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养研究

时间:2022-08-09 10:10:56

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养研究

一、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功能

(一)服务地方区域文化发展的功能。公共文化服务是社会的共同责任,其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和各类社会组织,多方协同形成合作网络。高校作为网络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必然肩负着服务地方区域文化发展的职能,如培训、演出、文化志愿服务、开放文化场所等。此外,由于我国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还不够充足,公共文化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差距较大,高校因其天然的资源优势和人力优势,还承担着提供政府、社会组织等其他主体所缺失的演出、服务等职能。更为重要的是,与政府着力于顶层设计和宏观规划不同,高校主要直指公共文化服务的微观层面,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更加贴近公民文化需求,能够为政府宏观规划和决策提供有效的建议,促进地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良性循环和发展。(二)人才培养和智力支持的功能。文化人才队伍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有责任基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要求,开展针对性的培训,为有相关兴趣和就业意向的学生提供系统完备的专业教育,培养公共文化服务精神,使其具备相应的知识基础和岗位胜任能力。同时,高校可以与政府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开展共建,为已就职的工作人员提供专门化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此外,高校还能组织科研队伍,结合国内外发展状况,从多种视角深入研究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理论问题,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三)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功能。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传承发展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大学的使命。高校聚集了大量专家学者,建有美育研究中心、文化研究中心等各类研究机构,有能力组织专家学者在各个文化领域开展课题研究。高校还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日常教学活动、互联网+平台建设等,使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地方高校数量多、分布广,且大多位于非中心城市甚至少数民族地区,与当地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在挖掘和保护地方区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通过开展专业研究、作品创作、实践活动等,促进区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二、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服务地方公共文化的制约因素

许多高校都将艺术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大力推进公共艺术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总体而言,大多数高校都是着眼于公共艺术教育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往往忽略了公共艺术教育服务地方文化发展的功能。因此,从公共文化服务视域下探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可以发现诸多问题。(一)服务社会理念不够深入。大多数高校还没有充分发挥公共艺术教育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中,缺少与公共文化服务相关的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公共文化服务的需要。二是忽视了将国家的意识形态原则和价值诉求与艺术教育的完美融合,没有通过对地方文艺演出、艺术“三下乡”等活动内容和方式的创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共享。(二)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而言,需要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了解相关政策法规,并且具备一定的专业艺术文化知识和能力。地方高校往往注重发挥艺术教育以艺怡情、以艺启智、以艺导善的功能,在课程设置、实践活动上倾向于提高学生艺术技能,倾向于将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相结合,缺乏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内容,导致公共艺术教育人才培养规格无法对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求。(三)社会各方帮扶不足。政职能部门和社会机构在推动高校服务社会发展方面应给予大力支持,但是目前高校资源与地方需求的对接方面帮扶力度不够,在资金投入、人力保障、实践平台搭建等方面的帮扶力度不够。政府政策的制定与地方文化需求变化之间存在一定滞后,导致地方需求无法满足,高校优势无法发挥的局面。高校与政府、社会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还不够畅通,多方参与的基层公文化服务合作网络还不够健全。

三、公共文化服务视域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

面对高校艺术教育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诸多制约因素,积极探索和创新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既是高校实现服务地方职能的重要路径,也是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地方高校应结合社会需求,根据学生办学实际,明确公共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创新课程体系,丰富实践路径,强化资源配置,构建满足公共文化发展需要的多层次人才培养新模式。(一)确定层次化的培养目标。基层公共文化人才队伍主要包括文化志愿者、业余文化骨干、文化专业技术人才。将这三支队伍建设与公共艺术教育相结合,根据学生艺术基础,将培养对象划分为全体学生、艺术特长生和艺术尖子生三个层次,即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和艺术通识教育,使其成为具有一定的审美观念,热心基层公共服务的文化志愿者;面向艺术特长生开展文化理论教育和艺术技能培训,使其在毕业后能够成为企事业单位文艺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以及社区、乡镇等基层公共文化活动的业余文化骨干;面向艺术尖子生开展艺术专项培养、文化创作和文化演出,使其能够完成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指导工作,成为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如图1)。(二)建立“基础+专长+拓展”的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依托慕课等网络资源,以文化通识和艺术欣赏为重点,开设思想教育、传统文化、文化理论等基础性课程。面向艺术特长生,依托艺术社团,以艺术技能提升和艺术传承为重点,按照课程的理念对社团活动进行管理,开设艺术表演、艺术实践、艺术作品、艺术传承等拓展性课程。面向艺术尖子生,依托地方大型文艺活动,以艺术创作和专长培养为重点,开设大型晚会策划和实施、舞蹈编导、音乐创作等创新性课程(见表1)。(三)丰富校内外实践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校级-院级-班级文艺活动,实现人人参与艺术教育,同时结合“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社区、农村开展文化知识普及宣传、社区文化辅导、专题知识讲座等文化志愿服务活动。面向艺术特长生,依托艺术类社团,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的艺术技能和艺术表演能力。面向艺术尖子生,瞄准地方大型文艺活动,将文化艺术节演出等作为艺术专长培养、非物质文化实践、艺术作品创新的实践平台。(四)强化资源配置。加大校内资源配置,在经费、师资队伍、场地设备等方面全方位予以保障,为基础性课程和群众性艺术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整合地方政府和企业资源,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组织艺术特长生和艺术尖子生参与社会文化项目建设和大型文艺活动,并结合地方文化资源,从音乐、舞蹈、绘画、摄影等多方面开展创作,引领和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刘辉.文化治理:公共文化服务的中国故事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戴珩.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0问[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四川大学课题组.四川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知识教育培养研究[J].党政研究,2018(1).

[4]段紫逸.公共文化服务场域中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研究[J].创新科技,2017(3).

[5]韦怀.艺术高职院校文化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重庆市文化艺术人才培养为例[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1).

作者:程莹 单位:乐山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