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时间:2022-00-00 12:00:00

高中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摘要:香港自2009年实行新学制以来,在高中阶段开设了一门新课程———通识教育科,作为香港中学文凭考试(相当于内地的高考)的四大核心科目之一,是全体高中生必修必考的科目。因为它与内地高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着一定的共通之处,因此,在主要分析介绍它的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评核方法以及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基础上,对内地高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香港;通识教育科;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改革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香港政府一直在反思,努力通过改革去改变长久以来施加在学生身上沉重的考试压力,以及由此引发的“填鸭式”教学和死记硬背的学习这些情况。2000年11月,香港课程发展议会公布了“以学会学习———课程发展路向”为题的课程发展咨询文件,从此教育系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尤其是2009年在高中课程结构方面的一个大规模改革:公开考试的数量由原来的两个(香港中学会考和香港高级程度会考)减到一个(香港中学文凭考试);校本评核被纳入其中,即学生的日常学习表现也计算在本科目的整体学习成果中;新高中课程中通识教育科作为一门必修科目由中四到中六的学生学习等。其中,通识教育科作为四大核心科目之一,是全体高中生必修必考的科目,它与传统的课程在教学设计和安排上有着不小的区别,具体表现如下:在通识教育科中,注重的是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能力,而不是对一套固定知识的死记硬背;评价的是学生持续的独立学习表现,而不是对考试的材料进行检查;强调的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参与,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来自教师的直接教授。在通识教育科中,鼓励教师采用新的教学法即问题探究法。正如Fung所描述:“通识教育科有望对香港填鸭式的学习和教学传统做出改变,并朝着灵活的自主学习及运用知识而发展”。[1](P6)因此,通识教育科出于多种原因被视为教育改革的典型体现,也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

一、香港新高中通识教育科的设定及其理念

通识教育科这门课程在香港并不是一个全新的科目,它是之前高级补充程度的通识教育科的修订和延伸。在香港,高级补充程度的通识教育科于1992年开设,随后2003年在中四至中五开设的“综合人文科”(主要为理科或科技科的学生选修)和“科学与科技科”(供文科学生选修),这些都为新高中通识教育科的开设积累了不少经验。[2](P66)通识教育科的设立,“是为了让学生把不同学科间的知识联系起来,从多个角度来审题,并构建与他们现实生活直接相关的个人知识。”[3](P2)同时,通识教育科也认同:“所有高中学生通过一系列与他们年纪相匹配的教与学活动,可以构建并扩大知识面。”[3](P4)概括来讲,通识教育科设立的理念“在于让广大高中学生能够:1.加强对时事的触觉(Awareness);2.拓宽知识与看待事物的角度(Brodening);3.提升批判性思考能力(CriticalThinking)”[4](P29),有人把这称为通识教育科的ABC元素。

二、香港新高中通识教育科的课程结构

通识教育科的课程内容总体上是以单元的模式来设计,简单来说,就是“三范畴,六单元”和独立专题探究。它的总课时为270小时,其中三个学习范畴占了180个小时,它们分别是“自我与个人成长”“社会与文化”及“科学科技与环境”,共包含六个单元,每个单元30小时。独立专题探究的学时为90小时。表1通识教育科的课程结构通识教育科的学习单元不是一些专业性很强、高深的专题,而是与个体生活息息相关的议题,目的是想让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能够从多个角度和多元价值取向出发,把各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分析来自社会上的各种不同声音,进而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跨学科思考技能。举例来说,如今日香港这一单元,它涉及的主题可以是1.生活素质;2.法治和社会政治参与;3.身份和身份认同。这时,我们可探讨的主要问题可以是:1.香港应该如何维持或改善居民的生活素质?2.香港居民应该如何正确参与一些社会性政治事务?就法治精神而言,香港居民如何正确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3.香港居民的身份认同是如何形成的?这些都是为了使学生日后能成为一个有整体文化观的公民而做准备。此外,独立专题探究这部分是推行通识教育科与其他传统学科最大的不同之处,它利用各种长期存在的或是当下最新的议题让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以激励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参与。在此过程中,为了能够做出积极判断,学生需要能够对自己所处立场的情况以及在面临情况有所改变需要修改判断时,都能够有通透的了解和掌握,只有这样的学习才能够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意义建设。此外,有争议性的议题可以促使学生在价值判断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使价值教育成为可能。

三、香港新高中通识教育科的考核方式

通识教育科的考核要求学生能够探究不同情境的议题,综合运用所学进行探究和反思。它的公开评核包括公开考试和校本评核两部分。其中公开考试包括:卷一:数据回应题,占总分50%,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卷二:延伸回应题,占总分30%,考试时间为75分钟。这部分考试的特征有:第一,对广泛的学习成果及考核目标进行有代表性的样本测试;第二,试卷在设计上是跨学科背景的,主要是想通过提问,让学生表达个人对当前各种问题的判断和见解,以考核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允许在表现水平上有分化存在。校本评核是指独立专题探究部分。校本评核的优点在于:其一,它可作为评价学生实际能力的一个更可靠的指标,尤其是学生发展中的情感领域———这是纸笔测验所不具备的。其二,长期的校本评核评估将减轻学生对一次性公开考试的依赖性以及所带来的压力。校本评核对三个阶段(项目计划提出、数据收集和成果展示)进行持续性的评价记录,占总分的20%。也就是说,校本评核要求学生进行基于项目计划的探究,在这过程中,他们应该展示沟通、数据收集及分析和问题解决等各种能力,他们的表现也会被记录到横跨三个阶段的报告中。这部分的特征是:第一,学生经历一种自我导向的、探究式学习;第二,学生对跨课程知识进行整合、衔接;第三,学生发展自身更高层次的思维技能。校本评核将评核范围扩充到笔试难以评估的各类较高层次的能力上,弥补了公开考试中纸笔测试的不足。总的来说,通识教育科的评价设计是为了反映学生自我充实的学习过程,这样使得该科目减少为了应对一次性考试的不足之处而教学,是为了发展学生的通用技能而教学。

四、香港新高中通识教育科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一)教师质素和教材选用问题。通识教育科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价值判断这些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加上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所应充当的角色是学习促进者、资料提供者和引导者,他们须向学生提供可参考资料的来源,并在适当时候刺激学生进行深一步的探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师自身的质素对通识教育科能否顺利实施起着关键性影响。但“据香港教师中心在2006年做过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在该课程的开设之初,有很大比重的教师认为自身没有足够的跨学科能力去教授通识教育科”。[4](P29)再加上香港政府只提供课程指引,不提供统一教科书,各个学校基本上都是使用校本教材,如何筛选和整理资料就是一个不小的问题。这样一来,通识教育科的科任老师身上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二)学生的学习方式问题。通识教育科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独立思考能力,评核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也没有明确的观点限定。它看重的是学生提出观点背后的依据与理由,以及学生能够清晰地展示思考的过程等。学部分是由他们自己选择或是同学间相互讨论决定,这需要一改往常“什么都等着老师来安排”的被动观念。但由于长久以来的应试教育抑制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上而下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也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性。所以,要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对于学生来说也存在着不小的压力。

五、对内地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启示

我国内地高中开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虽已有十多个年头,但不乏有很多问题产生。第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设计通常是立足于某一个学习阶段(小学、初中或高中)或某一个年级来设计,这就容易造成各学习阶段或是各年级之间的课程内容出现彼此割裂的情况;第二,课程内容的安排往往是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大指定领域(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和劳动与技术教育)各自开成四门课。这样一来,不仅是跟其他学科课程,四大领域之间也缺乏横向沟通和配合,会造成教学内容的重复以及教学资源的浪费;第三,这门课程的评价方法也不完善,过去大多停留在简单的考核、学分认定阶段,缺乏明确可操作的评价标准。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香港新高中通识教育科虽不等同于内地高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两者有着一定的共通性,所以也能从中获取一些启示。第一,各学习阶段的课程内容要循序渐进,注重衔接。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在年级与年级之间的过渡和衔接,在各学段之间课程内容的逐步深化,避免小学生在研究零花钱的使用问题,初中生和高中生同时也在研究这个问题,但是三者的学习方式并没有出现质的差别,这就是一种倒退的教育,对学生的能力发展毫无益处可言。第二,设计与课程目标、内容相配套的评价方案(该方案要有详细、可操作的评价标准)。通识教育科实施公开评核是作为核心科目的必然要求,也因为该科成绩是香港地区的大学招生以及就职的重要指标。在我国内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虽然也要求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学习、多角度思考的能力,作为必修课却没有与之相适合、配套的评价方案。一直以来,教师评定该门课程的常规做法就是简单的校内评估和学分认定,因为它在人们看来只是取得高中学历和文凭的一个必要而不充分条件。第三,重建教师信念,发展相应的素养要求。要推行新的课程改革制度,必定会遇到很多困难,而首先要解决的是教师的态度及信念问题,要让教师团体从根本上重视起来。我们的教师基本上都是从过去的高考制度下走过来的,只重视传统的笔试成绩,忽视学生其他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也就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学生掌握各种解题技巧,在考试中获取高分。基于这种现实情况,在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循序渐进,让广大教师有足够的适应时间。例如,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课程中,可以加入重组教师信念的课程。也就是说,教师需要从传统的总结性评价模式中解放出来,改变对评价的信念,理解政策制定者的真正意图,从而才能真正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最大价值。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到,2014年启动两个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浙江省和上海市)。以浙江省为例,它在随后颁布的《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中提到: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高校可对考生高中阶段综合素质评价提出要求,作为录取参考;作为报考条件和初次遴选的主要依据之一,高校可以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社会实践情况等多方面提出要求,或纳入综合成绩。基于此,我们可以把学生在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综合素养以及成果都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和依据,这也就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了政策支持。香港新高中通识教育科的开设虽也是有问题存在,但它为内地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启示,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

作者:郑娇君 单位: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Fung,Y.,Tang,T.&Chan,C.C.LearningandTeachingLibe-ralStudies:TheoryandPractice[M].HongKong:OpenUniversityofHongKongPress,2011.

[2]冯生尧.香港高中通识教育科:作为普通公民的共同基础课程[J].现代教育论丛,2008(10).

[3]CurriculumDevelopmentCouncil&HongKongExamin-ationandAssessmentAuthority.NewSeniorSecondaryCurriculumandAssessmentGuide(Secondary4-6)-LiberalStudies[EB]).EducationandManpowerBureau,HKSARG.2007.

[4]武荷岚.香港高中通识教育科及其对内地课程改革的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