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钢琴审美教育研究

时间:2022-10-16 10:34:06

高校钢琴审美教育研究

一、国内外钢琴教育的发展

钢琴艺术早在三百多年前的欧洲已经出现了,上个世纪初传入中国,至此以后我国出现了一批优秀的钢琴教育家,例如,朱工一、周广仁、赵晓生、凌远等,他们为钢琴教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中国青年钢琴家在国际社会上大放光彩,例如,李云迪、朗朗、陈萨等,为我国青年树立榜样,在国内掀起了弥久不衰的钢琴热。在我国的钢琴教育家中,范继森先生是我国老一辈著名的钢琴演奏家和教育家,他的钢琴教育理念对我国钢琴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在范继森的教学理念中,音乐本身是最终的,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在音乐学习的道路上,要重视基本功的练习,不可以一味地追求技巧的展示,在艺术表演中要注重自然、朴实的表达,不可以一味张扬炫技。在刘诗昆老师看来,钢琴教育是普世教育,人人都有资格去享受钢琴带来的音乐之美,但不是苛求每个人都成为音乐天才,所以钢琴教育应该建立在以人为本之上,让钢琴成为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通过学习钢琴去追求理想和快乐,而不是对着节拍器,机械的练习。不少成功的钢琴家都是将钢琴作为一种生活必须品,将钢琴学习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只有真心热爱钢琴才能够学习好钢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德国的钢琴教育家卡尔•莱默和学生沃尔特•吉泽金合写了《钢琴演奏技术——走向完美演奏的捷径和关于钢琴演奏中的节奏、力度、踏板等问题》,文中表示,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要学会聆听和思考,聆听是训练读谱的能力,而思考则是训练音乐思维的过程,作者提倡在心中默读谱的练习方式,这不仅仅是练习钢琴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心智锻炼方式。美国的钢琴教育家威廉•纽曼曾鼓励学生在参与各种音乐实践的过程中,也要花时间在研究音乐风格、版本的问题上,一位音乐演奏家要具备一定的音乐品味,一定的综合素质,能够使得钢琴艺术上升一个层次。著名的钢琴家奥波德•戈多夫斯基认为,最好的演奏就是符合逻辑地传达乐谱。每位钢琴家都对钢琴教育有着不同的见解,但是共同表达了艺术审美是音乐艺术的内涵,只有懂得审美的艺术家才能够阐释音乐作品的深度。从以上发展中可以看出,钢琴教育研究领域,不少学者研究了钢琴教育的具体方式以及艺术表达的记录,但是还没有以审美教育视域来研究高校钢琴教育的,本文就将从审美教育的角度去为高校钢琴教育提出建设性意见。

二、音乐作品中的审美体现

在音乐作品中,审美在对作品感受的基础上,是对艺术创作手法的感悟。在音乐作品中,创造是美感的源泉,艺术创作者为了满足感性情感的需求,去丰富听觉的体验而作出的努力,就是音乐作品中美诞生的过程。在历史上,有不少优秀的钢琴家做到了这一点。例如,德彪西,注重音响的层次感,拉威尔将钢琴作为乐队配器去发掘钢琴的色彩,两者不同的是,德彪西钟爱柔和的中音区和弦,而拉威尔喜欢明亮的钢琴音色,在德彪西的音乐中,他所希望表达的是一种朦胧美感,具有暗示性,人们称之为外冷内暖的静观艺术,而拉威尔更喜欢率真而理性的表达方式。德彪西更注重意象,而拉威尔是直接去描述事物。审美在一定程度上赋予音乐作品生命,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音乐作品的创作。音乐创作的本质是对于音乐结构的想象式活动,因为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感性需求而去创作音乐作品,不同的音乐形式有着不同的表达效果,这样艺术家为了结构的完整、统一,就制约了创作。此外,不是所有的思想、概念、物体都能够以音乐的形式展现出来,所以能用音乐描写出来的物体必须同音乐有着联觉对应关系,在用音乐表现的过程中,最好要同被描写物体有着最直接的关系,从而保证作品美且有意义。

三、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在艺术教育中,只有通过审美才能发现艺术的价值,因为艺术创造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而产生,艺术审美也是人们感性需要的体现。在音乐艺术中,能够挑动人们听觉的感性体验就能够为人们带来独特的审美快感。审美是以感性体验为基础的精神体验,同味觉一样,人们有独特的自我味觉的偏好,听觉也需要这样的感性体验,所以只有符合人们自然感性的音乐能够给人们带来听觉上的满足,而审美在音乐艺术中就是为了满足人们这样的听觉愉悦感。在音乐审美中,平衡心理是最主要的一个体验,人们通过音乐来消除情绪负担,通过音乐来平衡心理,这个平衡的过程就是人们获取审美快感的过程。审美是对美的评判,如果没有正确的审美观,对美的鉴赏就会出现偏差。在对音乐的审美过程中,有人认为能够体现演奏者技巧的乐曲是优秀的,但是一味追求技巧的展示却往往忽略了艺术的审美性。从国内外大大小小的钢琴赛事中可以看出,一味炫技的演奏者不一定能够打动人心,到了今天,人们更希望从演奏者的演绎中体会到音乐的内涵,而音乐技巧只是展示音乐的一种手法,所以人们在对音乐审美时应该明确只有用心的演奏和技术恰到好处的展现能够呈现出完整的演奏。在钢琴教育中不能够忽视艺术的审美,因为审美能够揭示人与音乐的本质关系,能够发掘艺术的价值,单独看技术或者单独看表现都有些偏颇,在审美的角度下,钢琴就不只是单独的技术课,而是艺术课。在我国高校学习钢琴的学生中,不少学生有着扎实的基础,技术娴熟,但是对于音乐的表现和处理较为浅显,不够细腻,不少学生只求完成弹奏,将富有诗意化的莫扎特音阶弹奏的干巴巴的情况不是没有,将肖邦潇洒的华彩句当作一般练习曲也时有发生。将技术与表达相分离,不仅会影响到音乐审美的效果,也达不到学习钢琴对人生的作用以及对社会的影响。所以,审美教育在钢琴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审美教育是把钢琴课程变为实现美的过程。

四、实现审美教育的关键

如何在钢琴课程中实现审美教育?首先,要明确艺术审美是如何实现的。艺术作品具有一定的审美意义,因为艺术是人类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其中蕴含了生活的点点滴滴,但是通过思考用独特的视角和方式将其展现出来,艺术能够展现人与自然间最为直接、单纯的思想与情感,同时能够激起人们的感性认识,所以,人们对艺术的审美是人们对生活、世界的再认识过程。其次,艺术审美也是人们的心理平衡过程,人们通过艺术表达满足了对心中积累的能量的释放,例如,面对不能征服的领域,人们利用想象力可以在艺术作品中完成,这也是一种意志愿的体现,人们内心的渴望在艺术作品中得到了满足。人们将社会文化理想寄托于艺术作品中,这也是实现艺术审美的一步。在钢琴演奏中,优秀的钢琴家能够达到人琴合一的地步,这就是钢琴家作为艺术创作者和审美者将自己的情趣投射到艺术作品中,同时又向外界传达着这样的审美形式,这既体现了演奏者的审美趋向,也在作品中实现了演奏者对艺术的审美。单纯的乐谱和没有感情的演奏是不能够产生审美效果的,美必定是主观思想在客体中的体现,只有将人与物合二为一才能够实现艺术审美。艺术审美具有差异性,要实现审美教育必须明白,不同的个体对于客体有着不一样的主观感受,不同的个体之间也有差异,这样的差异就造就了审美体验的不同,就好像一个作品由不同的演奏家演奏感受也会完全不一样,他们将自身的理解与感悟融入到作品中,同时受众群体接触作品的时候由于经历不同也会对同一个作品有着不一样的审美体验,这个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人的审美需求,同时也是人们对自身本质力量肯定的过程。

五、审美视角下的钢琴教育

钢琴是艺术的一种媒介,钢琴有着宽广的音域,是一种模拟性很强的乐器,其创作出来的音响美是其他乐器不可比拟的。在素质教育中,人们对钢琴教育最为基础的追求就是发出美妙动听的音乐。在钢琴教育中强调审美的作用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美,感受美,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内心听觉是钢琴教育体现审美的一种手段。音乐作品中微妙的情感表达源自于演奏者的内心听觉。在上个世纪中不少钢琴家在他们的论著中就强调了将乐谱化作音乐在心中演奏,用手指去弹奏心中的乐曲,能够在技术表现上越显自然,内心听觉是演奏者的必修课,是一个认真读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思考想象才能够在演奏中表达出作品中的美感。提升内心听觉是对高校钢琴教学的一个要求。不少学生误认为将曲子一个音符不落的演奏完毕就算完成了,平时在技巧练习上花费大量的功夫,但是鲜少对内心听觉进行练习,没有静心从内心里倾听所要演奏的乐曲,更谈不上用心去思考体验作品中的情感。要想提高内心听觉,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优秀钢琴家的演奏录音,可以不限时代、题材、风格,先开阔眼界,为听觉提供足够的养分,在优秀作品中音响、层次、音色方面都能够给学生启迪。培养内心听觉也要选取最能够触动学生内心的作品,让学生获得深刻的印象和体验。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所以对高校中学习钢琴的学生,听辨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在钢琴教学中应该提高对听辨能力的训练。肖邦曾经强调过技术应该服务于表现,而钢琴演奏应该是表现和技术双管齐下。他们对技术与音乐之间关系的处理取决于他们的听辨能力,如果一个听辨能力不好学生在弹奏《月光奏鸣曲》的时候要么弹得平淡、死板、苍白,要是感受出现偏差的甚至会弹出活泼欢快的感觉。听辨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过感受到自己的处理情感、表达情感是否同作品相符,例如,李斯特曾经在教导学生弹奏《降A大调波兰舞曲》时,学生误以为将连续八度弹得熟练就是合格的演奏,李斯特当时就指出,这些八度是展现了波兰骑兵奔弛的场面,是他们杀敌前汇聚力量的情形,而不是光弹的快就可以的。这样的引导学生就能够明白,能够将脑海里波兰骑兵奔弛的场景想象出来,在演奏的时候注意自己有没有表达出这样的情绪。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调动听辨去察觉学生的情感,结合学生自身的情感,引领他们在钢琴的学习中去探索音乐作品中的人文价值,去开拓艺术眼界,坚持以人本思想为主,对学生注入人文关怀,使得教学过程富有激情于活力,将艺术打动人心的那一部分展现出来,这样的教学方式融入了人文情怀,是艺术教育中的人文内涵的展现。除了学生与老师以外,外部环境也会对钢琴艺术的呈现产生一定的影响。艺术家从来都不是孤立于世间的,钢琴艺术也与演奏者所处的环境有关系。在人成长的过程中,环境会对人产生一种心理图式,人们在成长的时候就会依照这个图示去对外界的事物作出反映,同时也会因为事物对他的刺激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感觉图式去适应环境,所以,艺术家的感觉图式对他的艺术表达方式有着影响。在钢琴教育中,教育的过程就是实现学生对自我需求的满足,对美的探索,每个学生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都会将自己的感觉图式带入到钢琴演奏之中,使得钢琴教育体现了人文性,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重视学生的感觉图式,循循善诱顺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美的追求,这将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六、结语

美是没有时空限制的,在钢琴教学中,美为学生提供了动力去音乐的世界中探索音律的美感,能够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实现学生对于艺术的向往和对生命的热爱。在钢琴的教学中,音乐技法要同艺术表现相结合,要在技术的基础上表现出艺术的美,从而产生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钢琴教育作为独立的学科出现在高校的素质教育中,从审美的视域下,钢琴教育要强调人文性,在教学中要将艺术回归到人文本质,钢琴教学不可脱离审美而存在,让钢琴教育发挥出其独特的魅力,实现通过艺术教育提高我国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适应时展的人才。

作者:毛羽 单位: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赵云.“人性因素”视角下中国钢琴教育的历史变迁与现实观照[J].前沿[J].2010,02:171-73.

[2]王盛.对钢琴教育中跨文化传播的反思[J].音乐创作,2014,01:182-83.

[3]张震.可持续发展教育观下的高师钢琴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4]涂金伟.论当代中国琴行中的钢琴教育[D].河南大学,2009.

[5]秦亚洁.论钢琴教育中的艺术审美[J].戏剧之家,2016,22:218.

[6]周燕清.论艺术的审美特征在钢琴教育中的体现[D].湖南师范大学,2007.

[7]杨林岚,黄亚萍.浅析我国钢琴教育教学模式创新[J].大众文艺,2010,19:226-227.

[8]桂源.审美教育视域下儿童钢琴教学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

[9]高莉莉.谈高校音乐专业钢琴教学的改革与应用[J].北方音乐,2015,03:176.

[10]赵雅堃.艺术审美特性在钢琴教育中的体现[J].黄河之声,2016,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