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研究国际化困境分析

时间:2022-05-04 10:30:41

高等教育研究国际化困境分析

一、走向世界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当代使命

虽然“近30年的繁荣发展历史证明,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各国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也证明,没有哪个国家是通过依附发展成为社科研究强国的”[1]。但独立自主并不是否定人文社科研究的国际化,作为人文社科研究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教育研究,理应走向世界,建立既面向世界又独立自主的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话语体系。

1.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走向世界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基本组成部分,对实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科学研究的国际化是当今世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发展趋势。2004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扩大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国际交流,注意引进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研究方法、管理经验。把我国优秀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推向世界是哲学社会科学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进一步指出,要“大力实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扩大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世界上的影响”。经过几年的实践,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中国学者走出国门开展学术研究的实力日益增强,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学术与国际学术展开平等对话,逐步缔造世界学术生产关系中的“中国影响力”。而在缔造中国学术影响力的过程中,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必须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走出去”战略贡献智慧,走向世界的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不仅要走在教育科学研究国际化的前列,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的国际化提供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研究范式,使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被世界所接受和认可,而且要通过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国际化加快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化的发展进程。

2.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走向世界是高等教育研究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方面,反映着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对国际高等教育研究的贡献和影响。不可否认,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国际化水平和程度还处于起步阶段,“从世界高教研究的整体格局来看,中国高教研究仍游离于‘中心’之外。……在国际高教研究的大平台上,中国学者发出的声音还很微弱”[2]。但在全球国际化、一体化的大熔炉中,没有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声音的国际化是伪国际化,没有中国高等教育学者参与的国际化也不能真正称得上是国际化。因此,在全球共同体内,我国能为世界高等教育研究贡献什么是国际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方面,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者有责任向世界全方位展示中国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成就。3.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走向世界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学术水平的重要途径,对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强国的目标具有奠基性作用。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中国内部。作为高等教育研究的大国,我们应当致力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研究学术体系,从而影响世界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与研究范式,不断增加在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中的话语权。要实现影响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格局的既定目标,其首要前提就是使我们的高等教育研究走向世界;走向世界的高等教育研究不仅仅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学术水平的重要途径,而且对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强国的目标具有奠基性作用。

二、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国际化的现实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一方面,通过“引进来”战略,译介了大量的国外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者了解国外高等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和最新成果提供了平台;另一方面,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开展国际合作研究等多种形式,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水平,为国际高等教育研究者了解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提供了重要渠道。但总体来看,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高等教育研究的国际化水平还比较低,能够得到国际认可的高等教育研究者或有影响的高等教育理论微乎其微,甚至于对高等教育研究国际化的理解存在着诸多误区。走向世界的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面临着现实困境。

1.高等教育研究缺乏国际视野。在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者群体内,往往会出现一种声音,即以中国特色自居,以解决中国高等教育实践问题为理由,排除高等教育研究的国际化。事实上,从研究的角度来说,问题意识是研究的前提要素,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是具有相通性的,国际视野的高等教育研究有利于我们借助于外脑或别国的经验解决我们的实际问题,只不过在借鉴和学习中需要加以改造使其符合中国国情。从中国作为后发外生型的发展中国家来讲,我们正在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之际,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已经具有成熟的经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正在遭遇的问题也正是西方国家在教育近代化、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中遇到过的问题,洋为中用,何尝不可?因此,走向世界的中国高等教育研究首要前提就是要树立国际意识,从国际化的角度来审视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把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中的问题置于国际化大背景下,把中国特色放置于国际化中,从而彰显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特色。

2.高等教育研究移植倾向明显。近代以来,受“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我国学术界基本上处于学习和追赶西方的阶段,以至于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拿来主义,将向西方学习异化为盲目崇拜和照搬西方,患上了国外依赖症。毋庸置疑,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是一个自主创新的过程,高等教育研究也必须基于中国问题、创造并依靠中国理论,国外的任何理论并不具有普适的价值,以供我们依附和套用。尽管如此,依然有一部分人陷入了依附理论的迷信之中,出现“洋化”倾向,即盲目崇拜欧美标准,动辄引用西方的理论,而不管所引用的是否适合中国土壤,是否是二、三流甚至末流的东西,同时对我国自己的经典作品和理论建树却不屑一顾[2]。在这种依附、西化的思想影响下,不仅使我们对国外有价值的高等教育研究理论缺乏批判性吸收与改造的本土化过程,而且使我们放松了对本土高等教育研究理论的传承、挖掘和创新,同时也就忽视了对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研究优秀成果输送出去的意识,从而导致了主体意识的迷失和民族文化的边缘化,也就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缺失了独立性和创造性,永远处于追赶者的地位。

3.高等教育研究的规范性不够。国外学者非常重视学术研究的规范性,尤其是学术研究中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参考文献等关键部分都要花费很大笔墨精雕细琢、字斟句酌、精益求精。虽然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者也开始注重学术的规范性,但还远远不够。“在一项对我国300多种社会科学和人文研究核心期刊进行的调查发现,有引文的论文数只占论文总数的36.64%,这就是说在我国社会科学和人文研究领域中的高水平刊物中也大多数(63.36%)论文都没有一篇引文!它们要么只是个人感想,要么就是来源于道听途说,或者是不要任何基础的绝创。”[3]显然,在国际标准视野下,反映学术水平高低的关键部分才真正决定着论文的质量,对关键部分内容的交代,不仅可以扩大学术研究的信息量和研究视野,也将增强学术研究的可信度。

4.高等教育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程度和水平还比较低。近年来,虽然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中的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程度与水平有很大提高,但总体来看依然处于起步阶段,我们更多地是处于追赶和学习的层次,看重的是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几篇学术论文、参加了怎样的国际学术会议或在会议上宣读论文。但真正意义上的深层次的基于学术共同体的话语权还没有形成气候。曾有学者基于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对五份主要的国际高等教育研究刊物①上从1980-2010年30年间发表的我国大陆、香港、台湾和海外华人研究者的论文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表明:“身处不同地区的华人学者在国际高等教育刊物的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中,大陆学者的文章从无到有,也同样呈现出递增的趋势。然而若以拥有数百倍于台湾和香港的研究队伍而言,大陆高等教育研究者在国际期刊上的情况却不尽如人意。数量少,所占比例低,且刊物分布不均衡、论文主题过于单一。”[4]显然,受语言障碍、学术研究经费不足、学科自身发展水平较低、相关政策导向价值偏离等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造成了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程度和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

三、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国际化的路径选择

高等教育的开放、交流与合作,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也是现代高等教育不断回应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各国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国际化的必由之路。而实现高等教育开放、交流与合作的基本措施就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走向世界,通过大力实施高等教育研究国际化战略、造就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等教育研究的研究队伍、强化研究的规范性、积极创办国际性学术期刊等措施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走向世界。

1.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与意识的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学者队伍。《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我国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显然,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基础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者的学者队伍。为此,一方面,要积极支持和鼓励高等教育研究者在国际学术组织中任职,通过将重要研究成果、学术观点在国际上推介,充分展现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者的学术水平和风范;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对中青年高等教育研究者的国际化视野的培养。无论是国家层面的国际交流项目还是学校自主的国际交流项目,都要积极地通过政策引领,以中青年高等教育研究者学术骨干为主要依托,紧密追踪海外高等教育研究的最新动态和趋向,选取具有国际学术眼光和海外学术背景的高等教育研究者,持续实施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的计划和工程。同时,还可以通过项目牵引,加大引进海外取得博士学位的中青年高等教育研究方面的优秀学术人才力度。

2.通过多种渠道积极拓展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走向世界的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也不例外,提高其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手段就是通过多种渠道积极拓展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一方面,积极举办各类高层次高等教育研究方面的国际学术会议,尤其是要创办高层次的高等教育研究学术论坛,通过搭建与世界学术对话的平台,不断增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和话语权;另一方面,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并在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演讲,加大对在SSCI、A&HCI等收录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在国际知名出版机构出版学术著作的支持力度。同时,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需要积极地走进去,加强实体性高等教育研究国际化平台的建设,深化与海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的全面合作,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国际影响力,“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组织教育政策、规则、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搭建高层次国际教育交流合作与政策对话平台,加强教育研究领域和教育创新实践活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这样才能使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特色得到世界公认。

3.积极创办或推荐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方面的国际交流刊物。学术期刊是科学研究论文的主要载体,加强我国本土的国际学术期刊的创办,不仅有助于将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优秀学术成果集中推向国际,使世界了解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水平,而且有助于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中增添中国元素,使中国的高等教育研究走向世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者走上世界舞台,发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声音。因此,积极创办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方面的国际交流刊物是走向世界的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手段。一方面,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加强与优秀国际高等教育期刊的联系,对具有原创性的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成果在世界优秀高等教育国际刊物上发表;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积极推荐我国国内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期刊参与国际公认的数据库的评选与竞争,只要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成果具有世界一流水平,我们的高等教育期刊能够按照国际规范去运作,那么我们的高等教育中文期刊将有望进入国际公认的数据库。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努力地创办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方面的英文刊物,面向全球。

4.持续不断地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规范性程度。“SCI在收录一篇论文时,主要看英文摘要写得好不好,因此提高英文摘要编写的质量非常关键。摘要应比中文的详细,应当列出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和论文的创新之处。”[5]因此,遵守学术规范,不仅对提高高等教育研究学术水平有益,而且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成果走向国际的必经之路。长期以来,由于受历史原因和思想意识的约束,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成果的学术规范长期游离于国际学术规范之外,遵守国际共同的高等教育研究学术规范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成果走向国际的基础工作。具体来讲,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成果表达在研究现状的描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尊重、摘要的科学表达、研究假设与方法的合理性、研究结论的说明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缺陷,离国际化水平与程度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在高等教育研究国际化的必然趋势推动下,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必须有意识地加强规范性训练,从基础性的写作技术与手段入手,从而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贡献力量与智慧。

作者:甘晖工作单位:陕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