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23:51:09

审美教育论文

审美教育论文范文篇1

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能够唤起学生情感。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设置合理的情境,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更好的理解。比如,美读是学生对教材进行感知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在作品中获取美感的一个基本途径。它能够将文字转化成为有声语言,将用来储存信息的各个符号载体转换成为作者的真情实感,使学生直接感受作品的思想。比如,对《琵琶行》进行美读,大弦下面的四句必须急读,情调比较轻快,间关两句要放慢速度,一定要流畅,冰泉下面四句是为了高潮进行的蓄势,一定要读小声,银瓶下面四句主要是对乐曲高潮与终止进行描写,一定要紧张热烈,直到裂帛而止。在美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进入到角色中,使得读者在想象的过程中聆听琵琶的乐音。美读能够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其得到审美感受。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审美感知进行培养

第一,可以利用音乐创设出美的氛围。音乐可以调动学生对于审美客体良好的审美情感,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使学生在其中得到美的享受,使客体与主体之间在感情上引起共鸣,使欣赏者在不知不觉中深入到艺术形象之中,感受作品的情感,得到良好的审美体验。比如,教师在对《荷塘月色》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选择《春江花月夜》这一古筝名曲,在上课之后播放,乐曲旋律优美,之后将其当作背景音乐,将课文之中比较优美的句段选择出来,由教师和学生不断进行诵读和体会,在音乐和课文一起融合的审美氛围之中,对课文能够深入理解与认识。第二,可以利用影像进行教学。在课堂中播放录像,能够让学生对作品中的意蕴美有直观的感受。比如,《壶口瀑布》这一课,教师可以播放录像,使学生对壶口瀑布的气势以及壮美有一定的认识,之后带领学生走进作品之中,借助影像的作用,使学生对作品有良好的领悟。

三、对课文内涵进行深入挖掘

在新修订好的语文课本中蕴含着大量审美信息,审美价值很高。但是这些名篇佳作中的语言并不是对生活进行直述,它们对如画的景物进行描绘,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进行塑造,表现出深邃的思想对人进行感染,进行教育。所以,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内涵进行深入挖掘,使学生能够对语言文字有良好的理解,从而认识美并对美进行鉴赏。在课文中,蕴含了很多自然美以及人性美和艺术美。比如,要对课文中的自然美进行挖掘。自然美是各种美的基础,它能够对文化知识加以丰富,同时还能陶冶情操,对人格进行美化。在语文教材中包含着很多自然美。比如,《壶口瀑布》以及《荷塘月色》等,都是客观自然美和主观情感美之间的统一,所以,能够产生美感,领悟美的精神。这些作品展现出来的自然美其实都是作者自己审美意识的一个反映,能够在学生面前呈现出比较典型的美景,需要教师不断进行启发以及引导与点拨,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进行感知,在大脑中形成形神兼备画面,最终对作者情感进行感悟。四、拓展阅读,对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进行培养语文阅读教学并不只是对于课文的阅读,同时还是对于各种文学文本进行的阅读。被选入到课本中的作品数量是一定的,还有很多比较好的作品没有在课本中进行呈现。因此,教师不能让学生审美眼光只局限在课本阅读之中,一定要从课内向课外进行延伸,从而使学生眼界得到拓展,对学生阅读审美进行丰富,积累审美经验。第一,教师一定要利用各种途径对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的具体状况进行了解,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引导。第二,教师一定要常常推荐一些比较好的文学作品,从而使学生不断阅读,对自身审美素质进行积累。另外,教师还要经常进行课外活动,使学生的审美眼光不只是局限在书本中,要将其引到社会生活之中。作品之中的美的形象都是来自生活。学生在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的时候不断发现美,还要在社会生活中养成这样的习惯,不断发现自己生活中的美,使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美。

审美教育论文范文篇2

在古筝制作工艺中,首先注重的是面板的制作。面板的制作,要求纹理细腻,弧线优美。面板的材质,一般选取10年树龄的桐木,以阳面中段为最佳。所谓阳面,是指将一株桐木置于水中,浮上水面的一面为阳面;所谓中断,是将一株桐木斩头锯尾,余为中段。其次是筝码。码者,马也。筝码分列在面板上,有如马队骑行在广袤的沙漠。筝码的材质也是很讲究的。一般来说,选用珍贵的红木、楠木、鸡翅木、紫檀木等制作筝码。筝码制作中,要求木材的纹理垂直向下,上嵌牛骨,并切出对应琴弦的1/3深度的搁弦槽。第三是琴弦。琴弦在面板上拉直后,由筝码将其分隔成两段,形成高低起伏、曲折有致的筝面,有如湖面的涟漪。筝弦的材质,也在不断变化。早期的琴弦以马尾、鹿筋为原料,到了近期以尼龙钢丝弦为主流,增加了音量,也提高了韵味。第四是外观工艺。古筝上常见的工艺,主要有雕刻、挖嵌、贝雕、刻字、点螺等。这些工艺,主要是点缀了古筝这件乐器的外观,给人以高尚雅致、赏心悦目的观赏感受。

二、感受古筝音乐的音色美

音色即音品,声音的属性之一。古筝的音色,可分为乐器音色和演奏音色。前者为古筝这件乐器本身所具有的音色,后者为古筝学习者在演奏乐器过程中所获得的音色。乐器音色,由古筝的材质和制作工艺决定。演奏音色,则来源于演奏技巧。古筝的演奏音色包含基本音色和变化音色两种。基本音色是古筝学习者弹奏古筝的声音“底色”,是古筝学习者基本功的最初体现,也是古筝学习者驾驭乐器音色和熟练掌握演奏技法的一种能力。古筝学习者在演奏中要获得这种好的基本音色,关键是要学会手指弹弦的基本方法,即“大动作松,小动作活,力沉指尖”。古筝弹奏中弹弦角度和弹弦方法是决定基本音色好坏的两个基本问题。变化音色是指在古筝演奏中所使用的符合音乐内容、音乐情感和音乐风格的各种音色,又叫应用音色。而在实际的演奏学习中,基本音色和变化音色又是结合在一起的。在古筝演奏中,手腕的运动变化、指尖的刚柔程度、触弦的位置深浅、拨弦的速度快慢、弹奏的力度大小,都决定了音色的好坏。同时,也只有对音乐形象和思想内容有了很好的把握,在演奏中有饱满鲜活的情绪和抑扬顿挫的变化,才能表达出音色的美。

三、理解古筝表达的形象美

在许多古筝名曲中,抚琴弹奏,时而高山流水,时而低音回旋。表现的自然景象气象万千,塑造的人物形象千姿百态。要让古筝演奏学习者理解众多的各具个性的音乐形象,首先必须对筝曲的故事有基本的了解,同时还要调动学习者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理解古筝表达的形象美,联想和想象是枢纽。如在古曲《将军令》的演奏中,学习者首先要有对古代冷兵器时代战场的基本感知和联想,才能在演奏中通过一串密集的重复音,加上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多种指法结合的变化,表达出沙场征战、奋勇杀敌的情节和古代将军的形象。

四、感悟古筝演奏的仪态美

审美教育论文范文篇3

有人说:“我犹豫而又轻松,我的悲伤是晴朗的。”这说明审美情感具有复杂性和情调性。由此可见,在音乐教育中,不能忽视情感的独特作用。同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还明确要求“珍惜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因此教师在选择作品时,还应尽量选择一些适合以游戏形式开展的音乐,以调动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在音乐活动中教师可以看着孩子的眼睛讲话和示范——语言、体态、脸部表情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作品的蕴涵。同时还可以用表情、动作以及音乐或游戏中的规则去调整幼儿的心理状态,如在打击乐活动“咿呀咿呀呦”的教学目标中,要幼儿掌握|XX||XX|和|XXX|的节奏。为了能让幼儿比较容易区分与接受这两种节奏,教师可以把这两个节奏形象地设计成农场的情景。在引导幼儿学习这两种节奏时,运用故事的方法,在故事情景中训练幼儿的节奏技能和反应能力。设计王老先生的农场里有一些小动物(小朋友轻轻“走”过去,教师根据音乐节奏|XX||XX|做“走”的动作),农场里的小动物给小朋友打招呼,(教师根据音乐节奏|XXX|做拍手的动作),咦,这边还有其他小动物和我们打招呼呢,你也给他们拍拍手吧……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始终沉浸在故事情节中,在情景游戏的表演中通过“走”和“拍手”的动作,在这个一体化运动中孩子们将其思想感情和形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来区分|XX||XX|和|XXX|这两种节奏,在感受音乐的同时体验到无穷的乐趣。

二发展幼儿的审美创造性

儿童的艺术是童年生命的律动,是儿童内在精神生活的外部表达,审美教育是以无拘无束、轻松自由的方式进行的,游戏是儿童的内部精神自然地转化为外部表现的活动,所以游戏是儿童艺术创造活动的重要形式。以造型设计、音乐舞蹈、音乐游戏等反映出他们对周围生活美的理解和感受。音乐是表现艺术和表情艺术的统一,必须重视培养幼儿的音乐表现力,在音乐的演练过程中教师既要启发幼儿根据对音乐的感受来表演动作,同时又要引导帮助幼儿用他们自己的动作表达音乐感受,实现内在的认识构思活动和外在表现活动的统一,这对于发展幼儿在音乐舞蹈方面的创造性有重要的意义。如教师引导幼儿欣赏曲子《春天》,然后让幼儿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接着要求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做动作。有的孩子用小蜜蜂、小蝴蝶表示轻快飞舞的样子,有的孩子表演小白兔一蹦一跳的样子,音乐使幼儿情绪反应更加灵敏了。音乐的节奏和速度也可以通过动作反映出来,即用身体动作创造性地把音乐再现出来。音乐游戏中,幼儿在教师启发下能完整地感受音乐的艺术形象,并根据乐曲的内容,自己设计动作个性情绪进行表演,从而发展创造力。

三结论

审美教育论文范文篇4

1.审美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在中职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让学生在接受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感受美、欣赏美、从而去创造美。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好的事物只有被发现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后天的审美教育中通过不断学习不断积累而养成的良好习惯。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让学生通过美术课堂去学会发现美、欣赏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

2.审美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

中职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还可以提高分辨好坏、黑白的能力,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接受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坚决摒弃丑恶的事物,宣扬美好的事物,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对事物的分辨能力。

二、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方法

1.引导学生发现美

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美,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高山具有自然之美,楼阁具有建筑之美,鸟儿具有动态之美,园林具有造型之美。审美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例如一副古画描绘了高山流水的自然景观,画中远处的大雁使的画更加生动具有灵性美;校园里的教学楼与湖边的凉亭可以形成鲜明对比,教学楼的色调较为单一严肃而凉亭则比较鲜艳,他们都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体现了融合之美;翡翠拥有质感之美;雕塑拥有形体之美……生活中任何事物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存在,通过认真地观察生活,留心生活,能够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在美术课堂上,教师不能仅通过理论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一种实践教学,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去实践发现生活中的美。例如美术教师在课堂上播放一些专题图片或影视作品,让学生进行鉴赏讨论,发表自己感悟到的美;还可以举办相关的展览,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认为美好的事物,与大家一起分享。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之美,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亲近大自然,体验自然界中美好,进行户外写生等活动。与此同时,音乐、舞蹈、科技、文学等自身都具有美,只要学生认真去感受,都能体会到生活中的美带来的乐趣。

2.培养学生的美感

中职学生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对于一些著名的美术作品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师在让学生鉴赏美术作品,不只是要让学生了解作品的作者、背景和年代,最重要的是学生在看到作品时的第一感受,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赏析,感受作者创作的意境,扩展学生的思维。美术作品的鉴赏是没有统一答案的,不同的人对作品的感受有所不同。因此,美术教师在学生进行作品鉴赏时仅仅起到一个引导作用,不能过度的向学生灌输自己对作品的主观意见,而是应该让学生独自欣赏,尝试对作品做出评价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会独立思考,这是对学生美感教育,让学生拥有健全的审美心理。实践表明,让学生学会独自进行作品鉴赏并给出自己的观点的培养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美感,让学生养成敏锐的审美直觉,而且提高了他们独立思考和自我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美术作品体现了我们的生活之美,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些美术作品描绘了我们真实生活中的美,还有些美术作品体现了作者精神世界中的美,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能让我们感受到美,一些脱离生活、扭曲生活的作品并不具有美。所以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拥有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就是观赏者对审美作品在鉴赏中所产生的兴趣和感情,而审美能力是对作品中包含的美的鉴赏态度。现代社会中存在着太多不健康的东西,它们逐渐进入校园侵蚀学生,毒害学生的心理,使得学生们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情趣发生扭曲。因此,学校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从优秀的美术作品中让学生感受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追求健康、向上、美好的事物,让学生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追求心灵之美,培养学生拥有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向上的思想。

4.让学生感悟创造美

创造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来源,是人类智慧和思维的体现。在中职美术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思想的引领者,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创造的开拓者。现代社会需要的有思想、有文化、能创新的全能型人才,传统的理论式授课培养出来的学生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要求。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责任不是如何教,而是让学生如何学。美术教师应该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去积极的分析、主动的发现、激发审美意识、深入挖掘自身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的过程中学会融入自己的想法,努力的去创造表达美。例如,美术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赏析西方艺术家毕加索的《哭泣的女人》,让学生首先对作品的背景、作者的故事和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了解,再引导学生通过对自己生活的观察进行自主创作,当然表达的方式不仅限于绘画,还可以通过诗歌、音乐的方式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样学生从美术作品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还拓展了他们的创作思维,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自己的生活和内心世界。

三、结语

审美教育论文范文篇5

语言是古诗中表现美的载体,学生要想领略古诗中的美,首先要读懂诗句。在诗歌学习中,读出问题是诗歌鉴赏中最基本的能力。如果一眼就能看懂诗歌,没有任何发现,没有任何问题,鉴赏就没有意义。心中有了问题,学生就会主动去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有所收获。在诗歌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善于发现疑难之处,而且要多疑多思,能在无疑处见疑,于似知似解处见疑。疑的范围可以是诗词中的一字一词,也可以针对诗歌感情、诗歌的写作技巧等。这样,学生就能从整体上初步了解诗歌的意境,初步感受诗句所表现的美,为进一步鉴赏奠定基础。

二、进入意境,领悟美

对于古诗教学来说,只有进入诗的意境,才能把握诗中美的实质,进行美的鉴赏。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诱发学生审美的动因,使审美教育达到理想的效果。

1.赏析语言,引导学生进入意境

古诗中往往有一些感情色彩浓、形象鲜明、有深刻意义的词语,要抓住这些被称为“诗眼”的词语,反复推敲,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如在教学《泊船瓜洲》时,抓住一个“绿”字,引导学生换词对比,就能从一个侧面感受到这首诗的意境。

2.以图配诗,引导学生进入意境

以图配诗,可以为学生的想象活动提供丰富、鲜明的表象,这对帮助学生把美的感受上升为美的认识有很大作用,也可以促使学生想象作者产生某种思想感情的原因,与作者产生共鸣。例如,当我们把一幅生机勃勃、一片新绿的江南春色图展现在学生面前,再去讲解“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学生一定能很快体会到作者对景物的欣赏之情,更能领悟“绿”字的神韵。故事教学中,我常常先启发学生说一说诗中描绘的画面,然后在口述和深入理解诗文的基础上,把诗文的内容通过绘画表现出来。例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中描写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时间段里的两幅优美的画面。一幅是夕阳西下、晚霞映江的暮景,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夜色。第一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夕阳照射在江面上,为什么不说“照”而说“铺”呢?这是因为夕阳西下,几乎是贴着地平线照射过来,斜射在水面上,确像“铺”在江面上一般。学生明白后,可让其画出夕阳下江面的美景。第二句“半江瑟瑟半江红”,夕阳下江水缓缓流动,受光照多的地方,由于光反射呈现出一片红色,受光照少的地方则呈现江水本身的深碧色。这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画笔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江面微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第四句“露似真珠月似弓”,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着光泽。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学生的画作未必精美,但在绘画的过程中他们能够深深体会到诗人写景奇丽的特点以及作者赞颂祖国山河壮丽的情感。通过绘画,学生既理解了诗意,又受到“诗中有画”的语言美的熏陶。

3.反复吟诵,引导学生进入意境

情感体验的基础是朗读。学生通过朗读,可以展开联想和想象,揣摩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从而了解诗文的意境。古诗语言高度精练,讲究琅琅上口、声韵和谐,只有反复朗读、吟诵,才能把文字转化成鲜活生动的画面。不仅要多读古诗,还要不断创新,用翻译解说内容,用描述再现意境,用吟诵沟通情感,用抒情表达感受。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朗读形式要不拘一格,通过范读、跟读、小声读、大声读、自由读、听同学读、分组读、齐读等形式,让学生读出韵味、读出兴趣、读出感情、读出新奇。朗读时可以口中念念有词,轻声自读,边读边想;也可以大声诵读,慷慨激昂,读出气势、读出自信、读出激情。但是,不管以哪种形式读,都要力求读准字音,读得流利,注意轻重音、停顿、语调、语速的变化,读出节奏感。古诗平仄错落,朗朗上口,要读得抑扬顿挫,读出韵律美。还可以根据小学生表现欲强的特点,引导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与想象,边读边辅以动作、手势、表情等肢体语言,增强表现力,使学生置身于浓郁的情境中,感同身受,遐想翩翩,其乐融融。

三、说写训练,表达美

审美教育论文范文篇6

罗丹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张开审美的慧眼,语文教学的每一因素,无不放射着美的光华。

(一)教材是美的载体

用美的眼光观照语文新教材,它简直就是一本美的画册。

首先,从选文的思想内容看:

1.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美:古长城、大青山、滕王阁及泰山日出的雄壮美;长江、黄河的波澜壮阔美,内蒙古草原的辽阔美……可谓美不胜收。

2.人文精神的美: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赵武灵王革故鼎新,王昭君申明大义,远嫁塞外,马克思、恩格斯领导全世界无产阶级砸烂旧世界……

3.真挚的人情美:《与妻书》中丈夫对妻子情深意浓,《我与地坛》中母亲对儿子牵肠挂肚,《陈情表》中孙子对祖母至孝至诚,《与元微之书》中朋友两厢思念,《祭妹文》中兄长对妹妹的死更是撕心裂肺……

其它诸如儒家思想中的仁政美,乡村田园的生活情趣美……不再一一列举。

其次,语言形式的美,如鲁迅、钱钟书的幽默讽刺美,孙犁、朱自清的清新自然美,庄子的恣肆美等,不胜枚举。

再次,“写作训练”的要求中也注重了审美因素。如:“写出人物的个性”(个性美)、“写出事件的波澜”(跌荡起伏的美)、“写出景物的特征”(独特美)、“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条理美)、“生动形象的说明事物”(生动形象美)等。总之,新教材到处充溢着审美因素,学生在这个美的艺术天地里徜徉,就会在审美愉悦中获取真知和思想。

(二)教师是美的点示者,学生是审美的主体

我认为从审美的角度出发,教师应该是个导游,既不可以代替游客观览那美好的自然风光,又要让游客知道哪儿最美,得到最充分的享受。

(三)教学过程是美的组合

教学过程的设计看起来似乎是个形式的问题,其实是个教学思想的问题,教学思想落后,琐碎地肢解课文,学生无兴趣,教师拍桌子,抱怨学生蠢笨,启而不发,那就无所谓教学过程之美。

二、用审美的思想指导语文教学

(一)从学生的审美直觉出发是加强语文教学的吸引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的首要因素

我们反思一下,原来的教学大都是重理性轻感性,学生的喜怒哀乐湮没在教师的宣讲之中。讲记叙文就是六要素,讲说明文就是那八种常用的说明方法,讲议论文就是论点、论据和论证,授课的目的是教给学生一套文章、文学知识,始终未有从学生的心灵感受出发,所以老师费了很大的劲,学生却没多大兴趣。其实看到维纳斯,首先是感到她美,并不先要知道其三围的尺寸是多么合乎比例。

(二)在审美鉴赏之中完成阅读能力的训练是审美教学的主要内容

善于驾驭教材、新教材一二两册六个现代文单元提出了六种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这六种阅读能力是一年级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怎样完成这些教学目标呢。教材没有给我们一套现成的可操作的方案,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说,如果不改变教学观念,很有可能出现穿着新鞋走老路或者穿上新鞋不会走路的现象。

我们认为,揣摩语言,揣摩的首先应是美的语言;理清思路,其思路是清晰明朗的;概括要点,要点本身肯定是文章思想美的集中点等等,也就是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用审美的方式来完成。

三、审美教学的几个层面

(一)营造审美气氛,激情朗读,提高学生的感知和想象能力

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知开始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通过语言文字来反映现象,它的第一特点是形象没有直接的直观性,文学的形象由于由语言文字构成,故直接呈现于读者面前的只是一些文字符号,不是事物形象本身。所以,要使语言文字具有审美意义,则要打乱或变形它的线排列规则,还原字码所蕴含的形象信息,从而使接受者脑海中出现文字演化的直接形象,激活接受者潜在的审美情感。但在所有的感觉中,只有视觉和听觉对于审美对象才是最为重要并起着主导作用的,而其他如味觉、嗅觉、触觉只起辅助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变语言文字符号为可感知的视觉和听觉是最有效的唤起学生审美感觉的方法。

(二)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在美感心理因素中是最活跃、至关紧要的因素,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整个审美感受便无法形成。感知、想象都离不开情感,而理解因素也必须在与情感相融合的情况下,才能成为审美的理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词的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和“无我”两种境界,都浸染着创作主体的情感,都是在审美情感的支配下感知、想象客体对象的。

面对一篇篇血肉俱丰的课文,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中把握贯穿于作品中的心理体验和深厚内蕴,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领略语言艺术的光辉。

(三)赏析课文,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审美理解是主体对美的对象的分辨和评价的能力。要具有一定的理解力,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一定的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想象能力,具有丰富的审美情感。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就必须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积累,培养他们的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和审美情感。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着重于对课文内容的理性分析和综合,使学生获得深层的美的感受。

(四)加强审美鉴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我们无论进行什么样的审美活动,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所谓审美鉴赏力,即是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欣赏和鉴别的能力。审美鉴赏带有某些艺术再创造的性质,它是鉴赏者对审美对象的意象和内涵的积极、多面的把握和领悟。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审美鉴赏力包括对客观事物的鉴别与欣赏两个方面。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在审美实践中两者又是同时进行的,有鉴别才能欣赏,鉴别是为了更好地欣赏。

总之,把审美贯穿于语文教学中,将学生带入艺术境界,娱悦其目,激动其心灵,开发其智力,触发其情,一词一句使学生感受其情趣,一篇一章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学生就会心驰神往、兴趣盎然。在提高品味、陶冶性情的同时,会乐于读书,进而有了创造的源泉和动力,也就会“下笔如有神”了。

审美教育论文范文篇7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满足个体所需的一种积极的内在动力。只有诱导出学生的学习动机,他们才能够对所需的知识有乐趣。而审美教育更要在兴趣的前提条件下来实施,所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是我们历史教师首先实施的一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的发展。富有诗意的创造开始于美的幻想,美使知觉更加敏锐,更能唤醒创造性的思维。”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审美教育去感动学生,用那些具体而鲜明的美敲打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从而激发他们美的效应,促进知识学习和情操陶冶。比如,我们在教学中,自霍去病的那种“匈奴未灭,何以家还”至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雄心;“天下兴亡、匹无有责”的报国赤诚之心,到“甘愿为变法而喋血”的壮美情怀;特别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历经磨难,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建立起来的伟大新中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不朽篇章。伟大的历史仁人无不表现出来那种高尚而壮美的道德情操,这些都可以对学生进行最好的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从教材中寻找美的元素

教材的编者是根据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历史教学中要体现对学生的审美教育的功能”而选材的。因此,教材的每个章节知识点都潜移默化地体现着审美教育的内涵。我们在教学中要时刻把握审美教育教学,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中审美教育的资源,挖掘出那些蕴含在教材中的丰富审美教育的元素。历史记录着人类生活过程,给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瑰宝,比如“先河的诗经楚辞,汉魏之文苑、晋之清淡、南北朝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戏曲,明清的小说,还有那些著名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历史学上各时代伟大与都雅之人物、事迹,无不于智育之中蕴含美育之元素。”那里就是美的所在,就是美的摇篮,就是美的宝库。我们教学中就是要把它挖掘出来,交给我们的学生,让他们深深地感受着美的益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当然我们还可以根据教材教学的拓展,充分利用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为我们的审美教学服务。也可以开展历史知识竞赛、组织历史专题讲座、参观访问、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片等。这些丰富多彩的历史教学活动更加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德育、审美教育。

三、增添美的教学环境

营造优美的教学环境氛围会增添学生的审美教育程度,可以利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贯穿到教学中来。没有审美的能力,或许那些野蛮贫穷而落后的原始的遗址废墟,在学生的眼里则成了毫无光彩,暗淡无光的东西。这就正像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说的“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我们要挖掘那些教学中能让学生感受到美的事物。比如讲中国古代史时,将那些搜集到的古代文物遗址彩图展示给学生,那棱角分明的石器充满智慧;那精工雕琢的玉器光亮剔透;那古朴典雅的瓷器如冰如玉;那紫里透红的铜器折射着韧气;那红砖金瓦的建筑神圣壮观。学生立刻感悟到了其中优美的意境。我们还可以从网上寻找有关的图片打印出来给学生鉴赏。因为网络也是一座无穷的宝藏,它既能成为历史教师的好帮手了,更能让学生直观体会到历史中的美。

审美教育论文范文篇8

一、提高教师的审美素养

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加强审美方面的修养,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保证自身能够在课堂上准确把握语言的美、意象的美等,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到文章的意蕴。教师应每天坚持阅读,不断积累文学知识,加强自身的语感。同时应注意提高自身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教学中做到语言规范、表达形象生动、节奏控制得当。讲课时在准确的基础上,尽量做到妙语连珠,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二、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的形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创设美的环境,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语文的美。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声情并茂的为学生阅读文章,为学生创造出文章中描述的审美情境。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赏析的角度品味作品,让自己充分融入作品中,感受作品的内涵。并且学生在赏析过程中,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能够更有效的体会教师通过语言创设出的美育情境。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通过文字中的形象引导学生感知美。语文教学中很多形象都是反映社会的,学生在学习中直接会受到来自文学作品对自身精神世界的影响。文学中塑造的形象都具有可感性,学生在学习时通过这些形象感受到其中的美。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根据文章的特点,引导学生能够准确的对文章中的想象进行捕捉和分析,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语言为学生描述作品,然后让学生感知美,并逐渐积累对美的对象的分析方法,使得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文章并作出相应审美价值的评价,让学生能够体悟更多的东西。如在讲解《雨中登泰山》时,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些关于泰山风景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泰山的美,然后再让学生通过阅读结合自己的想象,来体会文章中描述的场景,并通过分析“目视而脚不随”、“悬崖棱蹭”等词句,体会文章作者敢于攀登、不怕困难的精神,同时也启迪了学生勇往直前的生活哲理。通过感知文章中描述的形象的美,进而感知文章的内涵美,使得学生逐渐将身心融入到美的意境中,让学生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思想内涵,并树立学生追求美的意识。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适当融入一些生活元素,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美好的情感体验。如在讲解《蒹葭》时,教师可以在上课前给学生播放一首《在水一方》,并通过多媒体播放出歌词,教师可以让会唱的学生主动唱几句,调动起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教师可以趁机将歌词和文章中的诗句结合起来,让学生自然地融入到蒹葭的学习中,然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配乐朗读,让学生感受到诗经的艺术特点和韵律美,并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自己体会,并鼓励学生用优美的语言将蒹葭的内容翻译出来,感受到诗歌的意境美、朦胧美。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论文范文篇9

1.1大学体育文化

体育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来说,中国体育文化由文化方式、文化载体、文化精神和文化制度四个要素构成。从文化结构主义层次来理解,卢元镇在《中国体育社会学》一文中认为:“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的总和。高校体育文化是以高校这个特定环境为依托,以体育为纽带的体育及相关的文化活动。具体包括体育活动、体育场馆等物质文化;体育竞赛规则、体育法规等制度文化;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价值观等精神文化。时代性和民族性是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受到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时代烙印和民族特点。”

1.2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旨在培养与造就一代具有审美感受能力、审美鉴别能力、审美欣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的新人。审美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也是美学的主要内容。这种双重性决定了审美教育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所谓审美教育,就是以美学理论教育为中心的审美理想、情趣和素养的教育实践。审美教育实践,包括美学理论教育、艺术鉴赏教育、审美教育、情感陶冶教育,等等。其中,以美学理论为指导的情感、体验、感悟的教育尤其占有重要的地位。人的情感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审美教育的结果。在美学史上,美学家特别关注情感教育。在他们看来,审美教育就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感情教育。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在他看来,人们之所以提倡美育,在于使人类能在音乐、照片、图画、文学里找回他们遗失了的情感。在蔡元培先生之后,著名美学家朱光潜也竭力主张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认为美感教育的功能,在于修身养性,等等。人们一旦进入了这个审美领域,情感就会得到净化,精神就会得到升华,情操就会得到光大。从这个意义上说,情感教育可以说是审美教育的本质所在。审美教育是审美与教育的辩证统一。在审美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们既可以获取美的享受,获取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又可以得到情感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审美是美育的前提,教育是美育的归宿。而审美教育的目的,乃是通过完成审美教育任务而达到的。审美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审美能力。这种能力包括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2大学体育文化教育亟需重视审美教育

谈到体育与美育,学者们都主张体育与美育相结合,希望在教学中做到体育与德、智相结合,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和谐发展。我国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继承了我国古代体育与美育相结合的传统教育思想,把体育与美育都列为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分强调德、智、体、美四育并重比较完整地论述了体育与美育的相互联系。体育审美教育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的教育目标追求的就是让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和谐发展。现代教育中体育绝对不是单纯的身体教育,它是多层面的教育,即与身体有关的生理教育、社会适应能力、精神状态等。在体育教育的过程既要正确地引用审美因素,又要注重学生的精神享受,使其身心和谐发展,将其培养成有较高审美素质的人。审美教育是大学体育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1审美教育能使大学生感受生活、感悟生命

人类所面对的世界是客观的世界,我们生存的世界是社会和人群。我们对于这两个世界的认识是运用了不同的认知体系:世界—认识—记忆—思考—知识—考试—改造;生活—感受—体验—情感—艺术—欣赏—生存。以前我们的教育比较少地关注学生们内心的真实体验,而今我们教育的目标是:使人获得全面的和谐的发展,获得生命的意义和具有幸福感的生活。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应围绕这个目的,体育教育、体育文化教育也是如此。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除了自我价值的实现、社会价值的肯定,我们还非常渴望寻求我们生活的意义,我们缺乏在生活中去感受、体验我们认知的客观世界和社会人群,缺乏在情感中凝聚感悟,用艺术的眼光欣赏我们生存的世界,寻求人生的意义和幸福感是当代人新的追求和共识。人只要正常地活着,没有感觉能力是不可能的。但是,感觉能力退化,人们变得粗俗、简单,甚至麻木,人类感受和体验的能力正在退化。随着科技的进步,电话和网络提供了人们交流和表达的无限可能,现代交通几乎消灭了空间的隔阂。所以,离别变得可以轻描淡写,我们就不再稀罕“思念”,但我们每天端坐在视频前,与外界在没有表情、没有肢体动作、没有眼神的交流、没有真实的环境和氛围的关联中,我们的感受能力渐渐变得迟钝,感受空间渐渐变得狭窄,就算“物质极大地丰富了”,没有感受能力,作为“感觉”的幸福又从何而来?人类未来的福祉,是建立在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基础之上的,这是人类能够得到幸福的外部条件;人类未来的幸福,必须建立在人人都能感受幸福,都有能力“感受”的基础之上,这是内因,内因才是关键。而唯一专职用来激发、保持、丰富人们感受能力的东西就是艺术、审美。审美依赖的是心灵的敏锐、情感的丰富和充沛的想象力,而僵化的知识往往可以掩盖和扼杀敏感性和想象力,在这样的教育环境里培养出来的是具有丰富知识却不知人间烟火和人情冷暖的人才,只能培养出具有专门技能但却没有创新精神的“劳动工具”。所以,当前通过艺术欣赏和审美教育,为学生们提供丰富情感体验场所、经历,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和想象力,已经成为大学人文索质教育的当务之急。大学体育文化中审美活动是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非常需要学生个体亲自参与、体验、感悟的教育教学活动。大学的体育文化的审美教学课程的开设,能为大学生们提供参与、体验、感悟生活,追寻幸福生活和意义的重要途径和舞台。

2.2审美教育能使大学生感知真、善、美

审美教育与智育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但是,二者并不是没有关联的。审美心理结构和智力心理结构各自都不是封闭的。美育与智育间存在着必然的双向互补的关系。正是这样一种双向互补关系,才使美育能够感知、学习,体会真、善、美。

(1)审美教育对象本身的认知价值。审美教育借助于一定的审美对象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审美对象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而且也具有认识价值。可见,美在具有审美价值的同时,它的外在形式所包含的内涵,在一定范围内跟知识具有同样深刻的认识价值。至于美丽的大自然,则在更大范围、更高程度上具有这种双重价值,因为它既是艺术和审美的对象又是自然科学认识的对象。对于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把握,有利于增进对大自然的审美体验和审美理解。而对于自然艺术认识和审美把握,也有助于更加直接而明确地把握客观真理,更加完整、更加全面地认识世界。

(2)审美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智力创造活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探求科学真理和创造发明必不可少的条件。在这方面,它表现为灵感、顿悟、直觉、想象等。科学研究主要是一种逻辑活动,依赖于人的逻辑思维作用。而非逻辑思维就是灵感、顿悟、直觉和想象等。在科学史上,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或发明,科学家往往经过长期的冥思苦想而没有所获,而在一个偶然的时刻却灵光闪现,获得了突破,这已为许多科学事例所证实。事实上,科学活动中的直觉,跟审美直觉有某种相通之处,即都是在感性直观中通过想象而达到对事物本质的领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培根认为审美直觉对于科学具有方法论意义。创造思维能力中的最主要成分是想象力。这里,如果说灵感、顿悟、直觉(包括审美直觉),对于科学创造有重要意义的话,那么想象力意义则在于它是创造活动中的智力因素,是贯穿于整个创造过程最活跃的角色。这是因为,想象力是人类思维创造性的主要标志。没有想象力就意味着失去了创造力,爱因斯坦之所以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不仅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且是因为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2.3审美教育能激发人的探索精神

对生活的兴趣是人们热爱生活的前提。一个对某项事物毫无兴趣和感情的人,就不可能对它进行孜孜不倦的追求。兴趣、爱好是人们追求科学真理的原动力。审美教育就是这种精神动力的源泉之一。世界是美丽的,有许多生动、富有灵性的东西,对于那些未知领域的神奇魅力,人们总是愿意花费精力去探求的。

2.4审美教育是实现人格完善的必由之路

审美教育论文范文篇10

一、让学生在思品课教材中领略自然美。

思品课教材图文并茂,课文中的很多插图向学生展示了祖国大自然的美丽风光:那辽阔的原野,巍峨的山岳、葱郁的森林、碧绿的湖水、奔腾的江河、浩瀚的海洋各有其美的特色,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大自然的美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在《我爱祖国》一课,教师可向学生出示很多祖国山河壮丽的图画:有雄伟的万里长城,位于我国境内的世界最高峰----珠海朗玛峰、滚滚东去的长江、黄河,秀峰屹立的长江三峡……看到这么多生动的画面,学生为祖国山河美丽、神州风光无限好而感到自豪,这时教师相机提问:我们的祖国美吗?美在什么地方?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呢?通过学生的回答归纳出:我们要爱自己祖国。学生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让学生在“明理”中感受到社会美。

思品课教材不少课文中叙述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社会生活的画卷。

孕育了一定的生活哲理,使我们感受、领略到了社会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美,主要有:①人情美。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亲情,如《我上学了》、《老师您好》、《我爱爸爸妈妈》等课;②劳动美。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等课;③行为规范美。如《按时上学》、《学习礼貌用语》、《对人要用礼貌》、《保护环境卫生》等课文。

教学这类课文要求教师在讲清道理时,又要让学生深刻体验到社会生活是美好的。如在教《我爱帮助同学》一课,我着重让学生分析“我”和同学们之间的三次“笑”,第一、二次笑是“我”在帮助同学解决困难后,同学向“我”笑笑,我也向同学笑笑,这两种笑各是什么含义呢?同学向“我”笑笑,表示对我的感谢,也反映了困难被解决后的愉快心情,我向同学笑,表示不用感谢,在课堂上、“笑”传递了“我”和同学之间的友谊;第三次“笑”是全班同学向“我”笑,我也向大家“笑”,这种笑又是什么含义呢?通过讨论,同学们明白了,大家的笑,反映了集体对“我”的表扬,“我”的笑表明这是“我”应该做的,大家在笑声中传达了集体中间学之间的情谊;最后,提问:从这里可看出一个集体中间学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呢?这样做好吗?为什么好呢?学生通过讨论懂得了集体中大家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这也是社会美的一种体现。

三、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鉴赏美的能力。

世界上任何事物并一定都是美的,只有加以鉴别才能分出美和丑。鉴赏美的能力是指对美的事物的鉴别与评价,它不仅表现在对自然美的鉴赏上,更重要的是要正确地鉴别与评价社会生活中的美和艺术作品的美。

如在学习《保护环境卫生》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观察两组幻灯,一组是在大街上有人倒垃圾、吸烟、吐痰等现象;一组是是清晨环卫工人正在路灯下做清洁;然后教师提问:看了幻灯你觉得哪种行为是美的?为什么说他美呢?有的同学说,在大街上倒垃圾、抽烟、吐痰破坏了公共卫生,影响他人健康,又不文明;环卫工人干的活虽然脏些,但却美化了环境,减少了疾病的传播,因此这种行为美;再如学习《保护文物》一课时有同学问:有些文物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为什么还要保护呢?这时教师要告诉学生:有些文物从外表看并不美,但却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这就是文物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美,我们应该培养一定的鉴赏文物的能力。

四、让学生在行为实践中塑造美好的心灵。

人最好的东西是心灵美。思品课教学不但要重视能力的培养和行为训练,更重要的是把所学到的道德知识内化到学生心灵中去,留下一个“烙颖,以指导自已的行为。如在学习了《尊敬老人》一课,教师召开了“做一个尊敬老人的好孩子”的主题班会,着重让学生谈谈:爷爷、奶奶每天为我们干了些什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行动来尊敬他们呢?两个问题,使学生认识得到了深化,为塑造美好的心灵,达到知行统一,奠定了一定的基矗(湖北张德喜)""引导孩子欣赏自然美""引导孩子欣赏自然美许多事实证明,孩子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不一定就能发现、感受和欣赏自然美,如何给孩子一把发现自然美的钥匙呢?

1.从观察、领略自然物外部特征的美入手,努力攫取自然美的信息。

自然界的色彩美和形态美极为丰富,同时,它们又是变化多奇、生气贯注的。“林无静树,川无停流”。整个自然风景都在不停地运动者,而风景中富有动态的形象是最有吸引力的。寥廓自然,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没有生命的,其形态、其色彩,无不处于无穷变幻之中,孩子如能在家长的指点下发现这些令人神往的变幻,无疑会激起奇思通想,浓化自己热爱大自然的优美情趣。

2.拨动孩子感受自然美的心弦,逐步达到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

自然景物是客观的,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存在的;但它作为人的审美对象时,人们总是怀着一定的情感态度来欣赏它。审美经验告诉我们,赏景中情景交融的出现,每每有一定的条件。首先,在观景时,要缓步慢游,凝神静观。第二,要掌握“远望近看”的欣赏方法,既注意从远处欣赏风景的整体美,又不忽视细微之处的精华,这样才有可能有感于心而发为情。第三,要不断变化欣赏视角。第四,要注意时间、氛围的变化对欣赏过程的影响,自然景色在不同时间、不同气候中会展现出不同的风貌,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第五,我们还要启发和引导孩子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可以这样说.许多自然物之所以美,正是由于人仍以自然物的形象特征为依据,突破时空限制,进行联想和想象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