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时间:2022-01-20 10:20:07

赏识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摘要:赏识教育是教育者把对受教育者的爱具体化,使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赞扬、激励和鼓励中树立自信、更好发展的教育理念。班主任运用赏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为其重塑形象,激发潜能,善用其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乃至全面发展。

关键词:赏识教育;激励;运用;班主任工作

当下,随着赏识教育的出现,传统的对惩罚教育受到质疑。本文主要分析什么是赏识教育、它对班主任工作有什么作用、班主任如何有效运用赏识教育等问题。

一、赏识教育

1.赏识教育的内涵。赏识教育的内涵:赏识教育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存在很多的解释。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观点:周弘认为“赏识教育就是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孙振山提出“赏识教育是指教师认识并赏识学生才能,从而使学生增强自信、主动发展的教育方式(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方法)”。还有学者认为“赏识教育是通过调动受教育者的非智力因素即情感、动机、兴趣、意志和性格等来进行教育的一种方式”。即用赏识的态度看待学生,从各个方面了解和认识学生的才能及特长,重视并加以培养,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个性发展甚至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手段。在众多观点中,笔者更认同周弘老师的观点:赏识教育就是爱的教育。笔者认为:赏识教育就是教育者把对受教育者的爱具体化,是教育者尊重学生个性人格,用爱心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重塑形象,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和谐的教育氛围,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生动活泼的个性发展乃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2.赏识教育的特征。第一,赏识教育具有针对性。教育者在实施赏识教育的过程中要因人而异,能够承认差异并且尊重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注意因材施教。第二,赏识教育具有整体性。赏识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和整体水平,适用于所有学生。笔者认为赏识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起着协调的作用,协调学生发展中不和谐的地方,从局部协调到整体协调,从个体提高到整体提高。第三,赏识教育具有激励性。赏识教育就是要激励学生,抓住学生的优点及长处,运用鼓励、激励的手段最大限度激发其潜能或者潜力,增强学生信心,使其能够自我肯定。第四,赏识教育具有主体性。赏识教育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做对的事情、做好的事情,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及创造性。赏识教育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情感需要,班主任掌握好赏识教育的内涵及特征并能准确自如的运用于班主任工作中,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从而更容易更准确找到教育学生的切入点,使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3.班主任工作中运用赏识教育的意义。第一,有助于班主任转化问题学生。班主任要始终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之处或长处,持之以恒的关注问题学生。既要肯定他们的特长或者优势,又引导他们认识到自身的劣势或不足,鼓励他们积极面对并尽力弥补,帮助他们重塑形象,使之思想、行为都得以转化,树立很强的自信心。第二,有助于激发班干部管理班级事务的工作热情和为班级服务的积极性。班主任在工作中,运用赏识教育来激发班干部的工作热情,使其积极协助和配合班主任工作,不仅有助于班级管理,也培养了班干部管理能力。第三,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一个班级的凝聚力来自于每个学生自觉的内心动力。班主任在运用赏识教育,赞赏鼓励学生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肯定、树立信心、团结合作,凝聚在一起的动力源。第四,有助于维护学生自尊,保护学生积极性,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班主任用理解宽容的态度去鼓励学生,获得学生的信任,让他们感觉自己在老师的心目中是充满希望的,不仅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还有利于维护他们的自尊心,使其更加积极向上。第五,有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其独立性和耐挫力。不论是优等生、后进生还是问题学生,都有其自身的优势,都有能够激发出来的潜能。因此,班主任运用赏识教育,鼓励、激发和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优势。赏识教育的运用有助于教育者实现教育目的,体现教育的本质。班主任运用赏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为其重塑形象,激发潜能,善用其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乃至全面发展。

二、赏识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研究赏识教育,就是为了更好地将它运用于实际,结合笔者的经验和感受,在班主任工作中运用赏识教育,应从以下方面去做。

1.信任、理解、尊重学生。第一,班主任要转变观念,调整心态:尊重和信任学生是班主任在运用赏识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只有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才能做到理解学生。这就要求班主任本身能积极正面的看待生活,看待生活中的人和事,不被生活中的磨难、痛苦和烦恼所束缚。不把个人情绪带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遇到问题也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并采取适当的方式去处理,实现师生间健康的互动关系。第二,赏识班干部才能,搭建班级管理的桥梁:班干部是班级的管理者,是班主任的助手,班主任要善于激发班干部的工作热情,培养班干部的工作能力。首先,给予班干部鼓励和指导。对于班干部的付出和成绩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他们工作中遇见的困难或者问题要予以指导,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效率,起好带头作用。其次,为其树立威信。班干部有威信,才能增进班级团结,获得其他同学的信任。第三,充分信任学生,给学生一种信任感。学生一般有渴望老师信任和理解的心理需求。而班主任的信任本身就是一种肯定,把激励、理解和宽容作为主要方法来教育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使他们内心产生一种责任感,而这种责任感就源自老师的肯定和自己的肯定。

2.运用表扬、鼓励等激励手段,肯定并欣赏学生。第一,分析学生类型,施教因人而异:班主任要了解每一位学生,要针对学生的特点,真诚地信任,合理地指导,不断地鼓励,培养其参与意识,为其创造体现自身价值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第二,引导学生自我欣赏的同时学会欣赏别人:引导学生自我欣赏和欣赏别人,有助于班级团结,同学们相处和谐并互相学习他人身上的优点。班主任在组织班会或班级活动时,引导学生了解自己、肯定自己,并且能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欣赏并肯定别人,从而互相学习,扬长避短。班主任要发挥其敏锐的观察力,从各个角度发现学生的潜在优点,准确提出表扬,能够激励学生,激发潜在能力。

3.承认差异,允许失败,宽容学生。第一,承认差异,学会原谅:学生因家庭教育环境不同、性格不同,肯定存在差异,如果没有差异,那么教出来的学生相当于批量生产,没有个性,像个机器。班主任要承认差异。只有承认差异,才能“对症下药”,不断帮其提高,助其进步。第二,允许失败,包容鼓励:面对学生遇到的失败和困难,应以包容的态度对待。一方面是现在的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有些学生不能接受自己的失败,失败之后失去自信,长时间处于低迷状态,这就需要班主任的关心和开导;另一方面是班主任对学生期望值过高,学生一旦达不到所期望的,就严厉斥责学生,甚至不再给学生机会。这会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甚至对老师产生畏惧感或激起学生的叛逆心态。当学生面临失败和困难时,班主任应以包容的态度对待关心和开导,引导学生积极面对挫折,鼓励他们走出失败与困境。

4.适当批评、指正与提醒。作为班主任对学生的过错、缺点以及学习退步,应尽量避免以训斥、讽刺、挖苦和体罚等“恶性刺激”,而应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适时批评、指正与提醒,予以“良性刺激”,既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与不足,还要避免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批评、指正和提醒在实际运用中以指正为最终目的,批评提醒为手段,纠正学生的不足与错误,三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但运用程度是不同的。

三、运用赏识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赞扬要恰到好处。很多人把赏识教育流于形式,理解于表面。把赏识简单地理解成表扬和夸奖,一味地表扬学生,会导致学生产生自大狂妄的心理,面对困难与挫折难以接受,这并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赏识应该着眼于对其努力和进步的肯定,不能什么都赞赏,赞扬要及时并恰到好处。

2.注意因材施教。很多班主任为了在班级管理中做到“公平公正”,用统一的标准要求班里的每位学生,忽视了学生间的差异,给后进生很大的压力。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各有所长,班主任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最合适的教育方式,注意因材施教。

3.避免放纵与骄纵。有的班主任偏爱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或者对班干部有特殊照顾,好的方面多加赏识和赞扬,坏的方面就避开不谈,那么这部分学生就有了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使得他们更加骄纵,甚至放纵自己的不良行为,从而背离赏识教育的初衷。赏识学生是要让学生有价值感,而非优越感,赏识教育也并不是赏识学生的全部,盲目的赏识会使学生难辨是非对错,因而作为班主任要避免这种放纵与骄纵。

4.适当的批评教育。有人认为赏识教育和批评教育是矛盾的,实际上,赏识教育是不否认批评和惩罚的。如果一味赞赏学生,不批评不惩罚,会扭曲学生的价值观和认识,不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难以接受别人的批评和意见,也难以面对挫折和失败。每个学生都会犯错误,都有不足之处,适当的批评教育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

四、结语

赏识教育是爱的教育的一种具体化,即赏识教育就是爱的教育。只有全面地、深刻地理解赏识教育,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做到真正的认识、理解、信任、激励和宽容学生,用赏识的心态和对学生的爱,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发挥赏识教育的巨大激励作用,避免在运用中走进误区。所以,教育,从肯定开始,从赏识开始。

参考文献:

[1]周弘.赏识你的孩子[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5.

[2]秦贵宝.我的赏识教育观[J].文教资料,2005(5).

[3]孙振山.赏识教育略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4).

[4]秦贵宝.我的赏识教育观[J].文教资料,2005(5).

[5]何碧秀“.赏识教育”再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04(7).

作者:董宜祥 申莹 单位:宁夏师范学院 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兴仁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