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探讨

时间:2022-12-18 03:09:47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探讨

一、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思路与内容

为保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学校在实施课程改革时必须做好上中下“三层设计”,按照“顶层管理、中层服务、基层核心”的思路开展工作,每个层面考虑该层面的问题,履行其具体的职责和内容,才能保证改革扎实有效。1.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是管理层面的设计,是学院管理层对课程改革的整体设计,其内容包括:(1)革新理念,通过组织学习文件、参观考察、聘请专家举办讲座、校内研讨等各种形式,渗透有关课程改革的思想,明确课程改革的方向,同时激发广大教师进行课程改革的热情,为课程改革营造氛围。(2)成立机构,课程改革牵涉到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因此必须有统一的领导机构,而且该机构能够影响和协调全面的工作,能够调动各方面的资源,保障课改顺利进行。(3)明确机制,制定课程改革的实施计划,依照学校的实际情况规划课程改革实施的进度;规定立项的程序、审批条件;明确项目运行的经费支持力度及使用办法;明确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督促考核机制等[3]。2.中层设计。中层设计是服务层面的设计,是创造有利于课程改革实施的环境与条件方面的设计:(1)进行课程改革团队(必须是“双师结构”)的建立。学校人事部门和教学部门结合,选择师资力量强的专业教学团队开展课改工作。团队的每一个成员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比较娴熟的操作技能,而且熟悉生产过程,有一定的现场工作经验,每个成员都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复合型教师。这是理想的教学团队组成,但是如果不能达到此状态,则同时进行两个方面的工作实现上述目标。第一,充分利用“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一般学校的教师都具有较高的学历和专业理论水平,所欠缺的就是现场工作的经验,鼓励甚至建立政策机制引导教师下企业锻炼,下基层调研。专业教师通过下基层了解了现场的生产设备、工艺流程、技术应用的程度、行业发展的动态等,积累实践经验,返校以后更加明确教学目标,更加清晰课程改革的思路,也就更加有利于推动课程改革工作。第二,聘请兼职教师,充实团队力量。兼职教师的选择根据专业的需求进行,以机电专业为例,选择科研、生产的技术骨干,他们既具有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又熟悉生产过程,具有综合的专业应用能力和专项的实践动手能力,本身接受过高等教育,也了解专业教学的一些情况,容易融入课程课程改革团队,共同完成课程改革的设计并且参与实施[4]。(2)完善课程改革实施的教学环境,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最为理想的是在职业环境下进行人才培养,因此学校应该营造出具有浓厚职业氛围的教学环境。尤其是“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完成“工作”的任务,自然需要有允许学生“工作”的条件和内容,需要进行校内和校外两个方面的实训基地建设。3.基层设计。基层设计是执行层面的设计,是课程改革最为内核的设计。主要内容有:在教学单位的组织下,由专业带头人牵头,组织专兼结合的课程建设与改革教学团队,从专业调研开始,确立培养目标,开发课程体系和内容,设计教学组织进程,进行试点工作,设计质量监控点,进行试点工作总结等。课程开发的方法———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十步法”[2]:专业定位(确定专业为哪些职业岗位(群)培养人)→典型工作任务开发(提炼确定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解→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及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学习情境开发及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标准开发→教学设计开发。

二、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基本措施

基于“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改革到目前为止没有很成熟的方式,因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我们国家的企业生产活动和技术应用存在巨大的差距,所以我们国家没有像德国那样有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或者州课程标准,而是各学校独立确定自己的课程体系与标准。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是,在我们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本地区、本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学生来源和就业都以学校所在地区为主,因此学校是进行课程改革的总体设计单位,广大教师就是设计人员[3]。基于这样的特点,课程改革归纳起来可以通过采取以下措施进行[5]。1.实行头脑风暴,转变思想观念。所谓头脑风暴,就是要彻底打破习惯的、传统的思维方式,对过去的专业课程体系及其内容进行颠覆式改革,课程目标、课程标准、课程结构、课程实施方式、课程效果评价等采取全新的更加满足职业教育需求的方式。2.加强校企合作,体现工作导向。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更加适合企业的需求,所以课程改革一定不能是闭门造车,也不能是从经验出发,必须是和企业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实施,尤其是吸纳学生可能的就业单位参与。特别是在“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教育实施在校内和校外两个环境下进行,而校外的环境有时候是不确定的,再加上学生的就业可能是变化的,所以课程体系和内容要根据这些变化实时做出反应,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方案中有一定的冗余空间,允许这种变化,同时教务管理从制度上支持这种变化,保障校企合作有条件实施。3.通过试点运行,补充调整完善。课程改革方案一旦形成以后,必须经过试点运行,试点工作最主要的任务是完善课程实施的条件。在教学资源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小范围的试点运行,容易实现课程的顺利实施。在试点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下,在整个专业范围内进行推广。4.提供全力保障,确保改革效果。课程改革之所以是重点但同时又是难点,是因为课程改革牵涉到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首先在理念上和固有的、传统的课程理念将会有大的冲突,彻底打破原有的课程知识结构、逻辑顺序从而建立新的课程系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进行课程改革的教师,包括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很容易又回到过去的经验当中去,这就需要学校内部的课改领导机构和人员有比较清晰的思路,在改革思想上给予强有力地支持;其次,课程改革的实施会遇到很多困难,尤其是试点工作展开以后,教学条件需要满足教学实施的需要,因为是试点工作,所以设计的实施方案未必是很周密的,在执行中随时可能会有调整,这就要求有宽松的政策机制予以保障,有必要的专项经费能够满足实施方案变化的要求;再次,进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传统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一些制度会有不适应的地方,管理部门应该有灵活的处置机制支持课程改革,尽力保护参与试点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学校各有关方面全力保障的前提下,运行一个完整的教学轮回,中间不打折扣,不绕过任何困难,充分、完整、扎实地实施课程改革的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够完全实现课程改革的初衷,达到人才培养的预期,否则改革会流于形式,没有成功的可能。五、结语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全面开展工学结合课程改革与实践的过程当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围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要求,立足三接轨原则,做好三层设计,扎实推进,将改革落到实处,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确保实效。基金项目:2008年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本文作者:耿俊梅李春光工作单位:济源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