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教育在中学语文中的渗透

时间:2022-03-26 11:35:58

三生教育在中学语文中的渗透

一、抓住文眼,挖掘意义

“好个人定胜天的希望”,我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充分肯定,并抓住契机,追问道“:从文中哪些言语可以看出?”学生读起愚公反驳智叟的话“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我又顺势提出:“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若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应该怎么办?”学生答道“:充满希望,树立必胜的信心”。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理解了文本蕴含的意义,拓宽了学生生活的视野,树立正确的生存观。再如,教学笛福《荒岛余生》一文时,首先让学生预习探究如下问题:主人翁在“生存”与“毁灭”的抉择面前处于怎样一种心境?他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教学时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主人公没了希望,结果会怎样?问题很简单,学生的回答不言而喻。我抓住这一契机,因势利导,将文本延伸到生活中,举了汶川特大地震中被埋在废墟中的灾民,若是没有生存的希望又能坚持多久呢?他们之所以能够坚持,支撑他们的就是活下来的希望,再坚持一秒就会被救的希望。

二、品味文本,学会生活

纵观七至九年级语文课文,其内容正如《写在前面》所述,一篇篇短小精干的美文,犹如一杯杯“香远益清”的茗茶,不断散发着清香,等待学生去品味;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让学生去体验、感悟。无庸置疑,语文教学最终目标是通过学生学习文本,了解作家、名人或前人的生活经历,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从而在生活的道路上减少走不必要的弯路。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通过主人公小时候一次登山的经历向学生阐述一个道理———在生活中要善于将困难化整为零、逐个击破。又如,《羚羊木雕》中“我”与万芳是好朋友,并且“我”多次受万芳的帮助。于是,在未与父母商量的情况下,将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的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由于木雕珍贵,父母不顾“我”的感受逼“我”将木雕要回,从而伤害了“我”与万芳的友情,也伤害了“我”的自尊。选文内容很有典型性、普遍性。“典型”是因为木雕太珍贵,父母很珍惜,要回是必然的结果;“普遍”是因为类似这样父母将孩子的感情置之不顾的事在生活中是常见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让学生回顾生活中耳闻目睹或亲历过的事情,思考父母、自己、朋友陷入尴尬局面的根源,就不难理解课文写作意义了。再如,冯骥才《珍珠鸟》一文,课文开头写到“这是一种怕人的鸟”。可是,到了后面鸟儿却“落在我的书桌上,跳到纸上,啄着我颤动的笔尖”。再后来干脆“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是什么让这只胆小的鸟儿,变得如此胆大?课文结尾说:“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信赖,能让冯先生与鸟儿和谐相处。那么,人与人之间如果有了信赖,结果将会怎样呢?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还要将学生领进现实生活,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会与自然、与人和谐相处。语文教学渗透生活教育,将生活融入语文课堂教学,有利于语文课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形成主动求知与探索的热切欲望,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内心情志的境界,有利于激发创造意识,育成完美的人格、人品和人性,从而点燃生命的熊熊火炬。唯有将生活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语文教学才能达事半功倍之效。

三、挖掘教材,培养意识

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只有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学和学校的各项活动中,才能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挖掘教材资源,将语文课堂教学与生命教育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1.认识生命,体验生命的可贵

初中生充满了生命的张力,但由于缺乏一定的社会阅历,不可避免地出现生命意识淡薄的现象。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文本资源,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例如,教学杏林子《生命生命》时,紧紧抓住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小瓜苗、倾听自己的心脏跳动等几件小事,引导学生理解“生命虽短暂,生老病死也往往令人无法捉摸,但是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再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让他们懂得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又如,《斑羚飞渡》一文中,讲到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内容时,及时引导学生感受老斑羚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所表现出的勇敢与自我牺牲的精神画面: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感人的场面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种群中个体之间的亲情,感受到老斑羚的勇敢。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老斑羚身上散发出来的高贵品质,品味世间的真挚情感,更应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生命的可贵,唤起学生保护生命的意识。

2.尊重生命,感悟生命的真谛

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与自然、他人发生联系。教师须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学习中懂得尊重他人,与他人和谐相处,感悟生命的真谛。尊重生命,就要学会关心自然。七年级上册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感受自然》让学生通过实践接近自然、感受自然,从而学会保护自然;七年级下册《珍珠鸟》一文主人公与珍珠鸟相处的经历让学生体验到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人类的亲密伙伴,与动物和谐相处,能让我们体验到生命的宝贵。八年级下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通过大量的史据、数据,阐述了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最后发出了“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的感言,旨在唤醒人类保护大自然,拯救大自然的意识。尊重生命,还要学会关心他人。鲁迅笔下的《风筝》一文,就是因为没有尊重弟弟,而造成了一生的遗憾。《羚羊木雕》中父母粗暴的行为,逼得“我”毁了约、失了信,拿回本已送给了万芳的木雕,伤害了两个孩子之间纯洁的友情。而在莫怀戚《散步》中,由于作为儿子的“我”与母亲都学会尊重对方,体谅对方,从而让我们看到了和谐、其乐融融的画面。教学中应紧扣文本,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容纳他人。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言环境和深厚的历史、地理和人文资源。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可以活化语文教学,使语文教学更具有生命意义,可以通过感悟,让学生体味人自身的生命价值。

作者:吴晨工作单位:砚山县阿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