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本解读创新教学论文

时间:2022-08-03 08:51:00

语文文本解读创新教学论文

[摘要]文化自觉是文本解读的出发点与归宿,而文本解读是文化自觉的深度实践活动。文本是鲜明独特的文化自觉形态,文本解读的过程应该是在文化自觉的引领下进行深刻的文化思考、探索过程。文本解读需要教师自觉承担起文化使命,以其超凡的敏锐和独特的视角,站在主流文化的制高点上,不断唤醒学生的文化自觉。文本解读也是一种创新性实践过程,是在理性指导下对文本资源的苦心整合、审慎经营。需要在寻求理解中追求发现和创新,或显性或隐性地传递出自身的价值观。文本解读必须着眼整体性、体现融通性、凸显建构性。

[关键词]语文教师;文化自觉;文本解读

语文阅读教学的重头戏是文本解读。文本是一种静态的、非在场的语言符号系统,文本只有经过解读才能进入鲜活的生命形态。文本解读的过程就是文化活动过程,文化自觉是文本解读的出发点与归宿,而文本解读则是文化自觉的深度实践活动。文本解读的过程应该是在文化自觉的引领下进行深刻的文化思考,追求崇高的道德体验,渴望高度人文关怀和主动担当起社会责任的探索过程,也是不断唤醒学生文化自觉的过程。

一、文化自觉是文本解读的出发点与归宿

文化自觉就是对文化的自我认知、自我定位、自我判断和自我创造能力,能正确处理好自己的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理解和接纳多元文化并能和平共处、对话沟通、取长补短、共存共荣,使主体性的人获得健康而长期的发展。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就该是这样的高度文化自觉活动。文本是鲜明独特的文化自觉形态,整个文本解读过程教师都承担着特殊角色和肩负着重要使命,语文教师的文化关怀、文化旨趣、文化原则及评价尺度常常影响着正处于成长期的学生。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学生总是期待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解读活动来进行文化实践、文化反省和文化创造,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语文教师同样期待通过自己有效的“导”,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使学生最终成为一个文化自觉者。语文教师应是先进文化引导者,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教师甚至是先进文化的代言者。在解读文本时语文教师不仅要率先走近文本,而且要有效地调动起自身的经验、知识观念、价值取向等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深为浅,引导学生在人类文化大厦中寻幽揽胜,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的恢宏与绚丽,欣赏世界文化的丰富与多彩,与学生一起分享人类文化成果,并能巧妙地拓展和延伸文本解读空间,使文本不断繁衍出新的文化意义,更好地实现文化的增值。文本解读过程始终都应充分体现高度的人文关怀,不断渗透社会责任感的文化情素。

文本解读的过程是把外在于学生的客体文化内化为学生心灵的过程,也是把存在于学习主体的文化外化为客体文化的过程,在这种双向的运动过程中,主体文化与客体文化得以融合。文本解读无时无刻不需要文化自觉,任何文本都潜藏着问题与意义,具有多元的解读余地,也不乏解读过程中的视界盲点。只有高度文化自觉的语文教师才会以其超凡的敏锐和独特的视角,站在主流文化的制高点上,引导学生拨开迷雾,走出盲区,含英咀华,获得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滋补;只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才能让学生在文本解读中彰显生命的活力,领略文化的独特魅力。文本解读需要教师自觉承担起文化使命,通过精心安排教学程序,不断激发起学生的潜意识并诱导其积极倾向于阅读文本,在文本解读中主动参与言语实践,把静态的文本还原为鲜活的生命形态并不断进行文化主体的价值判断,在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不断觉醒并积极反思,从而使负载着传承与创新的解读过程始终成为对本民族文化中优秀成果的充分自信、自觉传承、不断创新的过程,以建构起自己的精神家园,并带着尊重和崇敬的心态对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兼收并蓄,自觉“扬弃”。在文本解读中,语文教师应能以一个“受过教育的人”的睿智引导学生在充满智性的文化探寻中自主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唤起当代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使之在文本解读中既能真切地了解自身文化,又能主动地重建自身的文化,恢复民族文化的记忆,贯通民族文化血脉,并能自觉地进行人类学的跨文化思考,通过文化间的对话,获得高度的文化自觉,消除文化之间的误解和偏差,在“和而不同”的平等和包容姿态下,彰显不同文化的个性和价值,达到“美美与共”的文化新境界。高度的文化自觉是优秀语文教师的必备素质,在高度文化自觉引领下让学生走上文本解读的旅程,并以高度文化自觉让学生走出文本。语文教师的文化自觉不是简单的文化回归,也不是文化的他化,而是文化生命的唤醒和觉醒,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文本解读的文化价值就在于把静止的文化载体转化为富有独特教育意义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充满先进文化引导的氛围中深受感染和熏陶,并以此形成道德感、理智感、审美力和意志力,从而达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文化自觉。公务员之家:

文本解读是一种创新性实践过程,对教师而言,引导学生解读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做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而且是发展自己的一个机会,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是发挥自己创新能力、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良机。我们无时不影响他人,也无时不受他人影响,语文阅读教学以文化自觉为出发点,又必须通过精心的教学来诠释文化自觉的丰富内涵,在不断完善人自身的同时也在发挥自己的文化使者的重大作用。文本解读旨在以“学得”促进“习得”,要在文化自觉的引领下营造浓郁的解读文本的氛围,通过对经典文化成果的阅读与反思。理性地认识文化交际的本质,把握中外文化各自的特色和差异,建构起文化间相互认可、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文化交际观,在多维社会的变迁和多元文化共处的现实中不断提高文化自觉意识,自觉地完善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通过研读经典文化成果,注意整合人类文化,解读世界文化内在统一秩序的密码;通过品读经典文化成果,开阔自己的胸襟,以海纳百川的气魄和胸怀,积极进入到时代精神网络中,发扬主体性精神,与全球的文化进行交融,汲取文明,传播文明,并以文化自觉实践者的身份在日常生活中从自己做起,努力影响自己周围的环境,经常叩问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关心人类的命运与前途,增强人文情怀,提高文化修养,培养健康完整的人格和品质,以形成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特性的新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和心理结构,使自己成为—个能以先进文化影响他人的人。文本解读的旨归在于育“人”而非制“器”,并期望达成群体文化素质与个体文化素质的双向建构,使创造潜力得以开发,灵气得以展现,精神世界得以张扬,而且能走在时代前列,持续发挥其先锋性文化的正确引导作用,又能体现理性、不受功利束缚而以内在品质为依据,按照自我的逻辑建构自主创新文化。

二、文本解读是文化自觉的深度实践活动

文本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创造的精神成果,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文本的多样性是人类生活丰富性和世界绚丽多彩的重要体现。教学文本是文化自觉的范例,既体现了文化的先导性和整体性,也体现了文化的价值性和指向性,还体现了文化的统一性和差异性以及继承性和发展性。文本解读是一种文化活动,是一种文化自觉的深度实践活动。从文化自觉的视角来理解文本至少能获得三个方面的清醒认识。一是尽管文本体现着作者运用文化的自觉性,但文本却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文本文化内涵具有多样性,有时甚至带有一定的模糊性,所以作为解读者必须具有文化自觉性,能在解读过程中了解其优点和弱点,而且懂得扬弃。二是文本是已然性和期待性文化的交汇。作为已然性文化,是对文化传统加以整理、保存、复制的独特系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寻求理解,尽可能走近文本所呈现的文化“生态”,并尽可能全面理解其丰富的意蕴。文本的期待性则要求我们在解读过程中自觉地自我建构,对文本进行新的现代诠释,以更接近其课程理想的诉求,让文本中健康的文化因子成为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灵鸡汤,使学生在文化关怀中舒展生命的快乐、体验生命的深度。三是文本解读时应具有开放的文化胸襟,在理解时要以宽容的姿态,在解读文化语境之际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取舍、选择和改造都要充分发挥自主能力,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力戒文化偏见和文化霸权,以自己的睿智和气度去甄别和借鉴,从而将自己民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精华部分创造性地转换为新的解读资源,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显然,文本解读不是在明确的价值取向范围内的随意性张扬,而是在理性指导下对文本资源的苦心整合、审慎经营,须一丝不苟。整个解读过程,应是通过文化自觉的深度实践培养学生的全面人格精神,使之清醒认识到自己是“受过教育的人”,进而成为高度的文化自觉者。

文本解读需要高度的文化自觉,解读者必须自觉地通过主体心智结构的不断建构与重构,对作用对象作出新的解释,从中释放出新的信息,并使内在心灵体验到这种新领域而丰富发展本身。虽然文本所传递的是特定的社会文化的价值观,但在解读过程中却必须在寻求理解中不断追求发现和创新,或显性或隐性地传递出自身的价值观。伽达默尔说,理解一个文本就是使自己在某种对话中理解自己。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语文教师始终是学生理解文本和自我建构的引导者和促进者,通过精心设计解读情景,让学生开展实质性对话,在对话中走进文本,让非在场的文本变成富有生命召唤力的在场,不断渗入自己的直接经验,并能学会与学生分享,从而不断理解自己,影响他人,充分体现人性化本质。作为文化自觉的深度实践的文本解读活动,对教师来说是引导而不是牵引,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其在文化体验中不断体悟,在潜移默化的自觉中又在发挥着觉他的功效,在群体文化的共进中不断提升语文素养;对学生而言是自主绝不是他主,一定要调动自己的内驱力,在文本解读中不断产生文化共鸣,在文化批判中深思慎取,在教师的点拨答疑中学会取舍和反思。当然,正因为文本解读是文化自觉的深度实践活动,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所以文本解读还需遵循下列原则。

首先是着眼整体性。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应立足整体,着眼全局,凸显理想文化精神的诉求。无论是对文本的细节解读,还是对某个解读环节的精细设计,都必须考虑其在整体中所担当的“角色”,认清其应有的地位和应发挥的作用,教师必须在用教材来教理念的指导下精心安排其呈现的时机和方法。文本解读应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以发展学生的多元化智力和能力为出发点,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解读文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解读文本的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自主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将目光聚焦于文本的肌体,寻求理解和自我构建,在解读中获得文化的熏染和美的陶冶,以深入到作家所构筑的文本世界中去,完成自我的体验、心灵的感悟、生命的觉悟,理解世界,同时也理解自己。

其次是体现融通性。文本解读是解读者向文本的敞开,通过对文本所呈现的意义世界、情感世界、形象世界、审美世界的解读,达到“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高度文化自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各取所需,在学习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不断发展和完善自我。文本解读既要关注认知理性和价值理性,形成师生探索自然世界的科学精神和享受生活的诗性境界相结合的能力;也要体现平等和包容的精神,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与文化需求,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与对话,在解读中彰显文化自觉的个性和价值,实现精神财富的共享;同时也要高度重视从其他文化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深入探索“他者”的意义,并从“他者”的立场出发,反观自身,提升学生学习趣味和评判能力,做到海纳百川而不混浊,兼收并蓄而不失自我,通过文本解读在原有基础上获得长足的发展。

再次是凸显建构性。文本解读的目的是在他人的影响下实现文化自觉,并能以自己的文化自觉去影响他人,将来会承担起文化使命,在文化创造中丰富人类文化。但文本解读首先要讲求理解性,只有“寻求理解”,探寻文本世界的意义,让自我文本化,才能走进文本,揭示出文本的本来面目和文本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文本解读不应是把有限的理解力凌驾在文本之上,而是在对“他人的世界”进行感悟和体验过程中,扩展自己的世界,获得对自己有益的意义。文本解读的过程应该是解读主体充满着解读期待的心智活动,即让解读主体将既已生成的解读经验和存留的解读被激活,让解读主体在文化认同中建构个体精神世界,在文化批判中丰富个体精神世界,在审美中提升文化素养建构水平。在文本解读过程中,主体文化建构具有两重性:—是巩固,使主体已拥有的文化积淀得到强化;一是唤醒与扩散,让与主体的母语文化相关的部分在解读中觉醒,使文化建构得到有效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