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资源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运用

时间:2022-10-08 03:00:11

地方资源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运用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内容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多个方面。如果能够利用可行的地方资源,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目前,我国有很多地方能够关注地方资源在科学学科中的利用,如湖北襄樊的一所学校指导学生把科学知识应用于种植药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苏州一所学校把研究银杏(银杏是他们的校树)作为他们科学课植物教学的载体,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但是调查中也发现,这样的研究形式比较单一,同时仅局限于很小的范围内。我校科学组教师在充分论证、实验和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出了小学科学与地方资源相结合的具体途径与方法。

一、师生互助,从生活入手,寻找有结构的科学探究资源

首先,把握探究性资源的选择方向。探究资源的生活性是保证科学探究有效性的基础。材料的选择脱离学生的生活,一是会分散学生探究的注意力;二是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三是会加大教师、学生准备探究材料的工作量。而从周围常见的材料入手,易于引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并且这些材料经常出现在我们身边,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从这些材料入手,同时也给学生一种启示:只要你认真地观察和思考,科学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熟悉的事物中。其次,让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材料的获取过程。目前,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探究材料多数是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学生只是“坐享其成”,这样做的弊病是显而易见的。有教师就曾对此提出“有的材料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准备”的建议,为此,在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周围事物入手,指导学生参与探究材料的准备,使学生搜集材料的过程成为认识身边自然事物的过程,成为学生自我建构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同时,教师指导学生把从生活中搜集到的材料按照科学教材编排的体系,分为声、光、电、磁、生命科学类,不光参加搜集的学生可以拿来使用,还可以为下一年级学生的实践探究提供方便,最终达到培养他们科学素养的目的。需要说明的是,科学老师对学生获取探究材料的定位不仅仅局限于有形的物体上,还包括对环境的考察、对资料的占有等多方面。在研究过程中,我校科学组的教师能够结合每学期的教学内容,提前做好统筹安排,布置学生利用寒暑假、节假日进行调查、访问,为科学课教学做准备。六年级“环境和我们”单元包括垃圾的污染和利用、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等系列内容,学科组以“运河”为主题,发放告家长书,号召家长们在双休日带领孩子去认识运河,了解运河水的污染现状,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人为的破坏带来的严重后果,并能够从实际行动做起,减少丢弃,还大地清洁。为了让学生了解昆虫的一生,学校特别聘请中国著名蝴蝶专家张松奎老师,为学生作蝴蝶知识讲座,并手把手教学生制作蝴蝶标本,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配合中年级的科学教学,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学科组在学校的角落开辟了种植园,由科学老师指导学生亲手种下种子(如鸡冠花、扁豆、番茄的种子),并连续用一个学期(春季学期)的时间来观察植物的一生,直观性强,教学效果好。科学组还组织了“寻找秋叶的足迹”系列活动(叶贴画叶标本制作比赛、我为校园植物做名片、我为小树穿花衣),让学生对植物有进一步的认识,拓展了科学课的学习空间。有些科学探究活动,在课堂上很难完成,科学组的老师就积极寻求家长的支持,让学生把在学校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过程和方法,迁移到课堂外甚至是自己家里,如在教学《制作一个生态瓶》、《绿豆种子的发芽》等课时,大部分学生家长都能够积极配合,帮助学生寻找水生植物,建立生态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寻找科学实践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最佳策略

(一)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组织师生自制教具。由于当前教材改革的速度快,而且各地使用的版本不统一,科学实验室的仪器与教材不配套,不能够满足教学所需,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创造资源,其中自制教学具,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条有效途径。科学组的教师在学期初根据教材内容,列出本学期需要进行的实验,然后对照实验室已有的实验器材,列出清单,对于没有的器材,教师就和学生一起提前自制。我校的科学组现在已经积累了包括塑料瓶、岩石、贝壳等几个系列的自制教具,有效地提高了科学课的教学效果。

(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开展环境考察和课外研究活动。我校地处城郊,距京杭大运河直线距离仅1000米;学校西面有占地11平方公里的三台山森林公园,植物300余种,野生的动物100多种;再向西3000米即是烟波浩渺的骆马湖,水产资源丰富;距学校2000米的工业园区,厂房林立。这些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都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因此,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科学课中凡是适合在当地自然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能源矿产、岩石、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把自然课的教学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科学课取得了综合的教学效益。

(三)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科技活动是科学课教学必要的补充,对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判断分析能力和发明创造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我校除了正常组织好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外,每年还坚持举办一次大型的科技节活动,架起科学课的课堂教学和课外科技活动之间的桥梁,增强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在科技节中,我们能够充分利用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利用废旧的材料制作服装,举行环保模特大赛;举行“校园植物知多少”科普知识竞赛、机器人竞赛等。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大大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总之,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使科学课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内容更丰富,有效提高了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表达的能力、质疑创新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特别是自主参与学习过程的兴趣浓了,自主学习意识有了明显的增强。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成现在的主动学习,而且“会学习”、“爱思考”,教学的实效性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作者:陈小卫 单位:宿迁市湖滨新区余娟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