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STS教育理念探讨

时间:2022-12-12 09:12:29

小学信息技术STS教育理念探讨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整合了科学、技术和社会三大主要元素的STS教育理念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基础教育。为了让科学技术深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文章提出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STS教育理念,并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具体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STS教育理念;生活元素

兴趣是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的内驱力[1],也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模式的初衷。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引入STS教育理念后,不断加强对这种教育理念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先后将其应用于大、中、小学各个阶段的教育,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科技应用能力。STS教育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的组合,这种教育理念突出了科技与社会和生活的联系,是一种从实用角度出发的教育理念。它有别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理念,其本质是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感官体验过程,是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的重要教学途径[2]。将STS教学理念运用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攫取生活元素,激发学习兴趣

生活是教育的土壤,教育的内容来源于生活。目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工具是计算机。作为21世纪重要的生存工具,计算机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甚至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根据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还要让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问题,体验科技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感受信息技术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真正认识信息技术及其功能。因此,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从生活元素的攫取出发,并巧妙运用生活元素来增添教学的趣味性。目前,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已大量运用生活元素作为教学资料。以福建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为例,小学六年级下册主要介绍了LOGO语言的应用,涉及海龟、粮仓、冰箱、动画、积木、机器人等日常生活元素。这些元素都是学生司空见惯的,有些甚至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学生对其的熟悉度与兴趣度不言而喻。教师在教授这类课程时,很容易找到教学切入点,便于将生活元素融入教学,从而增强学生课堂学习的代入感,激发学习兴趣。

二、注重能力培养,革新教学方法

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信息技术教育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而并非只限于理论知识或个别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革新教学方法。所谓“教无定法”,教师的教学一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二要充分展现知识的多元化和技术的专业性。对信息技术教育而言,实践教学环节必不可少:一方面,教师应注意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环节的配合,使二者相得益彰;另一方面,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适应性,即学生能否适应新的教学方法。根据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大纲的要求,Word软件是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内容之一,也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内容。以“用Word设计生活中常见的‘交通标志牌’”这一课题为例,为了培养学生的多种信息技术能力,笔者以教材要求的知识技能为基础进行纵横教学改革。横向改变,即将教材中零散的自选图形拼图活动整合为设计各种各样的“交通标志牌”的生活化主题教学活动;纵向改变是将原来培养单一的Word软件设计图形的能力改进为培养多种能力,即多渠道搜集和获取喜欢的“交通标志牌”图形的能力、利用Word模仿处理和创意设计“交通标志牌”图形的能力、网络小组创意设计和交流评价的能力。整个教学活动根据学生学习前测的结果,采用了示范难点法、自主学习重点技巧法(微课为辅)、小组协作探究创意设计法、网络展示和互动评价法。修改后的教学内容更生动,生活气息更浓,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切入教学,使学生感觉到科学技术对解决生活问题的作用,大大改善了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当然,革新教学方法的目的是使学生更加透彻地了解知识,加速对知识的消化与应用。学生在主动参与生活化主题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自身的学习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与整合。

三、设定教学任务,激励自主探究

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是教学大纲的规定,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教学目标要通过教学任务的设定来达成,而教学任务的设定既需要充分地贯彻教学大纲的要求,也必须符合教学对象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诉求,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目标。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要求较高,其教学任务的设定也应围绕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这一主题。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要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更需要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信息技术才能彻底地为学生所用。如运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毕业纪念册,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可采取分层设定教学任务的方法。学生能完成纪念册、制作静态PowerPoint演示文稿,即达到教学要求。对于更高水平的学生,教师可设置拓展任务,如制作动态演示文稿,在动态文稿中加入声音、图像等。当然,在布置教学任务时,教师还需注重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在公布教学任务后,不急于引导学生完成任务,而是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鼓励学生自由组合,完成作业,并要求学生将制作步骤详细记录下来,参加评选活动。这样不仅启发了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意识,更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案例中,极为关键的一点是教师在提出教学任务后,不急于指定操作方法,而是先由学生自由发挥,当学生遇到困难主动求助时,教师再适时提供方向指导和建议。在最后的评比环节中,教师将成品质量、制作方法、合作探究过程一并纳入评比范围,切实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四、强化学习体验,感受科学魅力

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应用技能,还需要开拓学生眼界,使学生通过学习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海龟画冰箱”这一课将强化学习体验、感受科学魅力的教学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冰箱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物什,但要运用抽象的图形将这个生动的物体绘制出来,对学生来讲还是一件新奇的事。学生通过在计算机中输入简单的程序命令,即在屏幕上显示绘成的相应尺寸的图形。在绘制图形的过程中,学生掌握海龟转角与正多边形的关系,并理解转角的概念,体会转角在绘制图形中的作用,进而学会海龟绘制“回”字形图案的方法,最终掌握冰箱动画图的绘制方法。由脑海中的图形到计算机屏幕上的程序命令,再到屏幕上抽象的图形图案,最后生成一个冰箱,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体验了视觉刺激,感受到了科学技术带来的美妙体验。总之,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肩负着培养学生在信息化时代的生存能力的重任。今天,尽管信息技术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对小学生来说,要理解抽象性、符号性的语言,还有一定难度。因而,将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体验的STS教育理念融入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使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贴近学生的兴趣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逐步提高。

作者:易姗娜 单位: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小学

参考文献:

[1]马连霞.兴趣:优化信息技术教育的内驱力[J].吉林教育,2010(36):28.

[2]曹亚红.浅谈基于STS教育《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学习兴趣的培养[J].中小学电教(下),2014(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