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通识课教学发展探索

时间:2022-01-28 10:20:00

高等院校通识课教学发展探索

论文关键词:高校通识课教师教学能力大学观

论文摘要:高校通识课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包括:更新教学观念、跟踪前沿教学理论的能力;调整、更新教学内容的能力;教学研究的能力;课堂教学创新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其他教学相关能力。要发展通识课教师教学能力,需做好组织保障、理论支持、培训机制三个方面的工作。而欲彻底解决通识课教师教学能力欠缺的问题,必须对大学观做出正确认识。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为了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对大学生“一专多能”的需要,我国各类高校在积极建设各级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同时,也逐渐重视各类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大学通识课程(以下简称通识课)。各级管理部门对通识课的投入和期待很高,希冀它能成为专业课之外的一个必要、有效的补充: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方面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目前有关通识课的理论认识和实际工作中,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尤其是在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及发展的认识和实践上。本文即就此做番探究,敬祈方家指正。

所谓“教学能力”,是指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需的个体心理特征,是通过实践将个人智力和教学所需知识、技能转化而形成的一种职业素质。欲提高大学教学质量,教师教学能力构成是关键。而建设大学通识课是为了培养适应时代需要、全面发展大学生。因此,对通识课的教师教学能力构成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一、高校通识课教师教学能力构成

高校通识课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更新教学观念、跟踪前沿教学理论的能力。

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高校通识课教师必须有更新教学观念的能力和追踪前沿教学理论的能力。即从强调“以我(教师)为主”、“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型教学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以学为主”、“以能力为主”的新型教学观念。在学生的个性发展越来越被关注的当代社会,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才能切实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而言,要从学生和谐自由发展的角度出发,按照有利于形成理性思维和健全人格的标准进行教学观念的更新。强调“以学为主”,重视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研究,提倡和鼓励争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强调“以能力为主”是为了适应创新型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调整、更新教学内容的能力。

教学内容是根据教学实际而适时调整的知识体系。教学实际应该包括教学对象的差异、教学条件的优劣、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教材质量的高下等因素。教学内容的更新,应注意影响教学的因素的客体特点,尽量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注重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有机结合。同时,教师不能只满足一成不变的教材或者讲义,一般化地完成教学任务,而要通过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途径,不断革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处于学科的前沿。尤其对于通识课教师而言,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不断崛起,迫切要求新时期的教师具备一种更新知识结构,补充学术养料,拓展教育视野的能力。教师只有具备了这种汲取新知的能力,才能立足通识课的讲坛,完成通识课的任务。

(三)教学研究的能力。

教学研究能力是教师以教学现象为研究对象,运用科学的方法,以探索教学活动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识课教师要促进通识课教学的科学化,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不能脱离开教学研究。通识课教师大多数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在现今体制环境下,倾力于科学研究本无可厚非,但是绝不能忽视教学研究,或者用科学研究代替教学研究。同时,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就更需要教师以科学研究的态度,看待自己所从事的教学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一切。通识课教师应该成为这样的知识分子,即在学校教育内容和方法上进行不懈的合作性探究,以自己的经验和思想对学生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产生影响。

(四)课堂教学创新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以建构学生系统的知识体系为终极目标。这种教学方式本无可厚非。但是,它的局限也是非常明显的,即忽视教学对象—“学生”的需要,忽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高校通识课程虽然也承担着传授知识、建构体系的任务,但是它的终极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想实现此教育目标,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推行“实践教学”、“讨论教学”、“渝快教学”等。努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创造思维”,努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学”,将通识课课堂转变为知识探究、批判思维锻炼、创新能力培养的场所。

课堂教学创新是教师创造能力的体现。它是指教师综合已有的知识、信息和经验,产生出有别于他人的独特的、新颖的教学、教育设计、教育技能和新成果的能力。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教师的成功就在于能创造出值得自己祟拜的人。从社会的需要而言,创新性的人才是最为缺乏的。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创新性的人才,就需要教师具有相应的创新能力。而这些大多是体现在富有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的。

(五)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

进人新世纪以来,信息化成为时代最主要的特征之一,以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成为高校建设的内涵之一。目前,高校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体现在校园网资源的建设和共享方面。教学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要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贯穿于整个学科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与主动适应学科课程进行深层次的融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

由于高校通识课程课时设置的局限性,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无疑能更好地开展通识课教学活动。通识课教师应主动适应信息社会给自身工作带来的变化,能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实现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是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最终目的。

(六)其他教学相关能力。

通识课教师除了具备以几种能力之外,也应该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教学组织管理能力等。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学质量和效率能否得到保证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密切相关。通识课教师的语言更应该有艺术性,才能有生气、有吸引力、有感染力,才能更好地在有效的授课时间内将课程内容传达给学生。而教师语言表达能力水平有赖于教师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也有赖于讲标准普通话的能力。通识课教师要具备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这不仅是科研的要求,也是随时总结教学心得的必需。通识课教师也要具备教学组织管理能力。这是因为通识课的学生来自不同学院、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年纪,如果将教学活动的各种因素与变量进行控制,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二、高校通识课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

通识课教师教学能力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必须在高校教学活动中得以体现。而高校的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牵一发动全身、。因此,高校通识课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也必须着眼于高校教学系统中。

欲发展通识课教师教学能力,以下几个方面是应该着重注意的:

第一、高校有必要建立独立的通识课教育管理机构,既要整合已有的教学资源,也要与传统的教学单位区别职责。同时高校应积极推进通识课相关协会的筹备、建立,为通识课教师提高组织指导、协调、交流的平台,也为开展高水平的通识课合作提供一种渠道。这就为通识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提供了组织保障。

第二、创办主要面对高校通识教育的理论刊物,从宏观层面将通识课的理论建设纳人系统化,真正将通识课的理论研究深人持久地开展下去。这既能为高校通识课研究提供理论园地,也能为通识课教师教学能力提供理论支持。

第三、为提高通识课教师教学能力提供工作保障。我们有必要检讨现行的通识课教师培训工程,重新梳理工作思路,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建立起高水平的培训机制,为提高通识课教师教学能力提供工作保障。

三、树立正确的大学观

要彻底解决我国高校通识课程教师教学能力的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对大学观做出重新认识。长期以来,大学被认为是人类追求知识、发现真理、生产知识的场所。怀特海认为:“大学之所以存在,不在于其传授给学生知识,也不在于其提供给教师研究机会,而在于其在‘富于想象’地探讨学问中把年轻人和老一辈人联合起来,由积极的想象所产生的激动气氛转化为知识。”在这种大学观的影响下,发现真理、生产知识的主要活动—科学研究,成为大学的主要任务。近年来,我国大学观又遭受到诸如“就业导向”等观念的挑战。不可否认,就业导向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关系到学生、家长和大学等各方面。在这种压力下,大学教学的功利主义非常明显。学生对大学的理念变得具体而功利,他们几乎是在“购买”大学的本科教学,对于自己的专业学习,对于学分与成绩,抱有很强的功利态度。高校也在自觉不自觉地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将培养“专才加通才”的毕业生作为“通识教育”的内涵。这是普遍存在的一种“通识教育”观念。乍看起来,它是高等教育为了应对新时代的人才市场挑战而做出的正常选择,然而,就其实质而言,它是当代大学理念危机的一个征兆。

这两种大学观都有偏颇之处。前者着重于大学是“精英”教学,后者偏向于大学是“职业”教学。笔者认为,大学教育不能仅是“象牙塔”中的研究,更不是技术培训中心。它应该承担更多、更大的社会责任,也应该是培养具有高尚人格、创造性、独立思想、精神感悟人才的殿堂。无疑,高校通识教育应以此为归宿,通识课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也应以体现此大学理念为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