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分析

时间:2022-11-29 11:09:55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分析

摘要:文章阐述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即尊重学生人格,构建和谐教学环境;培养数学思维,提升学生自学能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升学生学习自信。

关键词: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课堂教学

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数学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能够积极承担起这份责任,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真正将教学活动面向所有学生,使学生素质得到发展。

一、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也应该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以及理念,真正从各个教学环节入手,全方位培养小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奠定小学生综合素质基础,作为小学数学教育者,有责任也有义务去普及和落实素质教育。

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一)尊重学生人格,构建和谐教学环境。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要彻底摆脱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高高在上的思想,教师应该与学生平等交流,将学生视为课堂主体,通过合理的引导和帮助,启发学生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潜能会得到挖掘,也真正回归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1]。例如,在“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实际动手操作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之后再对其面积进行总结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发现一些数学较好的学生,做得又快又好;一些数学基础差的学生,可能就会落后一些。在大部分学生完成之后,还会有一些后进生没有完成。此时,教师不能只表扬做得好的学生,还应该照顾到没有完成任务学生的“面子”,教师可以这样评价:“看看这些同学完成得又快又好,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当然,没有完成的学生,你们能够坚持完成任务,拥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这更加值得我们学习,在以后的学习中,希望大家能够一直秉持认真细致的原则,同时还能够稍稍提快速度,相信你们会做得更好。”这样的评价,不会使任何一个层次的学生感到不适,反而会觉得自己是被重视的,自然未来的学习兴致会更加高涨。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向学生传递了一种思想,那就是平等、公平的教学理念,教会学生要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格。(二)培养数学思维,提升学生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未来人才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教师还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数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同时逻辑性、抽象性也较强,如果小学生能力具备独立学习数学的能力,那么他们在其他学科,甚至其生活上,都会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这对于小学生未来的发展,会大有裨益。例如,有一个长方体纸盒,其长为6厘米,宽为5厘米,高为4厘米,求这个长方体纸盒的表面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教师可以按照以下步骤,启发学生思考,逐渐建立其数学思维,培养其自学能力。找出例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要求的问题。下面的算式各表示什么意思。①6×5×2是求出()的面积;②6×4×2是求出()的面积;③5×4×2是求出()的面积;在算(6×5+6×4+5×4)×2中,括号内部的算式表示什么?为什么括号外面还要乘以2?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自己可以一步一步完成对整个题目的思考,进而找到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之后,利用有效的讨论,提高学生质疑能力,通过取长补短,由教师进行点拨与归纳等,结合对于学生的重视,让学生去探索,使其自学能力不断提高,久而久之,学生的数学思维就会养成,也会掌握更多独立学习数学的方法[2]。(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升学生学习自信。“因材施教”就是一项重要的教育理念,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极为推崇“因材施教”,历经了几年前的传承,发展至今。各位当代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发展和传承中国传统优秀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全面普及和落实下去。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兼顾学科特点与学生特征,能够发现每个学生闪光点,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待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在发展学生学习个性的同时,逐渐提升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在数学学习中能够真正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结语

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我国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通过构建和谐课堂、培养数学思维、尊重个体差异等手段,奠定小学生数学基础,提升小学生综合素养。本文首先明确了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中开展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了具体实施对策,希望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作者:赖健新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龙岗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林春香.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7(7):12-13.

[2]周庆兵.浅谈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性[J].中华少年,2017(5):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