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探究

时间:2022-10-10 02:34:24

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探究

摘要: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模式,以人文关怀为基调,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始终。她提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懂得关怀的人,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实践中提炼出四种教育方法,分别是榜样,对话,实践,认可。当下,我国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品德教育现状令人担忧。根据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模式,从留守儿童品德缺失的原因出发,从家庭,学校,社会,同辈等方面为培育留守儿童良好品德提供了路径分析。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

诺丁斯首倡关怀伦理,不仅针对当时美国的女性运动提出了女性关怀主义,并拓宽了关怀伦理的内涵,将其推广应用到教育领域,用于学生的道德培养。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指出,教育最大的目标应当是培育具有关怀意识,懂得关心的人。自此,关怀教育理论进入了教育界,在道德教育领域研究众多,运用广泛。在中国的教育现状中,诺丁斯的关怀德育理论对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问题,具有极大的理论参考价值。

一、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模式

关怀即关心,是指对人和事常放在心上,是一种重视和爱护的心理。caring是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模式中的核心字眼,是出于爱和责任,以及道德理想的价值性的术语。诺丁斯她十分注重关怀的行动性,理性和情感的融合性等特点,她认为教育不是单纯的灌输人文科学知识关心学生,培养出善于考试的人,而应该是培育有关怀能力的人。

(一)关怀道德教育的内容

关怀是一种是全神贯注的投入和相对较长时间的关注,也即是在一个时间内对某事或某人的持续关注,甚至是上升到一种责任感。由此,诺丁斯引出caring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人的关怀,即对某人的关心并期待其变得更美好。二是对事的关怀,即对于某事的持续关注,对的结果抱有极大的好奇心。关怀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关怀又称为内圈的关怀,即对家人亲友出于爱而展现的关怀,这是所有人不需要道德努力就能够做到的。另一类是出于责任感和道德理想的伦理关怀,这类关怀又称为外圈关怀。关怀道德教育模式不仅要培养人保持自然关怀,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其伦理关怀的能力。而在这一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不仅要关怀被教育者,更重要的是被教育者要感受到教育者的这一关怀并作出相应的回应,这样才算得上这一教育过程的完成。

(二)关怀道德教育的方法

诺丁斯从关怀道德教育的本质出发,根据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提炼出以关怀为核心的四种教育方法,分别是榜样,对话,实践,认可。

第一,榜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具有关心意识的榜样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首先教师的关怀榜样作用是最能体现教师关怀的。同样的道理,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以及周边的人物表现出关怀,避免只是单纯的说教,而是起到带头示范作用,这样被关怀者才能在潜移默化中习得懂得关心他人的能力和习惯。

第二,对话。对话是彼此之间沟通交流的基础,表达个人想法的途径。一方面,教师通过对话的形式表达对学生的关怀。另一方面,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父母忙于生计,与孩子的交流对话相对有限,但是必要的关心与对话是保持亲子关系,让学生感受到父母关爱必不可少的条件。

第三,实践。关怀是需要一定技巧的,必须透过实践才能熟练。关怀者的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成熟的关怀者的熏陶下,从一个不善于表达关怀到逐渐熟悉关怀者传递的关怀信息并主动关怀他人。教师要增强教学的关怀性,关注学生对于所学科目的感受和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意识。父母也应当多参与关怀实践。

第四,认可。认可即是赞同也是接纳。关怀者的认可使被关怀者备受鼓舞,充满力量从而进一步提升自我。认可是基于了解和信任之上的,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考量,再对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完成的目标。此外,不仅学生也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父母应多鼓励赞扬孩子。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品德现状

在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现状之前,得先了解什么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如何产生的,只有掌握了这些,才能总结出农村留守儿童的品德现状。

(一)农村留守儿童概念的界定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留守儿童的定义是: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无法与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满十六周岁农村户籍未成年人。留守儿童分为普通留守和洋留守。普通留守又包括城乡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类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的城市在国内,虽不能经常陪在孩子身边,但重要节假日会回去与家人相聚。洋留守儿童的父母则是去了国外,在粤闽沿海一带的农村,孩子父母在国外务工,大多是孩子们只能跟着爷爷奶奶,等着父母的越洋电话、或隔空寄来的洋玩具。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品德问题表现

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已经进入或即将进入青春期。这一时期对于他们的成长发育和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塑造显得尤为重要。农村留守儿童的品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道德认知不足,偏离主旋律。道德认知即对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的认知,是个人对于真善美的分别和判断。当下,大部分孩子都拥有一部手机用来与父母联系。在农村娱乐设施缺乏的情况下,他们选择玩手机游戏,看视频来打发假期时间。手机网络信息稂莠不齐,孩子们辨别意识不强,容易受到网络上不良少年所谓的“时尚”的行为的误导。他们对社会主旋律下的基本道德规范抱以无所谓的态度,有的孩子受娱乐媒体中渲染的金钱至上,娱乐至死等观念的影响,对艰苦朴素,勤劳勇敢等优秀品质嗤之以鼻。部分女生信奉“读书无用论”,认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一方面嫉妒别人生而优渥的家庭背景,另一方面却不思进取,懒惰无为。

第二,道德情感冷漠,孤独感强。道德情感,是人们针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所产生的支持或反对等情绪。是人们从一定的价值判断出发,根据已有的道德经验和道德认识得出的情绪反应。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缺乏来自家人的关爱,他们的内心脆弱,孤独感强。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感情淡漠,只关注自己的需要,对他人缺乏应有的感恩之心。对于照顾他们的爷爷奶奶的辛勤付出认为是理所应当的,而对于不经常回家,只能通过电话关心他们的父母,他们甚至带有怨恨的心理。

第三,心理发展异常,问题突出。留守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其他监护人也无暇察觉孩子情感情绪的变化,及时满足他们的情感诉求,由此易造成亲子关系疏远,亲情淡化。而孩子们心理出现问题之后无从诉说,只能憋在心里,或转而寻求别的方面的心理安慰,如迷恋手机游戏,外出KTV,早恋,甚至吸毒等等。这些留守儿童用以转移情绪的不良行为极其不利于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甚至会引发心理问题,如性格孤僻,不善交往,缺乏同情心,冷漠无情甚至出现报复社会的心理。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品德培育路径

农村留守儿童的培育路径,应当从儿童品德缺失的现状出发,针对品德缺失的情况,对症下药,营造出有利于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关怀氛围。

(一)家庭关怀:营造关怀型的家庭教育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缺席了孩子成长过程中许多的重要时刻,对孩子的影响力逐渐降低。即便如何,父母与孩子短暂的联系过程中,其言行举止还是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如父母打电话回家的频率,对孩子生日以及其他重要节假日的关注程度,对于其他人情世故的评论以及做出的回应等这些都会成为影响孩子道德认知的重要因素。因此,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规范自身的言行,多关心孩子。此外,家里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临时监护人,也必须要扛起关心留守儿童成长的责任。他们对孩子及孩子父母负责的态度,多关心孩子的成长变化,及时满足孩子正当的情感诉求,注重对孩子的价值引导,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学校关怀:将关怀教育渗透于教学过程中

学校是学生接受知识,塑造自我的重要地点。学校教师的素质品行,学校培养模式都将对学生的道德认知产生重要的影响。首先,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应当顺应时展要求,更新陈旧的教育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创新教育方法。其次,教师应帮助留守儿童正确认识生活的现状,培养其独立自主,坚强乐观的精神品质。再次,学校应当充分发挥其统筹规划的作用,开展不同主题的班会活动,引导留守儿童积极参与校园体育、艺术、文化、社会实践等活动。最后,学校要对留守儿童进行生命和法制教育,开展安全教育与演习,防止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加强学校关怀。

(三)社会关怀:重在社会政策扶持和关爱

从根本上来说,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不仅是由于城乡的户籍差异,最根本的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的。试想留守儿童父母为什么会抛下家里年幼的孩子外出务工?正是由于农村可供发展的经济条件不足以支撑一家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发展,才使得他们远走他乡,投身于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以换取相对高的报酬。正是由于城乡居民收入的巨大差异,城乡教育资源的急剧不平衡,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诸多方面落后于城市儿童。因此,在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政府进一步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减少户籍对农村留守儿童带来不良影响的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规划,使得农民不用背井离乡谋生计,在家门口就能解决吃饭问题。加大对乡镇学校的教育投资,改善教育设施设备,设立教育基金,加大贫困补助,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最大程度上政策的关怀。

(四)同辈关怀:进行优秀榜样人物的塑造

同辈群体中一般都有核心骨干人物,同辈群体中的核心人物,由于能力突出,人格魅力大,他们在群体中的影响力强。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推动青少年同辈群体积极健康的发展,同辈群体典型人物的作用不容忽视。树立优秀榜样形象,加大宣传,使得其他同学能在观察中,模仿并学习身边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同时,也要有针对性地抓住一些反面典型,对于不思进取,逃课早退,作弊造假,诚信缺失,甚至诋毁社会主义等不良的行径,在对其进行说理教育的同时,组织舆论批评。通过正反形象的强烈对比,以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正面同辈群体人物为导引,促使同辈群体环境的净化、优化,从而带动群体成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社会性的综合问题,关乎到教育、心理、法律、经济等方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关爱、帮助和支持。农村留守儿童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由于他们成长环境的缺陷及其社会政策的瑕疵,使得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接受到的关怀极其缺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其道德认知发生偏差,道德品质产生了一定的问题。而家庭、学校、社会,同辈群体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想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在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建立家庭、学校、社会,同辈关怀联动机制,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伦理关怀,共同发力,促进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在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内尔•诺丁斯著.于天龙译.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侯晶晶.关怀德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何爱爱.农村留守儿童伦理关怀的现状及其审视.法制博览.2017(24).

[5]侯晶晶、朱小蔓.诺丁斯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启示.教育研究.2004(3).

[6]林美.关怀伦理视角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品德养成教育探析.长春:吉林大学.2012.

[7]王晓彦.论道德情感.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7.

作者:王丽萍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