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审美教育缺失及对策

时间:2022-12-12 09:52:14

高校审美教育缺失及对策

审美教育是实现人类和谐发展美好理想的重要途径,关系到现代人人格素质的构建和培育。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在谈到学校教育时就提到了美育的内容。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的代表作《审美教育书简》提到,审美教育是使人性完整的解决方法,是完美人格的理想途径。当前人类面临着种种生存和发展困境,审美教育对人的生存方式和价值取向的确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当代大学教育中,审美教育作为审美育人的主要学科,主要服务于学生素质教育和学生完整人格塑造,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尽管审美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教育现状却并不乐观,要想全面改善大学生审美教育缺失的现状,就要充分认识审美教育的本质和性质,深入探讨大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价值以及开展大学生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措施。

一、何为“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的系统理论虽然诞生于18世纪的德国,但是审美教育思想却同人类文明的历史同样悠久。狭义的审美教育主要指通过艺术教育的手段对人们进行教育。广义的审美教育则指运用自然界、社会、生活中等一切美的形式给人们以耳濡目染的教育,从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达到陶冶人情操、美化人心灵、完善人行为举止的目的。实际上,审美教育在学术界并没有固定概念,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审美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分支,是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的过程中的一种非强制、自我完善的教育方式,具有很强的超越性、综合性、实践性,是区别于其他教育形式,且不能被其他教育形式所代替的。对审美教育的研究,必须要放到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才能够真正检验和发展审美教育的理论。大学生审美教育就要将对审美教育的考察放到大学生生存环境和社会文化的背景下。由此可见,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对象的形象直观和情感体验,达到提高受教育者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的目的。审美教育从理论上讲,从属于美学范畴,但是又不同于一般的美学理论。它是运动的美学,注重的是应用和方法,所以从实践上讲,它又属于教育范畴,必须应用于审美教育实践中,在实践中发展审美理论,同时用发展的审美理论指导审美实践。审美教育最大的特征就是以情感人、以美怡人,审美教育的过程也就是审美体验的过程,这使审美教育区别于艺术教育和品德教育,强调的是审美主体的主动参与和投入,体验审美过程,从而提高审美主体的审美力,提高对美的鉴赏力、感受力、创造力和美化自身及周围环境的能力。总之,如马克思所言,按美的规律来造型,审美教育就是要按照审美教育理论来指导审美教育实践。大学生审美教育研究的主要对象就是大学生自身及其周围环境的审美化,主要任务就是要提升大学生的审美力,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塑造大学生完善的人格和形象,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审美教育这一学科既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和超越性,又具有极强的现实性和实践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及高等教育体制的完善和审美需求的增强,其深刻性和重要性也必将引起教育工作者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二、当代高校审美教育缺失缘由

审美教育是区别于大学生德育和智育的一种教育形式,但是在我国大学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还是相对弱化的。大学生审美教育的缺失有很多原因,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比较突出。一些大学生面对现实的就业压力,将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课的学习和各种有利于就业的考级和考证上,不重视其他方面素质的自我提升,从而导致了自我审美素养的不足,限制了自身的全面发展。一些大学对审美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单纯地重视对大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审美教育处于高校教育的薄弱环节。一方面,审美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够科学,仅仅停留在艺术作品的分析鉴赏等课程上,受众范围较小,而且没有针对审美能力和审美体验的系统化课程。另一方面,在教育模式上还采用灌输式的教学,大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判断的空间较小,不利于大学生审美力的提升,导致现在的大学生普遍缺少灵气,直觉和领悟能力较弱,分析问题僵化、模式化,迟钝刻板。目前,很多高校审美教育形式化程度高,实质性内容少,不能起到提升大学生鉴赏力、感受力等审美力的作用。强调“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育人的主要目标,要实现以人文本,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就要切实加强大学生的审美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各方面素质,改善大学生审美教育缺失的现状。

三、应对高校审美教育缺失的对策措施

对于大学生审美教育的缺失,高校有着不可忽视的责任。高校作为大学生审美教育的主体,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帮助大学生发现美、认识美、体会美、实践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力,实现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高校对审美教育的重视必不可少

高校应当给与审美教育必要的重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赋予审美教育以独立的地位。美育是人类文明古老而历久弥新的课题,如我国先秦时期的礼乐教化,孔子提出的“六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将音乐作为“城市保卫者”,都是倡导美育的体现。但是随着科技和工业的高速发展,受经济主义和工具理性主义的冲击,对精神文明及艺术方面的教育造成了极大冲击,导致美育的削弱,不利于社会和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而美育的价值必须在当代社会得到充分挖掘。大学是人成长的关键阶段,是人格塑造、素质培养的重要时期,当前我国高校在学生教育上强调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强调为学生就业打基础,没有充分利用审美教育的作用,达到提升大学生素养的目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应当重视大学生的审美教育,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思维,树立审美教育意识,用科学的审美教育理论指导审美教学实践,将美育与德育、智育紧密结合起来,最终实现以美启真、以美导善的目的。

(二)审美教育应以艺术教育为途径和内容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段虹认为“审美教育的核心内容实际上是艺术教育,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艺术教育。所以,抓住艺术教育也就抓住了实施审美教育的关键环节。”此外,艺术教育是最集中、最典型的审美活动,是自然美与社会美的形式表征,大学生审美教育要以艺术教育为主要途径和内容,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淡化艺术的专业教育,提高普及型艺术审美和艺术体验的教育,通过开展艺术欣赏和艺术实践活动来达到引导大学生体悟、欣赏的艺术审美目的。如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开设电影、小说、戏剧、诗歌、音乐、绘画欣赏课程,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丰富学生的艺术知识,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能力,提高作为审美主体对艺术的感知度,从而达到愉悦身心、完善人格的目的。高校要尽可能营造一切有利于大学生审美教育的条件,主动引导大学生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尽可能地通过艺术类知识来充实学科教学,开通一切艺术通道实现对大学生艺术潜质的培育和挖掘,从而在艺术教育的基础上,实现对大学生审美力和人格素养的提升。哈尔滨师范大学更是将艺术教育融入审美教育中。2016年5月为庆祝中法文化之春,哈尔滨师范大学邀请法国儿童插画家和作家本尼迪克特•嘉提艾到校进行讲座,吸引了大批学生参与其中。这实际上体现出学生对于艺术的兴趣和追求。在艺术教育中丰富学生的艺术知识和艺术涵养,对提高大学生感知力和鉴赏力等审美能力起到积极作用。可以看出,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三)审美教育要贯穿教育的一切环节

“美育”是我国的教育方针之一,也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审美教育应当贯穿学校教育的一切环节。学校各个学科专业的教育环节都应当融入大学生审美教育的内容,从而实现创造美的教育境界这一共同追求。高校应结合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人生体验,将审美教育的过程贯穿于专业学习之中、贯穿于课内外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特别是要改变高校的教育模式,优化审美教育课程的设置,增加审美教育理论课程,建立起审美教育系统化、长效化教学机制。在此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不要将审美教育与应付考试挂钩,而要对学生进行精神上的升华,使学生通过学习浸润到人类伟大的艺术成果和思想成果中,接受熏陶和感染,提高想象力、鉴赏力、创造力,将美的享受和体验,外化为良好的形态举止,内化为高尚的情操修养,从而实现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审美教育的范围不能仅局限于大学校园,应当进一步扩展审美教育的视野,将审美教育从校内延伸至校外。这就要求高校在社会实践方面增加审美教育的内容和安排,如组织大学生到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剧院、音乐厅等艺术氛围较浓厚的场所进行社会实践,在社会活动中得到审美熏陶;或者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名胜古迹、自然人文景观,赋予美育活动更加丰厚的文化内涵,使大学生在审美实践中得到更深刻、更生动的审美教育。另外,高校还可以利用网络、自媒体等媒介平台,传播艺术知识、审美理论等内容,使审美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做到“线上线下结合、校内校外联通”的审美教育模式,从而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见,开展大学生审美教育的场所、方式、途径有很多,高校应当综合各种渠道,更加广泛地开展审美教育活动,实现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总之,审美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保证。深入实施大学生审美教育是高校的一项重要责任和使命,高校应当予以重视,深刻认识审美教育的价值,并采取系列措施加强审美教育。高校应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等方面下功夫,开辟大学生审美教育的新渠道、新途径、新方法,真正提升大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其成为人格健全、身心健康、意气风发的当代大学生。

作者:王心刚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