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通识教育论文

时间:2022-04-27 10:34:58

学院通识教育论文

一、学院开设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人才,发展自己能力,为人类文化添彩。从这一点来看,高校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拓展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也要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社会主义合格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各高校的教育教学在内容和体系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并没有突破原有的框架,学生的发展并没有做到全面,因而通识教育的发展更要提上日程。

(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新科技革命也蓬勃兴起,高科技的发展,使社会出现相互交叉渗透的多学科,大学生受教育的学科与教学方法时刻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从整体上来说,普遍存在三方面问题:在知识结构上只注重满足行业需要、专业需要的“深井型”人才,而不是基础厚、口径宽的“金字塔形”人才;只注重知识量的增加,而不注重知识结构的优化;只注重课堂上的讲授和灌输,而不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

(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现代学生只学习专业性的学科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多方面的学习与培养,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才能具备适应这个社会的能力。大学生从这个过程中能够多获得一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知识与能力。而要做到这些,就应该改变过去单一的教育方式,通过通识教育全面发展大学生。

(三)学生就业的需要

以前国家对大学生就业实行的政策是分配,所以对大学生学习的专业并没有太多的重视,学生学习的专业也不会影响将来的就业。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了“缴费上学、自主择业”的政策。国家对于大学生放开政策,实行自主择业,一视同仁,这一重大的改变促使学生在学习的专业与平时的努力上要求很高。学生要从社会需要、个人专长和兴趣爱好出发,通过通识教育,选择自己需要和喜爱的课程。国家对大学生的分配放宽之后,就业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也有所提高,这样大学生的就业出现危机,促使学生在校期间关注自己所学的知识与能力,也促使学院对教学内容和课程做出修改,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重视加强通识教育。

二、结合我院实际探索辅导员融入通识教育的途径

(一)融入课程性通识教育方式

辅导员具有管理干部和专任教师双重身份,我院目前辅导员大多是硕士研究生文凭,涉及的学科种类也很多,并不是专一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丰富的学科背景下,为辅导员融入通识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通过对国外著名高校通识教育开设课程以及实施情况的研究,可以清晰地看到绝大部分著名的高校开展的课程性通识教育在课程改革和实施过程两方面要求非常高,通常都是请大师级教授将浓缩的精华讲授给学生,除了课堂教学外,还会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课外阅读书目,配以助教开展小组学习讨论活动,保证学生在一门通识教育课程中掌握足够广度和深度的知识,在阅读和分享过程中提高知识积累水平和个人修养。担任学生的老师通常是博士或者硕士,而学院有一特点,专职老师上完课之后就离开学校或者并没有备课的办公室,学生上完课跟老师的课外交流很少,有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如果让辅导员担任通识教育的一部分,跟学生时刻保持联系,交往心得,课外第二课堂能够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学习时间。真正的通识教育追求的是一种探索、创造,追求超然价值的行为,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修养。因此,通识教育应该由大通识和具有专业特色的通识教育两方面组成。结合我院的特色,辅导员在融入通识教育时,就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特长,融入专业背景相同或相近的课程,不需要每个人一开始就进行课堂教学,进行第二课堂的开展或者课外实践活动,督促学生通识阅读教育经典书籍,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同时积累自身对本门课程的认识与了解,辅导员担任助教既能够提高自身的知识修养,也能够弥补我院目前没有研究生教育的缺陷,让辅导员不要忘本,实现通识教育的本质目标。另一种融入的方式是通识教育课程的方式,是鼓励辅导员成立学习教研室,共同研发通识教育相关课题。这样可以集体学习通识教育,为通识教育备课,形成一门专属的职业课程。

(二)融入非课程性通识教育活动

从我院开展学生活动的基本情况看出,学生活动的数量以及种类繁多,各个方面均有涉及,但是从总体看,学生活动的组织以及管理方面有待提高。我院辅导员在职称上晋升的机会很少,大部分辅导员在校期间没有学时量,因此就不能评相关职称。如果学校开设通识教育,将学生的管理归到辅导员课程性通识教育中,以素质能力课程的形式,将形形色色的学生活动整合起来,形成素质能力选修课程,就会为辅导员提供学时量和晋升职称的平台,鼓励辅导员研发第二课堂活动项目,与现有的学生活动有效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自身的业余兴趣爱好。

综上所述,通过通识教育的改革,对学院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和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对辅导员专业职业化道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这个群体的发展提供了崭新而有价值的平台,有利于活跃学院教书育人的氛围,形成人心向学的教学风气,为学院成为一流大学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鲜晓莹单位:中山大学南方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