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15:11:20

科学教学论文

科学教学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综合素质文学欣赏

一、英美文学教学与大专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高等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除了专业素质以外,还应包括道德、科学文化、心理多方面的素质,而文学课在培养、提高以上素质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文学作品的赏析在英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能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

1.英美文学能够促进学生语言技能的提高。文学语言是艺术的语言,是语言大师经过雕琢的语言,具有形象生动、精美凝练、典雅深邃的特点,是学生学习和模仿语言的最好材料。学生在阅读学习英美文学作品时,能够巩固他们已经习得的语言知识,进一步养成对英语的敏感性,从而增强他们应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2.英美文学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英美文学名著这些艺术珍品以新颖独特的艺术形式,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多姿多彩的艺术技巧,荡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不仅孕育着我们的审美意识,培养提高着我们的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获得一种审美经验,形成一种审美个性,构筑起学生诗意心灵世界。所以,英美文学教学不是讲解一部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特征,也不是对艺术特点作静态分析,而是把这些静态的材料放进文学的美的语境中引发出动态的、有生命的力量。让学生在哈姆雷特、麦克白的优美独白中体会生存和死亡,思考人生的意义;在罗狄克和施曼娜对爱情与责任的选择中,探讨人生的一些根本问题。这样,英美文学教学才能在人才培养中,起到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作用。

3.文学作品不仅是语言综合运用的典范,更是一种文化的集中体现。英美文学作品无疑反映了英美文化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它们完全迥异于中国文化。通过英美文学教学研习异域文化,领略异域文化风采,可以开阔胸襟,逐渐培养学生的文化宽容精神。例如,威廉•福克纳的系列小说,描写了南方盛衰的历史及新旧文明的冲突,被称为美国内战后南方礼仪、道德、风俗、习惯、信仰与价值观诸方面的百科全书。

二、专科英语专业教学中引入英美文学的作用

在专科英语专业教学中引入英美文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之一。有了兴趣,学习也就会充满乐趣,效果也会明显。现在专科英语专业的教材多为实用性内容,这些内容相对比较枯燥、乏味,死记硬背的多,触动心灵的少,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文学作品则不同。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丰富多彩,引人入胜。文学作品不仅有大量活生生的语言现象,更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和悬念。即便在文学欣赏初期,学生在追寻故事情节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身的英文水平,了解了英美文化。在提升学生英文水平方面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体现:在语言层面上,学生可以通过作家的文学作品了解他们经常采用了一系列的写作手段,如用典故、双关、倒装,等等修辞手法。在语篇层面上,读者会自然而然地从总体上把握文本,避免了语言层面的局限,渐入欣赏佳境,为最后的审美层面作好铺垫与过渡。在审美层面上,读者会在语言和语篇的基础之上,对欣赏进一步深化,在总体上和宏观上对文学文本有所感悟。

三、文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合理选择教材

有效的教授英美文学的关键之一在于文学作品的选择。“如果一篇文章在语言和文学层次上都非常难以理解的话,那么它对我们并没有多少益处。”相对于本科英语专业而言,专科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基础较弱,课时较少。针对这一特点,笔者认为在教材的选择上应该偏重于近现代的英美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中所推崇的科学、民主和创新精神对学生也会有很大的影响。英美文学课程的开设将对学生人文精神、道德修养、文化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2.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

在欣赏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学生的英语水平会不知不觉地得到提高。然而,文学欣赏不单纯等于语言的学习,它远远超出了学习语言的范畴。如果我们单为读者提供一系列的文学选段阅读,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其语言,而不是作品中那些有趣的故事,实际上我们从某种程度上误读了文学。针对专科英语专业的特点,英美文学的教学方式更要注意灵活多样。首先,老师在讲解文学作品时,不应只注重作者和作品内容的介绍,而应该更多地帮助学生学会对作品的鉴赏和评价,要鼓励学生通过解读文字的过程去理解文章的内涵。老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阅读和思考的场所,鼓励学生学会个性化的阅读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同一部作品的理解,可能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各不相同,老师应时刻牢记“对某部作品的正确理解并不仅仅只有一种”,要容忍并鼓励学生提出他们自己的观点,营造一种自由的学习氛围。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的讲解要少而精,要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积极地讨论,学会独立地、创造性地思考,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力,建立一种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由于专科课时的限制,在英语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以实用性英语课程设置为中心,英美文学课程所占的比重很小,这势必对课堂上进行系统地学习英美文学造成很大的不便,因此我们可以把英美文学的教学引入到英语专业教学的各类相关课程。

3.要积极引导学生养成写阅读心得的好习惯

读书贵在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文学作品可以为写作提供题材和内容,写作则又深化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两者互为补充。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许多名家均为语言大师。读者通过阅读,受其熏陶。写阅读心得和读书笔记,有助于读者及时总结自己的思考,积累第一手资料,为将来的写作打好良好的基础。同时,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可以成为一门素质培养课,教师应该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种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的感受、分析、表达能力,将使学生终身受益无穷。另外,如果条件允许,教学方式还可以以学术讲坛式的方式作为课堂知识的补充,英美文学教学当然实以知识传授为主,但授予学生解读文学作品的方法也相当重要。不同的方法适用解读不同的作家和作品。而不是从一而终地用一种固定不变似乎统领一切的分析方法来讲授性质不同的流派和作品。在生动运用批评视角里展示每部作品的特色,要告诉学生解释可以是不同的,这是读者的理解,作品的本义和读者的理解有时并不等同,这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总之,英美文学教学是拓展学生素质,提高人生境界的重要手段。如果在教学观念,方法和手段方面进行一些行之有效的改造,那么文学教育必将在大专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发挥不可小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SandraMckay.LiteratureintheESLClassroom[A].Christo2pherBrumfit&RonaldCarter(Ed).LiteratureandLanguageTeaching[C].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0,119-193.

科学教学论文范文篇2

1.校内硬件资源的拥有情况《科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强调了科学教学设备和教室配置的问题。鉴于科学课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每所学校必须开设科学专用教室,并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学校内的实验室、科学教室、图书馆、阅览室及其配备资料等都是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硬性条件,能有助于丰富教师的课堂,为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提供支持,还有助于拓展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针对校内硬件资源存在的问题,主要通过对教师的问卷进行了调查。从学校设实验室、上网设备、实验仪器、饲养条件进行调查。一是从实验室的拥有情况看,红河州120所农村小学中,实验室的拥有情况不容乐观,其中有实验室的占20.8%,没有实验室的占79.2%。经过访问大部分的学校都没有符合国家基本标准的科学实验室,一部分学校是把以前的自然实验室当做现在的科学实验室,所以空间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另一部分学校的科学实验室是有其他房屋改建的。二是从实验室仪器的拥有情况看,实验仪器很少的学校占74.2%,有一些的占11.7%,基本能满足教学的占7.5%,齐全的占6.7%。可见教学实验仪器是制约着红河州实验教学发展的瓶颈。小学科学教学仪器严重短缺,很多实验课和实践课不能正常开展,只能是纸上谈兵。三是从上网设备的拥有情况来看,总体比较乐观。“十五”期间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重要工程项目中,86.7%的农村小学配备了上网设备,没有配备的占13.3%。通过访谈这13.3%的小学也在努力达标,以尽量完善教学资源。四是从科学教学实验室和教学仪器方面,情况不容乐观。数据显示种植条件没有的占52.5%,可以用花盆种少量植物的占38.3%,有一块地的占9.2%;饲养条件没有的占85.0%,可以饲养1—2种小动物的占12.5%,可以饲养3种以上的占2.5%。根据访问了解到大多数农村小学没有专门的图书馆,更没有有关科学教学的图书供教师和学生阅览。从上面的问卷和访谈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红河农村小学教学硬件设施资源严重缺乏,不利于小学科学课教学的顺利进行。

2..教师对科学教学的态度情况在这样一些科学教学条件匮乏的农村小学,在职的教师是怎样来看待这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不动手制作教具、准备教学材料、制作教学课件的教师分别占34.2%,57.5%,51.7%。偶尔动手的分别占45%,27.5%,29.2%。有时动手的分别占17.5%,10.8%,15.8%。经常动手的分别占3.3%,4.2%,3.3%。从经常动手为科学教学制备条件教师的比例可以反映出教师对科学教育的态度不是那么理想。通过访问,由于繁重的教学任务,考虑到学生的安全,几乎没有科学教师带领小学生进行野外实践或考察等活动。

3.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情况学生的兴趣作为素材性课程资源,是能够进入课程并对课程实施产生积极作用的课程资源。小学生对“你喜欢科学课吗”的回答,选择“非常喜欢”的占30%,“喜欢”占40%,“没感觉”占16.7%,“不喜欢”占13.3%。通过访问“进行课外观察活动吗?”,回答“经常”、“偶尔”、“从来没有”的分别占12.5%、25%、62.5%,这就说明学生缺乏亲身体验自然的机会,也无法体会课外活动的乐趣。而在科学教育中学生进行课外观察活动占很大比例。更重要的是,把学生的兴趣与学生的课外观察活动作为两个变量进行分析后,说明小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二、结果讨论

1.资金投入不足,仪器设备匮乏很多农村小学实验仪器很少,甚至有的学校一套也没有。仅有一两套的学校,只有在老师做演示实验时才拿出来,学生只有瞪眼睛看老师演把戏的份,没有机会去自己亲自动手实际操作,这样的教学条件无法实现新课改中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素质要求。

2.对科学课重视程度不高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的影响,科学课一直被称作“副科”,很多地方仅以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成绩来决定一个学生的能力。据调查,小学科学课存在不同程度的被挤占用现象。即使是上实验课,也是教师照本宣科或让学生自己看书;同时,不执行课时计划,一节课上几节课的内容,根本不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另外,在科学教师的安排上,不少学校让语文、数学等科目上教学成绩不好的老师或年龄大的老教师来担任。可见,在广大农村小学,科学教育得不到各级教育者的重视,其地位并没有提升到应有的高度。

3.评价制度以考试为主当前中国的教育弊端,很多地方仍以分数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的成绩和学校的办学质量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们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下狠抓书面成绩,考虑到科学实验课的实验做得再精彩,也无法搬到试卷上,于是他们便取消实验,专攻书本知识,根本就没有顾及到学生在做实验时的乐趣,这无疑损害了学生热爱自然以至热爱科学的美好情怀。

4.教师素质偏低据访问调查红河州建水县的农村小学只有一所农村小学有专职的科学教师,而且只有一位。农村小学科学教师,多为中老年教师或农村代课教师,且多数教师未经过系统的专门培训,对科学实验教学很难胜任。教师编制过紧,工作繁忙,很难有时间进行业务进修,提高自己。他们没时间也不肯花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教材,更谈不上进行小学科学实验课的科研工作了。随着时代的进步,他们将无法承担时代所赋予的素质教育的重任。

三、应对建议

1.政府应加大资金的投资力度课程财物资源是科学教学活动的基本支持,缺乏必要的财力、物力支持,科学课程活动就会失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经费紧张是每一个农村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感受最深刻的,想搞一个活动,或课题研究,没有充足的资金是做不到的。在与老师的交流中,一位老师的发言很有代表性,他感慨地说,自己从事科学教育十多年,对这门课十分的钟爱,而且学校地处山区,各种自然资源比较丰富,所以每年都要组织学生进行各种考察,并制作标本,他所自制的教具曾荣获过市州级一等奖。但由于经费的原因,许多良好的课外活动都没法进行或半途而废,如果要学生承担,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重;教师自己出,一次两次还可以,多了也承受不起;找学校要,学校领导对资金的利用问题也很无奈,事实上学校并没有拨出专门的活动经费用于科学教育。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

2.学校应强化教学实验仪器的管理对现有实验仪器的管理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且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在所调查的小学,仪器的管理往往被忽略。一些学校没人管理仪器,有的学校是科学教师监管,这样一来由于管理不当,许多仪器出现生锈、损毁、流失,霉变、腐蚀等现象,导致大部分的教学仪器和药品不能使用。所以为提高对现有教学仪器的利用,管理工作不能忽视。管理好仪器设备不是目的,其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用好,通过管理给师生提供良好的仪器设备,随时给师生的教学研究、教学活动提供方便。支持并欢迎、鼓励、提倡和帮助师生使用仪器设备。总之,做好服务,使实验教学仪器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3.转变思想观念,选配好任课教师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的影响,科学课是“副科”这一思想仍为严重。所以要转变科学是“副科”这一观念。据了解,不少学校的科学课是有上不好语文、数学等科目的老师来担任或有年龄大的老教师来担任,这类教师没有扎实的科学专业知识,研究教材的时间相对较少,所教内容不严密,很难达到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通过和任课教师的交流,发现能够完整学习课程新标准的教师寥寥无几,更严重的是有的教师连课程新标准是什么都不知道,那就更谈不上理念转变了。为此,需要学校为这部分教师提供培训学习和教研的机会,让每一个小学科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有所改变、教学能力有所提高。

4.完善评价机制,激发教师积极性课程评价是课程教学的瓶颈,评价方式引导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既制约着教师的教,也制约着学生的学。评价不仅是教师自我评价,更多的来自学校、家长,同时这种评价又往往是决定性的。而广大农村小学其教学思想比较落后,包括学校领导及其他教师,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实施的还是应试教育,仍然唯成绩是举,往往是穿新鞋走老路。许多学校领导由于达标要求,仍然以分数来评价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教学水平;一些家长认为只要语、数、英能考高分就行,并不在意孩子除此之外的其它方面的长进,如果教师教不出符合他们要求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当然不高。所以教师为了达标,就不会在科学这样的科目上大花时间,而是专攻语数英。对此,教学部门和管理部门要摒弃以学生的考试分数考评教师的做法,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评价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5.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

一是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教学资源。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学校内进行的,丰富的校内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根据以上的数据显示,很多农村小学目前存在设施设备缺乏现象,主要体现在缺少科学教具、模型甚至科学活动的场所及实验室场所。因此,学校应该明确科学课的要求和科学课程的特点,根据教学需要加强实验室建设、购置仪器设备、挂图、投影片、音像资料,组织科学学习兴趣小组等活动,有条件的还可以在校内开发建立小型的植物园、动物园等,丰富学校科学课程的教学资源,方便学生进行校内科学探究活动。另一方面,有些学校没有充分利用现有设施设备的功能,造成浪费。因此,发挥现有设施设备的多种功能,提高教学中的实际利用率,是有效利用科学教学资源的主要途径之一。学校还可以举办群众性的科学教育活动,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科学意识,这些活动由于本身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对儿童很有吸引力,可以寓教于乐,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教师应该注意对教学资源进行适当选择和整合,利用不同的资源去满足教学的需要。

二是善于利用社区科学教学资源。社区在教育中的作用非常明显,其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校外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农村社区中可利用来作为科学教学资源的主要有社区的山川、河流、农业用田用地、工厂、养殖场、种植技术园、树叶、花、果实、蜗牛、蝌蚪等。这些社区资源都是可以利用的,贴近自然,发挥农村小学的地理优势,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资源,在学校实验教学仪器短缺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这些社区已有的资源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社区科学教学资源可以充分实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的目标,使学生走出课堂、学校。

科学教学论文范文篇3

课前进行探究是提高学生教材熟悉程度的有效抓手,并且这样的课前学习环节还能够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生动的案例。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发挥课前探究环节的作用,将其纳入到教学设计的有效体系之中,专门对学生提出要求,并作为硬性规定。在这一方面,学生从不习惯到习惯,再到自觉进行课前探究,经历了一个逐步转变的过程。在完成了这样的蜕变之后,学生能够在课前自觉地开展探究,从而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在《怎样搭配食物》一课教学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从自己的家庭、身边的熟人以及同学朋友的走访中,了解不同家庭在食物搭配方面的具体表现、是否合理、营养是否充足与均衡,再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初步的分析。这样的课前探究过程,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初步了解教材内容,另一方面对于课堂学习也提供了生动的素材。鼓励学生课前探究不仅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更是整个教学理念的提升,有助于构建课内外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体系,更加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一点应当引起广大科学教师的重视,并在教学中予以贯彻落实。

二、引导课堂研讨,进一步深入分析研究

课堂是科学学科教学的主阵地,提高教学成效要重抓课堂。笔者在教学中基于学生自主地位体现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合作分析、研究思考。为了保证这一探究活动顺利进行,笔者要求学生组成6人合作小组,大家一起来分析研究,加深理解和提高认识,也有助于辨析真伪。例如在《冷和热对物体的影响》一课教学中,笔者针对教学内容专门设置了一组探究题,要求学生从教材中寻找冷和热对物体有哪些影响,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影响,并在自己生活中寻找一些案例来验证这一结论。这一方面的研讨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充分拓展开来,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与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互为验证,学生在寻找身边事例时,讲述了许多热胀冷缩的案例,整个课堂非常活跃。许多学生在听了这样的探讨之后恍然大悟:原来冷热对物体的影响是这么一回事,原来有些现象就是这样发生的。可见,引导学生在课堂进行民主讨论,不仅可以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而且让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更加深刻。笔者在教学中,经常运用这样的模式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尝试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不仅有效掌握了知识点,而且锻炼了综合能力。学生对于这样的探讨活动兴趣也很高,他们有了表达自己思想和观点的机会,有了和其他同学共同讨论的载体,也有了相互辨析的平台,科学课堂学习活动不再枯燥乏味,而成为了师生互动的良好过程,这对于提高学生掌握效果帮助较大。

三、联系生活内容,进一步深化掌握效果

科学学科的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将一些生活化的内容融入到教学活动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深化掌握效果。例如在《摩擦力的秘密》一课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推动一个物体什么时候比较吃力,什么时候比较轻松,从生活中的案例着手引入摩擦力的学习,掌握摩擦力的相关要点。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了小组讨论,很快找出许多这一方面的内容,如在平滑的地面移动物体较为容易,在粗糙的地面移动物体要费力一些,圆形物体在滚动时较为轻松,其他物体在推动时极为吃力。有了这样的生活内容为基础,笔者向学生介绍了摩擦力大小影响的因素、克服摩擦力的措施,以及怎样将摩擦力的规律运用到生活之中方便生活,这样的教学模式既能够帮助学生形象记忆掌握相关知识点,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以致用能力。许多学生提出了一些非常有创意的建议,例如在家具底部安装可拆卸滑轮,便于在家庭内部改变摆设,这就是非常好的创意,这不仅表现了学生对摩擦力知识点的掌握效果,而且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运用。

四、拓展课外活动,进一步培养综合能力

科学教学论文范文篇4

《荀子》里有一句话: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大概意思是说,教师是给学生传播道理和解答疑惑的。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讲述化学知识和基本理论,还要注意渗透素质教育,强调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传授化学知识。化学相比较其他学科而言,学生学习起来会有难度,没有基础知识铺垫和学习,学生对化学老师更有依赖性。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科学教学方法,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化学的信心和积极性,而学好化学,不仅包括课本知识学习,还包括科学学习方法,所以说科学方法教育很重要且必要。

二、科学教学的原则

1.适度性。教师要针对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及课本内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制定可行性较强的教学体系和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为了掌握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情况,可以分四个阶段提高教学效率。感受指在刚刚接触化学知识时,学生仅对教师讲解的课本内容有基本了解和大概印象,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留心相类似的内容,自己要注意总结和对比记忆。如讲解常见化学物质的分子式时,要在大脑中形成立体的分子构成。联系指将讲解的科学方法和解题思路贯穿学习中,在学习中注意方法和内容联系起来,通过练习和思考逐渐熟练运用方法。例如,在学习书写化学方程式时,一些金属元素和盐酸发化学反应的化学方式是不一样的,系数也不一样,但都是金属元素和盐酸发生化学反应,可以通过联系金属的相同性质书写方程式,从而举一反三,降低书写难度。应用指通过基础化学知识的学习解决化学问题。例如,在化学学习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就是在主要物质中掺有其他化学物质,如何检验这种物质的存在等。评价指根据自己建立的科学知识体系判断他人的学习研究是否有价值,当然这要求学生自身知识能力足够高。

2.适时性。适时性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师在确实有进行科学教育的必要时采取措施,否则会适得其反。化学课本中隐含科学的方法,有的知识内容与教学方法联系密切,在讲解那部分时要注意渗透教学方法。教师要在恰当的时候讲解化学理论的来源及相关知识等,达到扩展学生知识面的目的。例如,在学习溶液的酸碱性时,常见的酸性溶液有酸溶液和某些盐溶液,如硫酸氢钠,对于其他不常见化学溶液没有讲解的必要。

三、科学教学的方法及措施

1.充分利用教学模具进行教学。在学习化学分子式及空间结构的时候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比较高,而初中学生刚刚开始接触化学,很难形成空间想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教学模具进行教学和讲解,让学生通过空间想象和模具帮助,先学习基础知识,再通过了解和讲解揭示其奥秘。例如,在学习一些化学分子式的结构书写时,首先要记得该化学分子式是什么,然后才能知道在画结构的过程中需要用到什么元素和几根化学键,如写三氧化二铁的分子结构时,先想想其空间结构,或者借助化学模具,再进行书写,久而久之,也就有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2.通过比较、分析,熟记多种化学知识。化学元素太多太乱,很容易记错记混,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对比记忆,根据自己学到的化学知识和经验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例如,在刚刚接触化学的时候,最基本的内容有固体、液体、气体。除了状态不同外,还要区分固体的颜色、性质等,如铜和氧化铁都是红色固体,但两者的化学分子式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通过分类和比较进行记忆,可以按照状态、颜色的不同进行分类。

3.运用学到的化学理论对不了解的方法进行探索。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就是化学假说法,化学假说法指运用已经学习和掌握的化学原理,对未知的化学现象和化学规律进行探索,而探索结果就需要时间和真理验证,初中生不能对自己得出的结论做出对或错的判断,但是这种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其实,化学假说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学生学习中的独创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以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打下科学方法的基础。例如,化学家拉瓦锡根据燃烧现象与空气中的化学成分相联系,通过思考和研究,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

4.善于归纳和总结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知识。归纳所学知识和整理知识体系是学习化学的常用方法,养成对知识的整理和归纳的好习惯,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归纳从一些具体事例中概括整理出相应的结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归纳内容和归纳形式都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所决定,在归纳和整理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达到复习效果,所以说归纳和整理是很重要的。例如,在学习元素周期时,根据教师思路学习和掌握前二十号元素的电子排布情况,在观察和归纳的过程中,很容易得出电子的排布和变化规律,根据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和元素原子半径的变化从而得到排布规律,这样就能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5.充分利用化学课本。学习化学不管采用什么形式,都离不开化学课本,而化学课本中的内容排版就是按照学生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进行的,这就是一种隐含的科学教学方法,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例如,初中化学中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一部分内容可以分为这几部分,地球周围的空气、氧气、碳和碳的氧化物、自然界中的水、金属与金属矿物、溶液、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等其他部分,是按照简单到复杂安排的,简单来说是教材中的一条知识线。抓住这条知识线能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还能使教师讲课条理清晰。这样的教学安排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化学知识,是帮助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

四、结语

科学教学论文范文篇5

1.1学生缺乏动手操作的兴趣

新时期,学生大多习惯于学习理论知识,在他们看来,理论知识会更好记忆,更有利于理解,具体教学中,学生所能接受的课堂模式就是教师讲解、学生倾听,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教学不利于实现学生从理论探究到动手操作的转变。小学科学实验课上,学生出现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学习积极性不高,在学生看来,科学学科的学习可有可无,久而久之,学生对科学课程就提不起任何的兴趣了。

1.2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差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并没有为学生提供自己动手、参与实验的机会,通常情况下,都是教师在课堂上做实验,然后让学生在下面观看,这又怎么可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呢?没有锻炼就没有提高,小学生如果在课堂上的不到有效的实验锻炼,对相关的知识就会模模糊糊,在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也会显得不知所措。

2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策略

2.1课前、课后活动相结合

要想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就必须将课前与课后活动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留一个动手的机会。就课前准备而言,它能帮助学生充分的接触实物、认识实物,在不断的接触以及观察中,学生会发现实物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自主、自觉的去探究。比如教师在讲授《哪支蜡烛先熄灭?》一课时,就可以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家里面收集各种各样的蜡烛,问题设置可以包括以下几种:(1)蜡烛的成分是一样的吗?那种材质的蜡烛熄灭得较快?(2)高的蜡烛和矮的蜡烛相比,哪个蜡烛要烧得快一点?(3)蜡烛的燃烧和熄灭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这样,学生就会通过收集、动脑、动手分析等一系列操作不断获得更多的知识。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是有限的,教师在教学中不可能确保全面、综合,为了巩固并帮助学生更好的运用知识,教师还要为学生设置有效的课后活动。在课前搜集以及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出一篇日记,日记可以记录学生收集蜡烛以及实验的过程,这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

2.2积极开展课外小实验、小制作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开展课外小实验、小制作成为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兴趣最有效的措施,受各种各样因素比如年龄、性格等的影响,小学生对未知领域、未知事物会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尤其是对小实验、小制作等兴趣最为浓厚。实验是科学学科中必不可少的存在,但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在课堂上演示的实验很多,学生就只能在下面观看,而不能亲自去做。比如教师在讲授《种子的发芽》一课时,就可以先让学生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在有限的课堂内,学生不可能观察到种子发芽的所有课程,这就要求教师要设计一些小实验、小制作,让学生能够有效的延续课堂上的观察。在课外的实验中,可以让学生分别将绿豆种子分别放在阳台、冰箱冷藏室以及冰箱冷冻室里,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学生了解到在阳台上的种子发芽率是最高的,在冰箱冷藏室里的种子也能够发芽,但是发芽率却很低,而在冰箱冷冻室里面的绿豆根本没有发芽。这些知识都是课本上面没有的,学生只有通过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了解这些知识,由此可见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在学生学习以及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能够极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够有效的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新时期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2.3做好相关的课前准备

实际教学中,学校以及教师都不能保证学生全面、完整的做完一个实验,因为在实验中会受到实验器材、实验时间等一系列因素的限制,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本文指出,教师必须做好相关的课前准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展开,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科学课上动手操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比如教师在讲授《茎的秘密》一课时,必须了解课文教学的重点、难点,通常解决重点的思路是:在课前先收集新鲜的嫩枝,让嫩枝浸没在红墨水中,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嫩枝从红墨水处切断,然后告诉学生这种解剖的方法。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对这一教学内容感兴趣,在某些学生看来,自己要做的就是完成这种任务式的学习,以上问题的形成,究其原因是实验的完整性不够,为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去激发学生探究这方面的知识。这时候,教师就应从自身出发,寻找教学中存在的弊端,经过种种探讨,教师发现,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完成这个实验,这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长此以往,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就会越强。

科学教学论文范文篇6

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教学有着鲜明的特色,主要是因为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有限,使得教师在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的选择上存在有较大的局限性。小学生总是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兴趣,那么教师就可以借助小学生的这个特点,来激励学生主动投入到小学科学的学习中。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利用兴趣来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进而更主动地学习科学知识,提升个人能力。在以往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的教学辅助工具比较有限,教师所构建的教学形式是平面的,学生也是只能收获到一些文字知识,会感觉比较枯燥,这对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系统为学生打造一堂具有立体感的科学课堂,学生能够从多个感官来感受学习科学的过程,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比如在进行《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教学时,会讲到学生十分感兴趣的潜水艇,教师在这个时候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展示潜水艇的构造,用生动的动画来演示潜水艇上浮下沉的现象。这样的教学方式相比传统的课本更加清晰、直观,更理想化,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便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由此强烈地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愿望,最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利用多媒体突破难点知识教学

科学知识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的科学思维还处于比较低的层次,要学好科学确实不是一件易事。小学科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在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同时由于教师能够利用的辅助工具有限,使得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的选择受到限制,很难有效突破难点知识。对小学科学教学而言,是希望学生学好知识以获得全面的发展,但是如果存在知识理解的漏洞,实现全面发展就存在很大的问题。针对这样的情况,小学科学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来利用多媒体突破难点知识的教学,把原本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直接摆在学生的面前,进而化难为易。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教师在进行《北极星“不动”的秘密》教学时,宇宙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遥远,很难真切地观察到其中的奥秘。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把教材中的文字内容变得活跃起来,让学生能够直接看到那些虚化的知识。通过视频,教师可以直接把宇宙中天体的运动展现出来,在其中天体的运动周期与运动特点一目了然,同时丰富的画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时再把教学知识融入视频中,学生的学习能够获得最大的简化,在简单轻松中切实掌握好科学知识。

利用多媒体补充丰富教学内容

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教学的不断深化,也使学生的学习需求日益增长,因此,教师必须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补充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要进行有效的教学补充是比较困难的,这也使得学生科学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提升受到限制。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可以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来补充多种素材,帮助学生吸收更多的知识,获得进步。比如教师在进行《种子的萌发》教学时,往往需要学生来仔细观察,而这个观察周期是十分漫长的。如果学生的观察能力不足,未发现其中的科学奥秘,那么教师的教学意义就会大打折扣。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直接补充种子萌发的视频,并且配合有效的讲解,让学生掌握好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运用类比教学法,对学生传授相关的知识,比如“植物的开花”“果树的结果”等周边知识,让学生能够根据一个知识点获得多个层次的内容,帮助学生掌握全面的科学知识。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不再拘泥于有限的教材内容,而是能够获取丰富的知识,使得自身的科学素养与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科学教学论文范文篇7

一、针对小学学生具体特点采取不同教学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目前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调查看,科学基础知识理解和掌握程度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而言存在一定差异,使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态度。对于科学教师来说,他们需要根据学生对科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进行划分,并针对不同层次进行分类教学。一方面,根据学生掌握程度的不同及科学学习和接受能力的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在课堂上建立小组,科学分层施教。具体来说,对于科学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学习成绩好的,学习态度较为勤奋;成绩稍差的,就要针对这些学生的具体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或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建立小组,第一类学生,学习基础好,主动性强,接受能力好,学习热情尤其科学学习热情较高;第二类学生是学习基础较好,但是接受能力和学习主动性较差,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督促;第三类学生则是学习基础较差,主动性和热情有所欠缺,需要教师和家长时刻监督。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这三类学生按照一定比例平均分到若干个组中,在各个组中形成互帮互助小组。此时教师通过有机引导,要求学生在做好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在课堂上进行主动积极的讨论,并有意识地将学习能力相近的学生划为一类,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帮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与发展。尽管分层次教学在我国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但其产生的效果在各个学校中均取得了较好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分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深切领会分层教学带给自己的好处,并且在这种教育环境中逐渐得到新的益处。可见,分层教学对现在的学生而言,还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好科学的自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一项研究表明,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的相关达到显著水平。兴趣让学生力求认识新事物,积极参与某种活动。它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有了兴趣的学生才会有好奇和求知心理倾向,而且能促进学生智能发展,达到强化学习效果的目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有高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和旺盛的学习积极性。构建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就是要把科学课上成愉快的、互动的课,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对学习成绩好的给予适当表彰与奖励,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促使他们树立学好科学的自信心。对成绩较差的更要鼓励,以让这部分学生保持一定的学习兴趣。要有意识地让所有学生都得到锻炼动手动脑能力和展示自己的机会。

三、利用计算机这个教育资源,运用游戏等多种方式调动学习科学的主动性

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科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自主探索,通过合作交流等教学形式掌握和理解基本科学知识,培养技能,学习探究方法,获得科学知识。还可以采用游戏方式,让学生正确判断科学小实验的设计是不是合理。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自己去发现、去揭示。放手让学生思考、探索,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教学中根据儿童好动的天性,学生在理解课本上的知识以后,不妨设计一个游戏。利用计算机这个教育资源,采用游戏方式,让学生正确判断科学小实验的各种结果的可能。目的在于把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既感受学习科学的意义所在,又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快乐的学习过程中包含许多科学知识。不仅如此,学生必须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游戏每一个环节。用亲身体验代替被动地听教师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四、尽可能扩大参与面,激发自主探究热情

小学科学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以最短时间找出各数因数实验的最佳路径,并在引导下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对提供的实例进行观察、比较,自己去发现、揭示。这样不仅着眼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够主动建构概念,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课中,要求学生注重科学小实验的每一组数据,自己按照一定标准进行探究。科学课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敢于放手让学生学习。放手让学生思考、探索。激发思维,充分合作。讨论时,先小组内交流。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整节课要保持同学们情绪高涨、兴趣浓厚,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掌握科学基本知识,思维得到发展。

五、科学能力培养要从宏观和微观上进行把握

科学能力培养要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对学生进行把握,宏观上,应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对西方社会有一定了解,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尽量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从微观上说,应该让学生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对一些基础科学知识进行良好掌握和学习。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科学老师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并检测学生的熟练程度,促进师生情感交流。同时,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重情感教育运用,以无私爱心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师生之间只有建立深厚的感情,学生才能领悟到教师的爱心,更有信心学好这一门课。总之,科学学习要针对这些学生的具体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学科学的积极性。探索快乐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科学能力培养要从宏观和微观上进行把握,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多种形式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兴趣,进而在互助学习中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作者:高长海 单位:献县河城街镇王三孝完全小学

第二篇:小学科学教学与现代技术应用

一、运用信息技术,对知识予以再现和补充

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向学生呈现更加生动、富有时代特征的科学资料,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现和补充。比如,在《进一步观察岩石》的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地整合,突破了时空的局限,把学生无法从课本上和教师描述中感受到的宏观的地球变化,神奇的自然现象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本来感觉抽象、复杂多变、难以理解和想象的地壳运动,变得生动、具体、形象;将“火山爆发”的鲜活过程再现出来。这样生动的教学,使学生对地球的地壳运动有了更加直观深刻的认识。科学教材中很多无法用真实实验完成和展现的内容,都可以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弥补和实现。

二、结语

总之,将信息技术运用于科学教学中,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易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丰富性、趣味性和知识性。当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与时俱进,注意搜集与学生认知和教材内容相适应的信息素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造性地应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无限潜能,使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益达到最优化。

作者:王奎 单位:陕西省乾县王村镇中心完小

第三篇:信息技术为小学科学教学助力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探究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生真正的学好一门课,就必须培养他对学习的兴趣,科学课尤其如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可以使静态的教学内容变得更为形象和直观,从而使枯燥而又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又具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也会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获取更多的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如在《探索宇宙》这课中,我在教学之前先向学生播放了“宇宙”的视频,从河外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到地球,浩瀚的宇宙,美丽而神秘,既巩固了之前的学习内容,又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调动了课堂氛围,为后面的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又如在《火山与地震》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现实生活中地震与火山发生时的真实视频场景,学生们被这些震撼人心的情景所吸引,看得专注而入迷,一下就进入到探究知识的环境中。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科学实验教学

如今,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入,把科学课教学中的实验、操作,以直观、形象、生动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能克服实验条件的限制,还能提高实验的演示可见度,增强实验的有效性,丰富学生的实验知识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的作用,从而达到优化实验的目的。如在教学《认识常见岩石》这课时,实验室标本种类不全,书中提供的图片较少,看得不够清晰,于是我在网络上下载了石英、玄武岩、岩浆岩等岩石的图片给学生观看。各种种类、颜色、形状的岩石在多媒体的播放下,特征清晰、明显,学生分类也简单了许多。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我们在科学教学中经常会有这样的一些感受:总是想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收获,于是教师在课堂上可谓是面面俱到,但是收效却是不尽人意的,特别是在教学效果反馈时,发现学生对重难点部分掌握得都不够好,并且错误率高。结果就变成了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教学质量还是停留在原地。原因在哪儿呢?实际上就是教学中没能有效地突破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导致教学效果低下。如《一切都在运动中》一课,理解参照物的概念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们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时仍习惯用固有的思维方式去思考,而忽略选择参照物对运动状态的影响。为了能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知识,我先给学生播放了《红星照我去战斗》这首歌,让其体会“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话有何含义。学生经过分组讨论之后,已有初步认识,但还不够透彻,于是我再通过动画将其演示一遍(分别假定青山静止与假定小船静止),看看选定不同的参照物时,这些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了改变。动画演示一目了然,学生们也非常轻易地掌握了“参照物”的概念。

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知识的课外拓展

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涉及到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知识,虽然浅显,但学生要完全掌握并不容易,主要是在课堂上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也无法全面让科学的精彩得到充分发挥的展示。如果能将课外探究活动作为课堂的有效衔接与补充,让学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接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了解更多的科学现象与规律,就能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拓展更大的教学空间。《空气也是生命之源》与《生态平衡》这两课有个共通点,就是让学生意识到我们人类的很多行为污染了空气,破坏了生态平衡,我们要爱护环境。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切的认识,我鼓励学生到我们的生活中去寻找污染环境的行为,并记录下来,在课堂中展示,向其他同学谈谈自己对于保护环境的看法和建议。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对环境污染的现象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爱护环境的热情。

作者:王艳军 王一堂 单位:潜江市竹根滩镇丁湖小学

第四篇:优化小学科学教学的途径

一、创设问题情境,淡化个别互动式指导

本文强调淡化个别互动式不等于不指导,教师要了解这个实验对学生的难度,在此基础上淡化指导,选择性地指导,同时注意学生表现,不能把学生的自主扩大化,这里的指导是在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更进一步,可以采用问题或者提示方式控制学生实验进度,以达到思维活跃的目的,针对学生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二、提高教师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所以小学教师要以培养科学素质为宗旨,作为科学课程的教授者,教师的素养远远不够。现在的科学教师大多是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接受的教育,在他们所处的时代,科学知识传播并不广泛,缺少对科学探究过程的正确认识。小学科学教师要正确认识到对科学性质的理解是对科学理解的核心。

三、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科学课教学应重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活动,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主体潜能或潜质得以极大调动和开发,引起情感体验。学生遇到困难时的困惑,发现问题时的兴奋,问题或困难得到解决的愉悦和自豪,等等,这些体验都有助于他们学好科学课。例如,教学“沉与浮”一课时,学生针对前面提出的问题,通过自主查阅资料、看书学习,与他人合作、探讨、研究,终于清楚地认识到物体沉浮与自身重量和体积有关。这样,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极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动作用,并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主动积极地探究科学道理。

四、重视和强化科学实验

实验是尊重客观事实、验证事实道理的有效方法。通过实验,很容易让学生感知和接受,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科学课教学中,应重视和强化科学实验。有的实验可以在家进行,如蚊虫叮咬我们时,皮肤中被注入一种含酸性的毒液,我们可以在蚊虫叮咬的部位涂上碱性的肥皂水,人体血液的酸碱达到平衡,从而消除毒液。教学“溶解”一课后,可以让学生回家做一做实验,认识到把糖放在温水中比放在凉水中更容易溶解,如果用筷子搅拌,则它的溶解速度会更快等。学生通过实验,可强化所学知识,进而留下深刻印象。

五、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三勤”

1.勤动脑。上课时,仅仅听清楚老师讲解的每一句话、看清课本上每一幅图是不够的,在看与听的过程中,要将所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学会解释生活现象。

2.勤动口。课堂上有什么疑问,应立刻提出来,和同学讨论找出结果,这样不仅记得深刻,而且学得轻松。

3.勤动手。对老师讲解的知识和典型例题,最好能及时记下来,当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经验出现矛盾时,不要轻易改变自己的观点,应主动实验,从而得出正确结论,这样不仅可以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且可以培养自己质疑、探究的精神。

六、在操作活动中进行探究

小学生生活阅历浅,认知能力低下,实践经验少,具体形象思维占主体地位,因而,要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必须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在操作活动中积累经验,使认识不断深化,从而获得真知。科学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大多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他们对这些知识非常熟悉,渴望理解。学生对科学知识有独特的个人情感,学习积极性高。大多数科学知识是学生能够亲自观察和操作的,学习资料就在学生身边,俯拾皆是。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意识,让他们在动手活动中不断产生获取新知识的愉悦。如上《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一课时,三年级学生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已有了一定认识了解,如常见的铁钉、石子、铜钥匙沉入水底,木块、泡沫浮在水面上等,我在教学中,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突破口,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自做石块、木块在水中的沉浮实验,从而自然引出课题,提出:“这些物体在水中为什么有的下沉,有的上浮?”让学生面对客观真实的具体事物,产生疑问,激发探究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在小组中积极开展小组合作,从而积极投入到探究物体浮沉的实验中,自主得出结论。科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做,参与研究,掌握基本操作方法,亲自感受操作过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学生在做中快乐地学。学生通过操作获得了真知,从实践中获得了认识,这种由亲自体验获得的经验是刻骨铭心的,也是教师的说教无法代替的,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知识的探索过程。

科学教学论文范文篇8

讲授法教学是教师在课堂上,对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等进行讲解,以教师为主体,深入学习理论知识,让学生了解所学课程前沿动态,系统掌握课程相关理论.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短时间内将大量的知识信息一次性传播.课堂讲授教学法重视知识的讲授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学生参与性不强,不能更好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往往忙于应付考试,不能使学生真正灵活地掌握知识〔2〕.

2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是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成为课堂的主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比如,在讲授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时“为什么维生素D缺乏时会出现骨骼畸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如果教师先给予提示:“应该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发病机理出发来分析和解答”,这样学生将会很快想到:维生素D缺乏时病人存在低血钙,机体为了尽可能纠正低血钙,使旧骨中钙盐释放入血,同时存在低血磷,导致骨矿化受阻,而最终出现骨骼畸形.这样安排教学,不至于出现学生茫然失措和答非所问等情况.教师在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进行讨论之后给予总结式的讲解,这样会提高学生课堂吸收的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3病例教学法病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标,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结合生动的、具体的实际案例,既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儿科学的积极性,积极主动参与,加深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模拟临床典型案例作为基本教学材料,把学生带人实践教学仿真情境中〔3〕.如在讲述“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开始,引入典型病例,在复述完病例后提出为问题,(1)该病的初步诊断是什么?(2)有哪些阳性体征?(3)本例患儿的病史特点是什么?(4)进一步确诊需做什么检查?(5)应与哪些病相鉴别?(6)请给出治疗原则.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这样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具有生动、形象、直观,具有真实性,给学生一种真正走进临床的感觉,所学知识容易掌握.通过实际案例的列举,能增强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经常引入问题及实例,学生处于不断地思考状态,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同时,课堂引入典型病例,让学生不断发表自己的见解,师生互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列举实例,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教学与实例教学相结合.案例教学法中,通过小组讨论、互相交流、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病例教学法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积累,促使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通过课前准备和预习及其课堂讨论及交流,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病例教学法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可有效锻炼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为今后临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病例教学法列举的案例不能完全涵盖所要讲授的知识点,教师除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外,还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等合理安排案例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专业水平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儿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科学教学论文范文篇9

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科学课堂的,也不是任由教师涂抹的白板。他们开始上学的时候,已经有了初步的对自然界如何运转的相关理解,即科学前概念。科学前概念是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以及自身的实践,并通过周围自然界物体和事件联系起来而形成的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即学生在学习科学中基于已有经验和自己独特思维方式而形成的各种想法。小学的科学前概念具有抵抗性和顽固性,小学生在实验与演示中往往受益不多,他们只关注实践中那些支持他们想法的方面。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将学生自己的观点作为实验设计的起点,直接指出学生错误想法,是非常必要的。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就是识别学生的科学前概念,然后解析这些概念的有效性。教师通过对小学生科学前概念的研究,可以了解学生存在哪些科学前概念,这些科学前概念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在学习科学时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的教学设计才会更具有现实针对性,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2科学课“凝结”一课教学案例分析

在这一课中,“凝结”概念的建构是教学的重点。“凝结”的形成有两个条件:一是充足的水蒸气,二是遇冷。而遇冷这个条件具有相对性,相对性的建立对学生的理解也是一个难点。本课采用以科学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通过营造适宜探究的学习环境,提供学习材料,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通过师生、生生的交流,逐步建构起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的科学概念。具体过程如下。通过观察实验,师生一起将玻璃片扣在装有温水的烧杯口上方,这时教师提问:“大烧杯里装有温水,你知道此时此刻烧杯里的水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吗?”在等待玻璃片上小水珠出现的同时,开始讲解“蒸发”的概念,明确烧杯中的水会在常温下慢慢变成水蒸气,飘散到烧杯内部的空气中。同时,强调水蒸气是没有颜色的、透明的,是用眼睛看不到的气体,以明确新概念,与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发生认知冲突,为学生进一步猜想做准备。随后进入分析问题阶段,首先引导学生对实验材料进行细致观察,可以摸一摸玻璃片,再摸一摸烧杯中的水,寻找线索,同时联系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帮助学生梳理自己的想法,抽取共性,结合教师的讲解,将质疑的焦点落在物体遇到冷热上,最终形成一个合理的假设。有了明确的假设,就可以找材料进行实验。这种实验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设计,即用冷水、热水,提供冷热不同的水蒸气,或者用冷的玻璃片和热的玻璃片来提供冷热不同的物体。教师首先对学生的两种思路进行肯定,并帮助学生梳理两种方法的共性。由于玻璃片很难保温,教师出示贴有红蓝标签的试管、变了形的玻璃片,提示用它们来提供相对持久的冷的物体和热的物体,并利用这些材料,逐步完善实验设计。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依据假设对实验现象进行预测,帮助学生明确实验中观察的重点,再次明确实验目的。通过分组实验与汇报交流,学生发现装有冷水的试管外壁有小水珠出现,装有热水的试管外壁没有任何变化,明确水蒸气遇到比它冷的物体才能形成小水珠。明确了小水珠形成的条件以后,教师可以讲解凝结概念,让学生运用凝结概念分析玻璃片上小水珠的成因,进而解释热试管内壁、大烧杯内壁小水珠形成原因。通过多次强化冷热的对比,了解凝结条件中遇冷温度的相对性,逐步建立凝结的概念。接着就进入运用凝结概念解决新问题的阶段。教师打开暖水瓶的塞子,瓶口的一团雾气立刻呈现在眼前。通过这种创设现实生活中的场景方式,调出学生的科学前概念,激起认知冲突,建构科学概念。还要追问:“小水珠在上升的过程中慢慢就消失了,这是怎么回事?”由此建立蒸发与凝结现象之间的联系,了解水与水蒸气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凝结概念的理解,同时建立科学与生活的联系。科学前概念是宝贵的课程资源,只要合理利用学生的科学前概念,便可以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的建构。在教学前,教师通过前测了解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过水蒸气,而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们看到的所谓的水蒸气,正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这一现象正是本节课要学习的重点。可见,对水蒸气性质的认识是凝结概念建立的必要前提。因而,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首先在导入环节等待玻璃片上小水珠形成的过程中,带着学生回顾水蒸气的概念,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确信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看不见的气体。同时,学生初步建立起凝结概念后,教师打开暖水瓶的塞子,再次出现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调出学生的科学前概念,激起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体会凝结条件中遇冷温度的相对性,从而深化对科学概念的建构。

3科学课“果实的结构”一课教学案例分析

科学教学论文范文篇10

于是,我寻求着运用现代语言的基础结构,亦即最基本的思维模式,寻求着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这些思维模式的规律,寻求着跟这些思维模式相适应和相联系的思想、知识、情感和语言材料的组合,寻求着符合当前教学条件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训练方法,等等。为此我从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出发,对运用语言的能力结构作了解剖,逐步提炼出了“一课有一得,得得相联系”的相对严谨的教学序列。

为使这个教学序列的每个训练项目体现训练的单一性和内涵的纵横复杂性,我创造了一个具有科学统摄力的名词——训练点。每个训练点就是一个“语言——思维模型”(因为是教学设计的结构,非自然习得的思维模式,故称“模型”),通过教学训练,学生头脑中形成了这样的模型就是有所“得”了。训练点之间呈现着“语言——思维模型”之间的联系、渗透、深化、发展的关系,其物质表现就是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提高。若干个训练点组成一个能力训练阶段,“语言——思维模型”就连成单元性网络;若干个训练阶段组成一类能力的训练,单元网络就扩展成为局部网络。整个教学序列共有108个训练点(包括综合复习训练点),依次分成五类能力训练:记叙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说明能力→论述能力→文学作品赏析能力。完成了五类能力的训练,局部网络就连通而全部网络化了。于是,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就由形象到抽象,由简单而复杂地循序渐进了。这个网络,又可以称之为“分类集中分阶段进行语言训练”教学体系。这显然是一个人造的语文教学控制系统,每类能力是其中的子系统,每个训练点则是构成系统的元素了(参见下图)。

附图{图}

由上图可知,记叙能力的训练点设置最多,这是因为记叙是基础,认识规律中形象思维先于抽象思维,而初中学生总的来说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思维逐渐地有所发展。说明能力和论述能力的训练点设置较少,这是因为说明是从记叙到论述的过渡,重在说明事物的偏于记叙,重在说明事理的又偏于论述了。因此在说明能力训练前,设置了认识说明与记叙的联系和区别的训练点。在论述能力的训练前,则设置了论述与说明、记叙的联系和区别的训练点。论述能力的训练在初中阶段是必要的,是需要加强的,但还不可能是重点。虽然训练体系在记叙文之后即进行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训练,提供了一些可供论述用的思想资料和语言资料,但学生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和分析评价还是肤浅的和简单的,训练点的设置就适可而止了。文学作品赏析能力的训练是系统中的高层次训练,作品本身是具有鲜明的形象思维特点的,而对作品分析无疑又具有严密的抽象思维特点了。因此,当文言文阅读能力训练中出现古代记叙文的时候,显然是对记叙能力训练的循环加深。这种循环加深一直延伸至说明能力和论述能力训练中的插学记叙训练;当文学作品能力训练的时候,记叙、说明、论述则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上循环加深了。最后的综合复习训练当然是总循环,起重点巩固的作用了。

每个训练点的教学过程,是教师运用教材指导学生建立“语言——思维模型”的过程。因而训练点的要求,就是教学的完成目标,就是一个“语言——思维模型”的组合框架。教材的作用,不仅在于充实这个框架,而且应该跟与之有关的思想、知识、感情、语言发生尽可能多的联系,使这个“语言——思维模型”不是呈静态的积累,而是呈动态的积累,具有辐射性的势能。于是,新模型的建立将不断地触发学生头脑中原有的储存,会产生以新模型为中心的聚向综合思维活动。这样,其外在表现必然是读写的直接结合了。这是能力转化的关键时刻!教学不应该抑制这种思维活动,恰恰应该及时地使这种活动更加活跃、清晰、外化,读的收获与启发便促成了写的酝酿与结果,完成训练全程,达到教学目标。

比如,第31个训练点的要求是:“用二三事写人,以一件事情为主表现人物的特点,要线索清晰,确定感情的基调,从烘托中突出特征性的印象,注意运用细节描写。写一个人物的印象。”选用的课文是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散文《背影》。而记叙能力训练中的写人阶段训练是从第24个训练点开始的。至此,前面仅关于写人就建立了7个“语言——思维模型”,读过14篇课文,更不用说建立的其他23个“语言——思维模型”、读过的68篇课文和学生的课外阅读、生活积累了。可见储存之多,触发之广!

这就使训练点成为一个多线交织的横截面,因而训练点上的“得”,对整个108个训练点组成的教学体系来说,是单一的;对每个训练点本身来说,却是综合的。而根据这个教学体系的设计编选的教材,则必须使课文为训练点的要求服务。就是说,课文成为完成训练点要求的例子。但是,无论哪篇文章都不是为语文教学写作的。在语文教学无序可循的情况下,语文课只能就文论文,选课文强调名家名篇,有了一个训练的序,就必须考虑文章是否适合作系统训练的材料了。即使是名家名篇,如果跟训练点要求无关,也只能割爱。入选的课文还必须考虑给学生以怎样的思想品德的熏陶和各种知识的武装。有鉴于此,我编选训练记叙能力的教材内容,是学生所能理解或接触到的人、物、事,训练论述能力的教材内容是培养学生需要接受和形成的观点,这样就把内容的多样性,也有计划地寓于训练的单一性之中。入选课文的语言当然要典范,并注重语言的实用,以当代语言为主,兼顾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此外,入选的课文还考虑到满足与促进学生思维的多方面发展,要富于启发性和趣味性,以便于学生举一反三、激发模仿和创造的欲望,有进行比较、选择、思考的余地。

108个训练点构成的语言训练系统当然不是直线式的,而是螺旋形台阶式的。每一个“语言——思维模型”,都是在课文包括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这个语言综合体的基础上,突出特定需要的部分建立起来的。因此,一个训练点上的课文,可以而且应该在其前后相联系的训练点教学中,作呼应,再领会,这就明显地出现层次性的交错了。由此可知,教师只有掌握全部训练点和全部训练教材,胸中有训练的全局,才不致于把每一个训练点变成孤立的和割裂的,使学生的“一得”变成片面的和零碎的,“语言——思维模型”才可能是动态的而具有辐射性的势能。这便是语言训练教学的整体性宏观控制。

语言训练教学的单一性微观控制是每个训练点的落实。既然训练的目的是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语言——思维模型”,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上就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是“语言——思维”信息的传送关系。课文是信息源。当然教师根据训练点的要求从课文取例指导学生训练,就是从信息源过滤、筛选和加工信息,向学生输送定向的信息流,不如此就不可能逐步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和强化既定的“语言——思维模型”。兹将这种信息控制传送关系图示如下:

附图{图}

从图示还可以知道学生阅读课文是直接从信息源获取信息,这就不限于具体训练点的要求,不限于当时训练教学之一得,而是根据每个学生自己的需要和已有的能力尽量地获取信息。获取到的信息,也许是跟前面的训练点相联系的,就起了补充和丰富已建立的“语言——思维模型”的作用;也许是跟后面要学的训练点有联系的,就或多或少地起了对将要建立的“语言——思维模型”打自然基础的作用;即使是跟整个训练系统无关的信息,也起了充实和扩大学生头脑中信息库的作用。至于跟当时建立新的“语言——思维模型”有关的信息,学生获取之后,就可以跟教师指导中的定向信息流相吻合,产生共振而强化,提高建立新的“语言——思维模型”的效率。总之,学生直接向信息源获取信息是十分重要的,这就是在运用和培养自学能力。教师的指导就是要着眼于尽量使学生直接向信息源获取信息,并且不断帮助他根据训练点的要求筛选有效信息,有顺序有层次地构筑起新的“语言——思维模型”。从学生的受控来说,教师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定向信息流是完成“一得”训练的关键;从教师的施控来说,学生及时的反馈是决定定向信息流选送什么信息以及所选信息多少、强弱的依据。因而语言教学必须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

在师生双向的信息交流中,教师发送的信息如何在学生的头脑中被接受和转换,纳入一定的系统储存,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教师的努力不仅在于从信息源正确地选择信息,把握发送的时机,而且要防止干扰,保证信息的有效传递,才能达到控制的目的。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使学生乐学、学会以至会学,就是教师最优控制的结果,亦即语言教学的理想境界。要达到这个理想境界,就必须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好四个控制手段。

1.感情控制手段。

教师必须跟学生建立可以信赖的亲切的感情纽带。师生关系也是一种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中感情起着杠杆的作用。教师热爱学生,平时给学生以良好的关心、鼓励和帮助,得到学生的尊敬、爱戴甚至崇拜,就在感情上实现了基本控制;在教学训练过程中,教师又能充分运用课文中的感情因素,做到以情动人,使课文通过教师的处理产生极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教师发送的定向信息流必然是有效的。教师丰富的学识、认真的工作、平易的态度、及时的帮助,都能逐渐实现对学生的感情基本控制。

2.习惯控制手段。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能帮助学生达到自我控制,以避免和排除教学控制中的干扰因素,提高教学控制的有效程度。这些良好的习惯是:查阅词典、专心读书、思考提问、发言议论、背诵摘录、认真写作等。习惯本身也是一种思维模型在行为上的反映,因而也要明确要求、引导实践、反复训练才能逐渐形成;形成了也要不断强化才能巩固,最后达到习惯成自然,就是自我控制了。比如学生没有思考提问和发言议论的习惯,在课堂上就不可能进行双向信息交流。教师无法获得反馈信息,当然也就无法实现控制了。

3.目的控制手段。

每个训练阶段、每个训练点以至每一堂语言训练课的教学目的要求,不仅教师要心中清楚,而且要让学生也心中有数。所谓“一课有一得”,就是使学生为“得”而学,积一堂课的一得(小得)为一个训练点的一得(大得),积训练点的一得为训练阶段更大的得,最后完成108年训练点的训练而总得。新课开始,教师第一件事就是使学生有信心有兴趣地明确学习的目的要求,使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定向性,教师则不断地发出定向信息流,才能不断地帮助学生改变不确定的信息,加强思维的定向性;这样,学生才会把握目的要求,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思维活动和语言实践活动,力求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教师发出的定向信息流,其实就是在进行随机控制,所谓教学的灵活性、艺术性,启发的准确性、生动性,科学地说,应是随机控制的有效性。

4.成果控制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