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问题及建议10篇

时间:2022-02-06 09:52:03

小学科学教学问题及建议10篇

第一篇:“攸勒加效应”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阿基米德的“攸勒加效应”原意“是我想出来了,我找到办法了”。将“攸勒加效应”运用到科学教学中就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培养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孜孜以求的精神。

关键词:攸勒加;主动探究;创造愿望;不断实践

“攸勒加”是希腊语,意思是“我想出来了,我找到办法了”。“攸勒加效应”就是指如痴如醉地专心于某种事物,一旦受到启发,灵感突发而生,就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现象。阿基米德就是通过“攸勒加效应”成功地解决了“王冠之谜”。可见“攸勒加效应”告诉我们,只要通过艰苦地努力,积累大量的知识,具有坚定的自信和强烈的主动的学习愿望,孜孜不倦地刻苦钻研,不断探索实践,“攸勒加效应”就会产生。如何把“攸勒加效应”运用于科学教学中呢?

一、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

如带领学生进行水的净化实验时,教师拿出两杯水,一杯是纯净水,一杯是受污染的水,让学生观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如何让受污染的水变成纯净水?此时教师不急于讲述净化的过程,而是让学生分组自行设计水的净化方案,根据自己的方案进行实验,然后上报实验的结果。第一轮实验结束后,有的杯中的水还有漂浮物,有的水还有杂色,此时让学生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修改自己的实验方案。通过探索后学生发现必须先沉淀后过滤,这样的操作过程更科学。但还没有结束,很多学生忽略了消毒这一环节,此时教师可适当提示:这样的水能喝吗?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又一次研究如何消毒。“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课堂上“我想出来了”的声音此起彼伏,学生兴高采烈,充满信心,个个眼中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二、拓展学生学习的时空,激发创造的愿望

有这样一个说法,美国的教师教学生画苹果时,提上一袋苹果,一人分一个,让学生看、摸、闻甚至咬上几口,然后开始画苹果,大多数学生第一次画出来的像西瓜,第二次画出来的像梨,第三、四次画出来的才像苹果;而中国的教师教学生画苹果时,先示范,学生照着画。结果,所有的学生第一次画出来的就像苹果。比较而言,美国学生画出来的是“生活中的苹果”“自己的苹果”,而中国学生画出来的是“老师的苹果”,是“没有创意的苹果”。这个例子虽然是一个形象的笑话,但值得我们思考。也许我们的确没有条件发苹果,可我们有大地,有小草。哪怕是荒山、黄土坡,我们都要充分地利用,让我们的教学走出课堂和学校,贴近生活和自然。让我们的学生在大自然中不断实践,积累丰富知识,激发学生强烈的创造愿望,学生才能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和创造热情,自觉地开发自身的创造潜能,在探索中认识科学,还科学教学真正的意义。

三、鼓励学生不断实践,培养学生孜孜以求的精神

当阿基米德看到从浴缸溢出的水,发现其体积跟自己身体入水部分一样大时就如获至宝,顿时受到启发,从而创造性地解决了王冠是否掺假的难题。如果阿基米德不是在这个问题上“为伊消得人憔悴”,那他就是十次、百次地见到浴缸溢水的现象,恐怕也会视而不见,灵感也不产生,更谈不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可见,“攸勒加效应”并不是什么神秘力量,而是一种强烈的创造欲望,是一种孜孜不倦刻苦钻研的精神。目前,在我们科学教学中常会出现这样一些现象,当学生面临一个难题,或者在实验中遇到一次挫折,很多学生会放弃,而这时我们教师往往会把取得成功的学生,作为范例进行演示,忽略了对失败者的启发引导。长此发展下去,很多学生都会形成一种依赖性。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教师应特别注重对失败者的引导启发,培养学生的韧性,发展他的思维,让他品味到成功的喜悦。如在制作风车时,让学生做风车,学生根据书上的方法制作自己的纸风车,很快很多学生制作成功了,让风车在风中旋转,体验着“空气流动形成风,风有力量”。但我却注意到了大部分学生制作的风车旋转不畅,有的东倒西歪,学生很失望。此时我让他们去找原因,有的学生说:“我知道了!是铁丝太长了。”有的学生说:“是木棍的顶端不圆滑。”针对学生提出的建议,我鼓励他们再去实践,一时间学生的情绪高涨,一个个像机械师一样一次又一次地修理自己的风车。我们暂且不论孩子的风车修得怎么样,就看孩子们修风车时的那股劲儿,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对科学课程性质的定义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攸勒加效应”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能更好地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作者:付鹏 单位: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支显宗学校

参考文献:

[1]林清峰.攸勒加效应:创造发明的助推器[J].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2010(10).

第二篇: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互联创未来”项目由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和中央电化教育馆主办,旨在鼓励“互联课堂”技术方案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改革教与学的方式。互联创未来所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核心理念与《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六个基本任务不谋而合。将科学课堂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利用信息化技术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本文结合项目研究谈谈如何以信息技术为载体,通过在线学习、互联网以及面对面的教学有机融合。实现因材施教,创造学生自主掌控式的科学探究模式。

1互联创未来———信息技术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儿童心理和生理特点:对外界事物以及现象都具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结合科学的教学内容来实施教学。信息技术的直观呈现更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学习的兴趣。例如,四年级第三单元《食物》第六课《面包发霉了》,课前拍摄了面包发霉过程图,在新鲜面包上植入霉菌,将它放置在温度适宜和潮湿的环境,每天定时去给发霉面包进行拍摄记录,然后运用“数码大师”将图片制作成视频,当课堂上播出《面包发霉》视频时,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大家发出惊叹声。学生问:“它怎么会发霉的?”、“这些小黑点是什么?是不是霉菌?”、“这个面包看来变质了,不能吃了,好可惜,那有没有什么方法减慢食物霉变的速度?”等一系列问题,视频将整个面包发霉的过程在时间上进行了浓缩以及将霉菌生长过程直观呈现,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持想要这样充分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是十分难做到的,面对这样的现象,在探究欲望被充分调动后,提出了一些的探究方向。然后我通过项目网站向同学们介绍了DELL互联创未来的理念,让学生组建了自己的探究小分队,学生们组建了雏鹰队、科技之光队、我能行队、梦之队、小科学家队通过为自己小组取队名,设计口号,制作自己小队的宣传海报让学生初步的了解自己的团队成员,增加团队的信任感。

2互联创未来———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能力

学生初步接触我们的移动教室DELL学生机,DELL公益项目向提供了教学专用“一对一”的教育装备,这些装备外形像小型的笔记本,而且有触屏功能,还自带教学软件,老师可以通过中央管理电脑来控制学生机,这些教育装备能够灵活的搬至科学实验室中,也能让学生带回家继续使用,让老师和学生能够灵活的使用不局限于课堂。学生通过这些小型笔记本对《面包发霉了》以及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资料收集,比如:霉变食物的危害、甘蔗发霉致人死亡、霉菌的基本信息等等,制作了霉菌资料小集锦放在互联平台进行交流,每个成员有自己账号,可以登录平台查看其它小组所搜集的资料,提出问题制定了“拯救食物大作战”的系列任务:任务1:探究面包上产生的小黑点是什么,学会使用显微镜对面包上所产生的物质进行观察并且查阅对比图片,确定是霉菌,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集体的研究讨论活动,并表述自己的想法。任务2:通过霉菌的培养可以进行霉菌生活条件的研究活动,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并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任务3:在基于对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需要空气、水分、事宜的温度等条件,通过破坏这些生长条件,来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任务4:将实验所获得的实验记录及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形成报告。任务5:整理VCT作品。这样的教学模式通过互联网可以为学生提供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等多种资源,学生在收集到的这些资料里面过滤出有用的资料,制作成PPT放在平台上交流,提高了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同时通过互联网学会需要掌握的探究技能和工具运用,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搜集、分析、整理、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团结协作、独立思考的科学品质。

3互联创未来———信息技术提升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互联网信息技术对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应用,让科学探究更加灵活机动。第一小分队,对面包上是否是霉菌进行了探究,学生利用网上的制作霉菌装片方法的视频,以及实验室里的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培养皿等实验器材,通过自主学习制作出了霉菌装片,这本来是六年级的学习内容,但学生通过搜集的视频学会了一系列制作方法,打破了传统科学教学模式,在探究中遇到难题,马上通过互联网解决问题,学会技能,学生不仅对于制作过程印象深刻而且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接下来,将面包上的霉菌装片对比了网上的显微镜下的霉菌图片确定了面包上的小黑点就是霉菌。其余小分队探究霉菌的生长和繁殖的条件与水分、温度、空气、阳光、营养是否有关,进行对比实验。第一小分队探究霉菌的生长和繁殖的条件与水分是否有关?准备两块烘干的面包,(用牙签在每块面包上放一些霉菌),让第一块面包保持干燥,在第二块面包上滴10滴水,分别装在两个塑料袋内,用线扎紧袋口放在桌上。运用多媒体绘制对比实验的表格,让实验相关数据一目了然;第二小分队开展第三个实验:霉菌的生长和繁殖的条件与温度是否有关?准备两块烘干的面包,(用牙签在每块面包上放一些霉菌),都滴10滴水,分别装在两个塑料袋内,用线扎紧袋口放在桌上让第一块面包放进冷藏室,将第二块面包放在温暖的室温中。应用温度计记录温度,并将数据利用WORD中的图标绘制成曲线图、折线图等统计图方便呈现实验数据的规律,便于得出实验结论。学生进行实验报告整理,并绘制流程图,进行交流探讨,通过网络交流实验日记在自己的论坛中交流心得,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组织学生撰写项目报告分小组制作项目报告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素养是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的,教师必须通过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体验并内化。我们应该让孩子掌握学习技能,学会应用信息技术、科学探究、数据分析整理、互联网信息搜集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那么碰到其他问题就都能通过自己的大脑和双手去解决,孩子该多有成就感,这就赋予了孩子主动性。

作者:陆婷 单位:江苏省昆山市培本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刘默耕.改革小学科学教育之浅见[J].课程.教材.教法,1984(05).

第三篇:“观察”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会观察是掌握所有学科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观察不仅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还可能预见事物的未来。所以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首先要从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良好的观察习惯,从而增强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进而把他们培养成为未来优秀的科技人才。

关键词:观察;小学科学;教学;作用

小学阶段中,科学虽然不是一门主科,但其有独特的价值。在具体的教学中,它对培养儿童热爱科学的兴趣及逻辑思维习惯的养成和科学素养都有独特的作用。新课标指出“要让探究成为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其中还特别强调教师要“教会学生观察、实验、记录……”所谓的“观察”从定义上说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小学科学教师该如何指导学生在学习科学时发挥好“观察”的作用呢?具体地说,可以从下面几点做起。

一、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观察,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来说对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鱼、山川田野、一草一木,可能都很熟悉了,因为他们每天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听、看、闻、摸等方式发现他们喜欢的东西。人们常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也值得老师和孩子们思考,同样的事物在不同时间就有了不同的变化。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些浅显道理学生是能懂得的,而更重要的是在科学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细微之处入手,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科学的激情,让他们乐于探究科学的奥秘,这样他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爱上科学这门学科,想去探索大自然中的秘密,所以在教学中作为科学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孩子学会发现,这样他们才会去观察生活,热爱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寻找自己学习的快乐。因此,小学生无论学习哪门功课,首先要懂得观察的重要性。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观察,让他们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学生了解观察的重要性后,最基本的好处就是可以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比如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第二单元《新的生命》主要教学目标是要学生认知“繁殖是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为了让学生深入、细致地了解这一内容,编者从植物和动物两个方面分别举例来证明这个观点。学习这一单元内容时要求学生熟记许多科学名词和概念。如果单凭教师讲解,学生对有关概念可能记忆不会太深刻,但是教师如果能组织学生对有关图片或实物,甚至网络视频进行仔细观察,学生就会加深对这些概念的了解。如在第一课《油菜花开了》和第二课《花的认识》中,有关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的概念,虽然教科书配上了一些彩色图片,但对于学生来说,要完整地在头脑中形成这些概念,并能在生活中认识有关花草身上各部分的名称,还是有一定困难的。这时教师就应该深入细致地引导学生观察,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能到大自然中结合油菜花、梨花、海棠花、桃花等花朵,这样他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比教师讲解会更深刻。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观察,让他们仔细探究实验的具体过程

学习科学离不开具体的实验,因为通过实验学生更能从中认识到各种物质之间的关系和科学对生活的影响,为学生未来探究打下良好的科学基础。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第一课《种子的发芽实验(一)》,学生在三年级学习了种凤仙花,已经知道种子发芽需要光、温度、水三个条件。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变换光、温度、水三个条件,让学生反复观察,多次进行对比,认真记录,才能真正得出这个条件对种子发芽过程的影响,从而更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四、教师还要留心观察学生,选择调整最完美的教学方法

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虽然能理解“观察”的重要性,也能和小组同学进行实验探究,但是由于个人兴趣爱好,有时甚至是当天遇到特殊情况,都可能影响他们的学习。所以作为教师,除了要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实物,预测实验结果,更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对于不同学生要采取不同的引导方法,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以教师讲解代替学生的实验感知。如教学四年级第一单元《电路出故障了》,学生在实验中针对“电路出故障了”这一问题,除课本上提示的几种原因之外,教师还要引导他们从生活实践中思考,找出更多的原因。验证这些结论时,由于学生自身掌握的技能、经验,家庭环境,有的学生可能操作很顺利,有的可能束手无策,这时教师就应设法引导,特别是在课外实验中除了要教会学生掌握方法,更要注意实验的安全,防止出现意外事故,所以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观察也是不容忽视的。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会观察是他们掌握所有学科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观察不仅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还可能预见事物的未来,所以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首先要从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良好的观察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进而把他们培养成为未来优秀的科技人才。

作者:张振 单位:江苏省新沂市草桥镇周嘴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叶宝生.小学科学教学观察实验设计的依据和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13(12).

[2]董国敏,王贵学.小学科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1(5).

[3]李军.小学科学教学观察实验设计的依据及实践方法[J].新课程导学,2016(2).

第四篇:小学科学教学研究

新课程标准中曾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要着重强调学生的发展,开展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充满活力的科学教学氛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愿意参与到课堂中获取相关的知识。为此,小学科学教师要讲究教学效果,营造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

一、密切联系生活,增强科学知识的实用性

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小学科学起源于实际生活,又被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实际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科学现象,并用科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所发生的现象。小学科学这门学科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其需要老师将实际生活作为基础,生动地阐述科学知识。实际生活与科学知识的相联系让学生愿意参与到科学教学活动中,整节课堂的氛围非常活跃的,学生能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从被动的学习地位转变为主动的学习地位。比如:当老师要讲解《生命离不开水》这一教学内容时,本节课要求学生掌握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会提取物体内的水分;掌握常见食物的含水量。本节课的主题是水,水是动物、植物和人类的生命之源。水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教师要以实际生活为基础,提出这样的问题:关于水,同学们都知道些什么呢?学生1: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喝水,不喝水就会渴死了;学生2:我们家里养的小狗也要天天喝水;学生3:浇花、种庄稼也需要水。教师总结:同学们说得非常准确,动植物与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水资源。在认识完水资源的重要性之后,教师要带领学生分析提取蔬菜、水果中水分的方法,通过这样做学生能准确地认识本节课的知识,也让学生认识到科学这门学科的实用性。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同类事物间的差异性,引导学生探索同类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发现其中所隐藏的规律。随后,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总结出某一事物的特征,总结同类事物的共性与特性,加深学生对同类事物的认识与理解。在分析相关的问题时,学生无法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鉴于此,教师要引导从宏观、微观这两方面来分析问题,确保学生能更深层次地理解这些问题。比如:当老师要讲解《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这一教学内容时,在导入环节中,教师要借助多媒体将花园、动物园等视频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一来营造了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充满了浓厚的兴趣。随后,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演示昼夜植物的变化、动物的活动情况,并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一切都与什么有关系呢?到底是什么在影响动物和植物的生活呢?通过该问题导出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在此之后,教师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郁金香、合欢树、牵牛花等植物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视频,当学生看完这段视频之后,教师鼓励学生勇敢地提出问题,此时有的学生提问:什么因素影响着这些植物的变化呢?每一种植物的变化都不相同吗?老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此时学生更愿意思考这些问题,并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

三、重视实践活动,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

对于小学科学教师而言,其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小学科学教学,这样做既强化了学生的认识,又加深了学生的德育教育。科学这门学科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如果脱离了实践来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学生是无法准确、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所以,教师要将实践活动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起来,降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难度,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比如:当老师要讲解《蜡烛的变化》这一教学内容时,蜡烛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蜡烛的变化这一现象背后所隐藏的知识点是物质在发生变化,因此,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这一知识点,教师要事先让每位学生准备一支蜡烛。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分析没有点燃过的蜡烛,随后,点燃蜡烛,让学生认真观察蜡烛在点燃过程中的一系列现象,并将这些现象一一记录下来,从而便于学生结合本次实践活动来理解理论知识。另外,实践活动的运用让小学科学的课堂氛围不再那么死气沉沉,学生愿意参与进来,并且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四、鼓励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小学科学这门学科需要学生具备自主探究的精神。通过自主探究,学生可以收获到意想不到的知识,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在探究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实际特点,保证探究活动的适宜性和生活性。有部分小学生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短时间内他们不能接受新的教学方法,为此,科学教师要正确的引导学生,让他们认识到新旧教学方法的差别,以及学生在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凸显每位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引进新的教学理念,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到教学情境中,从教学情境中获取新知识,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同时情境教学能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起学生对科学这门学科的兴趣,让科学课堂的氛围真正活跃起来。

作者:王子建 单位:江苏省泰兴市长生小学

第五篇:新课改时期小学科学教学研究

一、激发兴趣对小学科学开展学生活动的意义

在我国,小学的学生年纪一般在六至十二岁之间,他们的天性还停留在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强的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喜欢对生活常识和相关现象进行模仿探究,对和自己生活相关的科学现象兴趣尤其浓厚。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学生活动时,我们应该牢牢地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努力地去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学习的兴趣。当孩子们有了对科学学习的兴趣,才能在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措施建设的学生活动中全身心投入,教师开展的学生活动才能真正培养孩子们在玩中学知识,在活动中锻炼能力。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学生活动所出现的问题

小学科学是一门工具性、实用性都很强的科目,如果小学阶段没有掌握科学常识,对学生的思维、生活等都会造成严重影响。因此,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学生活动,培养孩子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通过笔者在多个小学科学教学方面的调研,发现教师课堂教学过于传统,一味地寻求标准探究、标准实践步骤,使学生不仅没有兴趣学习科学,甚至故意扰乱科学课堂。很多科学老师是非专业的,学校安排的是其他教师兼任科学老师,这就使得这些教师没有教学经验和理论储备,只能采用念经式的教学模式,这就不可能实现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小学科学教学中老师用整堂课灌输的方式一个人“唱独角戏”,而学生就只有听、记老师讲的标准方法和标准答案,根本没有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科学现象和我们的生活到底有什么关系。教师在教学中也很少开展探究性的学生活动,因为知识储备不足无法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展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学生自己思维集中程度受限与教学环境、学生兴趣等因素。老师只顾教枯燥乏味的科学知识,这样会使孩子们对科学的学习兴趣越来越低,孩子们对教师开展的学生活动也就无法产生兴趣,只会慢慢地厌倦,进而根本不想参与活动。除了上课模式偏传统外,部分老师还存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做精细的内容安排,出现知识点不系统,知识内容复杂冗长的情况,孩子们根本抓不住重点,所以就更提不起兴趣。学生在没有学习兴趣的情况下教师所开展的学生活动就会成为摆设,学生不参与活动的情况就会越来越多,最终使科学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小学科学开展学生活动的策略

首先我们要改变教师本身的教学模式,注重激发学生兴趣。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们要发挥孩子在科学课堂中的主体性,更多地根据学生特点设计活动,让孩子们自己去进行探索、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发现科学规律。比如在科学课堂上,我们可以根据天气的变化现象,让每个孩子提出对天气变化的看法或问题,然后同桌之间、小组之间互相交换解决问题。最后由教师归纳天气变化的规律,让孩子们多关注天气变化,找寻一些天气变化前的征兆,并为班上的同学做简要介绍。教师多开展这样的围绕学生生活的活动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到达最高点,这样学生在探究、发表意见等的过程中才会爆发出激情,这样学生才能树立更多的自信。其次,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学生活动需要良好的师生关系。一般来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民主、平等、尊重等基础之上,学生和教师之间最好能培养起积极的友谊关系,这样有利于在科学教学中开展学生活动。虽然孩子们在学习中具有主体性的一面,但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也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教学中尊重学生才能顺利完成学生活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不能高高在上,让学生觉得遥不可及、无法接近。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像朋友一样与学生交流、尊重学生的性格特点,遵循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学生友好相处。同时我们还要让学生参与学生活动的构建,让学生自己制定活动角色等。当然在课余时间,我们也可以和学生聊聊天,在聊天的过程中与学生建立起“哥们”的关系,去洞察学生的真正想法,从而更好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去制定相应的目标和教学内容。总之,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学生活动应该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求知欲。在教学中积极改变教学模式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不断地尝试和开发新的方式方法,不断激发孩子们对科学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作者:杨广萍 张秀江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西营城镇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刘慧.学而有兴,学而不累:学生活动教学反思[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9).

第六篇:小学科学教学中合作学习探讨

摘要:合作学习是目前课堂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其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也逐渐成为教师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如何使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优势也是目前教师关注的焦点。主要阐述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合作学习;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科学是学生学习的一门重点课程,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手段。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要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时间与平台,使其在合作学习中收获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的动力来源。由于小学生的自律意识较差,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也比较散漫,而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受到小组内其他成员的影响,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从而有助于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2.促进学生思维发散

培养学生的思维也是新时期教师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众人拾柴火焰高,学生通过小组成员的讨论与交流,他们的脑中会逐渐呈现出多种解题的方式与分析的方法,并且,合作讨论中轻松、热烈的氛围也会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在思维的发散与能力的提升中不断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进步。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是当今社会对人才能力的必然要求,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就成为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在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时,学生主要是通过合作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讨论与合作中学生会逐渐形成集体意识,从而有助于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二、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1.合理的分组是前提

实施小组合作的前提是进行合理的分组,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很多教师为了简便,往往会让前后桌的学生一组,这样的分组方式难以保证小组成员之间的能力均衡,也很难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新的教学目标下,教师在分组时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首先,教师要考虑到小组成员的性别,尽量让每个小组内都有男生和女生,由于男生和女生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不同,这样的分组可以尽量保证小组讨论结果的完整性;其次,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性格特点与个性特征,尽量使小组内的成员可以实现个性互补,让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最后,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习能力,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与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分到同一组,实现“一帮一”的学习模式,以更好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进步,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小组成员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良好发展打下基础。

2.科学的指导是关键

由于小学生处于思维发展的初期,在进行合作讨论时,他们很容易走入思维的误区,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地引导与指点,从而使学生用正确的思维进行分析、学习。如,在教学《摩擦力的秘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这节内容的学习,讨论生活中应用摩擦力的现象。大部分的小学生在学习了摩擦力的概念后,他们就会感性地以为摩擦力对人类是有害的,在讨论时的思维也会比较狭隘,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让他们认识到摩擦力也有有益的一面,如利用板擦擦黑板就是利用了摩擦力,如果没有摩擦力,黑板上的字就没办法擦掉,从而启发学生积极地发散思维,在讨论与交流中得出多种答案,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充足的合作是保证

在当前的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在让学生合作讨论时给予学生的时间并不充足,往往学生的讨论还没有出来结果,教师就开始让学生回答问题,这样得出来的答案也只是个别学生自己的看法,使得合作学习的方式空有形式,而没有达到实际的合作效果。另外,教师还要注意为学生设计的问题难度,不能设计难度太高的问题,这样只会降低学生讨论的积极性,还有的小组即使都认真地思考了,但是也难以找到问题的答案,这对于学生的心理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在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时,教师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讨论与交流时间,让学生的学习充满实效,从而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总之,提高小学科学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是新时期的基本教学目标之一,教师要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也要不断地总结经验,以期找到更为适合的教学方式,从而实现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作者:赵丹 单位:南京苏杰学校

参考文献:

[1]隆仁淑.小议如何实现小学科学教学高效化[A].2016年6月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6.

[2]田小玲.小学科学课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策略与研究[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十一卷[C],2016.

第七篇:小学科学教学灵活性研究

一、教材的处理要有灵活性

1.适当改变教材的逻辑结构和内容方式。教材的逻辑结构和内容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如,五年下册《用水测量时间》一课,教材的呈现方式是先介绍古代的水钟,然后是滴漏实验。一位老师是按照教材正常的呈现方式教学的:先初步了解古代的两种水钟,然后做滴漏实验,最后根据这个实验再进一步了解古代两种水钟的计时原理。感觉在时间上比较浪费,而且学生接受有一定难度,于是她和我研讨了一番后,在下一个班级上这节课改变了教材的呈现方式,先带领学生进行滴漏实验,让学生经历观察水在流动过程中的变化,思考流水的快慢与时间快慢的关系,以及怎样保持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根据已有的经验推测和验证,使学生理解了水能够用作计时工具,这样,再来理解古代的两种水钟的计时原理就容易多了。

2.适当调整教材内容的前后顺序。科学课程要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为了便于学生观察教材中涉及的生物,教师可以根据本地区生物生长的特点,对教材的前后顺序做适当的调整。如,四年级下册教材中“新的生命”单元对动植物的探究,这部分内容的研究都离不开学生持续地观察和记录,而我们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是春季来得比较晚,如果按照教材给的顺序进行,还是寒春时节,生物还没有复苏。所以,为了能让学生更好观察教材中涉及的生物,可以把这单元内容和后面的“食物”单元进行调换,待到真正春暖花开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仔细观察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真正让学生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兴趣。

二、实验探究和材料可以创新。

1.实验探究材料适当改进。实验探究材料是科学课中探究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实验材料会影响探究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地域或学情适当做以改进。我曾经听过五年下册《摆的研究》一课,一位老师是这样改进实验材料的,她改变了教材用细线做摆长、用钩码做摆锤的方法,而是用竹棒代替细线,橡皮泥代替钩码,这样的材料,避免了实验中单摆摆动时经常撞击铁架台或画圆圈现象的发生,而且改变摆长的长短、摆锤的轻重也十分容易、方便。

2.实验探究可以酌情创新。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有利于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科学的主动性。但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生活经验不同,在实际探究中可采用不同的探究策略。

三、适当拓宽教学资源

科学教材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它不是课程的全部,学生仅靠课堂上获取的科学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敏锐的视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购买科技读物或影像资料来充实自己,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探究一些课堂无法探究的问题,也可以倡导学生调查收集家乡的资源情况……逐步帮助学生养成从生活中发现科学的习惯,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作者:张淑红 单位:吉林省辉南县教师进修学校

第八篇:小学科学教学方法选用策略探讨

一、引言

当前,小学科学的教学面临着全新的教学环境,这主要是由于新课标为小学科学教学树立了新的教学目标和新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极大地提高小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兴趣爱好,也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本文结合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选用现状,对教学方法的选用策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二、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现状

众所周知,科学知识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小学教学的一大重点。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科学知识不仅能够帮助小学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掌握周围事物运行的客观规律,从而在生活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运用知识创造丰富的生活。小学生是一个好奇心非常重、想象力也比较丰富的年龄段,如果选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对小学生进行科学教育,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但是同时小学生的知识基础比较薄弱,理解能力比较差,因此在进行科学教学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进行针对性的教学。[1]尽管小学科学教学非常重要,但是当前教学方法的选择还存在很多错误,直接影响了小学科学教学的实际成效。总的来说,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这几个:一是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没有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去学习和理解科学知识,也没有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等教学活动中,导致小学科学教学的效率十分低下。学生对科学知识缺乏必要的学习兴趣,不懂得独立地进行探索分析,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非常不利。[1]二是教学方法的选用缺乏科学的依据,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风格和喜好来选择教学方法,而没有根据学生实际学习阶段的变化不断调整科学课程的教学方法。[2]而事实上同一种教学方法不可能适合所有学习情况,如果不能及时优化调整教学方法,则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千篇一律、缺乏活力的教学方法可能会使学生对科学知识产生反感,失去学习的动力和信心。针对这些问题,小学科学教学必须结合实际分析教学方法的选用策略,不断提高教学效果。[2]

三、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选用策略

第一,强调自主学习。科学教学的目标并不仅仅在于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更在于通过科学教学使学生掌握科学思维,能够采取正确的态度和一定的分析能力处理事情。这就要求小学科学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应该鼓励小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教学中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质疑,形成自己独特的观念,提出自己的问题。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出于好奇心的驱使自觉主动地去了解科学知识,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知识的探索,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往往都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自身的性格特点,形成独特的学习方法。而这种独特的学习方法是适合于每一位学生自身情况的最佳选择,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潜能。一旦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比较容易形成强烈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学习的效率和信心。因此,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原则进行选择。第二,丰富教学方法。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特征,科学教师应该丰富教学方法的形式,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赋予科学课堂教学更多的活力和趣味。因此,科学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具体来说,科学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积极作用,选择一些恰当的小型实验进行教学。比如,现场测量温度、观测温度的变化情况。从中分析出影响温度变化的因素,并对其成因进行科学的认识。这种小型实验方便操作,安全性高,还能够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的氛围。小学生在动手参与科学实验的过程中,能够对科学知识有直观的认识,从而形成更加深刻的记忆和理解。这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科学教师还可以组织课外兴趣活动、带领学生参与科学竞赛、参观科学博物馆等来丰富小学科学的教学方法。[3]第三,重视科学创新。通过科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是新教学理念下对小学科学教学的要求。创新能力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小学科学教学应该努力发展的方向。重视科学创新要求教师活用课本教材,将书本上一些经典的案例作为重点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小学生的知识体系还比较薄弱,因此科学教学必须重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只有掌握了一定程度的基础知识,小学生才能逐渐形成科学思维,能够灵活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在掌握大量知识之后,就应该着重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以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来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知识探索,提出科学疑问甚至是科学猜想。教学方法的选择当然也需要根据学生学习阶段由易到难的趋势而不断调整,保持源源不断的活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响应新课标的改革要求,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应该重视通过科学知识的教学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全民发展。小学生是民族的未来,通过科学课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因此,小学科学教学应该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遵循客观实际、创新有效的选用原则,不断改进科学教学方法。

作者:刘芝霞 单位: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石岭镇中心小学校

参考文献:

[1]丁正吉.试论小学科学教学方法选用策略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06):117.

[2]郑发富.小学科学教学方法选用策略探析[J].新课程(小学),2015(11):281.

[3]张咸山.小学科学教学方法选用策略的研究[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6(03):13.

第九篇:任务型合作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科学教学,特别是实验教学,很容易将实验操作的探究教学变为一种机械学习。而在任务型合作学习中,将任务情境作为依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自主学习的新技能,使科学学习成为一种有意义的学习。下面,我来谈谈任务型合作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任务型合作学习的现状分析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同一个任务目标为目的,需要每个小组成员间相互帮助、配合与合作,尽己所能,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出现以下的问题:案例:在课堂中,教师只要一宣布合作学习开始,教室里立马会出现一个热闹的场面。有的小组学生都要抢着拿仪器做实验,以至于没人记录实验数据;而有的小组始终没有人动手,面对这些实验器材都相互推辞、无动于衷;有的小组成员却借着合作探究的机会相互打闹、聊天、玩耍。分析:这样的合作学习恐怕只是表面上的“热闹”,实际上是“活而无序”。我们教师往往采用按学生身高来安排座位,这样就造成了组间综合能力等差异,也就造成了上述的情况。策略: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中能有目的地、主动地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分组时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兴趣、能力等差异,我们决不能将能力、性格差别大的学生安排在同一小组,这样可能导致各组完成的任务目标差距较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我们通过不断观察、不断了解学生的各种情况,合理地调整小组成员间的座位,才能使他们得到相互弥补。

二、任务型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

英国语言学家JaneWillis(1996)在她的专著中提出了任务型课堂教学的三个步骤:

1.任务前——学习兴趣的引入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我们帮助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知识,还要熟练各种技能技巧,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深挖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如,在教授《影子》时,我用猜谜的方式引入了课堂,当学生能猜出谜底时一脸的兴奋,然后由被动地学转化成了主动地看、听,好奇心和求知欲立马被调动起来了,才会有最终的说和做。

2.任务中——学习方法的引导

游戏是一个孩子的天性,我们只有把科学课堂中的教与“玩”有效地结合起来,让他们在“玩”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中自主地融入合作学习。如,在观察《蜗牛》前,我告诉他们等一下可以亲自去花坛边捕捉蜗牛,但要求是仔细观察蜗牛的一举一动,并记录下来。这样学生就能带着目的去花坛边抓蜗牛,并把抓回的蜗牛带到了教室里观察、喂养,对蜗牛进行充分的了解。我想,这样一个轻松自在的学习氛围,正是学生想要的吧?他们都能自由地捕捉、观察,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把所观察到的记录下来,可以说是从无意识的“玩”到了有意识的“玩”。所以,作为教师,有时不需要很多的条条框框,只是在观察前分成不同的兴趣小组,活动中教师只要做适当的引导,这样学生学得轻松,教师也教得轻松。

3.任务后——表达能力的培养

实验课堂上的语言表达主要表现在对收集与处理信息后的现象、结论、分析与解释上,往往这些都需要学生用严谨、科学的语言来表达。当学生不能准确地描述现象时,需要教师适当地引导并且追问。例如,在研究“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时,有学生会有这样的表达,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有关,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这时,教师可以继续追问:这样的结论完整吗?是否应该有前提条件?这时学生才有可能完整地表达出,在接触面光滑程度相同的情况下,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对于这样的探究实验,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的设计、实验的预测、实验结论的概括。这样的引导、追问,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任务型合作学习的有效评价

恰当的评价,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增强学生一定的自信和成功的喜悦感,是对学生行为认可的一种形式。因此,在小组合作后,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效地利用评价手段,引导学生对任务的合作过程进行一个评价。

1.小组合作任务中的自我评价

学生是小组合作任务中的主人,他们的思想日渐成熟,他们有自己的见解和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往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任务中学会自我评价。通过对自己的评价,及时自我鼓励、自我调整,拉近学生间心灵上的距离,更好地完成小组合作中的任务。

2.小组合作任务中的相互评价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有独立的思维,他们的眼光更是独特。为了给予学生更好的表现机会,在任务型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可以通过学生与学生间的相互评价,让学生间的鼓励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在学生与学生的互评中会形成一个对比,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完善自我。3.小组合作学习的总体评价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给各小组均等的参与探究活动的机会,还要将合作学习状况及时反馈给每一个小组,让学生明白,哪些方面还需进一步改进,哪些方面是值得大家学习的,使评价成为学生更好合作学习的动力,从而建立并实行“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评价机制。综上所述,任务型合作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通过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设计“真实”的任务,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主动的学习动机和热情。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和谐、自由、合作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相互合作、勇于探索,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作者:姚斌莉 单位: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小学

第十篇: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摘要:新课程理念中明确指出:小学科学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也是小学科学教育的核心。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就决定其自身蕴藏着极强的创新意识,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亲自参加考察活动,进行观察和实验,开展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采用多种方法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科学课教学中切实落实素质教育。

关键词:小学科学;创新意识;教学;创新能力;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就是不断挖掘潜能,弘扬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意识作为当代教育的重要任务,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创新是结合学习经验主动发现新知识与新理念。随着新课标广泛普及,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应以探究式教学为主体,结合已有资料、数据,进行推理,最后作出判断。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除了要做好教育启蒙工作,还应提高学生实践水平与创新精神。

1提高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发问

当学生有问题,才会主动学习,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索,这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动力。如果老师鼓励学生积极发问,多问一些为什么,和学生一起分析、解决问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能快速得到发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对于学生不够熟悉的自然现象与问题,或者不太清楚的知识,不按传统方式教学,而是结合学生学习进度,引导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然后再结合自身情况提出问题。如:刚进一年级的学生,由于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有限,不知道自然界为何物,更不知道怎样定义。此时可以借助风景图片的形式,为学生讲述自然界动物故事,为学生展示各种实验仪器,或者展览各种树叶、种子与植物标本,在这期间,学生对自然界表现出极大的兴致。在观看的过程,学生也产生了很多疑问,每节课下来,学生都会围着老师问各种问题。每当看到学生有所收获,不仅学生老师开心,家长也放心。特别是看到孩子们制作出精美的标本。

2优化教学,有目的的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作为一段复杂的过程,是学生学习、科学教法与知识传导的过程,优化教学必须借助一定的条件主动加入学习,这样才能得到较好的效果。科学选材,让知识更具有逻辑性与系统化。在这期间,学习材料发挥了重大作用,是在学生能力范围,提高学习自觉性。科学组织教材,就是将更多精力放在转化知识上,让学生理解新旧知识间的关系,从而自觉的纳入知识框架,最终形成良性的认知过程。如:在《探索马铃薯浮沉的原因》中,可以先在课堂上演示,把马铃薯放到事先备好的水槽中,然后再引导学生观看水底现象,不断往水底加盐,在盐溶解的同时,学生惊讶的发现马铃薯逐渐浮出水面,这样让其产生了很大的好奇。另外,老师还可以选用接近生活的素材进行演练。如:在《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课中,先组织学生开展骑单车活动,当活动结束后再引导学生思索行车距离受那些因素影响?引领学生在理解课程内容期间,提高创新意识。

3展开实践活动,提高创新能力

从认知心理学来看:思维源于动作,对帮助小学生提高实践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提高创新意识的关键方式。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只有在主动学习的状态下,才能保障学习成果与效率。因此,小学科学老师必须适当放宽权限,引领学生主动实践、探索,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作为研究者、发现者在实践中获得的快乐。如:在讲解《我们知道的磁铁》一文,先让学生主动制作指南针。通过实践,我们发现不同学生制作的指南针不同,非常具有创造力,部分学生会借助细线吊起钢针,有的学生则会把磁化钢针放到塑料泡沫中,在学生感受动手快乐的同时,发散思维。又如:在《植物的叶》中,先引领小学生搜集叶子,同时把它们带到课堂,以分析不同叶子的差异。结合分类方法做好叶子分类,如结合颜色、大小与叶脉进行分类。在总结中,让学生快速找出不同叶子的差异与一致的地方,这样既能完成课程任务,又能帮助学生提高创新思维。认知心理学表示:思维源于动作。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老师应结合实情,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如:在《改变物体在水中沉和浮》中,先让学生理解物体沉浮规律,同时要求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有的学生利用两个哇哈哈塑料瓶,通过透明胶布,让其连接成船体,然后在两端钻上小口套上吸管,一端露出出面,一端插到瓶底。如果想让瓶子沉淀就必须吸出瓶子内部空气;如果想让它浮出水面,可以用嘴巴吹入气体,让水排出。在整个实践过程,不仅发散了思维,对创新思维的培养也发挥了很大作用。事实上,经历探索科学的过程,远比结果重要。

4充分运用现代技术,因材施教

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当下,为了跟上时代节拍,小学科学必须用与时俱进的态度对待教学。从小学生的角度来看:多媒体能将文字、图像、音乐、视频整合在一起,有很大的吸引力,另外它还具有快捷方便、信息量大等优势,所以老师应充分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工作。如:在《弹簧中的学文》这一课,可以通过播放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弹力、弹簧视频。在《鞋底花纹的启示》中,利用视频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用独特的试听语言,帮助学生加深记忆,拓展视野,最大程度的提高创新能力。为了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必须注重个性培养,将因材施教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以更好的发挥创造才能。

5结语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意识是每个小学老师的责任,小学科学老师必须将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己任,敢于改革,大胆创新。根据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让学生不断总结、探索科学学习方案,从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提高创新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夯实基础。

作者:肖英秋 单位:吉林省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仙台小学

参考文献:

[1]张瑛;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J];吉林教育;2015年07期

[2]曹佩国;浅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年03期

[3]任会乐;学生创新意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途径分析[J];文理导航(上旬)》2015年08期

[4]郑松南;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A];2009年广东省青少年科学素质培养的实践和探索优秀论文选编[C];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