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术教育实践“立德树人”途径探讨

时间:2022-04-19 08:47:09

高校美术教育实践“立德树人”途径探讨

摘要:高校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美术技能的培养,更是受教育者理想人格的塑造、价值观的建立,它的基础是“立德树人”。高校美术教育要做到“立德树人”,需处理好美术本体教育与道德培养的关系,提高专业师资队伍的道德水平,处理好个性与道德的关系。高校美术教育应在审美、师道传承、艺术实践及文化产业创新中“立德树人”。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育;立德树人

高校美术教育(特指专业美术教育,以下均同)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审美创造能力的美术人才,这是由美术学科基本结构中的多种元素所决定的。美术教育在培养道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鲁迅先生曾指出:“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深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佐道德以为治。”[1]说明了美术在辅助道德教育和培养人格的功能和重要意义。因此,高校美术教育绝不应仅仅是阳春白雪的贵族奢侈品,也不应是脱离实际高高在上的空中楼阁,更不是“躲避崇高”自我把玩的游戏;它应立足于现实,根植于生活,并反映现实,评价生活,为社会服务,引领学生的精神世界,最终立德树人。

一、“立德树人”是高校美术教育的基础

美术教育以美术为本体(包括美术思想、美术技能、美术历史、美术作品)并通过教育媒介广泛传播,以提高人的基本素质和修养为目的。它包括德育、智育、美育三个部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贯教育方针,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当代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德育应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理想、有文化、有高尚道德情操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高校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美术技能的培养,更是受教育者理想人格的塑造、价值观的建立。同时,在人类社会中任何美术家的道德观、价值观与他的美术作品都要接受社会道德的评价。美术教育不仅是培养人的社会过程,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由上层建筑所决定的,必然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健康向上、永远充满希望。”[2]“立德树人”是中国梦实现的基础,高校美术教育理应也必须建立在“立德树人”之上,“德成而上,艺成而下”。[3]清代松年在《颐园论画》中也说:“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优,不仅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4]美术教育对人的陶冶、升华本就是与道德一致的。

二、高校美术教育实践“立德树人”应注意的问题

(一)处理好美术本体教育与道德培养的关系

高校美术教育要做到“立德树人”,首先要处理好美术的本体价值与美术教育的终极价值关系,发挥美术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在美术院校中,往往存在“重艺轻德”的现象,教师与学生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着眼于“美术技艺”的提升,忽视道德的培养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导致道德人格与专业学习的分离和对立。“在美术教育中,学生对形体、结构、比例、线条、色彩、材料等造型因素的掌握,不仅包含着对某些技术因素的学习,更主要的是表现着对某些形式美特定法则的思考、理解和创造。如果美术教育仅以技法训练为主,则势必使学生走进依样画葫芦的死胡同,美术教育便失去其应有的魅力,结果是窒息年轻一代不断萌发的审美兴趣。”[5]美术本位主义、工具主义与美术教育的错位,审美教育的缺失,将使高校美术教育失去陶冶情操的功能。所谓教书育人,就是教师不能只教书,还要树人。单纯技艺的传授,失去了审美创作、审美体验,只是美术技师而不是美术教师。由于这种错位,美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张皮”的现象十分明显。因此,高校美术教育必须处理好美术的本体价值与美术教育的终极价值关系,立足于审美,培养和谐全面发展的人,也就是“立德树人”。因为“‘立德’强调的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树人’强调的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面性,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6]同时,也要防止走向另一个极端,将高校美术教育作为道德的工具,沦为传声筒,变成单纯的说教,这同样背离了美术教育的宗旨。我们应将美术本体价值与高校美术教育的育人价值相结合,在加强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艺术实践,使技能传授与审美教育交融互进、相得益彰,以美立德,以美树人,为社会培养德艺双馨的高素质美术人才,“立德树人”,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基础。

(二)提高专业师资队伍的道德水平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文化艺术产业的繁荣,艺术商业化、娱乐化的倾向也越来越严重,艺术标准越来越模糊。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的盛行使得艺术的学术意义和精神价值进一步边缘化,社会责任与道德感缺失,高校美术师资队伍的物欲焦虑越来越严重。教师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参加的商业活动也越来越频繁,课堂教学越来越马虎。经商或卖画甚至成了部分教师的主业,不少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变为老板与雇工的关系。对金钱的无止境追求使得部分教师在义与利的天平上向利倾斜,甚至见利忘义,参与文物造假。部分教师为了成名,不惜恶意炒作,过度追求艺术的实验性、现场性,将毫无社会意义的甚至是毁人“三观”违反公共价值的作品包装成所谓“前卫艺术”来掩人耳目。有的教师错误地认为美术应该完全“去德育化”,宣扬艺术在道德上的退隐,这对学生道德的培养无疑是一种伤害。邓小平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7]教师的职责就是使人成为有道德的生命,但是现实是许多美术专业教师不认为自己要承担德育任务,甚至将“学术商贾”奉为自己的偶像。要使高校美术教育达成“立德树人”的目标,必须提高专业师资队伍的道德教育水平,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提倡崇高、奉献的教师文化,自省自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天下为己任,完成高校美术教师的使命。

(三)处理好个性与道德的关系

美术院校的学生普遍个性较强,对美术的情感较为强烈,追求艺术家的风度,少数学生甚至到了偏执的程度,求异思维、创新思维活跃,感性大于理性,有的学生甚至因此走入封闭,陶醉于自我的王国。个性的展示从奇装异服、独特的发型发展到信手涂鸦,更高层次的则是通过作品来彰显个性,但由于思想和艺术的不成熟往往走入极端个人主义,甚至挑战大众道德。美术院校的学生常常忽视文化素质的提高,政治热情不高,道德认知与认同较差,注重个人行为而忽略集体利益。人的个性化行为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受社会道德规范的影响。道德的实质就是人的个性特征,如果个性失去了道德的约束,将成为破坏社会的定时炸弹。美术教育的生命在于创新力的培养,个性就是创新力的重要构成部分,所以美术教育又必须保护学生的个性。历史上德艺双馨的艺术家都是个性与道德的完美结合体,既富有个性又有社会责任感。面对自由型、情绪型、个性化的美术专业学生,高校美术教育必须要处理好个性与道德的关系,把个性培养成创造品格,用道德汇聚个性,把握好个性与道德的边界,既不能随心所欲地逾越道德规范,又不能由此扼杀个性。高校美术教育必须做到宽容与包容,从精神品质、审美旨趣、艺术实践、文化创新等方面培养个性鲜明又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美术人才。

三、高校美术教育实践“立德树人”的途径

(一)在审美中“立德树人”

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造型艺术直接作用于视知觉,通过点、线、面、色彩、构图、材质、肌理等直观的感受来获得美感,具有形象、生动、直观的特点。法国美术理论家丹纳曾说:“绘画是供养眼睛的珍馐美味。”[8]造型艺术的视觉冲击力对人心灵所造成的震撼要远远高于其他形式。美术教育在传授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对美好事物和生活及艺术的鉴别、欣赏,并将它提升到审美的境界,以此逐步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即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提高之后,才能慢慢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因为美术学习与审美体验是人类最复杂的情感之一。高校美术教育应加强美学课程的建设,通过分析、鉴赏、研究将美学的基本原理传授给学生,使之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这样在纷繁复杂的西方艺术思潮面前才不会迷失方向。高校美术教育必须确立正确的学术方向,学术方向就是学校教学与研究的顶层规划,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必须以此为中心。学术方向的正确与否,关系到整个教学的成败,也直接左右着学生的审美情趣。普列汉诺夫认为:“人的本性使它能够有审美的情趣和概念,它周围的条件决定着这个可能性怎样变为现实。”[9]俗话说:“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美术教育就是以美术作品为媒介对受教育者进行情感、知识与文化的教育,整个教学的审美取向(包括作品、流派、技法、理论)就像染缸一样必然浸染与左右着学生的审美取向,这会直接反映在学生的毕业论文与创作中。因为艺术美包含了现实美与现实丑,对现实生活的美与丑的烛照正是价值观在审美判断、审美情趣上的反映。正确学术方向的确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术研究,推动艺术文化事业的发展,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英法高校美术教育就充当了社会主流审美趣味的指挥家身份。我国的高校美术教育要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才能造就高尚正直的人格。

(二)在师道传承中“立德树人”

中国的师道传统具有悠久的历史,所谓“圣贤”就是品德高尚、智慧超群的人,孔子更是将教师的形象发挥到极致。汉代经学大师郑玄曾说:“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10]唐代韩愈则在他著名的《师说》中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11]道,不仅仅是学术,更是道德与理想之谓。几千年来中国美术的不断发展,推陈出新,就是师道传承的结果。美术教育的突出特点就是“师徒相授”,唐代张彦远在他的绘画史论著作《历代名画记》中说:“若不知师资传授,则未可议乎画。”[12]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的学识、品性、技法、艺德会被学生综合地接受。今天的高校美术教育仍然秉承了这一传统,全国八大美院大多以工作室、设计室制进行教学活动,知识与道德的结合程度较高,因为它们处在同一实际运用情境之中。这与综合性大学的模式化教学不同,因此教师所肩负的责任和对学生的影响也较综合性大学高,教师的道德示范效应将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画家历来重视道德修养,画品即人品被奉为圭臬。中国现代的老一辈美术家已经为此做出了榜样,新时期的“师道传承”,能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立德树人”,教师的道德示范作用至关重要。“师道传承”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师爱”,不仅仅是老师爱学生,而是建立师生之间健康的情感,互相关爱。战国末期的杂家提出了“师徒同体”,教学相长,教学与育人过程将完美结合。相反,“如果可信的关系代替了专业技能,教育过程将变得贫乏;如果专业技能阻塞了温暖信任的关系,教育将空洞且效力期短,毫无趣味可言”。[13]互相关爱,亲师信道,道德与文化才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立德树人”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三)在艺术实践中“立德树人”

艺术实践是高校美术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包括课程实践、课外实践两部分。美术专业学生需下乡写生,设计专业学生要深入生产实践,甚至像综合性大学的学生一样,做田野调查,这不仅是专业教学的形式,更是思想品德培养的课程,是引导青年学生广泛接触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了解国情民情,培养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团队精神及道德情操的重要环节。学生在下乡写生中可以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秀丽风景,可深入农村、乡镇、厂矿,一方面感受自然美,另一方面可了解基层与社会、风土与人情,感受沸腾的生活美与社会美。团队的集体出行,打破了以往专业学习的独自性,培养了学生责任意识、团队精神。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提炼生活,塑造出有价值的艺术形象,这个过程就是专业技能与审美能力提高的过程,是探寻美、发掘美、创造美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是对心灵的再塑造,其道德意义都不言而喻了。课外艺术实践中的另一重要内容是指青年学生利用自己的美术专长为社会义务服务。例如,广州美术学院常年开展的大学生艺术为民、艺术支教、感恩作品义卖志愿活动,以美术专长服务社会,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融合在一起,在艺术实践中培养出奉献精神。

(四)在文化产业创新中“立德树人”

当代的高校美术教育已经迈入纯艺术与科学技术相融合的阶段,各种新的专业方向随着社会的需求不断涌现,视觉传达设计、影视动画、娱乐与衍生设计、影像特效设计、新媒体艺术设计、录音艺术、图像传媒设计、游戏设计艺术等新专业不断涌现,早已突破纯艺术的范畴。这与时代文化、经济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和世界科技的发展,数字内容产业、网络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各种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日新月异,文化产业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选择,文化产业发展进入国家顶层设计规划层面。2008年国务院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14],2011年10月18日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5],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扩大文化消费成为人们的共识。高校美术教育的创新与突破恰是伴随着文化产业创新的步伐而来。以美术作为基础,与各学科的跨界融合,体现了高校美术教育在文化产业创新方面的独特优势。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越来越多地关注商品的美观,关注商品的文化属性和独特的创意。网络文化消费、泛图像消费、音效消费将美术设计专业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美术与文化创新产业高密度的关联正是高校美术教育大发展的良机。但是在美术教育服务于文化创新产业的同时,不能忽视“立德树人”,必须要将道德的培养摆在首位,文化产业最终带给人们的是精神愉悦和审美体验,根本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内涵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互联网的交互式体验与放大效应的特点,必然要求在文化产品供给上要注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美术教育在文化产业创新中必须坚定不移的追求真、善、美,达到审美心理和品德心理在人身上的完美相融合,将创新意识与美的创造根植于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型文化产业人才,为文化产业的创新做出自己的贡献,使高校美术教育在文化产业创新的大潮中屹立潮头,乘势发展。高校美术教育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原则,在学科建设与改革上以德为先,在理念探索上以美为先,以高雅的艺术引领人们的精神生活。在文化产业创新孵化基地、文化产业创意园的建设上,探索道德引领与文化创新的融合之路,夯实新时期高校美术教育的基础。高校美术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由教师、学生、美术本体、教学实践、艺术实践构成,是内部多种元素互相渗透、循环、作用而形成,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的美术人才,使学生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完美的统一。因此高校美术教育的基础必须立足于“立德树人”,以高雅的艺术作品引领人们的精神世界,培养创新能力,以美育德,美善相谐,实现德育与美育的有机整合。

作者:伍慷 单位:广州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鲁迅.拟播布美术意见书[M]//集外集拾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46-51.

[2].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EB/OL].(2014-10-15)[2014-10-16].

[3]夏于全,编.四书五经:第四卷:礼记[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656.

[4]松年.颐园论画[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16.

[5]翁震宇.美术教育概论[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9:5.

[6]刘娜,杨士泰.立德树人理念的历史渊源与内涵[J].教育评论,2014(5):141-143.

[7]邓小平.邓小平同志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64.

[8]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94.

[9]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艺术与社会生活[M].曹葆华,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7.

[10]郑玄.四库家藏:周礼注疏[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240.

[11]韩愈.师说[M]//张涵,编著.古文朗读.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272.

[12]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119.

[13]艾斯纳.儿童的知觉与视觉的发展[M].孙宏,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172.

[14]人民出版社编著.文化产业振兴规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3.

[15]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