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时间:2022-08-17 08:41:29

志愿者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比如“情感空白”、“情感饥荒”等尤为普遍,追溯根源在其父母身上,父母在其关键的成长阶段中长期外出务工,对于孩子的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指导和帮助少之又少,导致他们产生“畸形”价值观。为此在关注加强未成年思想道德教育和价值观引导上决不能忽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同时也不可忽视作为农村留守儿童志愿者主力军的高校大学生。高校志愿者活动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上的引导和帮扶效果的影响更是需要研究和挖掘的重点。本文着重从农村留守儿童的反馈信息浅析高校志愿者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利与弊。

1农村留守儿童概况

1.1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者一方长期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家中的未成年人。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家在农村和乡镇的留守儿童,占据了留守儿童绝大部分的比重,往往是留守儿童的内在指向,但这是一个误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进程逐渐加快,经济格局的变化,城市人外出打工的数量也越发增多。于是,城市留守儿童数量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留守儿童由于生活环境的差异会有所不同,农村留守儿童往往会以看电视打发时光,而城市留守儿童大多情况下会去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农村留守儿童的娱乐设施也不及城市留守儿童,文化、见识、胆量、理想都会有很大差异。

1.2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在留守儿童的研究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和心理问题是最先被引起关注的。心理问题作为诸多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当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当之无愧”,该群体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家中独自留下老人和小孩。于是,“隔代抚养”现象在农村普遍存在,留守儿童的诸多需求中只有物质上的需求能在隔代抚养中得到一部分满足,而精神层面上的需求满足程度几乎为零,因此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当中出现了严重的“情感饥荒”现象。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被痛苦与挣扎满满的占据,在本项目调查当中,有一个留守儿童说道:“我心中所受到的伤害没有人会体会到的”,在与这个留守儿童交流的过程当中他告诉我们他认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父母,最缺乏的是父母对他的关爱,他住在城市,正在念初中,知道自己的有些行为是犯罪却放任其发展,只是因为无聊。犯罪的留守儿童在留言中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一种是埋怨的倾述,比如有一个写道:“为什么我的父母要远离家乡,为什么他们从小就不在我身边,班上的同学爸爸妈妈都陪在他们身边,我却只有爷爷在家,为什么会这样,我到底做错了什么。”每一个字都十分简单、朴素,但每一个字又透露出对于父母的深深埋怨,类似这样的言语在项目调查所收集的问卷中大量存在,大多都是留守儿童群体所写,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反映出他们内心的无奈、痛楚。另外一种极端是沉默,他们的问卷都是空白的,他们已经对这一切感到深深的绝望,不想去改变这一切,也许改变不了,于是选择逃避。根据本项目调查结果显示:半年内父母回一次家的留守儿童占到所调查人数40.1%,每年年底父母才回一次家的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42.8%,17.1%的留守儿童父母甚至几年才能回来一次。这直接导致部分留守儿童上一次见到父母已是几年前的事情,父母这个概念对于他们而言早已模糊。父母对于孩子们的关注仅仅局限于物质上的,忽略了精神上的关注。相比较而言,精神上的关注对于留守儿童才是其最为需要的,同时也是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据本项目统计,82.1%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抚养,17.9%的留守儿童由其他亲属抚养,隔代抚养在留守儿童抚养现象当中居于主要地位,隔代抚养同时带来一系列严重的问题。由于祖辈与留守儿童之间年龄差距过大,这直接导致两者之间严重缺乏沟通,祖辈不能及时了解到留守儿童心理动态。促使留守儿童群体更倾向于将自身大部分情绪埋藏于内心深处,极易养成不良习惯。父母对于孩子的愧疚仅用金钱补偿,因此大多孩子零花钱增长速度较快,促使留守儿童群体形成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不良价值观,逐渐养成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惯,直接导致错误的金钱主义思想扎根于留守儿童内心。丰厚的物质条件与极其匮乏的精神需求发生严重的矛盾,前者易促使其养成不良人生价值观,后者促使其心理疾病产生。两者综合起来发生的一系列不良反应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青少年犯罪。

1.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

农村留守儿童一系列问题的实质是社会进步所带来的负面效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化的过程促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意味着社会成本的不断增加,社会生活对于农村地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父母为了增加家庭收入,满足生活日常开支,大多便背井离乡远赴城市务工,留下孩子与父母渎职留在家中。于是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便出现了,现如今的农村当中只有老人和儿童留在家中,留守儿童由于成长环境的急剧恶化,进而产生一系列问题,在众多社会问题当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社会迫切解决的问题。经济的快速发展并非对社会起到的都是正面积极的影响,往往也会伴随着一系列负面消极的影响。随着留守儿童年龄的增长,逐渐成为快速发展的社会化进程的一大主体,其社会化过程的完成与他所处环境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如果所处环境条件缺失或者产生消极影响,都会促使留守儿童社会化出现重大缺陷而无法达到正常的水平。而大学生志愿者无疑充当了农村留守儿童的重要的社会化主体。通过志愿者活动,大学生志愿者成为了农村留守儿童精神的一部分依赖,在他们看来大学生志愿者不仅给他们带来了学习上的辅导,成为了农村留守儿童的伙伴,而且弥补了社会和家庭给予他们的关心程度的不足,甚至大学生志愿者本身也是大众传媒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引导。

1.4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1.4.1逆反心理强。部分留守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调查数据显示,留守儿童主要表现为两大极端,其中一种极端就是对于父母的抱怨,对于社会感到不公。由于其严重缺乏心理疏导,在日常生活中极其容易与身边同学、老师发生冲突。因此,在学校中他们是“小霸王”,经常违反校规校纪、上课迟到、顶撞老师甚至与人打架斗殴。1.4.2厌学、自卑心理严重。对于学习缺乏正确的认知,认为学习并没有什么用处,还不如早点去城里随着父母务工。部分留守儿童的行为迥异,由于缺乏父母的关心,对学校活动没有兴趣。时常拿自身与他人比较,自卑心理严重。在低年级留守儿童中,胆小、课堂不敢主动回答问题的占76%以上;中高年级中,留守儿童学习兴趣低,日夜沉迷于网络游戏,盼望着早日毕业随着父母务工。1.4.3缺乏沟通,性格孤僻内向。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隔代抚养导致沟通困难,当留守儿童面临困难时因害怕或自闭等各种原因不愿向抚养人求救,长期将导致其患自闭症,难以走出心中的阴影。1.4.4人际交往关系障碍。大多数留守儿童性格较为怪异,表现出极为偏激、怨世,在其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对于人际关系的引导,导致其在与人交往的过程当中缺乏礼貌,埋怨父母导致亲情缺失。

2高校志愿者活动的形式与不足

2.1高校志愿者活动的普遍开展形式

2.1.1义务支教。高校志愿者们利用自身空闲时间通过学校组织的一系列志愿者活动,自愿去贫困农村地区为留守儿童提供一定服务和帮助。2.1.2主题活动帮扶计划。高校志愿组织筹划组织“大手牵小手,爱心伴成长”、“爱心1+1”、“留守的天空不下雨”、“童心圆”等系列主题活动,在节假日期间开展歌舞等形式的活动,以弥补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的不足,在节假日期间给农村留守儿童带去关怀和温暖。2.1.3捐赠图书等物资。为减轻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资源上的负担,减少其学习开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读书难”的问题以及开拓农村留守儿童的视野,打开留守儿童的心灵世界,高校志愿者们开展募集图书活动,为农村留守儿童建立“爱心书屋”等。2.1.4建立心理辅导档案。高校志愿组织在专业老师、从事心理教育学工作或者是心理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利用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在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日常接触中记录其心理发展状况,建立个人心理档案,并根据留守儿童具体的实际情况寻找帮扶措施,潜移默化的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2.2高校志愿者活动的不足

2.2.1高校志愿者活动形式简单,缺乏长期性、稳定性。高校组织的志愿者活动形式多为在留守儿童家中辅导孩子学习,这些活动不能满足当下目标群体的需求,留守儿童需要的不仅仅是功课上的辅导,更需要心灵上的辅导。而且该类活动不能将其在大学中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加之现在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形式多为“流动式”,辐射范围仅限于学校周边地区,缺乏长期且深入的开展志愿者活动。做志愿者活动,想要取得一定成效就必须在某个地区长期的开展活动,缺乏纵向发展。长期扎根于同一地区开展志愿者活动,有利于建立基础,壮大志愿者组织。2.2.2高校志愿者价值观扭曲。志愿者服务的突出特点是无偿性、自愿性等,对于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学生,大多高校对其给予一定的奖励,例如评优评先,发放荣誉证书等,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们参加志愿者活动纯属是为了得到某些利益,所以有些志愿者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积极性不高,仅仅是以应付的心态去对待。最后导致志愿者自身得不到发展、志愿者活动开展无意义、活动对象得不到帮助等不良影响。2.2.3高校志愿者服务激励、评价机制不完善。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是一项公益的事业,志愿者在其中并不能得到奖励,学校作为活动的发起者以及社会应当给予志愿者们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提高志愿者工作的积极性。但在现实生活中学校和社会重视物质激励而忽视了精神激励或是只强调精神激励而不考虑物质激励。两者应该寻求一个均衡点,最大的发挥其作用。加之多数高校志愿者组织评价机制不完善,对于志愿者的评价倾向于集体评价忽视个人评价,注重活动开展的形式,忽视效益。2.2.4高校志愿者组织自身建设存在问题。高校志愿者活动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协调,在培训和指导力度上也较为欠缺。大多志愿者组织对于志愿者展开的针对性培训少之又少,这就直接导致志愿者队伍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很多志愿者由于缺乏引导,尚未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部分高校为了自身发展临时建立志愿者组织,忽视对于志愿者组织的发展、建设,很多组织严重不稳定,开展的活动临时性较强,缺乏稳定性。

3“农村留守儿童”反馈信息分析

(一)高校志愿者大多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充满爱心、活力,他们更多地关注活泼开朗、与之亲近的儿童。在实践活动中大多留守儿童不愿打开心扉与外界交往,这类群体往往缺少志愿者的关心,留守儿童的社交障碍,使得渴望关爱的他们无法引起高校志愿者的关注。高校志愿者由于缺乏足够的耐心与之交往,导致这类留守儿童更加难以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让缺少父母关爱的儿童感受到更深的挫败感,心理压力不断增强,不利于缓解他们的负面情绪。(二)高校志愿者在学习上给予的帮助与农村留守儿童的知识需求呈现出矛盾的局势。高校志愿者们缺乏培训和考核,在志愿活动中的行为缺乏一定的科学依据以及缺少系统的知识来辅导留守儿童。对于大多留守儿童而言,高校志愿者所教授的知识难度较大,所以不愿意也很难去接受。加之,志愿者们来自其它地区,有可能听不懂孩子们口中的方言导致孩子们对其有一种排斥的心理。这就要求高校志愿者们要有更大的耐心,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走进其内心世界。(三)志愿者在一定程度唤起农村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思念。高校志愿者们所采取的活动形式一般为沟通,在与留守儿童们谈心的过程中勾起孩子对远在他乡的父母深深的思念,导致留守儿童心理更加难受。(四)留守儿童对高校志愿者们深深的思念。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随着活动的结束,志愿者要离开留守儿童回到自己的学校。高校志愿者们和农村留守儿童在一起度过短暂的时间后,彼此都建立了深刻的感情。留守儿童对志愿者们依依不舍,希望以后能够与其见面或者是再次得到其关注。(五)留守儿童所生活的山区物质匮乏,多数留守儿童对于物质的渴望很强烈。高校志愿者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提供了帮助,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其行为对山区中的留守儿童影响很大,促使农村留守儿童产生“不劳而获”、“追求物质”的心理。部分农村留守儿童以各种理由博取志愿者的同情,这就导致尚未建立正确价值观的农村留守儿童树立错误的价值观,使得贫困地区“等靠要”的思想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形成印记。

4对高校志愿者活动的建议

4.1提升志愿者队伍素质

志愿者的培训机制对于志愿者队伍的壮大尤为重要,选择适当的培训机制对于志愿者活动极为重要。可以采取专业技能、素质拓展、科学管理等培训方法对高校志愿者进行全方面培训,让志愿者充分认识到投身于志愿者活动的重要性,强化服务意识、团队意识,提高志愿者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化志愿者身份,改变以往功利性的参与志愿者活动的状况,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2建立完善的志愿评估机制和激励机制

根据各高校志愿者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以及所取得的效果,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并登记于其中,同时可采取“服务时长”登记于全国青年志愿者服务网等方法。国家和企业在录用人才时应适当参考全国青年志愿者服务网上的学生服务时长以及学生档案中的服务评价。以“评估”机制促使高校志愿者投身志愿活动,提升高校志愿者服务的积极性以及活动质量。要突出志愿者在志愿者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从精神上激励高校志愿者。情感激励可以促使其相互促进,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的优良人际关系。在进行精神激励的同时应采取适当的物质激励,多方面的满足志愿者,从而提高志愿者的积极性,最大程度的实现志愿者自我价值。此外,要建立科学、规范的考评体系。通过考评体系,将高校志愿者服务与志愿者长期发展相结合,从志愿服务的时间、次数、内容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提升志愿者活动的质量,深化志愿者组织建设。

作者:李玙璠 唐黎 陈晨 向石花 林红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聂吉波.“留守儿童”犯罪的实证分析[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9.

[2]周清树,武文超.10岁留守儿童喝农药自杀引起的思考[J].农家之友,2011(08):49-50.

[3]王小勇.关于构建“留守儿童氧吧”关爱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农村教育,2014(03):52-54.

[4]谌明举.当前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D].武汉:华东师范大学,2010.

[5]陈晨,向石花,林红,等.高校志愿者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路径探索——以涪陵区为例[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6(10):100-103.

[6]陈艺.浅谈高职院校青年志愿者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08):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