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专业学生导师制实行现状

时间:2022-05-25 11:07:00

药学专业学生导师制实行现状

导师制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英国,由14世纪创办牛津大学新学院的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提出并实践。但直到19世纪末,导师制才首先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被运用于本科教育[1]。我国本科生导师制是指在高校的本科生教育阶段,在坚持辅导员制度的基础上,聘请校内优秀的专业教师或党政干部,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专业学习、科研实践、身体和心理素质等诸方面给予个别指导的一种育人模式。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随着招生范围扩大和高校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如何保证高等教育质量不下降并稳步提高是摆在每一所高等学校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2]。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为高校本科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因为它有利于缓解高校扩招背景下有限的教师资源与相对无限的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3]。现有相关研究主要论述了导师制实施的重要意义[2,4,5],并从理论层面对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如制度定位模糊、生师比例偏大[1]等。尚未有研究在调查数据分析基础上对当前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目前,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中南大学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重点高校开始在部分院系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本文以中山大学药学院为例,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目前药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

一、中山大学药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概况

从2008年11月开始,中山大学药学院在全体药学专业本科生中正式实施全程导师制。实施对象为学院大一至大三全体本科生。导师聘用对象为学院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的各专业教师。按6至8名学生配1名导师的标准进行配置。为方便导师指导和交流,学院还根据研究方向的不同分为若干导师组,由导师组组长负责跟组内导师联系沟通。为加强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规范化,学院陆续建立了一系列相关制度,包括《药学院导师制管理规定》、《药学院导师制联系手册》、《药学院本科生导师评优实施办法》、《药学院导师制导师工作考核表》、《药学院导师制全程导师制工作指引》等。根据规定,每位导师聘期为三年,负责指导学生从大一至大三期间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等方面,要求导师每学期参加学生活动或向学生开设讲座不少于2次。此外,导师还必须指导学生选课、专业课程学习,并关心其思想状况。聘期结束后,学院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组织师生按10%的比例对全体本科生导师进行评优考核,其中学生评分占70%,导师自评占30%。在实施过程中,学院多次召开导师组会议及导师和学生的座谈会,并定期开展问卷调查,以及时发现问题并作出相应调整。

二、调查方法

本次问卷调查于2010年11月进行,调查对象为中山大学药学院2007-2010级共422名本科生。调查数据分析采用MicrosoftOfficeExcel进行,图表制作采用Sigmaplot软件完成。

三、结果与分析

1.交流方式

(1)学生和导师的交流。从表1可以看出,目前导师和学生的交流方式是以见面聊天为主,而在学生希望的交流方式中,选择面谈、出游、电话邮件和QQ以及文体活动的学生比例差异不明显。由此看来,学生所期待的师生交流方式呈现多样性,师生交流方式需要不断丰富。

(2)导师之间交流导师组是导师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从调查情况看,89.1%的导师组与导师每学期的交流不超过2次,每月联系1-2次或更多的导师组只占10.9%。而希望导师组和导师每月联系1-2次或更多的学生占80.9%,二者差异明显。由此看来,导师组尚未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2.实施过程

调查表明,76.5%的学生认为,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激励机制不健全,导师与学生都不够重视”和“导师和学生交流不够”(图1)。从此看来,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从主观上调动师生交流的积极性,促进导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图1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3.师生搭配

调查表明,赞成实行导师与学生双向选择的学生占61.9%,认为没有必要的只占14.7%。关于更换导师的问题,67%的学生赞成在第二学年有申请更换导师的机会。可见学生在导师选择上期待更多的自主空间。关于同一导师所指导学生的年级搭配方式,学生的首选方案是“组员是不同级的,有一个研究生或博士生师兄师姐当副导师”,占40.1%,而认可目前的学生搭配方式“学生都是同级,不设副导师”的学生只占6.4%,显然不受学生欢迎。4.整体评价结果表明,33.5%的学生对学院导师制实施3年来的整体评价较为满意,而49.6%的学生认为有待进一步完善,16.9%的学生还是不太清楚。从年级差异看,不同年级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大一学生对导师制实施情况缺乏了解,51.5%的大一学生表示对于导师制的整体评价不清楚,而其他年级的这一比例均在6%以下(图2)。

四、存在问题

通过对以上调查结果的分析,笔者认为,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1.学生和导师、导师与导师之间的交流形式单一,缺乏主动性转变思想关念是发展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前提。目前师生之间交流缺乏主动性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师生对于导师制的认识不够,以为是耽误时间,或者学生成长和辅导是学生辅导员的事。其实,本科生导师在某些方面的作用特别是专业学习指引方面是辅导员无法替代的。此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一时难以转变,导致部分教师和学生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质、特点、利弊等认识不清,造成本科生导师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思想观念亟待转变的问题。就导师而言,部分导师不能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教书与育人的关系,人为地将它们割裂开来。就学生而言,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较差,只是被动地参与到导师的指导活动中,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缺乏主动提问、探索创新的精神。

2.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一套科学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是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根本保障。由于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因此各高校在管理方面缺少经验,对本科生导师制普遍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对导师的评价、激励措施等许多方面的规章制度基本属于空白,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评估以及如何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等都还处于探索之中。尽管有些高校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本科生导师制度,但对导师制工作的监管和激励比较松懈,执行过程只是流于形式,名不副实,与承担教学和科研相比,本科生导师的报酬相对来说普遍偏低,导师的权利和义务不对等,导师的业绩得不到认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导师工作的积极性。

五、建议

1.以大一新生为重点,加强本科生导师制的宣传和引导相对于高年级本科生而言,大一学生面临许多新的困难和挑战。中学时代他们处于相对封闭的系统,而大学生活是一个开放系统,会表现出诸多不适应:譬如中学时代的自豪感和大学生中普通一员的落差,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以及内心的迷茫和孤独等,需要导师更多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引。而当前学生辅导员的工作力度的不足以满足大一新生的全部需求。因此,需要通过导师制的力量帮助大一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北京大学药学院只在大一新生中开展新生导师制,二十年如一日,可见本科生导师制对于大一新生的重要性。因此,有必要通过定期开展师生交流联谊、与师兄师姐的学习交流和实验室开放日等活动,以活动为载体,让大一新生更好地了解导师制实施的目的、途径和作用。

2.完善师生搭配方式,促进导师制和学长制、书院制的融合学长制是指高年级学生在学习生活及思想成长诸多方面给予低年级学生指引的制度,对于大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成长的积极作用是公认的。书院制则借鉴了西方大学住宿学院的做法,以促进住宿学院和课程建设相结合为目标的制度,目前香港中文大学的书院制运作比较成熟,而国内大学实施的书院制基本上都是以学生宿舍为管理的空间和平台,以学生公寓为生活社区,对学生实施通识教育,承担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与行为养成等方面的教育任务,本质上是一种学生社区生活管理模式,其典型代表是复旦大学。导师制的实施,不仅有利于促进导师和学生以及导师与导师之间的交流,还有利于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因此,在实行导师制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学生搭配的年级差异。通过导师带不同年级的学生,促进导师制同学长制的结合,不仅可以让教师了解不同年级的学生,加深对全院的了解;也可以增进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行成全院良好的凝聚力。特别是高年级学生的经验之谈可以有效解答低年级学生学习、生活上的疑惑,帮助他们尽早确定发展方向和目标,少一些迷茫。另外,还应该把导师和学生的交流场所从实验室、办公室扩展到学生宿舍,深入学生社区,借鉴书院制的做法,积极参与学生素质教育。

本科生导师制发展至今,在促进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目标的实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各方面仍不够成熟。将本科生导师制和学长制、书院制有机结合,以教师主动换学生主动,化师生远距离居住为近距离交流,在此基础上营造良好师生关系,理应是当今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