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机遇与途径

时间:2022-08-21 10:02:27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机遇与途径

1“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出的挑战

1.1垃圾信息的泛滥

网络科技的进步带来信息技术的变革,使得各式各样的信息在“互联网+”时代呈现出指数式增长,其中不乏大量的垃圾信息。“互联网+”时代的信息追踪和搜索推荐功能将进一步加剧垃圾信息的泛滥,也就是说,通过追踪并收集大学生在网上的相关搜索记录,在未经大学生同意的情况下大量推送包括诱导类、广告类以及其他诈骗性质等垃圾信息。由于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追求新鲜事物的阶段,因此往往把大量用于文学、历史、艺术等通识性知识的学习时间浪费在浏览垃圾信息上。

1.2碎片知识的渗透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大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已成为“互联网+”时代下获取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虽然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等多种需求,能在短时间内使大学生学到少量的知识,但也正因为这种零散、碎片化的学习,容易导致大学生出现“学而不精,学而不深”的现象。以微信公众号推送的历史知识为例,其推送的内容往往只是某个历史事件,倘若大学生没有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即使能明白某个历史事件的内容,也很难把握与其他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如果大学生长时间接受这种碎片化的学习,很容易造成“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不良影响,难以启发大学生的整体性思维,由此引发的“文化荒漠”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造成影响。

1.3社交能力的弱化

“互联网+”时代的在线即时视频技术[2]和共享数据技术使远程视频教学得以迅速发展,这是过去传统教育无法想象的。但这种教育方式同样也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挑战:人与人之间缺乏真实、有效的沟通交流。教师和学生倘若完全依赖于远程单向的授课方式而缺乏面对面的沟通互动,不仅无法保证教学质量,而且会导致师生之间沟通不顺畅,学生之间缺乏良好的互动交流。暂且不说大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能否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仅从这种远程单向的教育方式而言,会极大地减少大学生言语表达的机会,从而导致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下降,甚至还会引发“交际恐惧症”。

2“互联网+”时代给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带来的机遇

2.1改革知识供给方式

互联网为大学生获取种类繁多、丰富多元的信息知识提供了便利,其中包括教育、政治、文化、社会等人文知识,但是在信息搜索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信息重复、精度不高、可信度较低等问题。“互联网+”的大数据和云计算功能为搜索人文资源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提供了可能。通过将现代科技、古代诗歌、人文地理等人文课程的教学资源共享在大学生人文知识网络平台,以此丰富人文教育资料。

2.2满足学生个性需求

传统的课堂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教师较少考虑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根据学生的搜索内容、评论转发、跳转记录等情况收集学生感兴趣或有疑问的内容,结合不同学生的需求,制作并推送满足学生个体爱好的文章和人文知识课程视频。将这些资料提前发送至学生的邮箱,方便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提高学生的课堂听课效率。不仅如此,“互联网+”时代还能实现“云教室”,通过移动终端便能实现“课程随便挑,教师任性选”的“私人订制”式教育[3],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学生对人文知识的个性化需求。

2.3实现教学方式多样

在“互联网+”时代能够将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用于人文素质教学。教师和学生不再局限于课堂上课,而是可以任选上课地点,打破上课的时空限制。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电脑或手机终端通过在线视频的方式进行上课和学习。对于课上教师提出或者布置的作业,学生直接在线进行回答,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教师可对学生存在疑问比例高的问题进行解答,对疑问比例较低的问题,教师可以“私下”回复学生,而且还可以将大学生每次回答的问题及答案保存下来,方便课后对大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分析。此外,在“互联网+”时代还可以模拟事件发生的真实场景,通过活灵活现的场景调动大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3“互联网+”时代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水平的途径

3.1建立资源共享平台

在“互联网+”时代建立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不仅能扩充优质人文资源的储量,而且为精确查找人文资料提供可能。高校之间通过建立共享的数据库平台,将高质量的课件、报纸杂志、上课视频等人文资料共享到数据库平台。创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题网站,教师和学生可以自行上传有关人文素质方面的资料,经过网站管理员的审核后到资源共享平台,同时将资源细分为个人修身、古典文化、现代艺术等类别,方便大学生获取人文资料。此外,对网站上推送的文章、案例和视频等资料进行评分推荐,通过云计算处理后,优先将评分高的人文资料置顶在网站主页面,方便大学生查阅。

3.2完善网络课程建设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不仅要开设网络课程,更应该重视和加强人文知识的网络课程建设。运用“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技术收集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数据,利用云计算高速处理的优势分析大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的不足,然后有针对性地开设网上人文素质教育必修课。为了突出高校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对于学生而言,采取学分制的方式,要求每人必须选修一门人文学科的网络课程,在不与其他专业课冲突的情况下,可同时修多门人文学科网络课程,并给予相应的学分;对于教师而言,针对不同学科,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文学科课程的“微课”和网络公开课的录制。

3.3开辟多元互动渠道

高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下移动智能终端普及的特点[4],开辟全方位的互动学习渠道。一是充分发挥“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工具,将涉及管理、礼仪、诗词等人文知识植入到大学生普遍使用的QQ、微信等社交软件中,建立相关人文知识群组,在群内与人文知识相关的文章、视频等,方便教师和学生在社交群上探讨人文知识;二是建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不定期推出相关人文知识的资料,加强人工咨询服务,同时设立网络互动区反馈学生的学习心得,提高网站的互动性;三是专门制作一些人文知识的App软件,软件功能除了介绍相关的人文知识外,还可以开发“闯关”游戏,提高大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兴趣。

3.4加强保障体系建设

在“互联网+”时代,为保障人文素质教育教学建设的有效开展,高校应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改善人文素质课程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此外,高校还应划拨专项资金,出台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计划,每个学期不定期地邀请知名的诗人、书法家、历史学家等开展网上讲座,讲座内容包括诗词、历史、个人修养等多个方面。在学期期末举办全校性的人文知识网络大赛,学生通过网上报名参加,并在网上完成答题。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人文知识网络大赛,成绩优秀的大学生可获得适当奖金和荣誉证书,学生凭借这份证书可以优先得到学校向用人单位的推荐。

4结论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势所趋。“互联网+”时代给人文素质教育带来了垃圾信息的泛滥、碎片知识的渗透、社交能力的弱化等挑战,这是社会多元化发展对大学生提出的更高要求。与此同时,“互联网+”时代也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带来了重要机遇。基于此,本文提出四种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水平的途径,即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完善网络课程建设、开辟多元互动渠道和加强保障体系建设。总之,在大学教育改革的今天,在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方面,“互联网+”将发挥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陈景森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余建斌.“互联网+”不只是做加法[N].人民日报,2015-04-10(20).

[2]胡乐乐.论“互联网+”给我国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现代教育技术,2015(12):26-32.

[3]豆俊杰,王强.“互联网+教育”:冰火两重天[N].中国教育报,2015(8):49-51.

[4]王竹立,李小玉,林津.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新思维、新路径[J].远程教育杂志,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