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在现代高校教育中的发展

时间:2022-12-09 10:32:17

人文教育在现代高校教育中的发展

摘要:人文教育在现代高等教育中有着重要作用,起着为社会持续发展培养具有终生学习能力和人文精神的人才的作用。现代高等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比例失衡的文理分科现象,人文课程设置比例不足。教师课堂教学也容易忽视人文精神培养,忽略学生情感需求和价值引导。面对社会需求和高等教育人文现状,高校管理层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从上到下推动人文教育的实施。

关键词:人文教育;高等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发展

现代社会是快速发展对人才有着高要求的信息型社会。在各种文化交融碰撞的今天,对高素质人才的定义已经远远不再是拥有一项技能就可以满足。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任务是要培养出具备创新精神,具有终生学习能力和人文精神的人才。当前社会充满各种信息,知识处于爆炸发展阶段,越来越需要集各项技能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加强人文教育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和趋势。加速综合性的全面素质教育,关注现代教育的文理交融,是21世纪的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将人文教育完美融合到高等教育,进行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素质人才培养,对于现代高校教育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人文教育内涵

“人文主义”(humanism)在韦氏词典中的解释是:反对在教育中运用强迫纪律性和死记硬背等方法,尊重人的思想和个性,教育活动的重大对象是人,因此应解放人的思想和观念。广义的人文教育指实施人性化的教育活动,通过系统的社会人文理念来培养受教育者,让其具备特定的人生理念、人文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狭义的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相关,所有与人文课程相关的教育都被称为人文教育。人文精神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现代社会注重可持续发展,人文教育能为社会提供有良好创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高等教育不仅仅是满足社会需要,也要满足人的需要。人们对物质财富和利益的追求,仅仅只是人追求生存的基本价值,并不是人最终的精神需求。社会是不可能建立在没有人文的基础之上的。高等教育要从整体上对教育进行规划,在课程思想和观念上还需要进一步升华与发展,要更加重视对人本身精神世界的关注,强调人格发展和完善。人文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现代人文教育培养人的身心的健康发展,在现代教育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教导人怎样做人,引导人怎样做事,是打造现代人文精神、培育现代人文素养的教育。[1]人文教育在现代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一场加强重视大学的人文学科教育思潮在美国高等教育中兴起。阿兰•布鲁姆(AlanBroom)在《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TheCloseoftheAmericanMind)一书中指出必须重新调整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发扬人文教育。他批判美国偏专才教育的结果是80年代的大学“忽然面对一群缺乏知识和教养的学生,他们没有一点知识分子的味道”。他呼吁社会和相关部门重视人文学科,重新认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者的关系[2]。总体而言,人文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学生的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方向都是人文教育的结果。人文教育涉及多个方面,有人文方法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和人文学科教育。

二、高等教育人文特殊性

(一)教育目标特殊性

高校教育自身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不同于基础教育,中学阶段和大学阶段的学习内容有差异,教材编排也不同。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应用知识,适应社会能力是大学教育的重要教学目标,要能让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能适应社会,明确人生目的,学有所用。其次,大学教师所面临的首要任务到底是传授知识还是育人?学生作为成年人,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常识。大学教师所面对的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张已经有图案的纸,教师要在已经有图案的纸张上继续画图。这个图案的合格与否及后期工作,全靠大学教师来纠正和完成。一部分高校教师认为,教师首先就是要传授知识技能,将课堂理解成为纯粹知识技能的课堂,忽视了生活知识的传授和道德的培养,不能完成所有学科教育“育人”的宗旨。最后,伴随着大学教学改革的开展,许多高校更是为了促进就业率,而忽视人文教育。但时刻需要谨记的是: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是贯彻实施国家的教育方针,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结合生活实践,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

(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而大学生本人作为成年人,也开始追问人生的意义,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有了自己的探讨。他们开始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自我分析和讨论,渴望自己能被他人及社会认可。单纯的专业课程不能帮助学生解决其困惑,单纯的思想道德说教也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唯有人文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哲学、艺术和文学等相关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让学生学习到良好的品质的力量,获得终身受益的精神粮食。人文教育能够引导他们对人生的使命和生活的意义有进一步的了解。与基础知识教育相比,人文教育的意义更加重要,是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教育。人文课堂在人的个性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利用教学课堂展示人文精神,在实践中,建立轻松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和环境,让学生在人文的氛围里得到个性发展,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

三、高校人文教育对策

现代社会是重视知识、创造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社会。为了适应新的要求,过去的传统灌输式教育和“一劳永逸”的一次性学校教育不能适应社会需求。高等教育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意识到偏重专才教育的错误性,用整体的眼光来看待教育,重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人文精神的发扬离不开人文教育。学生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否有效运用所学知识,与大学里受到的人文教育是分不开的,其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都和人文教育密切相关。

(一)管理制度

首先,管理部门要改变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要意识到大学是为社会培养人的重要地方,高等教育不仅是技能教育,也是对人进行生活理念、价值观念养成的地方。在制定各项规定时,要能考虑到人文精神的推广,采取措施提升人文教育在整体教育中的地位。现有教育体制的最大弊端是教育模式“产业化”,教育制度将“功利”和“成绩”挂钩,将学生看作是产品,以成绩为标准统一评估教学效果,缺少人性化的态度和管理。要体现人的重要性,就要在制度中凸显人文教育的重要地位;要能将评估模式多样化、人性化,将人文教育内容和成果列为检验教育效果的标准之一,从多方面来考虑教学效果。其次,教育管理者要改变教育思想,从管理模式上进行调整。在教育理念上要能意识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有着一样重要的地位,在教学整体规划制度中主动创造条件,让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协调发展。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也更能促进学生的平衡和多样发展。管理层在基本政策上的第一步是改变“重学轻文”的人文教育困境。管理层要从具体细节入手来提高人文学科的地位。高等教育在政策制定上应同时体现目的性和工具性,在终极目的上表现出工具性,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体现人文性[3]。

(二)课程设置

学生的判断能力和思辨能力是影响学生持续发展的重要能力,需要开设有人文知识的课程来对其进行培养。增加人文学科课程在大学教育中的比重,是推广人文教育的首要一步。目前各高校对人文教育在课程设置中所占比例没有进一步的规定,面对国外的先例,可以考虑规划实施,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在近代社会中,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从互相对抗到彼此融合经历了一段时间。教育学家们在反复讨论和实践中认识到两者的结合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最终结果,更是人类生存、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要求[4]。随着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洽发展,人们普遍接受科学人文主义这一新概念。科学人文主义在科学的基础上发展出人文主义为目的的人和社会的发展观。科学人文主义最终“科学是由当代的发展和人的主体价值充分张扬的现实来决定的”,[5]促进科学和人道主义的结合和补充。

(三)人文氛围

此外,校园的人文氛围需要管理层来培养,人文活动和人文讲座可以打造促进校园人文氛围。人文活动包含很多种类,其中包括学校举办的各种和人文精神相关的团体活动。可以发扬团结友爱、乐观向上的人文精神,同时也可安排紧随时代内容的人文讲座,让学生面对面地接触学者名人,开阔视野,拓宽所学领域。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对学生有正面的积极作用,这个人文环境的创造需要各管理层和全校师生的共同打造。

四、教师与人文教育推广

(一)人文课堂

广义的人文教育是指发展人的个性的课堂,充满人文精神课堂。高等教育在课程设置和安排上要能全方面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将课程设置重点放在完善学生个性、发展学生潜能,让学生成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学生情感的培养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因素。人文主义教学思想的核心是首先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情感因素。人文性的课堂离不开情感交流,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真正的教育是重在情感交流,用一棵树来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6]。人文教育是一种强调情感互动的教学方法。生动的情感语言是传授知识的主要工具,教师不仅仅要献身于自己的学科,还要在教学中体现出人文教育精神并以此作为示范”[7]。用真心去关心学生,才能发展融洽的师生关系。老师对学生投入真正的关怀,才能发挥其在课堂上的人文精神。对课堂知识的深刻洞察和理解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其次要能充分挖掘人文情感方面的相关知识。只有这样,才会让课堂不是枯燥的传授知识,而是充满乐趣的生动课堂。同时,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人生价值的引导是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让学生学会承担社会责任、追求高尚理想等重要品质,拉近课堂上所包含的真理、知识与学生的距离[8]。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又了解和接触人文知识,启迪了心智,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了文化。在接受专业知识教育的过程中逐步树立为人做事的标准,学会辩证性思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成为有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教育的实践过程是一个灵活的过程,而且许多因素都会影响到知识和信息的传递。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在课堂安排上,教师要能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正确的引导,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能力。

(二)教师学习

高校教师要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的理念,要能从宽广的视野来看待自己的教学。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这再次强调了教师队伍终身学习的理念。高等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发挥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这个信息知识爆炸的年代,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反思才能跟上时代脚步,提高教学能力。教师对自身的责任和使命要能有新的认识,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综合素质是一个关系教育大局的任务。高校教师不同于基础教育教师,在知识方面要求更加严格。教师必须要具备多项知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会让课堂充满人文魅力。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自身知识渊博和自身修养有很大的关系。课堂教学要能够举一反三,重在引导、启迪学生。高校教师要能摆脱以往狭隘的学科教育观点,要能意识到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育人,要能以“师者”的形象来帮助学生学习生活,给学生以知识的传递、积极的引导。教师良好的素养能给学生以一生的影响,教师自身的个人魅力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持续发展能力和自学的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时展需要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人;社会持续发展的主力军需要具备人文与科学、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文修养的人才。这一切,离不开人文教育。当前社会发展中,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应紧紧围绕持续发展这一目标,从高校政策层面着手,鼓励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有效融合在一起;推广人文化教育,让人文精神融入校园氛围和各科课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发展观。逐步去除专业隔阂,让大学成为具备人文精神的大学,让高等教育更加全面,为社会培养出具适应性和生存性、多种能力和素质、相应科学水平和人文精神的现代人才。

作者:吴慧 单位:湖北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惠曦.人文教育涵义[J].泸州医学院学报,1998,(21).

[2]阿兰•布鲁妮著.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M].廖青,宋丽娜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3]杨忠.培养技能发展智能———外语教育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J].外语学刊,2007,(6).

[4]马卫平,谭广,刘云朝.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思潮的融合看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未来走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7).

[5]乔瑞金.走向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整合的当代哲学[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0,(5).

[6]雅斯贝尔斯著.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7]欧内斯特•博耶著.美国大学教育———现状•经验•问题及对策[M].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8]刘平.知识传授与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