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现状探析

时间:2022-03-31 03:08:44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现状探析

1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缺失成因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高职院校办学理念滞后,培养目标存在偏差,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无暇顾及院校文化建设、课程建设,学生自身的能力禀赋、学习兴趣和态度,社会实用主义思潮影响等。

1.1学生因素影响

在教育大众化整体语境下,高职院校为考生打开大学之门。分析认为,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缺乏客观的认知,缺乏主动性学习态度是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首要原因,是影响学生自身素质提高的最大后滞力。在工具理性、实证主义理念影响下,部分学生学习情绪低落,求实惠重功利,实用化取向明显。

1.2学校因素影响

(1)办学理念滞后。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提出:“基础理论课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借此,不少高职院校对基础理论课作实用主义的随意解读。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上忽视人文教育。加上高职院校本身普遍建校时间不长,历史文化沉淀不足,终致学生人文素养底蕴明显浅薄。(2)课程设置欠科学。高职院校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普遍存在重专业课、轻人文课,重技能培养、轻人文素质养成的问题,对素质教育课程比例的合理性和课程构成的科学性论证不足,课程之间缺乏理论基础和凝聚力,课程“拼盘”现象较为突出。很多学校人文教育课程设置取决于教师个人取向,因人设课,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制度保证;课程偏重对学生的吸引力,而不顾及课程结构,课程体系建设更是无从说起;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开设科目过少,范围过窄,内容陈旧,可选择性少,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3)缺少人文素质教师和教师自身素质缺陷。一方面,高职院校以工科型院校居多,历来缺少人文教育师资,人文教育也就无从开展。另一方面,提高学生人文素质,要靠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但教师如何在进行专业教育的过程中贯穿人文教育的因素却是一件颇具挑战的教育难题。

1.3社会因素影响

市场经济利益驱动,社会风气急功近利,面对就业压力,高职院校学生更多考虑的是能否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他们会更关注实用性强的学科,能学工就不学理,能学理就不学文,学文的也只热修金融、管理,不愿接触文史哲。学生的大部分时间精力会花在考取各种等级证书上。

2高职院校加强和改进人文教育的对策

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实施涉及从学校领导、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到具体的操作层面。所以既要在办学理念、课程设置等方面有所创新,又要探索实施职业人文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走创新发展之路。

2.1倡导全面发展理念,建立组织保障体系

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发展的根本和灵魂。高等职业院校要加强职业人文教育,首先,必须改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确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办学理念,还人文教育应有的地位;其次,要克服过分强调以技能培训为主的唯科技主义倾向,充分认识高职教育在教育目标上存在着与其他教育相一致的共性层面,让高职教育主动融入全面人文教育的主旋律中去;再次,要克服高职教育中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分离的现象,克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使学生在成才中成人,把“就业”与“做人”统一起来,旗帜鲜明地倡导职业人文教育。为保障实施,应落实组织领导院校人文教育的专门机构,各专业系部、相关职能部门和师生代表都能参与其中,汲取和吸纳各方力量和智慧,系统规划、顶层设计,完善工作机制,保障落到实处。

2.2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发挥教学主渠道作用

普及人文知识主要应通过人文课程教学来实现。高职院校应提高人文学科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多开并开好人文学科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使学校在人文教育方面形成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把人文教育落到实处。一方面打造诸如音乐欣赏、文学鉴赏等精品课程,作为必修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另一方面有目的地开设一定数量的人文类选修课,建立弹性选课制度,鼓励和引导学生根据兴趣和需要选修。同时,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邀请名家举办系列人文教育讲座。在教材选编上,紧扣高职特色,重实践、可操作、有实效,力求教师好教学生好学。在教学上,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增强人文教育趣味性和吸引力。在教学管理上,加大选修课管理力度,强化过程和考核环节管理。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加强高职专业技术课堂教学的人文性渗透,突破学科界限,将人文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或技能实训中。

2.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教师是人文教育培养目标和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者,是学生的导师和引路人。教师的人文素质状况,直接影响着学校的人文教育质量与水平。高职院校应设法偿还历史欠债,扩大人文学科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通过“内培外引”等方式,建设一支稳定的专职人文素质教师队伍。同时,切实扭转认识偏差,提高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质。可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广泛开展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活动,在今后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中,把人文素养及人文教育能力作为必要条件。

2.4营造校园人文氛围,凸显环境育人功用

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其生活、学习的环境。文化氛围对培养和提升学生人文品味和人文气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是加强校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设施建设,如实施院校个性形象塑造工程,在溯源校史、凝炼校训、升华精神的基础上,对校内道路、楼宇和景观进行一体化命名,兴建校史馆、学生餐厅、图书馆、塑胶运动场等文化生活场所,完善、绿化景点,规范整治管线、路灯、音响、宣传橱窗,设计制作校徽、明信片、贺卡、画册、文化墙、文具、校服、纪念品等。同时,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工作作风和学术气氛等软环境建设,让学生沐浴在文明和谐、昂扬向上的氛围中,陶冶情操,升华精神。二是举办各种人文讲座、文化艺术节、技能竞赛、体育运动节等素质教育品牌活动,吸引学生主动而广泛地参与,营造生动而健康的人文氛围。其中,特别要鼓励和扶持学生社团发展,要配备专业指导教师,有计划地引导理论学习、学术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竞技、实践创业等各类学生社团活动发展。三是构建严谨有序的校园管理环境,教学管理突出“人性化”,不仅要教书育人,也要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2.5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人文教育实效

人文知识的积累,是我国古代《庄子》中说的“知道”,人文精神是《庄子》中说的“体道”。由“知道”到“体道”,要经过实践的过程。鼓励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类青年志愿者行动、校外社区技术服务活动、社会调查活动、大学生文化科技“三下乡”实践活动、学生团体技能实践活动、学生课外专业实践活动、勤工助学活动、人文景观考察等实践活动,可以拓展人文教育空间,增强课堂教学实效,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实现知识和经验的内化,以构建属于自身的知识体系,奠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基础。同样,一些专业实践课程也是人文教育的极佳场所。应让实践教育活动成为高职课程体系的有机部分,大力加强实践活动在课程中的比重,探索出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切实提高人文教育实效。

2.6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注重人文培养过程

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是落实人文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建设高职人文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可考虑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分层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可在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确定学分值,按学籍管理规定要求学生必须取得规定的学分方可领到毕业证书;二是制定学生基本人文素养的系统考核办法,将原来的德育评分、社团活动、社会实践、身心评价等分散评价内容,整合成以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科技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能力水平为主要内容的、系统的人文素质综合评价标准;三是制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加分办法,可借鉴我国港台等地的做法,规定学生每学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必须达到一定的时数,并由有关机构出具鉴定,对达到规定时数者给予加分,作为是否允其毕业的硬性指标或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依据。

3结语

高等学校加强人文教育,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我国把加强大学生人文教育置于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要求:“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大学不仅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源地,也应该是人文精神传承的殿堂;大学里不仅要传承科学技术知识,也应该传承人文社科知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找准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弥补和改进人才培养的缺环,必将迎来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作者:陈卫炉工作单位: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