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理论教学困难与策略

时间:2022-05-21 10:37:00

当代文学理论教学困难与策略

文学理论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在传统课程体系中一直很受重视,但在实际教学中却一直面临困境,即使是在文学理论曾经短暂繁荣的20世纪80年代也是如此。只不过正如有论者指出的那样,“这种活跃和繁荣的气氛遮蔽和掩盖了这一学科所固有的问题,也使当时的人们无暇对它进行必要的学科反思”[1]。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新传媒手段的兴起,文学理论这一学科的问题刹那间被放大了。一时间,“文学之死”、“文学理论”之死的论调此起彼伏,文学理论教学的合法性也备受质疑。在这样的语境下,传统的文学理论教学所面临的困境如教材问题、教学内容问题,以及教法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如何摆脱困境和寻找出路就成了每一个文学理论教学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新传媒时代文学理论教学的困境

新传媒制度为文学理论教学带来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首先,新传媒制度对文学活动产生了革命性影响,对文学观念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使文学理论教材显得严重滞后。新传媒制度对文学活动造成的影响,正如美国学者希利斯•米勒指出的那样:“新的电传制度就通过改变作为其先决条件或伴随状况的所有那些因素而终结了文学。”[2]米勒当然不是说文学会因新传媒的出现而死亡,其本意在于强调依存于传统的印刷制度等因素的传统文学观念的终结。米勒说:“文学是信息高速公路上的沟沟坎坎、因特网之神秘星系上的黑洞,虽然从来生不逢时,虽然永远不会独领风骚。”[3]新传媒时代终结了传统的文学观念,文学却依然会存在于网络之间,只不过文学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独领风骚的时代将不会再来。旧的文学观念的终结使希利斯•米勒忧心忡忡,但却导致了我国网民的文学狂欢。在网络世界,先是“下半身”诗人震撼着人们的神经,然后是“口水诗”,接着是“梨花派”。“忽如一夜春风来,文学之花网络开”,文学活动陷入了空前狂欢时代。网络文学的兴起对文学理论教学的打击是致命的,文学理论对网络文学现象完全失去了阐释力。面对新的文学现象,文学理论教材显得陈腐不堪,文学理论的权威形象也轰然倒塌。其次,文学理论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严重分离。就当前文学理论教学内容而言,大致有以下几点问题:第一,大而空;第二,脱离学生文学经验;第三,忽略了学生的现实需要。大而空是就教材体系而言。当前的文论教材大多热衷于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希望能够把古今中外的理论成果一书打进,而且不惧难度。因此“理解起来,不要说是低年级学生,恐怕就是一般的非专业课教师也会十分吃力的”[4]。而这样庞大的体系往往建立在所谓“经典文本”的阅读经验之上,这些“经典”则又是教育机构遴选出来的文本,通常是遴选者都不大乐意去读的东西。而今天的学生大多是伴随着电视、网络长大的,他们阅读的是当下的作品,喜欢的是网络文学、玄幻小说,迷恋的是文学的“小时代”,他们已经不再像以前的学生那样对经典文本一往情深。文学理论教学与学生阅读经验的隔膜势必造成对学生内在理论需要的漠视,其结果便是教师觉着难教,学生觉着难学,教、学双方都对文学理论失去了兴趣。第三,教学方式简单化,导致“教”与“学”的倦怠。新传媒手段虽然使传统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为文学理论教学带来了便利,但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其一,便利的教学手段逐渐滋生了懒惰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不必再为板书所累,他们只需带着笔记本,或者U盘,打开PPT课件,就可以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有的教师干脆把要讲的内容全部制成PPT课件,到时候照着念就行了。学生也懒得再去认真听讲,费力地记笔记,只需拷贝教师的课件就可以了。这样的教学手段自然导致了第二个问题———整个教学过程了无趣味。从教师的“教”来看,教师虽然不再为板书所累,但也丧失了传统教学的激情。课堂教学原本是一种艺术,是教师展现个人魅力的舞台,但高科技手段的运用却对这个人魅力的展现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戕害。教师被束缚在操作台前,不再是充满激情的说话人,成了了无生气的机器操作员。对于学生而言,一方面教师的授课过程丧失了吸引力,另一方面教师所讲的东西又都可以拷贝下来,所以上课不再是一种需要,而仅仅是为了拿到平时成绩,或者是为了表示对老师的尊重而已。

二、文学理论教学的出路

文学理论教学遭遇到了极大的危机,这从近几年它在培养方案中占的课时量也可以看出。在上世纪末,文学理论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占144课时,后来变成108课时,而今在很多院校变成了72课时。文学理论课程在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中似乎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坚持认为它在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坚持认为文学理论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我们坚信人类不能没有文学,当然也就不能没有文学理论。正如伊格尔顿所说,“如果没有某种文学理论———不论多么奥秘和含蓄———我们首先就不知道什么是‘文学作品’,也不知道怎样去读它。对理论的敌视态度一般意味着对他人理论的反对,同时也意味着忘记了自己的理论”[5]。而且新传媒制度尽管为文学理论教学带来了严重危机,但也提供了新的机遇。只要我们能够正确面对问题,就能够为文学理论教学探索出新的出路,寻找光明的未来。如何突破当下文学理论教学的困境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重构文学观念,恢复文学理论的阐释力。帮助人们认识文学现象是文学理论的基本职能,但当前文学理论教材,包括童庆炳先生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所提供的文学观念,却都不免有僵化之嫌,他们的理论也因之被称为“本质主义”的,并受到“非本质主义”者的攻击。我们在此无意理清二者的是非,但传统教材的文学观,如童先生的“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6](P72)显然是精英主义的、小众的,对当前的网络文学现象明显缺乏阐释力。面对纷繁错杂的文学现象,我们需要文学观念的重构。“本质主义”文学观念不可取,“反本质主义”的策略也有问题,因为“反本质主义”的归宿必然是“取消主义”。正如法国学者马利坦所指出的那样,对关于事物本质任何思考的摧毁与取消的做法,都只是“显示了智慧的彻底失败”[7](P20)。对事物本质的探求是人类的属性,我们应该不是去取消“本质”,而是不要陷入“主义”。亚里斯多德说过:“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因,都是出于人的天性。”[8](P11)这就是说文学不是个别人的专利,人人都有文学艺术的天赋。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当网络打破传统文学观念的束缚时,为何人人都成了诗人。传统的、审美的、本质主义的文学观抑制了人们文学的天性,同时也戕害了人们的思想,所以当诗人赵丽华的“口水诗”出现时,就出现了人们一边谩骂、一边与诗歌偷情的奇观。文学是人类的天性,是人类为获得良好的感觉而使语言变得特殊的艺术。在我们祖先喊着“杭育杭育”号子抬木头的年代,在他们“坎坎伐檀”的时候,他们都是我们今天所谓的艺术家。而今,文学已经被神圣化、精英化得太久,所以我们今天对文学的理解必须回到亚里斯多德那里去。文学观念的重构,就是让文学去精英化,回到大众,恢复大众与文学的天然联系。这样一来,理论便不再令人畏惧,而会成为学生乐于亲近的对象。其二,更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针对文学理论课堂教学与学生阅读经验脱离的状况,教师应该从三方面着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让文学理论回到文学。我们要明确该学科的教学目的应该是赖大仁先生所说的“帮助学生掌握一定文学理论基础知识,树立正确的文学观,为使他们能正确认识判断分析文学现象奠定基础”;“努力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理论学习不是终极目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最好少谈些大而空的理论,多谈些文学作品。通过引导学生领略文学之美,激发学生对理论的兴趣。文学理论教学只要能够把中外文学共同涉及的几个基本问题与重要概念阐释清楚,帮助学生形成最基础的观念和知识结构就可以了。反之,“将文学的生命变成概念,将创作的过程理性化、逻辑化,文学成了蝴蝶的标本”[10],这必然会扼杀文学之美,也必然会扼杀文学理论的生命力。第二,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使教学建立在学生的阅读经验之上。在文学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经典文本中遴选一些可读性强,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作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学生有了相关的阅读经验,教学互动才能够进行,学生方有学习兴趣。第三,教师应该多阅读当下的网络作品,把它们充实到文学理论教学内容中去。网络文学是当代大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而教师往往缺乏这方面的阅读经验,所以教师应该补上这一课。拥有了共同的话题,学生就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一来,文学理论教学将不再是一个填鸭式的枯燥无味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双方共同研究文学现象,富有情趣地讨论人生、真理的探索之旅。其三,改进教学方式,实行多元化教学。科技是把双刃剑,如果能够很好地加以利用,就会为文学理论教学插上自由飞翔的翅膀。对于文学理论的教学方式,笔者认为可以作如下改进:第一,要进一步发挥高科技优势,使教师从操作台前解放出来,使讲台重新成为展现教师个人魅力的舞台。科技的目的是拓展人的自由,而不是加重人的异化。教学部门应该加快科技更新步伐,进一步利用科技优势实现多媒体操作自动化,把教师从技术操作中解放出来,使科技更多地展现出其人文的一面。第二,利用网络资源,把名师、名家以至国外名校的教学资源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来。网络中有许多国外大学的文论、美学等课程的教学视频,也有许多国内精品课程的教学视频,这些资源都可以被运用到文学理论教学中来。学生不但可以通过视频进行学习,也可以对视频中所讲的内容进行讨论。这样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当然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热情。第三,利用网络平台,实行开放式教学。教师可以利用电子邮箱、博客、微博、QQ群以及网络论坛等平台与学生展开教学互动,把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而学生则可借助网络和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更具吸引力。

三、结语

总的来说,新传媒时代的到来,无疑给文学理论教学带来了更大的冲击。它不仅颠覆了传统的文学观念,也变革着传统的教学方式,为当下文学理论教学带来了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只要我们能够重构文学观念,使理论恢复对文学现象的阐释力,只要我们能进一步发挥科技的力量,使文学理论教学变得更加自由,更加合乎文学的本性,那么文学理论就会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重新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