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人文教育探究

时间:2022-10-20 09:31:21

高中语文课堂人文教育探究

一、注重学生的自我阅读能力

以前的教学中,老师大多都是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只有老师在“表演”,学生在“观看”,这样学生就会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思想,而不会主动思考,这样虽然对学生的成绩有所帮助,但并不能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以,为符合《新课标》要求,要求老师必须废除这种老的教学观念,先进行自我提升,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照搬老师的思想,而是用自己的思想来理解全文的内容,人物形象以及主题思想,这样就将老师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从而达到人文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有这样做学生才会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才能让他们对语文这门学科产生自己的见解与看法,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采用“抽丝剥茧”的方式提炼主干

语文教学和别的学科的不同,关键就在于语文学习科的学习并非是为了掌握《大纲》所规定的内容,课文仅仅是范例而已,需要老师在实际教学中注重课文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培养。这就与传统的阅读教学有很大的不同,不需要进行各个击破式的繁琐分析,而是抓住一两个重点进行提炼,剩下的完全交给学生自己去处理,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即可。比如,很多老师在教学《老人与海》一文时,特别是在围绕“老人与鲨鱼的搏斗”这一节讲解时,教师一般都采用让学生找出具体的语句加以体会老人的可贵精神。于是学生把这一篇课文内容仔细地找了一遍,可以说拣出了这段课文的“主干”。但课后仔细想想,学生有真切的感悟了吗?答案是否定的。而我在上课时只在黑板上画出一张表格,让学生自己来填空。那么每一位学生的发言都不是机械照搬课文原话,而是经过自己感悟,再加工后,把原文的思想变成了自己的思想。这样老师不需要做过多的讲解,学生自然能体会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三、通过文本的研习加以拓展引申

教材不是不可质疑与更改的,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的机器,两者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教师要教会学生善于总结,善于质疑,更要敢于去提问,怀疑和评价作品。遇到疑难时,要善于提问,产生问题时,要敢于进行质疑与否定。发现疑难时,要敢于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要把课本中的语言与实际生活中的感悟有机结合。常用的方法有:

(一)身临其境,以己之情度别人之感。情感体验来源于生活,只有与生活体悟相对应时,教育就会符合人文精神的要求。在实际教学时,老师需要运用生活中的现象来结合课本中的知识,更要根据学生的亲身感受来对知识进行解释与传输。特别是在高中语文的诗歌欣赏的教学上,这一点本人的体会很深刻。比如在上柳永《雨霖铃》一词时,如果只采用传统的讲读方法,学生很难理解文中的惜别之情。而在上课之前让他们先回忆自己最难忘的人以及送别时的情景,再结合该词的内容来体会就自然而然的体会出词人那送别爱人的痛不欲生的感情了。在教学时再配上音乐,那么课堂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二)加强写作训练,也是帮助学生进行感悟的好方法。但我们也实际教学中常常会发现有些写作的训练只是表面功课,并没有真正起到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体现人文性就需进行进一步的加强。

1.在想象处加以填补:众所周知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一些作者非常重视艺术想象的作用,但由于学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的限制,就会在阅读中对文意产生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因而在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自己的理解,只要不违背对主旨的把握应该给予鼓励。比方说鲁迅先生的《祝福》一文,祥林嫂问我关于“鬼魂”的问题,我的支支吾吾回答处有一系列的省略语,我就可以让学生把它补充出来,然后全班集体讨论,这样就可以更加能体会出“我”善良,有同情心,但又懦弱不敢反抗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对文章的主旨有了深刻的体会。

2.在文章中“难以言表”处加以想象,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老师常常会发现有些课文留有很多省略的内容,这些就需要学生们加以补充。这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就会给学生增加理解的难度,这就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设身处地去还原,完全进入作品之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比如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一文,因为本首词含有大量的典故,所以学生在学习时有很大难度。所以在教学时,我除了讲解典故之外,还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无法实现的理想来体会,这样就能体会辛弃疾当时空有满腔热情却无法实现的抑郁,苦闷之情。而后通过朗读加以再现,实际效果证明效果很好。

3.在课文精彩之处加以延伸。文章的精彩之处往往是我们上课的重点,因此我们完全就可以把这些内容提炼出来,让学生自己去研讨,这样实际效果证明比单纯的讲解更有效果。我们就可以像《老人与海》那篇课文那样,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续写课文的结尾。想象一下当海边的其他渔民看到这副鱼骨架时的表情以及心理活动来体会主人公的精神,这样不但能够训练学生的写作,还可以更加体会出主人公坚毅,顽强的“硬汉”形象,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现场表演,感人至深。许多不同体裁的课文都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可塑性,学生的表演是对教材吸收后的自我展现,是学生在对作品的认知后再结合自身原有经验,借助动作、语言、神态等手段来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在表演过程中,学生利用自己的理解与想象,借助表演时的动作,语言,神情等方式来表现作品的情节,这是对教材再创造的结果。这样做不但可以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还可以锻炼他们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这正是老师所要达到的目的。比如曹禺的《雷雨》一文,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分角色朗读以及小话剧表演的形式,就能很容易体会出周朴园的冷酷,自私,无情,凶狠的性格以及鲁侍萍由若变强的性格,从而对文章主题的把握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教师还要注重语文教学的课外阅读作用,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介绍或与学生一同阅读一些经典作品,并且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另外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去播放一些与作品有关的影片或视频,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些更加直观的印象。另外,假期也可以给学生安排一些阅读任务,这些方式方法都能使课内、课外知识得以融会贯通。此外,作为我们老师也必须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自我“充电”,自我提升。从上文可以得知,高中语文在进行人文教育时,不但可以传扬人文主义,而且还可以塑造学生品德。因为它通过对课本内容的消化吸收,不但可以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更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秉着合理的人文观念,结合轻松的教学氛围来进行教学。总之,人文精神是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要求与责任,是我们神圣的使命。因此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围绕这一点,利用各种方式加以实现,勇于担负起这一重任。

作者:刘兆慧 单位:滁州市第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