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策略研究论文7篇

时间:2022-08-04 04:14:06

小学科学教学策略研究论文7篇

第一篇:小学科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这是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的根本性挑战,更加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正是现代人才所必备的重要素质。科学课作为一门重要课程,肩负着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与探究能力的重要责任。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不能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科学常识,而是要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获取,成为探究的主人。那么如何来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呢?

一、兴趣,探究的动力

正如布鲁纳所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的兴趣。学生的自主探究正是建立在对认知对象浓厚的兴趣基础之上,没有兴趣,学生就会消极参与甚至会视而不见,这自然会大大影响学生的探究热情与参与程度,无法实现自主探究。为此,我们要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要向学生展现科学世界的奇妙与美好,激起学生内心探究的动力。

1.媒体展现。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模拟与演示功能,不再是传统的黑板与粉笔的枯燥教学,也不是传统课件的高度固化教学,而是以不同的视角来传达更多的信息,带给学生以新鲜感与愉悦感,这不失为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如“地震”一课,教师就可以来播放相关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地震时房屋倒塌,道路错位,树木被连根拔起的景象,进而激起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制造悬念。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正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内在动力。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展开主动的探究。如在学习“金鱼”时,我让学生思考鱼鳃一分钟要开合好几次,不断地在喝水,会让小鱼胀破肚子吗?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期待,进而展开主动的探究。

二、问题,探究的主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学生探究的动力与主线,只有让学生带着明确的问题,才能展开有针对性的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

1.问题具有探索性。探索性的问题在于能够调动学生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探究有深度,而不是简单而机械地从教材中提取。因此,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设计有思考价值,能够引导学生展开深入思考的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探究更加有效。

2.问题具有实践性。科学课程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是一门植根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的学科,因此,我们要将问题的设计点放在科学课程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上,设计富有实践性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科学的距离,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价值性。如让学生来思考如何清除水垢,如何清除油烟,如何防止铁器生锈。

3.问题具有开放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各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我们的问题设计也不能只是限定在固定的模式与特定的答案上,而是要鼓励学生进行多维角度的思考与分析,得出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重新整合与运用,更加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实验,探究的方法

实验是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更是主要的研究方法。为此,我们要让学生有更多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展开主动探究,打开科学世界的大门。如在学习“认识空气”时,我们就可以结合前面所学过的水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类比与推理的方法来展开空气的性质探究。学生结合所学与生活经验得出空气与水具有相同点,即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形状的透明体。此时让学生思考,水占据空间,具有体积,那么空气是否也占有空间呢?你能用实验来证明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了积极的思考与交流,设计了多种实验方案来验证猜想。一是将注射器活塞拉到中央,然后用手堵住注射器的前端,使劲往下按,但无法将活塞推到前端。二是将漏斗放于锥形烧瓶上,倒入水,水可以轻松地流进烧瓶;把带胶塞的漏斗塞放于锥形烧瓶,倒入水,水不能进入烧瓶。三是将杯子底部放放少许卫生纸,然后将杯子竖直倒立放入水中,纸没有湿。还有许多实验,都可以证明空气也占有一定的空间。这样的认知并不是学生间接地从书本中从教师处得知的,而是在实验操作中自主探究直接得出的,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学会实验探究,掌握学习与研究科学重要的方法,这也将会对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

四、质疑,探究的本质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成功的探究活动不只是解决他人所提出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自主提出问题,这才是探究的本质。为此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我们不要束缚学生的思想,打压学生的个性,而是要为学生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批判质疑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引导学生能够自主地提出更多的问题。让学生的探究过程成为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才是真正的探究,才能让学生探索更多未知的世界。如在学习“热胀冷缩”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向学生展现学生所熟悉的水壶中的水烧开时往外溢的现象,并引导学生自主提问,学生自然提出壶中的水体积大了所以溢出来了。但是壶中的水为什么会体积变大呢?这样步步引导,学生自然就会针对心中的困惑来展开主动探究,这样的探究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这正是学生不断质疑、释疑的过程。总之,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就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设计有价值的探究主题,以实验为手段,引导学生主动质疑,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得到情感上的提升与思维上的启迪,让学生真正学会探究,走进科学殿堂。

作者:郎虎 单位:河北省迁安市野鸡坨镇野鸡坨中心完全小学

参考文献:

[1]孔丹.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途径[J].宁夏教育,2015(1).

[2]方玉财.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2013年6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3]谷玉艳.论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中的创新能力培养[J].吉林教育,2010(2).

第二篇:小学科学教学观察实验设计探讨

据统计,小学生探究科学的主要方法是靠观察和探究实验,老师要按照有效的方法和科学依据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对科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本文是对小学科学教学中观察实验设计的依据和方法进行的分析。

一、观察实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法,因此,观察和实验对小学生学习科学起着关键的作用。国家教育机构考虑的比较全面,对于小学科学学习内容是结合实际生活来设置的,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学习知识,去认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作用,所以,关于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不会有明确的要求。而科学理论必须是要遵循事实的,事实理论分为两种,分别分为客观事实和科学事实。客观事实和科学事实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们之前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不够强,没有成年人的逻辑以及认真的态度,所以,通过观察实验希望能够加强小学生对科学知识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运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这对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观察实验可以充分证实科学理论的合理性。在小学教学活动中,老师和学生观察实验事物的变化,从而会得到合理的实验结果,这个实验结果是对理论知识的证实,以此让学生对科学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观察实验提高学生对科学理论的认知。小学生对事物好奇心比较大,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对科学这门学科产生兴趣,主动积极地学习,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观察实验设计的依据和操作方法

1.探寻因果关系的观察实验

世界的万物是存在着相互联系的,有因必有果,所以,实验过程中要按照这个因果联系来探究。将这个因果关系联系起来通过观察实验进行归纳。这种科学理论中的归纳并不全面化,可以通过合理的归纳进行推理,以此来证实科学理论知识。为了更好地探寻因果关系,我们会运用到三种方法,求同法、求异法和共变法。求同法是利用不同情境进行多个实验,最后来验证一个正确的科学理论。然后师生通过这种方法来归纳推理。求异法是在实验过程中,观察一个因素会不会有不同的效果,然后对比不同的效果做出正确结论。共变法是一样的条件下,一个因素会影响着另一个因素的变化,对这两个因素的关系作以判断。师:植物一生是从种子开始的,那么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让学生展开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到底需要什么条件。学生:讨论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学生会讨论出需要土壤、水分、空气、温度、阳光等条件。师:那么大家想想,依据经验猜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学生: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有: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师:为了探究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首先我们选择一个研究条件,那么选择什么?学生:充分讨论之后可能会选择水分,可能会选择适宜的温度,也可能会选择空气。师:这里我们选择水分为研究对象,让学生讨论怎么进行实验。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确定实验设计方案,并写出实验计划。实验计划提出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需要水吗?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需要水。两个组相同的条件:温度,空气,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两个组不同的条件:水。实验方法:实验分两组,一组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为实验组;一组得不到水,保持干燥为对照组,这个实验至少要有两组同时进行。首先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种子,观测它们的大小,让学生记录它们的大小,并用适当的词汇描述。准备好实验所需的材料,想清楚操作方法。步骤:(1)首先准备两个不漏水的盒子。(2)在两个盒子内垫纸巾并按三个洞。(3)在纸巾上各放三颗绿豆种子。(4)往一个纸巾上滴水,另一个不滴水。(5)最后给它们进行编号,坚持每天观察种子的变化,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2.利用学生知觉特性的观察实验设计

在小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如果想发挥观察实验的结果,必须要利用学生知觉特征。观察部分可以带动学生的知觉系统,从而可以对实验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实验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知觉理解程度和选择方向,从而使学生对观察实验产生兴趣,有信心进行更深入的探索。综上所述,在小学课程中要对科学教学重视起来,科学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正确认识,在观察和实验中提高学生对科学的探索,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根据学生的知觉特征寻求和验证事物的因果关系,从而得出合理的科学结论。因此,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具体科学课堂的内容,利用有效合理的观察和实验方法。

作者:黄丽娟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

第三篇:小组合作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真效性

歌德说过:“单枪匹马总是没有力量的,合群永远是一切善良思想的人的最高需要。”发挥团队的智慧,开展合作学习已经成为全体教育人的共识。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浪潮中的产物,充分彰显了学生学习中的主体性,将适当人数的学生个体结为学习共同体,通过团结协作、互助互学的方式实现同一目标,获得共同发展。这种新兴的学习方式赋予课堂教学生命活力,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避免了传统的教师单向灌输的“一言堂”。各地在“学的课堂”中将“小组合作”搞得风生水起,“小组合作”自然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主打学习活动方式。然而,审视一些科学课堂,许多小组合作虽然表面热热闹闹,实则徒有虚名,形式主义泛滥,我们要在科学教学中杜绝“假、大、空”的小组合作,真实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让小组合作陷入虚假的围城。

一、合理建组,明确分工,人人投身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一定人数的合作小组为学习单位,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交往互动,在合作中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科学建立学习小组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前提,也是提高合作学习效果的保障。在科学教学中观察、实验等活动的开展多以合作学习方式为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开展小组合作活动时,有些学生游离于小组之外,不积极投身合作活动,显得无事可做。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科学建立合作小组,组内成员分工不明确,导致合作学习效果不够理想。因此,我们首先要合理建立学习小组,给组内每一位成员明确分工,使得人人有事做,全员参与合作。在每年学期初,我都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测评,然后根据学生的性别、自控力、学习水平、操作能力等方面的因素进行合理搭配,一般按照“1优2良1中、2男2女”的原则将每4位学生分为一组,4位学生都有科学明确的分工,做到人人有责任,个个有事做,组织能力与操作能力强的学生为小组负责人,负责主持、监督、管理每一回的合作探究活动,另外三人其中1人负责动手操作,1人负责记录实验数据,1人担任汇报员,在分工前我都摸清楚每个学生的特点,以便做到发挥优势,人尽其才。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研究磁铁》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磁铁的基本性质,我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小组探究,我给每个小组提供了磁铁、大头针、水槽、泡沫等实验材料,各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在热烈的讨论之后动手操作,验证猜想。他们有的动手做,有的负责观察,有的及时记录,他们忙而不乱,人人投身于活动,精诚团结有序操作。组内的分工也可以由主持人负责,小组成员民主协商,各人认领相关工作,这种分工方式充分体现民主集中的原则,达到既明确分工又使学生在自主分工中主动合作,从而真效提高合作质效。为了形成人人参与合作的良好习惯,在科学建组与分工后,还要建立学习小组的独特文化,营造和谐、团结的合作氛围,形成和睦、交往、合作的小组人际关系,从而促使人人参与小组合作。

二、加强调控,师生合力,人人主动合作

“集体是力量的源泉,众人是智慧的摇篮。”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小组团队的力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效,必须充分挖掘和调动每个小组成员的积极性,激励人人主动参与合作。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控能力较弱,因此在合作学习中表现不尽如人意。这就需要科学教师充分发挥组织者、促进者的作用,掌控好合作学习进程,加强调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促进人人主动合作。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要充分行使课堂管理者的职能,管理组织好每一次的小组合作,调控好各组的合作秩序和进度,教师还要以合作者的角色参与到各小组的合作学习中,关注小组合作的现状,引领学生有效合作,提升合作学习的效度。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吸热和散热》时,我安排了两个实验内容:(1)研究水和油的吸热与散热的性能;(2)研究同种材料不同颜色物体的吸热与散热性能。实验中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各小组根据事先分工有秩序地开展实验探究,小组长组装好实验装置,操作员负责利用温度计测量读数,计时员负责看秒表每隔1分钟提醒一次,记录员记录每次测量的数据。可是,由于这两个实验活动的时间比较长,一些小组的学生注意力不能够持久保持,个别学生不能够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在测量水温和油温的等待过程中,有的学生和组内成员说笑,有的甚至跑到其他小组去捣乱,我发现后及时制止,加强组织纪律教育,并在他们等待期间利用多媒体展示了有关“水和油”的相关图片、文字等材料,引导各小组利用等候间隙进行阅读、交流,这样既将学生的注意力收拢,避免不必要的教学意外,又有效利用了教学时间,丰富拓展了学生的科学知识。在学生合作过程中,我还留心关注全体学生的合作情况,对遇到实验操作困难的小组及时伸出援手,适度给予帮助指导,对一些不专心参加合作,不坚守自己岗位的学生予以批评教育,促使他们各司其职,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新时代的科学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激发者和管理者,我们要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设计组织好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精心管理好整个活动过程,主动和学生合作交流,引领学生自觉投入合作活动。

三、多元评价,诊断激励,人人用心合作

“人心齐,泰山移。”真实有效的小组合作应当是手、脑、心三位一体的合作,用心合作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最高境界,具体表现在组内成员之间关系和睦,凝聚力强,相互配合默契,组际之间竞争意识强烈,每个小组富有高度的集体荣誉感。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评价,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适度地对学生学习活动情况实施评价,可以在诊断反馈中进行调节与激励,引导学生真心实意地参与合作学习,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质效。学生都期盼得到教师的表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不吝赞赏之词,以欣赏的眼光不断鼓励学生倾心合作。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针对个人和小组的合作过程及结果等方面通过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方式进行多元评价,从而激励学生合作探究,增强自信,用心合作。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简单电路》一课中,我安排了三个小组合作学习环节:(1)用电池、导线、灯泡连接一个简单电路;(2)制作一个开关并连接到电路中;(3)制作一个多功能开关控制红绿灯的亮灭。为了促进学生精诚合作顺利完成这三个递进式的实验活动,我在巡视过程中除了适当点拨外,注重积极评价鼓励,“这一小组的同学可团结啦!”“这个小组的组长能力可真强,带领全组成员首先完成了高难度的挑战!”“这一小组的同学可真投入呀!”我边表扬边竖起大拇指,在我的激励下,实验中的学生热情高涨,专注于实验操作中,人人用心合作,小组合作更带劲。“有什么样的评价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学习热情和行为方式。”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催化剂,有效的评价可以在科学诊断中激发小组合作热情,增强科学探究动力,促进学生倾心合作。“合作就有力量和智慧。”让我们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走出虚假合作的围城,避免低效的小组合作,真切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作者:胡俊 单位:江苏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泰安学校

第四篇:小学科学教学方法探讨

小学科学教学是科学的基础教育,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一门主要课程,担负着儿童科技创新的启蒙重任。科学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参予认识自然事物和应用所学获得知识,大胆自主探求和应用知识。教师怎样有意识地与学生同玩同乐,学中玩、玩中学,既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探究科学的方法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探究”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

小学三年级学生是《科学》课初始阶段,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极为兴奋的事情,学生对科学教材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愿意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勇跃发言及合作交流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针对很多科学探究都是通过实践来的,如: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测一测等,再通过联系课内所获知识,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分析现象、思考问题,顺水推舟,让学生动手做够,动口说够,动口问够,动脑想够,动眼看够。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显得更为重要。因此说合作交流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一个知道学习需要合作的孩子往往是个幸运的孩子,他会因此而找到探究的的兴趣与共事的伙伴;一个善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能干的孩子,一个乐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成功的孩子,他会因此而学会科学学习乃至科学探究,并且从中享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

2“电化”让学生更主动积极地参与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科学启蒙性学科。它侧重于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研究学习中保持或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教材侧重于提供大量的科学信息,图文并茂,有许多实物彩色图片、形象的模型图与优美的文字相结合,从而将科学知识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此外,一堂40分钟的《科学课》,是由多个实验活动—问题—实验活动组成的,如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好幻灯、投影、录像、多媒体等各种电化教学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优化了教学环境,拓宽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思路,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教《物体的热胀冷缩》时,我设计了一个小课件,开始是小朋友烧开水的生活情景动画录像,当放到“盛满水”和“烧时茶壶溢水“等几个情节时,在“茶壶溢水”的画面的小朋友头脑上出现一个个的“?”,这样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通过研讨、实验,使学生先得出“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结论后,再出示一段课件,“铁路工人筑路时,每隔一段要开一道裂缝填进沥青”……出示问题,为什么修路时每隔一段都要开一道裂缝?架线路为什么不要扯的太紧,在得出结论后,再出示课件通过不开裂缝路面与开裂路面的热胀冷缩情况和线路紧与距离对比动画演示,进一步明确问题原因所在,启发了学生思维,解决了生活中实际问题。

3“评价”让学生天天都在进步成长

小学科学教学的评价是一种多元的激励性评价。通过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科学学习始终保有愉悦的情感体验。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同年龄阶段,由于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不一样,所表现的每个侧面程度也不一样。只有评价内容适合小学生的实际水平,才是有效的,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我在课堂中常善用评价激励语如:“××同学坐得真端正!注意力真集中!”“你很像一个小老师,不仅管好了自己,而且把自己的小组也管理得很好!”“你真行!真棒!真是好样的!”“老师发现你不仅听得仔细,说得也很好!”“你的想法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请再熟练地做一遍!”“倾听是分享成功的好方法,看××同学正在分享着大家的快乐,我相信他已经有了很多收获!”。还有,“你知道的真多!知识真丰富!我们大家要向你学习!”“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来,真了不起!”“我知道你能行!”“你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学生!”“你的回答真是与众不同啊,很有创意,老师特欣赏你这点!”“你真像位小科学家,有这么多重大发现!”“了不起的发现,再用精彩的方式介绍给大家,大家就更佩服你了!”等。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恰当与否,教师都应及时做出评价,一个充满赞扬的眼神,一个表扬的轻轻手势,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能使学生心潮澎湃,甚至对他们一生都会有影响,这点我在教学中已颇受至深。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量做到教学活动前有德育先行意识,先要设计一些问题或活动,提供机会让学生体验;教学活动中重视德育活动,另外在教学语言上、教学情境中也能渗透一些观点;教学活动结束后要讨论和反思,争取在下次或以后的活动中做的更好。

作者:马靖 单位:梅河口市新合镇茂林学校

第五篇: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现状与建议

为深入了解怀化小学科学教学现状,针对实际给予他们帮助与扶持,2015年10月8~11日,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组成小学科学学科送教送研专家小组,到湖南省怀化市芷江县开展了为期3天的深度送教送研教育扶贫活动。对于该次活动,送教送研专家小组高度关注学科教师队伍、学科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通过现场听课、评课、问卷调研、课例研究、主题讲座等形式,对怀化市芷江县小学科学学科建设现状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笔者现作如下分析与建议。

1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现状

该次活动发放教师活动反馈问卷157张,回收有效问卷135张,发放学生科学学习调查问卷176张,回收有效问卷176张。经过统计与分析,并结合活动开展情况,笔者发现有以下问题亟待研究与解决。

1.1小学科学专职教师配备不齐

在135份科学教师活动反馈问卷中,从事专职小学科学教学的有26人,其所占比例为19%;兼职小学科学教学的有109人,其所占比例为81%。据调查,在109位怀化小学科学兼职教师中,担任数学学科教学的最多,有62人,其所占比例为56%,兼任其他学科工作的五花八门,统计情况如图1所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课程内容分为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及地球与宇宙科学3部分,内容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专业学科,是一门以活动、探究为主的综合性学科[1]。在109位科学兼职教师中,有60多位教师反映,自身专业知识不够,缺乏专业培训,上科学课感觉吃力,心有余而力不足,渴望得到专业化培训。为保障小学科学教学实效,应加大力度,鼓励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1.2小学科学实验室与实验器材配备不足

小学科学实验室与实验器材是小学科学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科学教学所需的基本设施。在135份教师活动反馈问卷中,有55位科学教师反映:“学校科学教学实验场地缺乏,实验器材缺乏,配备不齐不足,不好开展实验,缺乏相关科学教学参考资料。”表1是现场考察的两所学校的实验室和实验器材的配备情况。通过表1,笔者看到当前农村小学科学实验室与科学实验器材的配备情况,其现状令人担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难以落实。

1.3现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现状堪忧

实验是小学科学开展探究式学习的主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因种种原因,在科学常规教学中,现行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现状令人堪忧。在本次135份教师反馈问卷中,有55位教师提出:“实验课学生纪律难以控制,实验教学开展起来难度大,班级人员多,组织起来困难,操作起来困难,准备起来困难,40min很难达到面向全体的目的。”在176张学生科学学习调查问卷中,学生对“本学期你们班做了哪些你感兴趣的科学实验或科学实践活动”的回答统计如表2所示。笔者发现,在表2中,学生参与人数比例高的,都是该次活动开出的研讨课例中的实验,然而在日常科学教学中,学生动手实践的实验活动少,参与面不大。

1.4小学科学新课标教学理念有待提升

笔者从该次开出的3节科学课中发现,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还没有全面贯彻与实施。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教师对一节课到底要培养学生什么不明确,在课堂教学中为完成实验而实验,为引入新课而引入,无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聚焦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培养。(2)新课标理念下的面向全体不够,关注学生不够,以教师为中心,大部分时间是学生配合教师来完成教学任务,未能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科学教学。(3)教师对小学科学课标、小学科学教材研读不够,挖掘不深,容易被教材所束缚,不善于根据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缺乏独自思考与质疑的能力。

1.5现行小学科学评价制度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小学科学教学评价是广大一线科学教师开展科学教学的方向标,牵一发而动全身。在135份教师反馈问卷中,有10位教师关注到了小学科学教学的评价问题,他们提出:“四五年级科学采取单纯的知识考试形式,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希望能对该学科有一个较好的评价方法。”“科学教学是学生对科学感兴趣,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催化剂,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及技能的铺垫、载体与媒体,重在兴趣、爱好的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锻炼,教师应给学生足够自主探索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这样会更有效果。”

2小学科学课程实施建议

针对该次深度送教送研活动中发现的问题,经送教送研专家小组的集体思考与研究,现提出如下实施建议。

2.1加大科学教师队伍建设力度

增加小学科学专业教师编制。各县(市)区教育局要努力创设条件,改变现有小学科学教师在编人数少、留不住人的现状,优化科学教师引进机制,给予优待,广纳各科人才,吸引有志于小学科学教学的教师,加入到专职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充实小学科学教师队伍的师资力量。加大稳固现有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力度[2]。在现有的小学科学教师队伍中,各校要稳定专职小学科学教师,给予专职科学教师更多的专业培养机会与平台;同时选拔热爱小学科学教学、敬业而充满热情的科学兼职教师,通过骨干教师培养等方式,把他们打造成优秀的专职小学科学教师。创建农村小学科学教师专业成长通道。给一线科学教师建立专业成长平台,各县(市)区教育局可通过建立科学名师工作室、评选科学骨干教师和科学名师等途径,通过扎实有效的专业培训,培养一批得力的区域学科带头人,从另一渠道充实提升小学科学师资力量。

2.2完善科学实验器材配备制度

建议各县(市)区教育局全面检查各校科学实验室、实验仪器、器材配备情况,查漏补缺,配备到位,要求学校实验室、仪器室、实验仪器、器材使用与管理落实到人,并将该项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学校本年度绩效考核。另外,从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出发,建议学校建立小学科学实验耗材学期申报报销制度,保证各类临时性季节性实验耗材的正常购买,以保障科学教学的正常开展。小学科学教师自身要善于挖掘与开发实验器材,要善于利用身边已有物品来开展教学,动手制作、创新改进教具,尽最大努力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造条件。

2.3建立科学教研网络体系

为更有效、方便、快捷开展好不同地区科学教师的教研与培训工作,建议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全方位小学科学教研网络体系。通过QQ工作群、网络视频、微信工作群、网站等形式,建立市级小学科学教研网络体系,搭建市级小学科学研讨QQ群、微信群等网络立体空间,跨越时空,为分散在各地各校的广大一线科学教师搭建一个交流、研讨、分享的学习空间与平台,使科学教师教学研讨持续化、随时化、常态化。

2.4强化科学教师专业成长培养力度

从小学科学课程到小学科学教材的深入理解与研读,从实验教具制作到实验教学的规范操作,从教学资源开发到科学活动设计等,让每个科学教师都有参与科学教学研究与培训的机会。各县(市)区科学教研员要以身作则,不断更新科学教学理念,提升科学教学能力,在不断完善自身科学素养的同时,创设多种教研活动,采取多种教研方法,运用多种教研渠道,强化本地区科学教师专业培训力度,并争取让每个教师都有参与研讨和展示的机会,带领大家走上热爱科学教学、潜心科学教学的道路,为更多学生提供优质的小学科学教学。

2.5改进小学科学课程评价体系

为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需进一步改进完善现行小学科学教学评价机制,改变现行以侧重科学知识为主的单一纸笔测试评价形式,朝全面性、过程性、参与性、发展性与科学性方面发展。为此,笔者建议从小学科学课的学习目标、过程与实践3个维度来对小学科学教学进行综合性评价。配备的小学科学基础训练本一定要精简,建议由教师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完成。表4所列评价方法供大家参考,科学教师可按该方法,从本地本校科学教学实际出发,进一步改进实施。该次小学科学深度送教送研活动,获得了参与教师与当地教育局的高度赞誉,在135份教师反馈问卷中,有126位教师高度评价该次活动,提出:“本次课例研讨,并非只讲亮点,而是直视缺点,让所有教师都得到了碰撞式的收获,这种接地气的活动希望深入到每个角落,呈常态化开展。”来自一线教师的真实感受与呐喊深深地震撼了我们,为了能更好地服务基层,引领基层,促使小学科学教师专业成长,实施好科学课程,我们任重而道远。

作者:张敏 单位: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

参考文献:

[1]郝京华.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喻伯军.“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案例解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

第六篇: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1养成学生观察习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对于小学科学教学来说,狭义上的观察就是要让小学生用眼睛寻找、发现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广义上的观察则是人们对周围事物、现象形成认知和学习的过程。无论从哪种角度,对于小学生而言,观察是一种认知手段,通过这种手段,能够丰富自己的基本科学常识,树立起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因此,小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不仅对于提高小学科学的教学质量有极大帮助,对于培养学生处处留心、事事注意的良好行为习惯也有积极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安排,带领小学生走出课堂,观察外面的大千世界,或是姹紫嫣红、郁郁葱葱的自然景象,或是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的闹市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场景,提出切合实际的问题,花儿为什么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汽车的车辆为什么是圆的,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既能够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又能加深学生对科学教学知识的记忆深度。而学生形成了独立观察和思考的能力之后,就能够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获取必要的生活信心和生活知识,即便没有教师的引导和教育,也能够不断增加科学知识。

2通过观察理清思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观察是人的一种主动行为,通过观察获取大脑所需要的必要信息,因此,观察通常具有较强的主观目的性。同时,观察又不是单一的,它除了包括视觉感知以外,还包括触觉、思维能力、辨别能力等多种因素。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想在观察过程中全部掌握这些综合因素比较困难,这也正是为什么小学生的观察感知能力比成人差的原因。所以,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方式,让学生逐步的提高观察能力和认知能力。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几幅环境污染的画面,让学生进行仔细观察,然后教师提出问题:生活中常见的环境污染有哪些?你或你身边的人有没有做过污染环境的事?我们应该怎样加强环境保护?等等。通过这样层层提问,让学生按照老师的提问思路,一步一步的进行问题思考,并联系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实际现象,思路清晰的组织语言文字,最终给出完美的答案。小学生通过这种层层提问,分层解答的观察学习方式,还能够树立起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面对问题时能够宏观掌握,细节处理。

3观察与试验相结合,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研究发现,小学生对于试验动手操作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参与热情,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合理设置试验内容,提高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互动探究能力。首先,教师通过示范正确的试验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学习基本的流程步骤,加强学生对于试验操作的记忆。其次,教师要注意讲解各个试验器具的使用和操作方法,防止小学生因为不合理操作而导致试验器材损害或是人员受伤。再次,当教师示范完毕后,让学生回到各自的试验台上,根据刚才观察到的示范操作,自己完成试验,锻炼学生观察与记忆的结合能力。在学生试验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学生操作观察,对于可能出现的危险操作进行及时制止,并说明违规操作的危害;另一方面教师要做好辅导者的角色,尽量不主动参与和指导学生的试验操作,强化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问题思考能力。

4全方位多角度观察,提高观察协调能力

在文章开始提到,观察能力包含多种因素,因此,教师在培养起小学生初步的观察探究能力之后,需要根据科学教学安排,增加学生的观察宽度和深度,加强学生的观察与思考能力。观察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必要的外界信息,随着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增强和身心发育的不断成熟,初级的观察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小学生的学习和认知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带领小学生全方位、系统化的进行观察,既是科学教学的现实需要,也是满足学生认知学习的客观规律。例如在“学习认识水”这节课时,学生对于水的认知比较多,但是多数认识都比较单一,仅仅停留在饮用水、生活用水等表面上,对于水的全面认知不足。因此,教师在科学课上可以用三个容器瓶,分别装入纯净水、白醋和糖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别进行正确的区分。在观察过程中,学生很难通过直观的观看分别出哪个容器中是水,因此可以通过闻气味的方式,分辨出有酸性气味的是白醋;然后通过舔一舔的方式,利用味觉分别带有甜味的是糖水。通过这种综合式、多角度的观察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和试验兴趣,提高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照抄照搬固有的形式,需要教师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来选择,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积极为学生创造观察的空间,随时随地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作者:姚桂凤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小南小学

参考文献:

[1]崔娜.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J].知识经济.2013(07):19-22.

[2]张洁云.小学科学观察能力策略的研究[J].小学科学(教师).2011(01):42-44.

[3]杨颖丽.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3(8):23-24.

第七篇: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如何让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探究,使探究能更好地体现科学味,让学生体验并学习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感受探究的乐趣,应成为在课堂设计中的主要追求。

1小学科学教学存在的问题研究

现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多数都流于形式,课堂气氛虽然热闹,学生情绪高涨,但多数学生仅是参与了动手操作,对于动手操作是探究什么、如何探究并不了解,缺乏严谨、实事求是、求真的科学探究素养,学生思维也并不能得到有效地开发。教学中,探究活动多以小组为单位,但由于学生的性格、探究能力等均存在着差异,往往在课堂上活跃的只是少数学生,其他学生则成了观众,以致无法实现小学科学教学的真正目标。新课程改革虽然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但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并未能真正实现这一点,现在多数教师仍过于追求探究行为的完美和教学目标的圆满,多以教师为中心,整个课堂教学仍然锁定在学生思维上,没有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2.1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和谐探究氛围:使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首先要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大胆想象,勇于发言。因此,教师应以真诚热情的态度对待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多给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

2.2巧妙设置疑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学生好奇心重,求知欲强,教师可巧设疑问,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科学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提问能力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学习中,在探究中摸索事物的性质和规律,学到知识的同时找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进行“磁铁”的教学时,问:同学们在衣服、铅笔、大头针、硬币等多个物体中,磁铁能够吸住哪个?小学生马上就动手实验,开展自主探究。

2.3规范学生的操作,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而学习活动的引领者和组织者则是教师。科学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它强调教学形式应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提供给学生大量科学探究的机会,使学生体验更多的学习乐趣,从而激发他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进而提升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在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上,组织和开展学生实验的必要和前提条件是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行规范。因为科学具有极强的严谨性,任何一个纰漏和失误,都有可能使实验偏离正确的方向,导致失败。所以教师在实验的过程中,应着重强调规范操作的重要性,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还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能力,进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素养。小学科学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课中有大量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实验和观察课等,这些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条件。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与自身的教学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大胆质疑,通过对结果的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起学生的科学素养。

3教学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致力于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性,把学生引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科学家的探索研究经历告诉我们,探究的过程是艰苦的,往往一个课题要经历千百次不懈的努力,最后才能获得成功。美为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他发明电灯就进行了一千六百多次的实验。大科学家尚且如此,不学生探究活动,我们绝不要担心失败,经历失败后获得的成功,对学生的影响更强烈。他们在发展智能的同时情商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另外探究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通晓科学学科的科学体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探究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4选准探究点,促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体验学习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在情感、行为支配下,通过努力观察、尝试,最终构建新知识的过程。该学习方法追求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认识的积累和更新。围绕体验学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科学现象、规律,善于用科学的眼光审视客观世界,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医学领域、尖端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广泛应用。“玩具里的科学”、“给文具分类”、“秋天里的动植物”、“岩石的用途”等教学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所以教师要超越材料和课时的束缚,设计玩具市场调查、秋天里动物的变化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现实、体验生活,学点“有用的科学”,不能单纯应付“考试的科学”。

5多元评价,让学生成为科学探究的收获者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评价应着重检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即着重考查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少考察纯记忆性的内容。因此,教师在评价时应以调查报告、实验设计、动手制作等取代过去的填空、选择等题目,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另外教师必须加强对探究过程的评价,不能只强调对结果的评价,不仅要看评价结果,还要看学生在完成过程中的努力程度、思维情况和合作精神。只有这样的评价制度,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信心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总之,探究性学习进入学生的生活,打破了学生认识过程中的思维定势,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当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探究性学习将越来越盛行的时候,我们的科学课才能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全面提高科学素养来促进人的发展。

作者:庄国军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城大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