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师教学方式转型博弈

时间:2022-07-04 11:44:18

农村教师教学方式转型博弈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我国基础教育获得了宝贵的发展机会,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某种程度而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败取决于农村。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农村学校仍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农村中学存在教师素质亟待提高、学生升学压力大等问题,从而使得农村中学教师在教学方式运用中存在许多困难。为此,我们试图从博弈角度分析农村中学教师教学方式转变困难的原因,并进而提出相应的转型途径。

一、教学方式概述

(一)教学方式的概念

目前学术界对教学方式这一概念有不同的理解。《教育大辞典》(1989)中将其界定为:“教学方法的活动细节。教学过程中具体的活动状态,表明教学活动实际呈现的细节。如讲授法中的讲述,讲解和讲演;练习法中的示范和模仿等。”[1]还有的观点认为:“教学方式是在教学情境中教师和学生为了教与学而展开的活动方式。指出着眼于教师的活动方式谓之教授方式,着眼于儿童的活动方式谓之学习方式,着眼于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谓之教授、学习方式或学习指导方式。所有这些总称为教学方式。”[2]由此看来该作者认为教学方式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还有一些论著没有明显地提出教学方式,比如王策三的《教学论稿》指出:“教学方法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有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3]李秉德的《教学论》也将教学方法定义为:“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4]从两位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两者均将教学方式作为教学方法的下位概念。综上所述,本研究也认为“教学方式”是教学方法的下位概念,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由一系列的教学方式组成并且每一种教学方法都可以分解为各种教学方式。

(二)教学方式转型的原因分析

1.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多年以来我国一直采用国家统一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教师往往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在这种忠实取向的课程实施中教师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忠实”地反映课程设计者的意图,并通过设计者所规定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来要求学生、评价学生。因此讲授法成为了教师最适合的选择。在这种教学中,教师借助口头言语呈现教材,阐明知识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他们详细指定学生将要学习什么,并向学生提供学习材料,通过演绎的方式短时间内向学生传授大量的系统的知识。尽管讲授法有其不可替代的优点,但它也有自己的局限性。比如被动的讲解使教师过度关注教授的内容,不论什么样的科目都照本宣科,而学生被动的接受也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他们甚至很少怀疑知识的正确性,完全服从教师的权威。由于学生是能动的主体,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教育必须培养有创造性和实践性的人才才能实现国家的目标,因此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发展。

2.国际国内新课程改革趋势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为了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所必需的人才,世界各国都进行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培养目标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世界改革潮流的推动下,我国原有的基础课程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尤其是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日益显现。比如学生的学习过于强调接受式、机械式、死记硬背,教师的教学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创造性的培养等。因此,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了有关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和内容。其中在教学过程方面,要求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5]应该说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合乎时展的要求,也顺应了国际课程改革的总体趋势。

二、农村中学教师教学方式转型的博弈分析

(一)博弈论概述

博弈论是研究两人或多人在相互作用过程中理性的选择、决策,以取得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一种理论。我们在研究时假定每个决策主体是理性的,即决策主体既要想到自己该做什么,又要想到别人会怎么做,通过猜度其他参与者的选择决定自己最理想的行动,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状态下获得最大收益。在博弈论中最有影响力的博弈实例是“囚徒困境”。它描述了两个囚犯由于偷窃被关押在不同牢房审讯的情况,如果双方都认罪,将分别入狱10年;如果两人都沉默,不认罪,警方会由于证据不足分别判两人入狱1年;如果其中一个认另一个不认,那么招认的一方无罪释放,其同伙将严惩,判入狱20年。由此可见,对两个囚徒来说最好的选择当然是不认罪,但是双方由于信息不对称,无法知晓同伴的行为,所以这种决策基本不可能达成。在同伙无论认罪与否的情况下,自己认罪是最优的选择。但事实上,这样的结果对两个囚犯整体来说并不是最优的选择。

(二)农村中学教师新旧教学方式博弈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5]无疑,这给农村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当前,农村中学的教育条件、教育氛围、教育效果与城市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加之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等的思想普遍存在,农民更多地将读书升学作为脱离农村走向城市的出路,因此,在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农村中学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升学率,他们将课堂当作传道授业解惑的阵地,忽视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往往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与应用上充满疑惑。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相比,新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精力研读教材、开发课程资源、思考新的教学方案,而这既浪费时间又难以快速提高学生的成绩。从理性人的角度来讲,即使农村教师意识到了新教学方式的优越性,知道选择传统的讲授式并非最好的结果,但出于自己的理性,均会从利己角度出发作出最优选择。所以农村教师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存在博弈。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中,学生的学习成绩被赋予了很多含义,其一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工具,其二是检验教师教学水平高低,学校升学高低的尺子。因此,它与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利益息息相关。从理论上讲,农村中学教师接受新的教学方式是完全有可能的,但前提是没有升学竞争的压力,显然这不可能。教师一直处于左右为难之中,一方面农村教师最了解学生负担的沉重,也最能够听到学生想要减压的呼声,另一方面又要承担家长寄予的重托和学校升学目标的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采用新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更多思考和自由的时间。那么学生的成绩一旦下滑,升学率下降,他们就不得不面对家长的埋怨,学校的惩罚。这样,农村中学教师教学方式的选择就进入了囚徒困境。现在假设有A、B两位水平相当的农村中学教师,他们有两种可供选择的策略。策略一是传统的讲授教学方式,策略二是新的教学方式。如果两位教师都采用策略一,他们将有同等的教学效果,同等的升学率。如果当A教师选择新教学方式,而B教师维持旧有的教学方式,那么对于A而言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收益不大却使学生成绩下降。同理,如果B教师选择了新教学方式,而A教师维持旧的传统教学,那么B教师的教学效果会下降,学生的升学率也会相对降低。最后一种情况是如果学校都从学生长远的发展考虑,选择新的教学方式,那么在城乡教育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农村学校、教师将会取得较低的升学率。在现实中往往A、B两位教师彼此的信息不对称,不能确定对方的选择,因此从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选择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最合理的。于是陷入了恶性循环的竞争中,虽然农村中学教师身心疲惫,但谁都不敢率先做出改革,谁先改革谁就会陷入不利境地。所以无形中造成农村地区新课改革速度慢,效果差,最终影响了农村学生的长远发展。

三、农村中学教师教学方式转型的途径

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农村教育的发展问题,而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关键在教师。农村教师教学方式是否转型成为了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因此,农村中学教师要改变多年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促进学生的终生发展。

(一)理解———更新观念

在农村地区实施新的教学方式是一个长期的、必要的、复杂的教学实践活动,由于农村中学的教师对新课改的理念认识不足,对传统教学方式改革的意识不强,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学方式转变的关键在于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理念的更新就是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首先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就是教师要把学生当作独立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适应学生的情况、条件。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读书,也不能为了追求高分数和高升学率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其次,转变教师角色。教师要从传统的教书匠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在抛弃传统的、单一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最终促进农村学生素质的提高。

(二)学习———提升素质

新课程改革为教学方式的转变提供了顺利开展的客观条件,而教师本身素养的提升才是教学方式变革赖以依靠的主观条件。因此要保证农村中学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成功,必须提升教师的素养。然而,纵观新课改下的教学方式,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还是探究学习都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们本身难度大、复杂程度高、灵活性强,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才能驾驭,而这些恰恰是农村中学教师与新教学方式的要求存在差距的地方。为此农村教师素养的提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加强对学科背景的了解;其次,学习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丰富教学实践。此外,课后还应多阅读相关专业及教育类课程,同时在学习中还要注意与新课标的联系,把握新课程理念对教师职业和教学工作的新要求,适应基础教育的新变化。最后,要积极参加培训,专家应深入农村中学,增加教师的培训机会,通过学习提升农村中学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的能力。

(三)合作———实现共赢

在许多情况下,教师的工作具有独立和自主的特征,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校行政领导之间缺乏合作的环境与可能。[6]尤其是农村中学的教师,他们为了高的升学率彼此竞争,忽视合作。事实上,博弈既包括竞争又包括合作,在合作中才能实现教师自身的价值。为此,首先农村教师需要转变思维,以友善合作的态度对待其他教师,而不是争斗的思维。在友善的基础上建立起合作的可能性,共同探究知识分享经验,营造较为开放和互信的文化氛围,从而增强农村中学教师对新教学方式的理解和认识。在分享学校共同的发展目标和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齐心协力。其次,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让每一个教师都成为学习的共同体成员,在这个共同体中,农村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促进。总之,合作不仅仅是一个态度问题,更是一个方法问题,农村中学教师要寻求正确的方法,以有效的合作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