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训练学生发现疑问

时间:2022-05-07 05:59:00

怎样训练学生发现疑问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数学教学已从传统的单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书本知识,转变为让学生自主探索,获取知识。以利促进学生良好思维与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开发学生的潜能,使之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及实践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动力。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本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围绕这个问题作了一些初步的尝试。

一、营造氛围,鼓励发现。

传统的小学课堂,要求学生坐资要端正,发言要举手,不准随便讲话,严格按照老师设计的教学程序进行学习。对于其中个别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老师采取的态度往往是不重视,甚至是指责、批评,认为打乱了教学程序。长期下去,逐渐地扼杀了儿童好奇、质疑的天性,造成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传授,没有主动地获取知识。有鉴于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课堂气氛,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以平等、宽松的态度,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现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应用题”时,我首先出示一道准备题:“修一段60千米的公路,甲队单独修要10天,乙队单独修要15天,现在两队合修,需要多少天?“学生解答后,我接着提出一个要求:请同学们任意改变第一个条件的数字来考考老师。这时学生兴趣高涨,跃跃欲试,连一些平时上课不愿意发言的同学都敢于提出问题。学生每提出一个数字,我马上报出答案为”6天“,并让学生动笔计算,验证。当学生感到惊讶的时候,我让学生认真思考,发现其中有什么奥妙?这时候学生提出了自己各种不同的观点,在老师的引导下,最后统一了一个观点:各队单独修的时间不变,尽管工作总量怎么样变化,合修的时间保持不变。紧接着,有学生提出:“长60千米”这个具体数量能否去掉。从而引出了例题,并且很快地掌握了“工程问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方法。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由于营造了一个师生间相互平等的氛围,通过让学生考考老师,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使他们能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以疑激趣,真正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创设情境,诱导发现。

过去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师生一问一答,思路是在老师设定的框架内,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之中,没有主动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缺乏发现问题的意识,思维僵化,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只能作“收音机”。因此,教学中要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把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教师所提供的新知识的背景中,从而激发其求知欲。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比赛游戏等方法提出一些似旧非旧、似新不新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兴趣,诱导其积极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倒数的认识”时,我先出示几组形式如×的口算式题,让学生进行分组限时口算比赛。比赛完毕后学生都惊奇地发现:“怎么乘积都是1的呢?”“这些题目中的两个数之间是不是有一定的关系?”这样一来,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发现了问题,从而能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索,为学习新知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三、操作实践,帮助发现。

教学中的操作活动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它可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由于在操作过程中,手、脑、口多种感观共同参与活动,因而能够帮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问题,促进知识的形成和内化。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中,我是先让学生依次把圆平均分成八、十六、三十二等份,并分别拼成近似的长方形。通过操作、观察,学生们发现并理解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的规律。而且还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尝试,努力寻求不同的拼的方法和拼的结果。结果有些同学还发现能够拼成三角形、梯形和平行四边形。而且都能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显然,在操作实践中,能帮助学生们从中发现问题和规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拓展了思维。

四、自学讨论,从中发现。

对于一些难度不大或者和旧知识有紧密联系的知识,通过让学生看书自学,直接从书本中获取知识,而且通过组织讨论,使其彼此启发,可以从中发现问题,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过程也会加深。

例如,在教学“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时,先让学生自学课本中的例题,学生们很快就发现了“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与以前学过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是相同的这个问题。然后引导他们讨论:为什么它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会是相同的?对于这个寻根问底的疑问,推给学生讨论。经过同学们的争论,学生们理解了由于百分数和分数都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它们只是表达形式上的区别,其数量关系是相同的,所以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是一样的。这样既让学生学会从自学讨论中发现问题,又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

从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注意通过各种渠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能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从而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才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