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硕士教育的反思

时间:2022-05-07 04:01:53

工程硕士教育的反思

一、工程硕士教育的背景

1.全国工程硕士教育现状工程硕士是我国专业学位硕士中的一种学位类型。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存在明显差异。学术性学位按照学科设立,主要以科学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研究,以培养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和大学教师为主要目标;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应用和实践,主要培养在专门技术上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制度的设立为社会建设培养了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截至2010年,我国工程硕士培养单位数共计241家,涵盖40个工程领域。在1997年,我国仅有14个按工程领域培养工程硕士的试点高等学校,共招收1525名工程硕士研究生。到2009年,招收89244名工程硕士研究生,是1997年的58倍。目前,工程硕士教育已发展成为我国专业学位中涉及专业最多、招生规模最大的一种学位类型。

2.河南省工程硕士教育现状河南省自2001年郑州大学开始招收工程硕士研究生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已经有13家培养单位招收工程硕士研究生,涵盖工程领域32个,分别是安全工程、材料工程、测绘工程、车辆工程、地质工程、电气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动力工程、纺织工程、工业工程、工业设计工程、光学工程、化学工程、环境工程、机械工程、集成电路工程、计算机技术、建筑与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控制工程、矿业工程、农业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软件工程、生物工程、食品工程、水利工程、物流工程、项目管理、冶金工程、仪器仪表工程、制药工程。

二、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工程硕士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工程硕士教育提供巨大动力2006年1月9日,国家主席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为: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出更多富有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未来15年,经济社会的发展将为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发展带来旺盛的需求,也必将成为工程人才培养发展的重要战略时期。

2.建设中原经济区战略新兴产业为工程硕士教育提供巨大动力2011年9月28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了在河南省即将积极培育的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和节能环保产业。人才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最关键要素。新兴产业不同于传统制造业,对于人力资源的要求非常高。在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的不再是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而是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的智能型人才。缺乏人力资源的持续供给,发展新兴产业无疑是纸上谈兵。河南省人才队伍长期存在着人才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分布不甚合理等现象。注重人才培养,必需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配套体系,培养大量掌握最新工程科学技术知识、具有跨学科与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型工程人才。

三、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工程硕士教育的特色

1.突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河南省工程硕士教育始终坚持科学研究紧密结合经济建设,注重面向中原经济区建设战略目标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以突出应用性研究、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自主创新为主线,以培养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人才并重、以应用性研究为主的人才为最终目标。紧密结合工程硕士的培养特色,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工程硕士教育的培养目标,增强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促进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实际需求,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使河南省工程硕士教育成为制造行业工程师和高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地。

2.以“产、学、研”为培养手段教育部在下发的《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中指出:要提供和保障开展实践的条件,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加强科教结合,鼓励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当知识经济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后,人力资源成为各种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的关键因素,企业渴望人才,也愿意积极考虑如何使用人才和培养人才,因而如何发挥企业在工程师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可以说是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最直接的制约因素。[1]长期以来,在国家有关部门的鼓励和支持下,河南省高校积极开展了与企业间各种形式的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在联合培养的管理机制创新和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有益的经验和积极的成效。多数高校兴建了“企业研究生创新工作站”、“企业研究生创新中心”和“企业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联合企业已经成为工程硕士培养的专业实践基地。工程硕士不仅可以在企业中进行专业实践,根据企业具体需求来开展课题研究,而且能尽早接触到企业环境、企业运作方式和企业文化,缩短由研究生转变为技术人员的适应期。

3.建设特色工程领域,吸引高层次生源工程领域的设置与一定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息息相关,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进行不断调整。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提出以及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逐步深入,河南省工程领域的设置紧密反映了市场需求,工程领域的特色逐渐显现。特别是河南省工程硕士教育涵盖的工程领域,如生物工程、软件工程、物流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等工程领域满足了社会对于新兴产业的迫切需求。需要进一步加强特色工程领域的建设,服务于行业需求,为河南省新兴产业提供高素质工程人才支撑。

4.以高水平的导师为保障发展工程硕士教育的关键是建构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硕士教育的师资队伍。可以选派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熟悉企业生产实践、在专业领域取得一定成绩的教师担任工程硕士的校内导师,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较强基础理论知识的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工程硕士的校外导师,组成导师指导小组,实行工程硕士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以理论指导为主,校外企业导师以工程实践指导为主,充分发挥校内导师的理论指导优势和企业导师的工程实践优势。实行双导师制。在研究生论文选题、研究和论文撰写过程中,双导师制能够充分发挥双方导师的优势、取长补短,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论文的真实水平和含金量,提高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

5.运用多类型培养模式为了满足国家尤其是河南省对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结合本省工程人才培养特色,高校积极与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之间开展科研合作,建立研究生校外教育创新实践基地,对工程硕士采用不同时段培养方式、培养两段式、双导师制模式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等多种培养模式。针对不同的生源,明确定位,制订多种培养方案,进行多类型培养。根据课题的需要,尝试采取了“1+1+1”、“1+2(1)”、“1+2(2)”等几种培养模式。“1+1+1”培养模式就是研究生第1学年到相关企业或研究单位或其他高校从事课题研究,第2学年回学校从事课程学习和课题研究,第3学年再回到相关企业开展课题研究并完成学位论文,在企业从事课题研究期间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指导。“1+2(1)”和“1+2(2)”两种培养模式均是研究生第1学年在校主要从事课程学习;前一种培养模式为研究生的传统培养模式,即后两个学年在校从事课题研究并完成学位论文,小部分时间到企业开展课题调研和实验研究;后一种模式是研究生的后两个学年到企业从事课题研究并完成学位论文,在此期间研究生由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

四、创新工程硕士培养机制,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

1.加快学科专业结构优化高校工程硕士教育必须主动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的需要,加快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创新课程改革,结合本单位的学科特点与新兴产业技术的发展制订培养方案与培养计划。实行多类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工程人才培养与产业创新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起到真正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作用。

2.鼓励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工程硕士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工程硕士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的学科是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基础,是研究生教育的载体。对学科基础相关、内在联系紧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学科群进行交叉,对学科的发展、科学研究的开展,尤其是对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融合有利于工程硕士教育内容的丰富、优化,并且可以及时对教育内容进行组合、补充。同时,学术团队中不同知识结构以及专业背景的成员的互相交流有利于运用优化、综合的教学手段,进一步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具有交叉学科知识背景的工程人才能够更快掌握适用于本工程领域建设需要的现代化先进技术手段,并了解本工程领域的技术发展动态及技术前沿。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能够突破一些制约产业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更好地服务于中原经济区战略新兴产业的建设。

3.加强校内外导师的协调管理采取双导师指导工程硕士生既发挥了企业的作用,又促进校企交流,优势互补。但部分校内导师缺乏工程实践背景,企业高层次技术人才与高校之间的互动相对匮乏,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难以保证指导研究生方面的联系与互动。需要进一步强化校内外导师间互动,邀请企业导师到高校中不定期开展讲座与进行现场授课,通过讲授面向工程实践的知识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校内导师应积极开展与相关企业的互动,增加实践经验,为培养素质良好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奠定基础。总体来讲,增进校内外导师的互动、推动校企间合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依赖于高校的积极性,更有赖于企业的配合。学校应当积极协调学校、学生、企业三方,有效推动校企间合作,加强校内外导师的协调互动。

4.加强校企协同创新通过校企协同创新推进工程硕士与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创新技术合作,使工程硕士的论文选题既来自于企业生产实际又能够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强化课题研究工作的实用价值,同时确保学位论文的理论性比例,力求研究生论文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校企间的密切合作可以使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的设置更加合理、有效,针对企业的需要开设或增设一些实用的、具有前瞻性的专业选修课程,尝试对工程硕士进行“订单式”培养,使工程硕士迅速成长为企业所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五、结语

未来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战略时期,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呼唤河南省高等教育培养更多富有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工程人才的培养任重道远。工程硕士教育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以工程实践教育为重点,着力构建工程硕士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积极探索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的有效路径。

作者:马肖华单位:中原工学院研究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