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素质教育论文

时间:2022-05-27 09:42:00

学科素质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虽然如此重要,然而目前对它的理解却是千姿百态,莫衷一是。我们的基本观点是:不能离开“应试教育”来谈素质教育,因为最初(80年代中期)提出“素质教育”这个口号,完全是针对“应试教育”而言的(甚至可以断言,没有“应试教育”这个词,也就可能没有“索质教育”这种提法!);近几年来,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又有了新的发展。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由于人们对人才标准、人才质量、人的价值等一系列问题的认识价值取向上产生了某些偏差,认为只有考上大学,才是唯一的出路,才是人才,所以造成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教育办成了“应试教育”。诸如:(1)开学没有希望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待遇”,不仅受教育的机会不均等,而且还受到教师的轻视,乃至同学的冷落;(2)升学不考的科目少设甚至不设,音乐、美术、体育等课课时常被其它课所占用;(3)不考的内容少讲甚至不讲,理科中的实验、语文外语中的听说常被忽略,许多不考的学科内容全部删除;(4)由于只注重考试成绩,教师就千方百计地让学生熟悉题型,搞题海战术,课堂上做不完,课外补,加班加点,学生课业负担特别重;(5)以考试分数评价学生,成绩好就是好学生,不管他的思想如何?不管他的品德如何?更不管他的个性品质、心理素质如何?(6)为了取得好成绩、好名次,一切围绕“考试题”这个指挥棒转,人为地加大训练难度,加大训练量;……这些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极大的教育“危机”:学生发展的片面性,思想品德差,心理素质低,身体状态不佳;学生缺乏适应能力和后劲,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能力,此外还有学生受教育的机会不均等,局限于现在而不放眼于未来,等等。这种教育,由于片面追求升学,一切为了应试,不按教育规律办事,使得教学的正常功能得不到发挥,教育的真正价值得不到体现,故名曰:“应试教育”。而我国的教育,应该是:不仅要面向成绩好的学生,使他们“吃饱”,而且也要照顾到其他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会应付考试,取得好成绩,还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个性品质,健壮的体魄;不仅要设考的科目,要讲考的内容,而且也要讲不考的科目,不考的内容;只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用的课就要设,有用的内容都要讲。故名曰:素质教育。其实这里的“素质”指的是什么?“素质教育”的内涵又是什么?当时人们并没有去阐释。

针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弊端(概括为:应试教育)”而提出“素质教育”之后,人们纷纷积极地开展研究和探索。不谋而合,80年代以来,各国的教育都着眼于未来,着眼于个人素质的提高,着眼于个性的发展,着眼于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目前人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不仅仅局限在对“应试教育”弊端的批判上(不是只顾少数学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不是重智育,轻德育,忽视体育、无美育;等等),而是有其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高的要求。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重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基本素质,重在开发学生的潜能;强调个性发展,重在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素质教育要面向未来,把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的人才。

一般地认为,人的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其中,身体素质是物质基础,科学文化素质是核心,心理素质是关键,政治思想素质是主导。一个人素质的高低,就是由这几个方面综合形成的有机的整体的水平。就学校教育而言,虽然一切学校工作都具有教育性,尤其是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大量的班主任工作,但是在目前主要还是通过设置科学文化课,即通过开设语文、数学、外语等(初中11门学科课)课程的实施来宾现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亦即通过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如果按照科学的划分,现行中小学教学科目涉及的有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艺术等。这也就是说,按教育的内容来分,学校教育主要有数学教育、自然科学教育(常说的科学教育)、社会科学教育、艺术教育等。力方便起见,统称为学科教育(由此可见,笔者所谈的学科教育中的“学科”是指相应的“科学”,而不是指“教学科目”)。所以学科教育就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

学科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就是在向学生传授(主要采取课堂教学方式)社会和生活所必需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充分挖掘这些知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充分利用教学等其它方式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充分发挥教师作为多种角色的榜样和影响作用,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获得能力,求得发展,养成个性;通过知识的学习,树立科学意识和人文意识,形成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养成科学道德和科学作风;通过知识的学习,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习解决问题,学会创造;通过学习,产生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树立理想和信念,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通过学习,养成遇事具有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等意志品质,并具有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

学科教育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把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作为根本目的,就其自身(学科教育内部)来讲(撇开诸如教育体制等宏观因素),首要的问题,也是最关键的问题,仍是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3.1学科教育要重在“基本”,旨在“基幢。中小学教育不是专业教育,也不是职业教育,而是为学生将来生活、就业、升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出合格的公民。因此,学科教育传授的知识应是与生活和就业紧密相关的知识,应是学科中最为基本的最有价值的知识;学科教育教会学生的应是学生终身受益的思想、方法、观念、意识、态度、精神和学习能力;学科教育培养的学生应具有合格公民的爱国、爱民、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忠诚老实等优良品质;学科教育还应教会学生适应社会、适应变化,如何生活,如何做人的基本常识和基本能力。

3.2全方位地认识学科教育的功能。学科教育目的和目标的变化,虽然归根到底是来自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但也要依赖于对学科教育的功能认识的深化。

因为如果说学科教育不具备某种功能的话,那么所设立的相关“目的”或“目标”就不能实现,这样的“目的”也是不符合规律的,没有意义的。以往,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学科教育的智育功能、德育功能、美育功能;而较少涉及到形成具有统摄作用的观念、意识等深层次的文化教育功能和养成良好个性品质的心理教育功能。学科教育的文化教育功能是由学科本身的文化价值所决定的,而心理教育功能主要是由学科教学作为一个实践过程和人际交往过程所决定。

3.3科学认识学生和正确地对待学生。首先学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生机的人,他在一切活动中要表现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要表现出独特的个性,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其次,学生是教育的对象,要把学生塑造成符合社会要求的个体,教学必须建立在他原有的基础之上;第三,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学只有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才能有效地使学生获得认识;第四,学生还是发展的主体,教只是外因,只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条件,最终靠自身求得发展;第二,学生也是朋友。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之基础上,教学相长。

同时,对作为班集体成员当中的每一个学生来说,虽然他们的角色是相同的,但他们之间在知识基储发展水平、道德风貌、个性品质等诸方面存在的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这种差异只是要求我们的学科教育要区别对待,要因材施教,决不说明一部分所谓“差生”“不可雕也”,他们不具备学好所有课程的知识基础和能力要求。学科教育必须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求得发展。

3.4正确地对待考试和应付考试,我们不能再把选拔性功能作为考试的唯一功能,考试的另一个最为重要的功能就是检测功能。考试是为了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心理发展水平,是为了检测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的基本要求,不只是为了区分优等生、中等生与差等生,不只是为了排名次。因此平时的考试理应是一种合格性考试(高考是为了选拔,应另当别论!)。诚然素质教育观下的学科教育,并不排斥应付考试,即使是合格性考试,每个学生也都必须尽可能地发挥高水平,反映出自己的实力,一般地,应付考试,关键在于学习能力、心理品质和应考策略这三个方面,而素质教育正是使学生在全面而又扎实地掌握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学科能力和学习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学会应考的策略和技巧来参加考试,应付考试。学生基本素质全面提高了,应试能力自然也就强了。严格地说,以选拔性作为主要目的的高考,应与学校里的各种考试区别开来,然而虽然我国的高考体制没有变,但也在不断地改革,已经注意到了对学生基本素质的考查,比如数学高考题中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增加数学应用题就能说明这一点。

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最终主要落到学科课堂教学之中,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学科课堂教学,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应该努力从多方面入手,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从目前学科教学的实际来看,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特别要引起重视。

4.1课堂教学要有切实的、具体的教学要求,把教学目的的实现落实到每一堂课,乃至教学每一个环节。现行的课堂教学,不能说没有目的要求,也不能说背离了目标,但在目的要求的先进性、全面性、系统性、科学性等方面,在目标的实现策略和具体操作等方面,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除知识教学(重在理解和应用)、思维开发(重在思维品质的培养)、能力培养(包括一般的学习能力和特殊的学科能力)有其明确而又全面的目标体系外,对科学的历史与发展、科学与真善美、科学与社会、科学与生活、科学与个人等方面的认识的科学观教育,科学与政治、科学与经济、科技兴国的科学意识教育,追求科学、尊重科学、实事求是、正确对待名利,善于与人合作、有高度责任心等科学态度教育,客观精神、理性精神、实证精神等科学精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