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素质教育措施论文

时间:2022-09-18 04:55:00

农村素质教育措施论文

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人们还没有真正弄清什么是素质教育的时候,素质教育就已经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在中小学全面铺开。时至今日,素质教育改革已推进十余年。教育教学的工作者,研究者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品尝了推进素质教育的酸甜苦辣,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素质教育更是“一纸空文”,学校无奈,家长不满,学生“荒芜”。在农村地区掀起了又一场轰轰烈烈的“进城热”、“择校热”,于是乎,城市学校、重点学校生满为患,而农村学校、非重点学校却“江河日下”,可谓对比鲜明。笔者扎根农村教育已十余年,对此种现象颇为忧虑、困惑,教学之余思来想去,偶有感悟。

笔者认为.影响农村素质教育落实不到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城乡教育差别较大,政府对农村教育投入不足、资源配置不公

国家对城市中、小学基本建设历年均有投资,对农村则投资很少。即便同在农村,城镇中小学和边远贫困地区中小学以及重点与非重点学校之间的差距又太大。有的地方这几年改建重点中学,一所学校基建投资达到了几千万元,甚至更多,而贫困乡镇的中小学连买粉笔等基本开支都难以得到切实保证。即使是在城市,教育财政上倾斜于重点校,使本来就有限的教育资源过多流向好的学校,而对薄弱学校关注很少,人为地拉大了学校之间的差距。

教育资源的不公平,更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的落实。城市学校、重点学校硬件设施齐全完备,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条件、水平极高;而农村学校、非重点学校硬件设施则是典型的“小米加步枪”,根本不值一提,相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农村学校奇缺教师,现有教师年龄结构偏大、知识结构偏老,甚至还有代课教师,远远无法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严重的“进城热”、“择校热”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以至于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以上这一切,人为地加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并已将激烈的入学竞争和无从禁止的“择校热”,由高等教育阶段下延到义务教育阶段,使全社会公民本应大致公平享受的义务教育权利,在很大程度上沦为了家长之间的权力和金钱的竞争。

二、城市学校、重点学校成为应试教育的沃土

因为这些年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使得我国高等教育在高中阶段的入学率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基本上可以到达40%,个别省份甚至可以达到80%左右f如北京、上海1。但是中考的录取率却只在15%左右(在农村,甚至连这一数字也很难达到),这样造成孩子上高中比上大学还难,有的家长说,考上了高中,特别是重点高中,就等于迈进了大学里的一条腿,这话没错。由此可见迈进第一条腿的难度要比把第二条腿也跨过去难度要大得多。

重点与非重点的区分,造成部分学校各方面都优于非重点学校,更因为“马太效应”,使得有限的教育资源趋于失衡。这样人为加剧了学生以及老师间的不平等和心态过早分化,从而助长了应试教育的发展。为了少数学生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绝大部分学生过早地被淘汰或抛人了候补淘汰的队伍。基础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培养精英,对于中国这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更重要的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人为的区分,破坏了基础教育的规律,也扭曲了义务教育的性质。特别是近年来只要高考成绩一公布,大街小巷或个别高中门口高高竖立起了诸多类似于此的巨大户外广告,像“祝贺**同学荣获**市高考成绩文科状元”、“祝贺**同学荣获**市高考成绩理科状元”等等。“状元”如此“泛滥成灾”,炒作已经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地步。学校热炒状元,一是炫耀自己的业绩,即校长的政绩和教师的功劳;--是利用状元的影响力争夺生源;三是得到上级部门的认可和嘉奖。其负面效应是助长了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之风。对学校而言,升学率=竞争力=奖金福利:学校声誉。一时各个学校都拉横幅说自己学校出了状元,其目的是造声势争生源。从而使我们提倡了多年的素质教育变成“一纸空文”。(不过,令人高兴的是这种炒作现象已被戴上了“紧箍咒”,得到了有效遏制)

三、学生家长不欢迎、不认同素质教育作为学生家长,都愿意自己的子女多读一些书,特别是现在独生子女较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都是可以理解的

但不顾实际情况,盲目地向学生、学校老师施加压力,把成绩(升学率)作为评价一个学校优劣的标准,给学校和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最严重的莫过于“进城热”、“择校热”,为社会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有些地方、有些学校本想实施素质教育,但迫于“择校”压力,又不得不重新实施应试教育。例如,在应试教育的花丛中,新泰一中可谓是泰安百花园中的一枝独秀,但是在实施素质教育后却经历了去年的“黑色六月”,“黑色六月”引发的直接效应,是要求择校、补课、上晚自习的家长多了;转学到成绩(升学率)高的学校读书的学生多了;学校甚至整个新泰也乱了方寸。

素质教育好还是应试教育好,应是不言而喻的。家长们又何尝不知素质教育好,有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然而家长们更知道,高考是按分录取,大门都进不去,素质教育又有何用?在高考指挥棒下,素质教育天生只能是“另类”。素质教育追求的是从长计议,而应试教育要的是急功近利;素质教育讲的是“育人”,应试教育讲的是“育分”。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博弈中,做裁判的是以分论成败、认分不认人的高考指挥棒。有教育界人士指出,只为了应试的教育“必死无疑”,但那恐怕是将来的事了,在差了一分也不行的应试教育的一统天下,选择了应试教育,至少现在不会死,而素质教育倒可能先倒在高考分数线上,这难道不正是现行教育体制的死结吗?也难怪学生家长不欢迎、不认同素质教育呢!

怎样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呢?笔者认为:

一、政府要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化”的政策

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形成中小学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必要将义务教育的“均衡化”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策和指导思想。由于重点学校制度和应试教育模式,造成学校之间的巨大差距,将学校和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是完全违背义务教育的宗旨和教育公平价值的,也是当前推行免试升入小学、初中政策、实行素质教育的实际障碍。为了改善中小学教育的品质,使学校教育正常化,必须推行教育均衡化的政策。可以考虑在确定的期限内,通过改造“差校”,首先实现小学教育水平的均衡化;然后,分阶段实现初中教育的均衡化。其基本措施包括:平均分配教育经费,使学校的校舍、设备等硬件水平大致相似;公平地调配师资、校长,或实行定期轮换,以保证大致相同的师资水平;按学区平等地接受学生,使生源质量大致相似。

对于这方面,新上任的教育部长袁贵仁已明确提出今后教育的发展走向便是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真是大快人心,尤其是农村学生及家长的福祉所在、希望所在。

二、学校教育者要切实更新教育观念

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要转变观念。只有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才能够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否则,哪怕稍有偏离,都不可能真正地推进素质教育。那么,怎样才能树立广大教职工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提高开展素质教育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呢?公务员之家

首先要明确新型人才观。新型人才观就是泛化的人才理念:即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所有劳动者;掌握人的一生中最具发展潜力和具有促进人一生发展的情感态度和意志品质的人。包括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具有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的人,他们都是未来社会建设中的人才。

其次,树立新型人才观是社会关注的大事,所以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转变观念需要政府高度重视,制定相关政策,大力宣传素质教育,为培养新型人才提供政治保障。教育工作者充分利用自己的工作优势,组织演讲、知识竞赛,建立素质教育宣传活动,让素质教育的新型人才观深人人心,家喻户晓,争取全社会对素质教育的关注和支持。

三、真正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教育格局

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教育格局是实现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基础性建设和重要保证。地方政府要把这项工作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1.人的素质是在一定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地方政府应建设好所辖区域的少年宫、科技宫、图书馆、文化馆及其它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基地,为实施素质教育创设必要的条件。

2.家庭教育是素质教育场中的重要教育资源,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有着其它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地方政府应协调有关部门联手合作,加强对家庭教育工作的领导,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建立和健全组织网络,用素质教育思想观念培训和引导家长树立起正确的教子观念,净化家庭教育环境,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3.在素质教育场中,学校教育处于主导地位,它在指导家庭教育、组织社会教育过程中发挥着枢纽作用,必须把学校教育和学校的教育环境建设好。学校要办出特色,只有突破“应试教育”大一统的办学模式,学校才能从实际出发,有目标、有计划地自觉办出自己的特色。只有校校都办出了特色,学校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达到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

总之,影响素质教育得到落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政策的不均衡性和教育资源投入不足,使得近年来“责校热”过热,为社会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致使无论是重点学校还是薄弱学校,都疲于“应试教育”的藩篱。素质教育何时才能真正在中华大地茁壮成长,关键在于政府的均衡性政策和教育经费的投人,还有教育监管力度是不是强硬,否则,素质教育仍是“一纸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