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教育理念下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时间:2022-00-00 12:00:00

幸福教育理念下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摘要: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并致使这一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及学习效果。中等职业学校学风建设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突出问题。在幸福教育理念下要通过打造幸福和谐的学习环境、构建师生积极愉悦的交流平台、培养学习兴趣、正确指导归因等途径来培养和激发中职生学习动机,这也是课堂幸福的原动力。

关键词:幸福教育;中职生;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并由此影响学习效果[1]。学习动机强的学生,必然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积极性,而学习积极性的高低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现代学校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学习的关键[1],动机是学习中最重要的变量之一,只有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有研究表明,动机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有效变量,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可以增强学生的主观幸福感[2]。同样,我们可以在幸福教育理念下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1幸福教育理念概述

课程体系改革提出一系列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并且多被有效运用于教学,使得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幸福教育理念如今也已被广泛应用,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育既追求未来的幸福,也关注现在的幸福。幸福教育的对象是人,幸福教育就是要把教育目的回归到人,定位在人的情感上,体现出教育对人的关照,其目的是培养人的幸福情感和幸福能力[3]。幸福教育理念可大致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课堂教学中,教师将教学内容美化,向学生传达一种幸福观念,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学习是如此幸福;另一方面,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欢快、愉悦的学习环境,并在教学内容中融入自己的幸福思想,让学生能够屏蔽外界干扰,真正做到幸福学习。总的来说,幸福教育理念不管从哪种意义出发,其最终目的都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幸福,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并实现自我价值[3]。

2中职生学习动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不少中职生对学习都有“被逼无奈”的感觉,他们迫于家长的压力上学,没有学习目标,没有学习压力,学习动机严重不足,不仅影响了个人发展,也阻碍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4]。中职生学习动机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厌学情绪严重,学习兴趣不高

中职学校的学生多是中考落榜者,因为基础差,学习困难,对所学知识听不懂,一部分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直至完全放弃。目前,中职生厌学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严重影响学校、班级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厌学的表现多样,比如,不了解自己所读的专业,不知道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甚至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上进心不强;有些学生对学习消极应付,不求上进,上课心不在焉;有些则热衷于上网聊天,打游戏,沾染上了社会不良风气和坏习惯,个别学生甚至诈骗、偷盗,品德低下,学业荒废。这些现象对于中职教育的发展、学生素质的提高造成一定的影响。

2.2人生态度消极,目标不明确

中职生大多是初中学校的“弱势群体”,很多学生或多或少存有自卑心理。他们的学习态度、人生态度多数比较消极,人生目标、理想不是很明确,学习在他们看来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因此,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不思进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缺乏主动性。

2.3意志力缺乏,抗挫折能力弱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学习不只靠智力,还需要坚韧不拔的意志,而这恰恰是中职生所欠缺的,他们普遍缺乏吃苦精神。中职生大多15~18岁,处于心理敏感期,学习上的压力和失败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一次考不好、一点内容听不懂就对这门课失去兴趣,越没兴趣越学不好,陷入了恶性循环,最终完全失去学习动力。

2.4自我效能感低,自信心不足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如果人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将会导致特定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5]。学生的学习效能感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以及对教育功能和教师功能的认识与评价。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5],学生自我效能感对学习效果具有显著影响,很多学业成绩不良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很低。中职生由于存在消极归因,失败时认为自己不具备取得好成绩的能力,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有的学生在经历了几次或多次学业上的失败后,形成一种自我认知偏差,认为自己无论再怎样努力也不会取得学习的成功,这一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习得性无助。师生交往过程中,特别是在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经常受到教师的消极期望,自信心就会遭受打击,在学习活动中也更倾向于采取消极的态度。学习策略和自我效能感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有的学生学习策略意识淡漠,没有根据学习内容和个人特点选择有效策略,很少评估自己学习策略的有效性,从而造成了学业上的失败,学业失败又会使学生产生更低的效能感。

3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学风建设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不仅是任课教师的责任,学校及班主任也是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的重要力量。应以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及悠久的校园文化为抓手,结合学校工作实际,抓住学生情感维度的独特优势,在幸福教育理念指引下,以开放的、欣赏的眼光给予学生积极且适时的引导、激发。

3.1打造幸福和谐的学习环境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和人际环境。环境教育是无声的,如果学生在一个整洁卫生、环境优美、管理和教学气氛愉快的校园中学习,一定会做出积极的回应,其思想、价值观、习惯将得到良性的转化和升华,激发学习动机。班级学风、班风也是影响中职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和谐、积极、团结的班集体,会让每个学生都产生归属感和幸福感。幸福和谐的班风除了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外,还可为学生提供特有的情感和智力支持。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同学间相互帮助,对遇到困难的学生而言,其他同学的支持与鼓励提供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减少了焦虑、不安、恐惧等负面情绪,有利于其学习动机的激发;对为学习困难同学提供帮助的学生而言,其自身会产生深深的满足感,有利于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学习活动。此外,学校经常组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也非常重要,如组织艺术节、技能节、体育节、读书节、重大节日文艺汇演等。同时注重各种社团、第二课堂活动,为不同爱好和特长学生提供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创造幸福、感受幸福、体验幸福,为学生提供一个成长的空间,从而激发和促进其学习动机。

3.2构建师生积极愉悦的交流平台

加强与任课教师的交流,为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提供智力支持。中职生学习时间紧,功课多,各门课程的学习主要是在任课教师的帮助下完成,为了给学生学习和专业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持与引导,班主任、学生与任课教师进行积极有效的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有效促进师生幸福,形成良好的交流平台,我们可把幸福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中。通过改变课堂教学形式,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力度,在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外增开校本课程;加大具有特色的校本教材开发力度,推出一些“幸福课”范式。如可改变传统教室设计,教室去掉讲台讲桌,教师在学生中间上课,或实行理实一体教学,有利于师生之间更好的沟通交流。同时,可以请专业教师开设讲座,参与班级组织的活动,通过与班级任课教师的交流,了解学生认知风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以及知觉、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特点,为学生制订高效的学习计划提供帮助,从而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

3.3多途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内部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动力。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能促使学生迸发强烈的求知欲,使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进步、积极探索的动力,并不可抑制地朝着自己认定的目标奋进。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能体会到动脑筋思考问题和做题的乐趣,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变厌学为乐学。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1)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是双向的,如果教学过程中不注意教学方法,则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上课过程中要留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如果学生流露出疲倦、迷惑、厌烦等情绪,教师应及时调节课堂气氛,最好能采用与专业息息相关、学生又感兴趣的教学方法来调节课堂气氛,如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与传统“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此外,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导课尤为重要,好的导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渴望学习,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基础[6]。在教学手段的使用方面,可以多引进学生感兴趣的现代信息化元素,如采用多媒体、微课、慕课、网络资源、网络动态学习空间等手段,吸引学生,激发其学习动机。(2)实施快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思考并获得知识。课堂教学要营造一个欢快的学习氛围,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课后与学生多接触、多交谈。实践证明,当学生心情愉快、思维敏捷时,就会学得轻松,学习效率也相应提高。(3)采取赏识教育,让学生体验成功。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是渴望得到赏识。当学生的学习行为得到肯定、表扬时,他们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和荣誉感,进而对所做的事产生兴趣[7]。因此,教师要赏识每一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感到满足,逐渐增强求知感。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对学生多鼓励表扬,少批评讽刺,特别是对成绩差的学生。(4)正确指导归因,帮助学生重拾信心。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将学习的成败归因于稳定因素(如能力、任务难度)或自身内在因素(如努力、身体状态)等,就会对未来的学习抱成功或失败的预期,产生积极的自我价值感,增强自信心、自豪感;反之,则会产生消极、侥幸或自暴自弃的不良情绪[2]。相对于普通高中生而言,中职生的自卑感较重,自信心严重缺乏。因此,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坚决抵制学生失败时的能力归因;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成功是其努力和有效学习策略的直接结果,让学生从自己做得最好的地方获得信心,并将较差的成绩归因于能改正的具体问题(如自身努力不够、时间仓促等),从而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使学习动机保持在较高水平。

作者:范国正 金建雄 朱艳平 曾 芍 李海燕 单位:娄底市卫生学校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刘国华.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课堂幸福的原动力[J].职业教育,2012(11):112.

[3]陈东法.幸福教育,从理念开始[J].新课程研究,2015,4(1):120-122.

[4]李凤香.关于中职学生学习动机及其成因的调查[J].职教论坛,2011(17):111-112.

[5]张文龙,梁成艾.教育“9+3”计划背景下中职生学习动机调查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3):62-64.

[6]吴采.幸福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践[J].课程教学研究,2012(6):72-75.

[7]余俊,伍代银.把学习乐趣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J].职业,2013(9):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