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

时间:2022-12-01 09:18:39

信息技术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深入,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结合得更加紧密。在科学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已成为现代教学的趋势。将信息技术合理灵活运用信息技术于小学科学教学,不仅能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促使学生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形成;也能为课堂教学营造浓厚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还能巧妙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强化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提高科学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科学教学;效率提高

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改革中最有活力和潜力因素,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深层次融合,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科学知识,又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观察提问、交流合作和收集处理资料信息等方面的能力。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笔者就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运用信息技术点燃兴趣之火,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探究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启蒙性学科。它侧重于让学生在实验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保持和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融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一种必然趋势。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更好更多地为学生提供优质学习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提供一个直观轻松、易于交流的学习环境。例如,教学新教科版六上《多种多样的植物》和《种类繁多的动物》这二节内容时,很多动植物学生平时根本见不到,无法获取感性知识,单纯靠老师的语言描述,学生很难理解,给动植物分类更是无从下手。如果教师事先能从网络上搜集各种动植物的小视频或图片播放给学生,生动、逼真地展示自然界中各类动植物的名称、各个部分(如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动物的身体构造、生命活动特征等)和各自的生活环境,同时配合学生的观察活动,让学生掌握各类动、植物的特征后对植物、动物进行自主分类,然后小组内合作交流分类方法再汇报,学生定能说出许多的动植物分类方法,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学习兴趣会更浓烈,教学效果也会更好。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知识无法感知、教师难以用语言描述的一些内容,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形式教学,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突破教学重难点

科学教学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教师还应吃透教材,了解学情,以教材为载体,深入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画、声音、动画、录像视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出新颖有趣的学习情境,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如在教六上《桥的形状和结构》时,六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还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中,个体发展存在不均衡性。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比较观察、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但在学习“各式各样的拱桥”时,观察比较这些桥梁的异同点及各自的优点,如果没有具体形象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支持,学生还是会有困难。我将各式各样的桥制作成PPT课件在课堂上播放,直观形象地展示各种不同形状结构和功能的桥梁,并通过配音介绍各种桥梁的主要材料和用途。然后小组根据图示和表格,进行讨论学习,顺利地突破了一堂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了桥梁形状结构之美。既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又提高了教学效果。小学生生理和心理正在发展时期,他们的意志品质不成熟、不稳定,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注意力往往不能长时间集中,易开小差。但如果让他们看动画片,那么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看几小时动画片,他们都兴致勃勃的,这是因为动画鲜艳的色彩和生动的故事情节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看完后印象特别深。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可以借鉴动画的特性,使教学内容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学到知识。如教科版五下《地球的运动》的教学,地球是一个非常巨大的球体,地球上的人和物体都在与地球共同运动,认识研究地球运动有一定的困难。学生无法亲身体会,教师讲得再到位,学生听起来也是比较模糊,注意力不集中。在教学中就可以采用模拟情节的方法和PPT演示,如模拟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同时自转的动画视频、音频,地球绕太阳公转图和季节图PPT演示等,将地球自转和绕着太阳公转、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各种知识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能有效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被有效地吸引和集中到了探究学习活动中,学得轻松愉快,兴趣高涨,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直观独特的展现方式为教学目标的高效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学生的探究热情重新点亮,科学课堂气氛活跃充满活力,教学效果显著。

三、运用信息技术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教师可以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学任务,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学新教科版六下《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课文时,为了丰富学生对昆虫世界的了解,发展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考虑到寒假冻灾,开学时不会有太多的昆虫,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分组用肉眼观察蚊蝇、蟑螂等昆虫标本和它们的肢体标本,看看学生有什么发现,把自己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再分组,每组发两个放大镜,用放大镜观察这些小虫子,看看学生又有什么新发现,同样将学生自己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然后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交流自己组的观察发现,体验学习的快乐,分享自己或同伴成功的喜悦。我再播放有关昆虫资料的课件,补充用放大镜观察到的更多昆虫细节的动画视频,弥补了观察材料的不足,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直观有趣的学习环境。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节约了教学时间,缩短了实验过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到了更多的有关昆虫的信息,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四、运用信息技术引发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学生是好奇好动的,六年级的学生也不例外。在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让学生更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的同时,要关注学生在参与探究学习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疑问和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激发探究热情。将科学课中的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进一步激发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学生在课上的探究热情保持和发展到课外。让学生在实践探究参与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例如教学新教科版六上《电磁铁的磁力(一)》时,上课开始,我播放PPT课件,直观展示起重机电磁铁移动废铁的场景,学生看到强磁力电磁铁一次可以吸起数吨重的废铁画面时,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惊讶和赞叹的声音。学生的头脑中出现一个个疑问,“我们的电磁铁磁力能增强一些吗?”“电磁铁磁性是通电线圈产生的,线圈多少会影响磁力的大小吧?”“电磁铁磁性是通电才产生的,电池数量会影响磁力的大小吧?”“电磁铁铁芯的粗细会不会影响磁力的大小呢?”“通电导线也会产生磁性,导线的粗细会不会影响磁力的大小呢?”这样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产生疑问,提出问题,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了学生思考的火花,激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后面探究学习活动的开展做好了铺垫。上例中,我引导学生完成了“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多少关系”的探究活动后,在新课结束时,再次出示课件,把“电磁铁的发现”动画故事资料介绍给学生,再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猜测假设,小结归纳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其他因素,进而提问“怎样来验证与电磁铁磁力大小相关的其他因素呢?”简短的一句话,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引导学生将探究活动从课堂拓展到课外,让学生的探究热情保持和发展到课外。再如,在教学教科版六下《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细胞的作用”内容时,鼓励学生带着“细胞具有哪些作用呢?”这一问题课前阅读教材21页资料库,同时也鼓励家里有“电脑”的上网查找有关资料,观看相关课件。并要求学生将“生命体细胞的作用”用文字、画图记录下来,也可以下载视频和课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简单的分类整理。课堂上我将各小组事先推选出来收集好的资料进行集中展示。文字图画资料可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视频课件资料课前存放在班班通电脑桌面上,可节约时间,便于展示时用。开展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和教师点评活动以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形成共识。学生轻松地完成了“细胞作用网状图”的填写。这样通过课前阅读、上网资料查询、观看下载课件视频和课堂上资料展示、研讨以及彼此交流等活动,把课外知识与课内知识结合在一起,课外实践活动与课内探究活动结合在一起,教师、学生和家长结合在一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激励了探究活动的持续开展,培养了学生阅读、合作交流、收集处理资料信息和动手动脑等方面的能力。还很好地保持和发展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与科学探究热情,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与内容,提高了科学教学效果。

总之,运用信息技术既能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点亮学生参与探究的激情,增大课堂教学容量,丰富教学资源,引发学生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又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突破科学课堂教学的重难点,高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效果。但是,不能盲目地过度倚重信息技术,它也存在不可忽视的缺点,如信息技术不能代替学生的观察,思考、操作、实验。更不能代替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因此,信息技术的应用,需要教师精心备课,深入了解、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了解掌握学生的需求,合理把握运用信息技术的时机,才能高效发挥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作者:黄守文 单位:临武县第二完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