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英语语法教学中体现课改要求

时间:2022-03-04 10:03:47

如何在英语语法教学中体现课改要求

由于我国新课改的顺利发展,在英语教学以及学习方法上都有了巨大的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开始从教师为主体发展为学生为主体;讲解的方式也逐渐的增加了趣味性,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又将英语教学效果有了很大提升。文章重点对新课程标准改革下的初中英语学习进行一些教学策略探讨,希望为日后初中英语教师教学提供一些可行性参考。

1.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将传统教学模式打破

如果按照维果茨基理论或者社会文化论的角度上说,只有师生共同合作,建立起心智上的桥梁时,学生才会得到一些收获。所以,在英语教中的课程标准中,教师应该尽量将课堂还给学生,拒绝“填鸭式”语法教学,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发挥智慧。教师要做的就是结合以往教学的实践,帮助学生总结出语法知识的相关总结,在学生锻炼了自我探究意识的同时,也帮助他们更快地掌握知识,这对学生全面发展有很大意义的。比如,在七年级英语语法学习中,有关于现在进行时的语法学习,那教室就可以提出例句:IamwatchingTV,mymotheriscookingandmyfatherisreadingnewspaper.然后将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在小组中展开合作探讨。在学生进行探讨之前,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DearStudents,nowyouaredividedintoseveralgroups,youshouldconsidertheverbforminthesesentences,andtodiscussthefunctionoftheseverbforms.”由此,学生就可以通过对句式的观察,将现在进行时的形式“bedoing”总结出来。还有,课程中对于语法的教学,要以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为主。教师就可以在上课之前安排学生们自行预习,给他们创造自我发现、自我学习的机会。在学生自我预习之后,要对预习情况进行记录,方便他们在上课时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以此方法,加上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们很快就能对语法进行深刻的掌握。

2.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游戏中完成教学

想让学生可以真正地进入课堂,首先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再加以鼓励,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才能让学习目标真正地完成。就比如在学习初中英语的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时,教师就可以开展游戏。准备一个袋子,里面放一些乒乓球、大米、鸡蛋等等,然后让学生依次上前去摸,然后告诉教师摸到的东西是可数名词还是不可数名词。也可以换一种形式,学生上前摸物品,通过对物品的描述,让台下的学生猜物品是什么,比如一个学生摸到了鸡蛋:Itisroundandweoftenhaveitasbreakfast.描述后,将其放在可数名词或者不可数名词箱子内。然后,教师再让另一个学生进行此游戏,此学生摸到了一把沙子,他进行这样描述:Itisverysmallandweoftenuseitwhenwebuildhouses.其他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猜出此物品是沙子,将其放在不可数名词的箱子里。依次进行,完成活动任务。利用此种方法让学生们对这类词语加深印象,也可以分小组进行比赛,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之间的差别,并且果断地做出判断,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继续学习。

3.设立相应情境,帮助学生学习

在课堂上运用情境模拟化的手段进行教学就是所谓的情境化语法教学,在某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将语法学习贯彻落实。对于情境化的利用可以利用的手段有很多,例如播放录音、展示图片、播放相关视频或者情境表演等等。在这种教学法的学习下,不仅可以让他们的学习产生积极性,还能将惧怕语法学习的排斥感逐渐消除,将知识与学生们间的距离减小。例如,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任务中的形容词比较级学习,教师就可以利用图片的方式给学生们进行展示,在每一部分的图片中,1号图片要用形容词原级来修饰,但是2号图片就必须用形容词比较级修饰,利用这种方法的主要目的就是然学生们可以在情境中对知识有直观的理解,对形容词比较级的学习更加深刻。4.分析学情,划分语法学习的重点我们应明确初中英语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英语运用的规律,提高中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语法在英语课堂中是重点,更是难点,教师应把它贯穿在整个课堂交际中,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找出学生突出集中的问题,并巧妙设计课堂学习方法,解决学生的难题。在语法教学中,教师应改善学生方法,划分语法学习的难点及重点,争取让每位学生都可以熟练地掌握以及运用。

综上所述,新课改对初中英语语法学习的改革是刻不容缓的,在新课标改革新的形势下,对学生的教学应该注重合作、自主、探究,要在这些方面上采取一定策略,要在激发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将学生团结合作与自主探究的能力培养起来,尽量满足初中英语对语法学习的要求,为我国培养更多综合型人才一直进行不懈的努力。

作者:李新军 单位:河北省滦平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