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教育在品德与社会课中的渗透

时间:2022-04-11 11:45:17

心理素质教育在品德与社会课中的渗透

摘要:思想品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观察、体验、感悟来实现的。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活动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个性特征,用师爱、包容、激励培养学生的发展,使其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身心健康,人格健全,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关键词:爱心;尊重;宽容;赏识;渗透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发展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我面对的学生,他们个性特征、学习状况等方面参差各异。面对这种情况,要做到由对学生要怎样“转变为学生自我的我要怎样”,使学生逐渐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自律走向自觉、自为,进而走向成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化思想,更新理念,改进教育方式,对学生实施教育时,注重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达到育人的目的。

1用爱心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爱是一切力量的源泉,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金钥匙,没有爱,便不可能赢得学生的心。我国古代名著《学记》中“亲其师、信其道”,便揭示了这一道理。我们知道,学生对教师的举动观察更具有独特的敏感性,他们往往能从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表扬、一个关爱的动作中分辨出最细微的差别,体验到不同的感受。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出于内心的自然流露。据国外专家调查发现,只有良好的情感关爱才会给学生以丰富的心理滋润,为心理健康打下基础。比如:上课时,学生流鼻涕,教师递上一块纸巾。学生趴在课桌上,走过去,关切的问是否生病?使得教师的关心和爱护像阳光照射在每一个孩子身上,暖融融的。教学时,教师首先应考虑如何将自己的师爱之情化为满足某些合理而迫切需要行为。引起学生情感上积极的反应,促进师生在教学中的情感交流。在课堂上,对学困生更应多关注,我班的小彭,是出名的差生,其他学科教师对他都十分头痛,他的作业非常邋遢,写的字不是多一笔就是少一笔,就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好。我没有放弃他。在对他观察中,发现他干劳动勤快,打扫卫生很认真。家访中发现他放学回家,都积极帮助父母做事,我便找了一个机会在班上表扬他。我发现他目光中流露出的惊喜。接着又通过与他谈心,多次家访。课后辅导,纠正他写字的笔画顺序、间架结构,慢慢的他的作业清秀了许多,错字也少了许多。古人曰:“感人心者莫先乎爱”。教师只有用一颗爱心,去拨动学生内心深处的琴弦,才能奏出最美好的乐曲。学生只有动其对教师的爱心,才能对教师的教悔产生认可和服从。

2尊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渴求被人重视是人们天性中最深沉的欲望。小学的孩子具有极强的表现欲,课堂上他们争先恐后的举手以获取发言的机会。课外他们又吵又闹,甚至搞些恶作剧,以吸引别人的眼球,其目的,无非是希望引起所有人的关注与重视。尊重比热爱更重要,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切实关注学生,使每一个教学环节能够在学生身上发生作用。现在的思想品德课程加强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注意尊重学生,要求教学要面向学生的实际生活,尊重学生的感受,要求教师诚恳地与学生交流,让他们提意见,与他们交朋友,以此拉近师生间的情感距离,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都具有自尊心。自尊心又是相当脆弱的,它经不起打击,仿佛是荷叶上的露珠,一不小心就会失落,正如苏藿姆林斯基说:“我们越是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体验他们的思想感情,就越体会到这样一条真理:在影响学生内心世界时,不应该损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小学阶段的孩子其自尊心尚处于萌芽及发展阶段,十分稚嫩,需要教师精心呵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在课堂上用真情实意尊重学生,创设融洽和睦协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情境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例如:六•一儿童节前的辅导课。我进入课堂,发现学生看我的眼光有些不一样,我还是向往常一样把当天学的重点知识点拨一遍,然后问作业有没有难题,学生齐声回答没有。我打算再提几个问题,我刚开口,学生就叽叽喳喳地说:“老师语文作业多,老师数学作业还没写完。”我说:“这是思品辅导课。”学生央求到:“老师,你布置的作业我们都已经做完了,明天是六•一儿童节,这节课让我们做语文、做数学吧。”我说“好,我尊重你们的选择。”这节课直到下课铃响,没有哪个学生讲话,课堂里听到的都是学生书写的沙沙声。我没有因这节课,耽误了教学成绩,反而期末我的成绩在校区名列前茅。

3用宽容善待学生的错误

学生必竟是孩子,他们知识的不足,阅历的肤浅,常常导致他们行为的盲目,产生“出格”的表现。教师的批评应考虑到对学生的尊重,不能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而伤了学生的自尊。宽容是一种极有价值的教育艺术。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的不成熟性使其常常会犯错误。对于学生的错误,尤其是那些针对教师的偏激语言以及种种恶作剧,教师应以博大的胸怀予以容忍和原谅,因为这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所犯的错误,他并非出于恶意。只是一时冲动,是不成熟的表现。认识到这一点,就能对孩子的错误给予谅解,而采取宽容的态度。宽容有利于唤醒学生心中的良知,有利于让学生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成长、成熟起来。教师学会宽容,也就能最大限度地理解、善待学生,就永远不会对学生说“你不行。”就能对学生少一点苛责、少一点失望、少一点冷漠,而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心、多一份亲切。学会了宽容,教师就会以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就不会急于求成,心浮气躁,就能够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

4用赏识激励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成才的必备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个性品质。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充分认识和评价,它是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地实现理想的内部动力。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已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但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又是值得我们教师去探讨的,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杰丝•雷耳说过:“称赞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对学生任何一点值得鼓励的地方,我们都应该加以肯定,赞扬,激起他们的自尊,树起他们的自信,并通过持续不断的鼓励,使其持久地保持下去。丘吉尔曾说过:“你要别人具有怎样的优点,你就要怎样去赞美他。”人需要赏识,作为小学的孩子更不例外,他们常常把教师的赏识看成是对自己的评价,当他们得到教师的赏识时,就会认为自己有进步,能学好,有发展前途,以为自己在教师心中是好学生,因而产生自身价值的增值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成长需要激励。面对失败或成功的结果,孩子最需要成人的安慰鼓励,最期待教师公正的评价和积极的肯定。教师拿起表扬的武器,就能减少学生失败的灰心,增强学生成功后的信心。无论失败或成功,可能成为学生的负担,也可能成为新的动力,评价在这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的孩子尤为明显。“很好”,“你能行、再试一试”,恳切的激励,能让失败孕育成功,“怎么又错了”,“差远了”,就会让学生觉得自己真的不行,失去自己动手去做的信心。我们教的学生里可能有瓦拉赫,也可能有爱因斯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在课堂中多发现学生行为表现中可以肯定的东西,及时的加以赞赏。比如:对学生的答案或方法正确的加以赞赏,那就是“锦上添花”;错误的也可以给予思维方法、答题方式或学习态度上加以肯定,这是“雪中送炭”。因为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待着收获肯定和赞美。如果学生的做法能得到教师及时而中肯的评价,学生就会感到自己被赏识,就会愉快,积极,从而增强自信心;反之,就会情绪低落,被动、缺乏信心。总之,对于思想品德教育,我们教师既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主题内容,更应该对学生关爱、包容、激励,把他们当作自主的,发展的人,充分尊重他们,让他们的自尊心健康成长。

作者:徐轩 单位: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章驮乡新寨完小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社会》课程教材研究所,综合文科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2]《给教师的建议》(苏)B、A,苏霍姆林斯基蓍,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

[3]《外国儿童心理发展和教育的理论》.曹能秀、王凌,云南民族出版社.

[4]《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郑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班主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

[6]《心理素质的养成与训练》.邢邦志主编.復旦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