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范式在教育研究当中的意义

时间:2022-06-12 03:14:29

文化范式在教育研究当中的意义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文化范式的转换,最终还得在主体上找到依托。比如近代,西方人为何要向中国引入鸦片,主要是在此之前,西方也曾将自己的商品引入中国市场,但由于中国当时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体地位,他们的商品在中国很难打开市场。也就是说文化范式的转换最终还是要主体的转换,是由内而外的。在进行意义探究之前,笔者认为要探究文化范式的这两个基本特性对于教育研究的意义,我们必须先承认并强调一个前提,那就是文化队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其一是文化影响和制约着教育观念,首先教育观念本身就是文化观念的组成部分,人们形成的文化观念中,必然地包含着人们的教育观念。其次,非教育的文化观念对教育观念也制约着人们对教育的态度、行为以及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其二是文化影响和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任何社会的教育目的都是社会统治阶级人才利益的集中体现,人的意志和决断决定于人的需要和价值取向,而人的需要和价值取向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其所处的文化传统之中。

二、意义探究

通过对上述概念的界定与理解,意义的探究就会更加明朗化一些,只有先弄清楚了是什么,才能去发现它的益处。结合现实,关于其对教育研究的意义我总结了以下几点:1、鉴于文化范式的转换性,在教育研究中,我们应更加关注教育的主体,不管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总的来说,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人。“人只能用人的方式去把握”,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的研究对象是人而不是物,这就决定了教育活动是一个“人的世界”或伦理性的“我-你”世界。既然教育活动本身是人的活动,那么教育研究也必然要突出人。在概念的界定中,我们说到转换性时,提到转换的过程,并非内隐文化队变化的外显文化的适应,文化范式的转换,最终还得在主体上找到依托。也就是说只要教育的主体本身有了内在的转变,其他的相关的才会转变。在教育研究中,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到人本身的问题,这样其有效性和价值性将会更高。强调主体性,我们首先应该意识到无论什么教育理论或政策,都是先有主体内在的转换,才有了外在的相应变化。那么,任何教育研究,都应该先从教育主体着手,最终又要回归到教育主体身上来。只有当教育研究的成果在主体身上产生质变时,教育研究的价值才真正体现出来。如果只是一味的停留在理论层面的研究,那么这种研究本身就不具备可行性和有效性。2、鉴于文化范式的整体性,我们有以下启示。其一是我们能够更加理解多元文化下,文化融合的必然性。也就是说,多元文化的融合已然成为一种不可逆的趋势,成为了现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既然如此,我们在进行教育研究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这一重要特征,许多当代教育的问题是必须看到这一趋势,才能更好的解决和理解。比如,现代许多年轻人更热衷于过西方的圣诞节,而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兴趣缺乏,对于这一现象许多专家纷纷打着弘扬中华传统的旗号,要将西方的圣诞节驱除出中国,许多人也要求学校应该在这一方面做必要的努力。但实际上,这一问题并没有上升到西方文化将取缔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只是西方的圣诞节迎合了我们现在高速发展的商品经济,而春节是农耕文明的节日,许多春节的仪式感已经在历史的进程中湮没,但春节的最核心的意义,我们并没有丢弃,那就是团圆。西方的文化渗入,我们不可能简单用“禁止”两个字就能将其关在中国的大门之外,全球化已经让闭关锁国成为过去,我们应该在多元文化中,找到自身文化的核心与特色,有选择的吸纳其他文化的优势,而让中国特色文化更加坚挺的屹立在东方。3、鉴于文化范式的转换性和整体性,我们也能得到以下两个启示。其一是由于转换性强调的是个性,而整体性更多的强调是共性,这些启示教育研究应该在共性中关注个性。通俗的讲,就是在进行教育研究时,不能只强调一面。比如,在研究对象的广度不够时,我们很容易把个性误认为是共性,并试图不假思索的推广。反之亦然,某些具有普遍性的理论,在实际操作中是需要根据个体的个性化差异进行适当的调整。其二是转换性是动态的,是文化得以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动力所在,而转换性是在整体中的转换性,也就是说任何文化范式,或者更加确切的说是创造文化范式的主体都受到自身所处的时代、环境的限制。教育本身作为一种文化,当我们在对其进行研究的时候,一方面,这一行为正是在对教育这一文化自身的完善,使其通过教育主体发生转换,为教育研究的必要性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任何教育现象和理论都应该放在当下的背景、环境之中进行研究,不能脱离实际的空谈。文化范式的转换性和整体性对教育研究的意义重大,不仅为教育研究的必要性提供了又一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教育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方法。由于笔者的知识水平有限,本文更多还是停留在字斟句酌的阶段,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深度和广度都是远远不够的。

作者:熊洋洋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