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论文2篇

时间:2022-04-27 10:45:57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论文2篇

第一篇

一、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1.通识教育理念还未形成,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其宗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把人工具化。其基本特征是从大学以外的问题来思考大学使命,不以满足大学内部需要为目的;由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的问题来思考培养目标,不以满足职业需要为目标。准此而论,许多高职院校还远未形成通识教育理念。我校实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方针,办学目标很明确,就是为社会输送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而通识教育的成效是隐性的,学校开展通识教育对学生素质的影响力,在短时间内显现不出来。而且在高职院校各种类型的评估中,专业教育成效是评估的主要着眼点,这使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漠视了通识教育的开展。尽管通识教育理念在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肯定,但是在实践上,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地被淡化,甚至忽视。

2.课程内容杂乱、结构失衡

流行观点认为,课程越全,通识教育就搞得越好,这种观点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忽视课程结构和质量问题。很多学校开设的通识课更像是“大杂烩”,乍看上去品种丰富,实际上搭配失当,食者难免营养不良或者消化不良。在我校开设的通识课程中,知识性课程多,方法类、思维类课程少,缺乏指导学生学习“做人”、“做事”所必备的哲学、人文、科学等核心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课程。每一学期超市课的开设缺乏统筹规划,不能做到文理和学科门类的相对均衡。同时由于多方面原因,在学生选修超市课方面未能作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强制性规定,比如文科生必须要选修一门自然科学课程,理科生必须要选修一门社会科学课程。这是国内大学开展通识教育时的流行做法,高职院校应该借鉴。

3.师资力量存在结构性和稳定性问题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师资普遍存在问题。我校缺乏一支数量充足而又稳定的高水平通识教育队伍。就目前超市课师资力量而言,结构不尽合理,年轻教师居多,教学经验丰富的名师偏少。师资队伍不稳定,课程开设与否听凭教师自愿。队伍不稳定,课程就无法稳定,课程体系无从谈起。

4.学生认识存在偏差

学生就业压力大,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学得一技之长,找一个好工作。学生的功利性心态对通识教育课的影响很大,他们缺乏接受通识教育的内在动力。很多学生上课很不认真,学生将教室当做闲聊场、休闲所。很多学生认为通识教育只是给他们增加了课业负担而已,只是迫于学校规定,为了获得学分不得已而为之。

二、高职院校加强通识教育的对策

1.加强通识理念的宣传

通识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学校不是工厂,学生也不是“产品”。专业技能固然重要,而思维与方法的训练、精神的陶冶和人文素养的形成同样不可轻视。虽然目前高职类院校不可能推行“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的原则,但形成通识教育理念、重视通识教育应该是努力的方向。我们通过专题讲座、读书会、研讨会等活动形式使全体教师形成通识教育理念,并将之贯彻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努力把通识教育理念渗透、融合到专业教育之中,在各学科的教学大纲中要有所体现。努力让专业教育科目发挥通识教育的机能。这样可以弥补通识教育科目不足的问题。通过不断地努力,最终使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趋于协调一体。

2.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统筹规划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超市课、选修课的管理还不能满足通识教育的要求,建议在各校教务处设立专门机构对通识课进行统筹规划。其职能有一是根据目前教学资源制定通识教育总体规划,发动教师投入到通识教育当中;二是确定每学期的开课计划。在内蒙古高职院校当中,各系、二级学院承担了超市课新开课审核的主要工作,各校教务处往往进行例行审查。各二级学院审核时主要从课程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与成熟性着眼,囿于工作范围,不能对全校超市课合理配置问题进行通盘考虑。作为全校教学活动领导机构的教务处必须负起统筹全局的责任。对于上报来的课程根据通识教育的总体规划确定其开设与否,以形成合理的搭配,不使学科门类畸轻畸重,使学生有多样化的选择。同一学科的课程应是不同方向,教学内容不应该相同;三是开发通识教育新课程。发动教师广泛参与,打破学科分界,将同一主题的专业知识进行整合。越是复杂的、多面性的问题,涉及到学科和知识的面就越广,也就越有利于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四是对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宏观监控。通识课程的考核可以更多样化,闭卷考试也应成为选择之一。

3.通识课程精品化

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存在一定的冲突。在课时数上和教师与学生对课程的态度差别中,矛盾处处存在。减少矛盾的方法之一就是把通识课程精品化。具体来讲,提高超市课的准入门槛。申请超市课的课程应是二级学院开设多年的成熟课程,精品课更佳。师资应该是副教授,例如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是任意选修课的课程负责人必须是具有副高以上职称且有丰富的高职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特殊情况如专业限制招生等原因,教师的开课条件可适当放宽。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思维与方法的训练,而不是知识的灌输。注重实践活动,注意通专结合,否则学生学习通识课程积极性不高。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余永定所提倡的那样,高职的通识教育在内容上,有三个面向: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现实,而不是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总之,我们必须把通识课程精品化,否则人们都会认为通识课可有可无,纯粹点缀而已。

4.加强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超市课课程体系化,必须使超市课师资队伍保持稳定。学院及教务处应当制定政策鼓励优秀教师投身到超市课的教学活动。比如,在目前基础上再适当提高超市课的课时费,并保证足额按时发放;在优秀教师、名师的评选活动加入超市课考量内容等等。

三、新的机遇

目前,通识教育开展的必要性已被各校所认可。但就开展情况而言,高职高专院校多数是各自为战,相互之间联动很少。加强通识教育,各校不仅要苦练内功,还要相互切蹉。不能仅着眼于个体的发展,还要放眼全地区乃至全国。目前全国许多地方建有大学城,这正是加强通识教育的契机,可充分利用大学城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来加强通识教育。在大学城中,众多高校云集,各有办学特色,完全可以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比如呼和浩特大学城集聚了包括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内蒙古商贸学院、内蒙古机电职业学院、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内蒙古电子信息学院等学院在内的诸多高校。办学各有千秋,其中的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具有强化通识课教育所应具备的诸多条件。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学科分布范围之广在自治区高职高专院校中首屈一指。该校中文、政史、音乐、美术、数学、物理、化学、小学教育等学科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强,应该把它们的影响和作用辐射到其他学校,为培养素质全面的专科人才做出贡献。如果科学规划、实施有力,通识教育完全可以成为呼和浩特高职院校办学的亮点之一。众多高职院校聚集大学城,提供了加强通识教育的便利条件。高职学校之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到资源共享。首先要确立定期座谈机制。定期召开由各校校长、教务处长参加的通识教育会议。宣传通识教育理念,强化通识教育意识。其次,要打破院校之间的壁垒。只有这样,优秀师资和课程资源才可以共享,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才可以自由交流。教育的成效最终以人才培养质量为评判标准。高职院校应把眼光放长远,立志培养综合素质强的人才。依托通识教育,高职院校可以培养出“既会做人、也会做事”,通专结合的综合性人才。

作者:敖福军单位:呼和浩特职业学院

第二篇

一、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走内涵、特色、创新的发展道路

实施“通识教育”,是高职院校走内涵发展道路的“加速器”。在当今社会,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先进技术、先进工艺的不断涌现,逐渐打破了技能人们“一技走天下”的传统观念,知识更新换代、技术创新之快,使得所学知识很快就会过时,科技的快速发展对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提升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以专业知识传授为主”的专业教育逐渐失去了特色与创新,迫切需要在内涵提升上下功夫。而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并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打破原有的学科之间的壁垒,用“通识教育”来重新搭建知识体系的桥梁,可以让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互相渗透,生命科学与艺术美学完美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加快促进高职院校走内涵建设、特色创新的发展道路。

(二)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完整的人”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结构单一、创新能力缺乏的技术型工人会逐渐被社会淘汰。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多样化的人才,要求知识结构要多元化,并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敢于批判、勇于探索的能力,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仅仅靠高职院校目前的“专业教育”是无法实现的。高职教育除了帮助学生认识、适应、改造外部物质世界之外,也负有促进人的自我完善、使人性趋于完美的使命。在全球化时代,面对科技的发展和日益增多的社会问题,加强人类自身的建设、促进人性的完美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高职教育要超越单纯适应经济、物质的目的,走向物质与精神、知识与价值的融合,走向生命形态,这是对时代精神的一种回应。只有实施“通识教育”,“完整人”的培养目标才能够实现。

(三)有利于完善高职课程体系

目前的高职院校实际上都开设了通识类课程,只是由于概念意识比较模糊,不知道所开设的课程是属于通识教育课程的范畴,例如计算机基础、英语和思政类的课程等。但通识教育的课程远远不止这些,而且这些单独开设的课程并不形成体系,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就要使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渗透,将“通识教育课程”纳入高职院校的整个人才培养计划当中,纳入到教学实施计划当中,不断探索开发适合高职院校自身特点的通识课程,不断完善通识课程的内容,推动着我国高职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

二、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及原因

(一)对通识教育的理念认识不清

“通识教育”源自古希腊的“自由教育”,是西方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经典概念。它代表了人类亘古至今的一种培养完整人格的教育思想,并成为西方现代高等教育的基石和思想支柱。这一“舶来品”被介绍到国内,并被众多国内知名大学纷纷效仿。在高职教育领域,由于一直以来受传统观念和相关政策的影响,人们对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观念根深蒂固,将“职业与技能”划上了等号。虽然少数高职院校开始探索职业院校的通识教育并有所成效,但大部分高职院校还不了解通识教育的真正意义。有的只是“依葫芦画瓢”式地照搬,对于究竟是什么样的课程才能被称谓“通识教育课程”,对于如何实施通识教育等问题,未能引起高职教师们的思考。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导致“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念在我国众多高职院校中依然存在,它们过于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所需的实际知识和技能,以学生能否谋取职业为目标。这不仅阻碍了通识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实施,而且严重影响了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在高职院校中树立通识教育的理念显得尤为迫切。

(二)通识教育课程师资薄弱

高职院校目前能胜任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并不多,有些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开设通识教育课程,但由于知识的有限以及授课形式的单一,让学生失去了继续学习的兴趣。特别是受“功利主义”的影响,以及“以就业为导向”的政策影响,容易使高职院校产生“培养学生就是要使之能很好地就业”这种观念,从而为了就业为目标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通识教育课程对任课教师的要求比较高,他们不仅在文化知识层面素质要高,对师德与人品的要求也同样很高。因此,目前的高职院校大部分专业课教师不具备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能力,而通识教育课程老师又很少,通识教育课程师资力量显得非常薄弱。

(三)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散乱

通识教育课程一般分为“显性通识课程”和“隐性通识课程”,其中“隐性通识课程”是指通过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以及校园文化、学校传统等内容来达成通识教育目的的通识课程。目前高职院校通识课程内容杂乱,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体系散乱,导致学生不愿上这类课程,觉得学无所获,有些完全是为了“混学分”。具体表现在:

1.通识课程的结构不合理,必修课、选修课的比例不协调。必修课有教育部规定的必修课,也有学校设置的必修课。其中“两课”和外语、计算机、体育等课程所占比重过大,造成社会分析类、伦理道德类和文艺美学类课程不足。前者虽多但并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反而让学生对此类课程产生不满情绪。另外,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不系统、比例的失调,课程设计的结构缺乏总体规划和全局的大视野,教师、管理人员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没有形成统一的观念,课程体系难以达到整体、全面、和谐、统一。

2.通识课程内容散乱。很多教师认为,通识教育就是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公共基础课就是通识教育课程,片面地认为加强对公共基础课的投入与改革,就是加强通识教育,就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大多数高职院校当前所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就是人文素质课程,这些都是公共选修课,其内容不考虑学生的专业和兴趣,随意性较大,学生不能从所授内容上有所收获。教师们依据自身对通识教育的理解进行课程讲解,甚至有教师开设与自身专长不符的课目,严重影响了课程的品质。

3.通识教育的保障缺失。通识课程有它自己的特点,通识课程的组织和管理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没有一定的通识意识,通识教育的组织管理、监督和评估就不可能取得实效。当前,多数高职院校不重视通识教育的组织管理工作,没有建立专门的通识教育教学管理中心,基本上都是交由学校教务部门负责统一管理和安排,这不仅增加了部门的工作量,而且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也无法保障,通识教育被排挤在了专业教育之外,处于“边缘地带”。

三、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实践的出路

(一)树立通识教育理念

通识教育目前在国际上是一种比较受欢迎的教育理念,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学校一直在践行这一教育理念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国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比较晚,明确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是当前高职院校师生必须形成的思想认识。高职院校要回归教育的本质,树立通识教育理念,给予通识教育应有的地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职业院校要改变“职业教育就是专业教育”的错误认识,明确其独特的育人意义。

(二)宏观规划顶层设计

通识教育在当前高职院校难以实施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顶层宏观设计的缺乏。因此,从教育行政部门到高职院校,要“自上而下”地形成共识,引导高职院校做好通识教育的顶层宏观设计,给予通识教育应有的地位和合理的安排。教育行政部门要协同高职院校,将通识教育纳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育教学水平的考核体系之中,以明确的指标来衡量其通识教育实施的具体情况,建立起一整套的考核机制。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会真正重视起来,才能将通识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规划当中进行合理布局与安排。

(三)构建合理课程体系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从课程开发、课程内容设置和课程实施方式方法等几方面来探讨。首先,通识教育课程开发既要能塑造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素质,满足学生毕业就能就业的需求,又要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发展后劲,从而能够适应职业的变化和社会的变化,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其次,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要恰当。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都是以前的中职院校转型升格而成,而且依托行业背景的高职院校不在少数,也是其特色所在。因此通识教育的开设不能向普通本科高校的通识教育照抄照搬,需要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特色,结合学生的实际要求进行课程内容设置,在开设课程内容时同时要考虑到艺术美学、人文科学、生命科学等通识课程。课程的课时安排要合理,不能被边缘化,必修课、选修课、公选课比例设置要协调。最后,高职院校课程学分结构和修习形式要恰当。不能安排过多的政治类课程和外语类课程,而忽略了其他通识教育课程的修习。同时,要重视课程的多样化,采取课内选修、课外实践、学生社团等多种研修形式,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这种“自由教育”的真谛,从中领悟更多的“完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秀的师资队伍才能保证培养出优秀的人才。通识教育课程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如果兴趣爱好不是十分广泛,很难胜任通识课程的教学。因此,培养一批具有一定通识教育能力的高职青年教师,对于学校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可以聘请校外的专家学者和知名教授开设专题的讲座,也可以聘请本校知名教师指导青年教师进行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如果意味地夸大专业教育的地位,将专业与就业直接挂钩,而忽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忽视对通识类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只能是一句空话。

作者:刘喻白欢单位: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