力于发现天才儿童应具备的生理、心理特征和个性品质,以及其将在未来的社会中成为怎样的人。继比纳—西蒙智力量表之后,很多研究者修订,研创了一系列的智力量表。这些智力量表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如,在美国WISC-R操作量表是使用最广泛的听觉受损儿童智力测验;比纳量表的改编本被用于盲人测验;斯坦福—比纳量表通常应用于对运动受损个案的检查等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智力测验的产生和应用扩大了特殊教育对象的范围。

(二)智力测验有助于特殊教育对象的甄别

智力测验最初开始于一个法国公共教育部部长在20世纪初所作的一项决定,正是这一决定产生了鉴定智力落后儿童的程序。每一个广为流传的智力测验都有自己的常模标准,根据这些常模标准,能够判断其智力水平,结合其他量表,比如社会适应行为量表等,可以鉴定出有不同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同时在某些特殊儿童的鉴别中也需要进行智力测验。例如,在天才儿童的鉴别中,智商分数的高低就是一条很重要的标准。

(三)智力测验有助于特殊儿童的测评

纵观智力测验的发展可以看出,智力测验的形式由静态、回顾性的测验向动态测验发展。动态测验常用的范式是将测验与干预结合起来,通常要求被试在测验中学习,其程序是:前测—教学(训练)—后测,被试在两次测验之间的获益代表了其学习潜能。动态测验不仅评价儿童的现有水平,还着眼于儿童的发展潜能即最近发展区,寻求将潜能变为现实的干预手段。这一方面为特殊教育中的干预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还促进了特殊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也是不断成长与发展的,不能用静态的眼光看待他们。

二、智力测验对特殊教育发展的消极作用

智力测验是既有利又有弊的。尽管它促进了特殊教育对象的产生、甄别、测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有助于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但它给特殊儿童贴上的标签,其消极影响是深远的。首先,标签通常关注残疾、损伤和能力上的缺陷,这导致很多人可能只根据其不能做什么,而不是他们能够做什么或可以学习什么来考虑问题。而且特殊教育标签具有持久性,一旦被贴上特殊教育标签,儿童就很难摆脱它。其次,这种标签可能会给儿童带来侮辱,导致同伴的拒绝或嘲笑,并且给儿童的自尊心带来消极的影响。再次,标签给特殊需要儿童家庭带来沉重的压力。由此导致父母的对待孩子的态度、行为方式会发生很大改变,不利于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对其父母也是一种伤害。最后,对那些被归入某一特征类别的儿童来说,存在一种倾向,即认为这类特征的儿童其他特征也相同,这就减少了每个儿童特殊性的探究和正确评价。而且标签很容易让其他人降低对特殊儿童的期望,以标签为基础对他们区别对待,这样可能会阻碍特殊儿童的学习速率,并导致儿童的发展水平受限制。

三、特殊教育发展促进智力测验的完善

(一)智力测验的适用年龄范围扩大

二十世纪,人们普遍认为应该为所有的孩子提供学校教育。美国州政府有能力并且为特殊教育提供了财政资助,特殊教育一直在稳步发展,而且许多城市的学校教育体制中,特殊教育已作为一个基本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对特殊儿童的鉴别和筛查也渐上日程。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研究者们发现,特殊儿童在接受合理的教育之后,在各方面的表现中是进步的,这一点是通过测验证明的。由此,特殊儿童的早发现、早干预成为人们的共识,现有的测验使用年龄范围不足以测查年龄比较小的特殊儿童。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同时比纳-西蒙量表也在不断地改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特殊教育领域下特殊儿童的早发现、早干预理论促进智力测验的研究和设计,扩大了其适用的年龄范围,这无疑是一大进步。

(二)文化公平测验出现

在特殊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开始思考,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宗教信仰的人用同一种智力测验所得的智商(IQ),是否能真正说明一个人智力的高低、优劣。在现实智力测验中研究者们选取的样本是很有限制的,一般是中产阶级家庭,白色人种。这种种族、文化背景等等的差异对智力测验的结果有何种影响。这种对特殊儿童出于人道主义的思考,促使研究者进一步的探索,于是产生了各类不同形式的智力测验。例如,文化公平测验。在人类文明史上,在对特殊儿童的关注过程中,这类文化公平测验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三)智力测验与多种测验的结合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特殊教育有了迅猛的发展。残疾人教育的成功使人们对残疾人的潜能,特别是智力落后者的潜能有了新的、更为乐观的看法,人们开始重新评价残疾人的教育。单纯的智力测验不能很好地反映特殊儿童,尤其是智力落后者的真实发展水平和特点。特殊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对特殊儿童的鉴别过程有了新的要求,必须由特殊教育教师、家长、学校、心理专家、物理治疗师共同参与特殊需要儿童的鉴定。与此同时,美国智力落后学会对智力落后儿童的定义有了新的界定,“智力落后是指个体在当前功能上的重大限制,表现在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同时伴有与下列各项适应技能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关的局限:交往、自我照顾、居家生活、社交技能、社区利用、自我指导、健康与安全、功能性学科、休闲与工作,智力落后发生在18岁以前。”这一新定义要求在鉴别智力落后儿童时,除了智力测验外,还必须进行适应行为测量。特殊教育不断发展,特殊需要儿童也需要全面发展,发挥自己的优势,补偿自身的缺陷,要求在进行鉴别诊断时必须全方位的测查。智力测验势必要与其他多种测验相结合。

(四)对智力测验的施测者要求的提高

特殊教育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诊断阶段出现了施测者不专业的现象,对特殊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极为不利。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在特殊教育各个环节和过程中必须做到精益求精。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也是以测验和诊断为依据的。这就要求智力测验的施测者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作者:赵丽娜1赵斌2工作单位:1.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系2.西南大学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