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大学本科通识教育论文

时间:2022-05-31 09:58:37

师范大学本科通识教育论文

摘要:南京师范大学自2006年开设博雅课程以来,在从通识教育的理论认识转向实践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介绍了南京师范大学通识教育的实践形式,指出学校在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和考评机制上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对策。

关键词:通识教育;师范大学;本科教学;教学改革

1通识教育的内涵

通识教育如今日益受到我国教育界的关注,但是“我国通识教育在整体上仍然处于探索期”、“尚未形成一套公认的通识教育模式”[1],对于通识教育的理解也各有不同。通识教育一词源自拉丁语StudiumGenerale,即“来自各方的人一起参与学习”的意思。通识教育的概念起源于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自由教育,主张“培养内外一切善德”,从而培养出能成为国家统治者和社会精英阶层的公民。在二十世纪4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颁布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简称“红皮书”)中将通识教育集中进行了阐述,认为通识教育是主要通过提供文理基础教育内容的方式,让学生获得共同的学习经验和基本公民素养的教育理念。2007年,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委员会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明确提出,“通识教育的作于在于建立大学学习和大学之外的桥梁和纽带,让学生掌握全面分析问题、客观地看待社会、明了个体社会职责的思想方法”。由此可见,通识教育不等同于对专业教育的补充,也不是空泛地指传授一般的知识来普及教育,更加不是简单地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和知识面广度的选修课。“它是一种世界性高等教育理念。”[2]它不与专业教育对立,而是两者互相联系和补充。它需要完整的教育体系来实现。“通识教育是人的教育”,重在启发学生思考和培养学生更好在社会上发挥自我的能力。

2南京师范大学本科通识教育模式

南京师范大学共有26个学院,除强化培养学院之外,其余25个学院的课程结构由以下四部分组成: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和自主发展课程。在学分要求上,各个学院有些细微的差别,大致是50个通识教育课程学分,30个自主发展课程学分,专业主干课和学科基础课程为70个学分,总共150学分。在课程设置上,通识教育课程包含了公共课程和博雅课程两大类,其中公共课程即为公共必修课,包含了大部分的政治课类课程。强化培养学院是南京师范大学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活动的特区和研究生优秀生源基地。强化培养学院设有理科强化班、工科强化班和文科强化班,学生入学后在大一下才会选择相关专业。强化培养学院在专业课程、自主发展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之外还设置了平台课程,减少了对博雅课程要求的学分,提高了对科研自主发展课程的学分要求。

3存在问题

3.1课程设置不合理

从学校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上可以看出,通识教育课程的比例失调,政治思想课的公共基础课占了80%,无法体现通识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成为优秀公民,狭隘地理解了通识教育的理念。尽管博雅课程种类丰富并且数量较多,给学生丰富的选择,但是这些五花八门、杂乱无章的博雅课从缺乏学科之间的整合和知识统整。许多课程仅仅是对某门学科的简单介绍,缺乏深入探讨,难以达到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很多博雅课如果不点名,学生便不会去上课,甚至出现了某门50多人选的课,有的时候只有5个同学去上课的情况。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了通识教育对于有专业教育的学生显得意义有限,造成了学生对于博雅课的重视程度不高,采取随意敷衍了事的态度,使得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3.2评价与考核机制不健全

学校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与考核是规范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目前,南师大仍然没有颁布详细的博雅课考评体系,尽管在《南京师范大学关于博雅课程的实施意见》中,学校明确规定了教学要求,但是对于博雅课并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进行监督与考核。各个学院有专门的机构对于学生的专业课进行教学检查和最后的考试要求与监督,可是博雅课并不在其管理范围之内。这种评价机制的缺失,大大影响了博雅课的开展效果。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与考核是教师了解通识教育状况和更好地改进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也是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且提高其能力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博雅课的考评应该依据课程目标,着重对学生思维和能力的考核,并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来更好地指导其接下来的学习。由于博雅课的成绩最后不会计入学生个人的期末考评总分,所以许多学生不在意自己的博雅课成绩,也没有认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老师也应学生的要求,对学生的考核上要求不严格,平时不点名,没有作业的课成为学生热捧的“大水课”。在学校选课的过程中,学生选课的标准取决于“这门课有没有作业”和“这门课点不点名”,那些严格要求学生的老师的课因为没有同学选择而无法开课。

4改进对策

4.1明确教育理念

进行通识教育绝对不单单是开设通识教育类的课程,从学校到教师,从教育者到学习者,都应该充分明确通识教育的根本理念,认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作用。反之,通识教育只能作为专业教育的补充,流于形式。

4.2改进课程体系

在明确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改进课程体系,在博雅课程的设置上学校应该研制一套“符合自己学校品牌特色和本科生培养目标的通识教育体系”,并且突破单个学科的限制,以社会为主题进行开课。作为师范大学,可以设置体现师范特色的以教育为主题的课程,提高大家对教育体系甚至是教育产业的认识和思考能力。比起已经开设的教育学这些理论性太强的课程,可以开设一些以师生关系、家庭教育、学生性教育等社会热点问题为主题的课程。学校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应具备哪些必要的能力,将一些新的课程纳入必修的通识教育课程内。比如当今社会,对法律和国际关系的理解是社会公民需要的能力,可将法律类课程和国际关系类课程作为分布必修类课程中,让学生掌握这些重要的能力。除此以外,还应该控制每门课程的选修人数在30人左右,以此保障课堂互动与交流的充分性,并给教师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以充分的支持。

作者:姜子芸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亮.我国通识教育改革的成就、困境与出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6).

[2]孟卫青,黄崴.我国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制度困境与出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