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导致语文教学改革论文

时间:2022-12-23 03:10:00

浅谈新课改导致语文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高中语文新课程推行已有一定时日,总体而言,教学突破了以往的本本框框,加强了课内与课外之间的联系,扩大了学生思维的空间领域,强化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研究、探索和创新的能力,是素质教育进一步实施落实的重大举措。

但如何才能将新课程改革计划落到实处、减少课程改革的失误与偏差、保证课程改革取得预期的效果,以怎样的思维方式来直面新课改,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共同话题。

一、对新课标的“新”字理解要到位

新课标教材从教育、教学的理念上改变了过去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吸收知识的旧教学理念与模式,有意识地凸现“语文素养”,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设计的时候,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爱上这门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和参与欲,在活动中,让学生自觉去获取知识。可以这样说,新课标教材的“新”,应该是教学理念上的新,而不是教学形式花样上的翻新,也不是上课的方法由一种模式、形式转移到了另外一种模式、形式。尤其是课堂上课的新,更不是一味地追求形式花样上的所谓新,而是实实在在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培养他们科学创新的学习方法,既培养学生大胆地、创造性地学习,又要培养他们严谨的、合乎逻辑的学习态度,一堂课下来给人的感觉也应该是扎实、真实的效果。课的拓展,也应该是在读懂课本教材的基础上的拓展与创新,而决不是课堂上表面上的热热闹闹,更不是学生对某个问题东拉西扯,牵强附会,风马牛不相及的不着边际的肆意发挥!

二、在教学实践上要积极探索

一是转变教师观念。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要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怎样教,更要精心研究学生怎样学。要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教师不但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培养学生“会学”。要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向平等融洽的朋友转变,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要由教材的接受和传递向教材的开发和创造的转变,教师不再是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而是教材开发者和创造者。

二是转换教师角色。从新课标提出的基本理念来看,现代语文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与学生彼此平等的沟通对象;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统治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既要调动全员的积极性,又要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的中心不是单纯的教师,也不是单纯的学生,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教学的中心人物。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教育教学的意图、策略等影响学生,使得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让学生享有独特体验、持续发展的权利。公务员之家

三是大胆取舍教材。要根据学生的原有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取舍,不再单纯地“教教材”,而是要创造性地“用教材教”,在开放、有序的课堂教学中,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教材只是一个案例,一个载体。教学的依据是课程标准,不是教材。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因为教材的课程与素材需要教师去整合,教材的缺憾与空白靠教师去圆满,教材的拓展与开发靠教师去创造。所以教师不能把教材的内容硬塞给学生,要对教材进行改编、选编、选用、活用,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在教学处理上,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中尽量充分利用经典篇目的教育价值,不仅指导方法,也落实知识与能力,更要充分发挥其情感熏陶的育人价值。要应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尽可能综合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素养的培养,以便发挥教材的最大课程价值。

三、要注重在继承中创新

传统课程既是课程改革的起点,也是新课程的基础;而新课程不仅是对传统课程的继承,更是对现行课程的革新与改造。实施新课程,并不意味着对过去的全盘否定,从理念上也好,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上也罢,新课改是一个继承和创新的扬弃过程,既是让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语文根底知识,又要留意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理论才能,尤其不应忘记一些在语文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法与讲法,这样才能真正把新课改实施到每一堂课,体验至每一个人。一个新的理念的实施必然是建立在“破”的基础上,有所破才能有所立,但这绝不意味着对传统优秀理念的完全背弃。作为语文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正视学情,重视学情,实事求是,把规律继承,把本质掌握,把底气夯实,做到既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不放松语文基础和语文训练;既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既重视把课外资源引入课堂,也不忘记立足于课本;既重视多媒体的运用,也不能放弃板书;既有必要的跨学科渗透,也牢记语文为本,从而在继承的基础上走一条“早走一步,多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创新路线,克服和避免裹足不前和矫枉过正的两种极端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