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教育理念探讨

时间:2022-03-27 11:44:30

和谐教育理念探讨

素质教育的脚步不断加快,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成为社会的一种期待,然而理想的教育包含许多方面。首先要转变已不适合当下社会发展的传统教育观念,进而在此基础上根据社会大环境以及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并实施新的教育理念。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之下,和谐教育的理念应运而生,然而在推行过程中需要教育者的不断思考并与时俱进,改进教育方法,以适合学生的未来发展。

一、和谐教育理论的内涵解读

和谐教育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将德、智、体、美、劳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使受教育者在各方面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不至于在重智轻体的传统教育观念里,因重视智力培养而有失偏颇。和谐教育理论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要兼顾人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以及劳动教育为一体化的教育。[1]

1.和谐教育理念提出的思想基础

和谐教育不仅仅关注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也将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发展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把学生的人生幸福和精神丰富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内心感受,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和谐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理论提倡以人为本,强调“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都没有作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精神生活”[2]。这也要求所有的教育参与者树立正确的和谐教育观念,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并关注其各方面的能力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主体性,促使其形成健全的个性,拥有良好的个人品质,成为全面发展、心理健康的人。

2.和谐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

和谐教育理念始终包含着对学生的尊重和热爱,这不仅与我国推行素质教育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相吻合,也是和谐教育的首要条件。和谐教育将培养学生自主、自律作为其发展目标,改变以往知识灌输式培养的顺从型人格,让学生能够在和谐教育理念的培养下,不断开发自身潜力,培养创新意识。和谐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相信学生的可教育性并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培养拥有基本素质并各具特色的人。首先,要在培养学生在积累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习惯、坚定的道德信念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感和道德理想;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身体健康教育、劳动教育以及美的教育,让学生了解各方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养成自我培养的意识,让学生不仅能够健康发展,也具有良好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对待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产生明显效果的教育并非来自外界,而是发自受教育者内心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和谐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和行动能力,鼓励学生不断约束并培养自身各方面的能力,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二、推行和谐教育的现实依据

和谐教育的实施具有独特的价值,在教育过程中,和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以及主人翁意识,鼓励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并协调各学科教学,培养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但是当下的一些教育现状让和谐教育的推进过程步履维艰,不合理的教学资源整合、不和谐的课程实施过程及评价等导致教学氛围的不和谐,让学生难以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

1.不和谐的教育现状呼吁和谐教育理念的推广和实施

(1)教学内容的不和谐。教学内容是教学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质量关系到教学成果以及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在当下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应试依旧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指挥棒,所以教育过程难免掺杂些许功利性。教师往往只顾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忽略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发展需求是否和谐,课堂教学演变为教师的“独角戏”,学生则容易对课堂失去兴趣。另外,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容易忽略对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展。许多教师认为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就是完成教学任务,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意识淡薄,研究能力较弱,教学设计千篇一律,导致课堂缺乏生命力,久而久之,学生也容易对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同时,教师在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上也缺乏统筹兼顾的能力,更加关注应试学科教育资源的整合,对非应试学科经常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忽略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和渴望。在教学内容方面的不和谐现状极容易导致学生自身发展的不和谐,影响其价值观的形成和学以致用能力的提升,严重影响教学质量。(2)教学方式不和谐。“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只能改善学生学习过程的外部条件,不可能去设计学生的内部心理过程。”[3]所以教师的教学方式要能够引导学生以积极良好的心态学习。然而许多教师对教学方式理解有偏差,经常本末倒置,重设计轻实施,教学设计沦为应付检查的工具,课堂千篇一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容易忽略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教学方式与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和谐,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3)课程评价不和谐。学校在进行课程评价时也只关注应试学科的教学成果,严格要求学生在这些学科的学习中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然而在其他方面的教学只简单要求学生有大致的了解,而不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发展个性、拓展知识领域。在对教师进行考核时也将大部分注意力放在了教授应试学科的教师身上,忽视其他课程的教学质量,这种不和谐的课程评价制度也让学科之间难以和谐。学生很难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难以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4)师生关系不和谐。不和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很容易导致师生关系的不和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关注学生掌握知识、考试分数以及学习成果等情况,忽视学生的内心需求,从而遏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另外,许多教师也容易极端地理解“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过于“包办”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失去自主选择的机会,这样的学习让学生感到更加痛苦,容易对教师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师生间关系紧张。这样的现象对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发展来说都极为不利,不和谐的师生关系也会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2.和谐教育理念促使教育者转变观念,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

和谐教育理念倡导在教育过程中体现“人本主义”思想,以弘扬生命为主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注重其个性特征的发展以及内心对知识的渴望,因材施教,让学生能够在教育过程中全面发展自身的能力。和谐教育理念能够帮助教育者改善教育过程中的不和谐现象,以往的教学当中许多教学方式在潜移默化当中抹杀了学生自身的特性,依据和谐教育理念进行的教学活动促使教师在兼顾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和谐发展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培养学生成为有个性特色的人。关注学生需求的教育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身的兴趣爱好,激发其学习兴趣,也有利于缓解应试教育下紧张的师生关系。

三、对和谐教育实施策略的探讨

和谐教育理念指导教育者合理进行教学活动,制定和谐的课程体系及培养目标,为学生的学习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

1.树立和谐教育理念,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

和谐教育理念不仅能够指导教育者转变教育观念,更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约束的能力,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并能够学会为自己制定学习目标,确立学习过程中的主人翁意识,启发学生好学乐学以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让学生能够在知识积累过程中保持自主、谦虚的态度。和谐教育理念鼓励学校大胆创新,改变以往的教育方式,不再将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指标,也不再将教师的考核作为唯一判断教学成果的条件,关注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发现每个学生的优势及长处,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开创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手段,从而改变当下教育过程中不和谐的现象,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氛围里不断学习,培养自身成为学习型人才。和谐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活动也能够实现教师身心和谐发展,促进教学相长。

2.构建和谐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和谐教育理念通过具体的课程体系来实现,要求课程设计摆脱原有的功利主义,使课程真正适合学生不同发展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成长需要,在课程体系当中将和谐理念贯穿全程,明确教育目标。和谐教育理念下的课程设计不仅要注重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人文学科也要占有一定的比重。现代社会要求我们做一个具有丰富知识和健康观念的人,这要求在基础教育过程中的课程体系构建要给予社会科学、历史文化、美学艺术等方面足够的重视,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的培养。尽管许多知识并不在应试教育的范围之内,但是对于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的价值是中立的,如何保证将科学用以造福人类则要依赖教育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引导学生建立向善的价值观,培养学生拥有长远的眼光以及博爱的胸怀。在设计课程体系时要合理开发并整合课程资源,深入挖掘课程的潜在价值,不再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利用课程内容进行深入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能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主动思考,促进学生自主和谐地发展。和谐的课程设计还要有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来做保障,这是实施和谐教育理念的指挥棒。要将和谐教育的思想融入课程评价体系当中,贯穿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保证受教育者在知识文化、思想素质、身心发展等多方面的和谐,而不是像以往一样用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教师的考核分数来量化教学成果。

3.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有了课程体系做保障还需要教师身体力行地实施,教师要将和谐教育理念融入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当中,和谐、开放、创新的课堂能够使师生心灵融通、兴致高涨,从而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学校要倡导生命化和谐互动、符合教学学科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整个课堂学习中可以采用生教生、生帮生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小学生之间的差距,结合及时有效的学生评价,使课堂优质高效,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能力。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教材,结合学生的知识起点与实际情况,考虑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与易错点,创立导学案。即学生在学案的引导和帮助下,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提供的指导为主导,按照导学的方法,教师与学生一起合作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它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受到挑战,一般学生会从中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从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4.加强家校合作,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

促进家校和谐首先“要从观念上打破家长的传统观念,放弃保守的施教方式,而理性判断学校教育是家长作为利益主体观念转变的关键,不应错误和盲目地支持分数至上和竞赛教学。改变视升学为实现社会流动的唯一途径的观念,使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注重人际交往的培养和社会经验的积累”[4]。让家长全情参与教育过程,共建家校参与合作机制。这要求家长不仅要为学生提供教育的后勤保障,更要关心子女的发展状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同时还要积极配合学校制定的家校合作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到学校管理当中,通过家长听课、家庭沙龙等创新性强的联系方式,积极与学校沟通,改善教育方法,共同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全面的教育资源。学生实现全面和谐的发展需要所有教育参与者不断完善和谐教育理念,以此为指导创新教学管理方式,打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让学生能够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作者:李志东 单位:荣成市第三十五中学

参考文献:

[1]兰良平.论苏霍姆林斯基和谐教育理论的基本价值[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57-59.

[2]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上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57.

[3]陈文鑫,陈军敢,高茅.教学内容设计浅析[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0(4):39.

[4]吕婷.冲突与和谐:论中小学课程改革中的家长阻力———基于利益者相关理论的视角[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3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