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思考论文

时间:2022-07-29 04:13:00

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思考论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职业指导

论文摘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日益突显,已成为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关注的热点。文章就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了分析,并就如何加强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从法律规定、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课程建设、多途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由过去的统包分配转入自主择业,大学生已不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日益突显,已成为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关注的热点,也向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针对大学生开展科学、有效的就业指导服务成为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大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日益成为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成为就业指导部门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尚处于摸索阶段,在十余年中,虽经历了认识、学习、借鉴、应用和创新的发展历程,尽管各高校都越来越重视,但与国外成熟的就业指导理论和工作实践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的需要相比较,还存在一些问题。

1.就业指导理论基础薄弱

目前多数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仍处于探索和借鉴阶段,复制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就业指导经验,没有完全结合本地的实情、文化理念,没有形成整套的理论体系。由于缺乏深厚理论的支撑,就业指导课的开设还未能统一、规范地纳入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

2.就业指导师资力量薄弱

据有关资料显示,现在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教师中83.32以临时性、非专业性人员为主,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无论是在占有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满足就业指导的要求,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总体欠缺,就业指导的专业化程度不够,从而导致就业指导的效果不够理想。临时性、随意性、缺乏系统性是当前就业指导的通病,没有把就业指导当成一门学科来研究、建设,那么担任该门课的教师要想实现专业化,难度可想而知。就业指导师资队伍薄弱,人员少,来源杂,学历层次相对较低,专业知识欠缺,专业化程度低,导致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较差。

3.就业指导形式单一

当前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还仅仅停留在就业政策指导和就业形势分析上,开设的就业指导课只是停留在就业教育方面,面对塑造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潜能和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内容涉及较少,就业指导课的内容比较单一,授课多以讲座为主,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较差,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4.就业信息来源渠道狭窄

目前有些学校由于经费、条件、手段的限制,毕业生就业信息来源未形成主渠道,各渠道的作用也未得到充分利用,由学校主动收集的信息量很少,加上手段落后,致使有用的、能及时交流的信息不多,使得高校的就业指导处于一种被动地等待用人单位信息,然后传递给学生的工作局面。

5.就业指导工作滞后

有些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认识不足,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缺乏有效的措施,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仅限于向学生提供数量不多的招聘信息,举行几场就业讲座等,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机制。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调查显示,70.2的人表示对学校的就业指导有所期待,63.7的人对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表示不满。

二、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列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认真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建设和谐社会在高校的具体体现。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问题涉及到千百万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到院校的生存,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和和谐发展,关系到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和建立创新型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大学毕业生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安国之策,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促进大学生就业,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三、加强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1.法律形式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法律形式规定:“高等学校应为其毕业生和结业生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高等学校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积极开展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促进毕业生就业。

2.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高校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就业工作,摒弃那种把就业指导看成是权宜之计、附带性工作的认识,重新审视和正确对待就业对办学的价值,使职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学生就读全过程的专业性工作。同时,加大对职业指导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确保非毕业生和毕业生都能享受到全方位的专业方面的指导,毕业生充分就业,就业后充分发展,并努力成为创业者,成为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和办学理念。

3.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部办公厅【2007】7号文《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要求“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教育部原部长周济在200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指出[]:“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就业指导和服务的专门队伍。”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保障。要实现对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指导,必须加大就业指导专职教师培养力度,建立起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就业指导工作才能科学、规范地发展。对就业指导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工作,通过培训来增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素质,结合自身工作的实践,提高就业指导的专业化程度,使就业指导能够真正受大学生欢迎。

4.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教育部原部长周济在200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将就业和创业指导课程切实纳入高校教学计划,提倡所有高校从2008年起开设就业和创业指导必修课或必选课,并依据各校自身具体情况制ST教学计划”。要实现对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指导,必须加强就业指导课程的规范化建设,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不应该单纯是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而应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发展能力,培养就业竞争意识和创业精神,提高就业竞争力,使大学生能够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社会需求和个人价值实现、理想和现实之间合理协调,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

5.利用多种途径、多种资源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要拓展途径,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中来。社会是大学生就业的舞台,要提高学生对择业就业的正确认识,高校必须使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社会化,形成政府、高校、单位或企业、家庭和学生“多方位互动式”的工作格局。

高校可以邀请毕业生中的成功校友回校与大学生座谈,如以“与校友面对面”的形式,用他们择业、就业的真实经历,为即将步人社会的大学生提供借鉴;邀请校外各行各业知名人士以“企业家论坛”、“经济大讲堂”等形式来校与大学生交流,介绍行业相关知识、行业发展前景,为大学生选择行业提供参考;邀请用人单位以“宣讲会”、“专场招聘会”等形式介绍单位情况和他们对人才的要求,为大学生选择单位提供参考;畅通网络渠道,连接社会就业网站,让学生多渠道地认知各行各业,并借助社会的职业指导资源与在校生共享;鼓励有条件的大学生利用假期进行实习,鼓励大学生从事社会兼职工作,提前了解社会,与社会建立联系,融人社会。社会参与合作共进,能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针对性强,是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发展途径。

6.对大学生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

当代大学生在其职业生涯设计、求职意向、求职技能等方面充满着许多个性化特征,面对诸多用人标准不确切、用人单位的条件参差不齐以及不同岗位的因素,在对大学生的个性化职业指导过程中,必须根据各自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加强个性化教育和指导,开展一对一面谈等方式,了解大学生的兴趣、价值观、特长、气质、能力等个性特点,指导学生按其职业意愿要求发展自我,培养学生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和敢于竞争、勇于开拓的创业精神,增强心理素质,使学生在诸多繁杂的社会单位选择中,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8]。

7.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是一个集管理、服务、教育、研究于一体的开放性的系统工程。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并导致全球就业萎缩,也影响了中国的就业市场,为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新的压力,也凸显出了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不足,如何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对社会经济的适应力,成为当务之急。申奎等[研究指出,学校建立包括就业宣传、教育、政策咨询,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就业追踪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更加有效地搞好就业工作。

8.及时、科学地评估就业指导效果

众所周知,毕业生就业状况是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客观反映,是高校对社会经济发展适应程度的重要表现。利用多种形式对上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掌握了解毕业生去向、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表现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的意见和要求等,并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建立“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估体系”,通过该体系能较为客观地反映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面向、就业诚信度、自主创业能力大小以及进一步深造的情况,这种通过跟踪调查和反馈的各种信息,可以为学校专业设置、招生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学院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也为学校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开展好就业指导工作提供有力的依据。公务员之家:

综上所述,面对越来越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每一所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指导毕业生面向社会,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自己合适的职业而充分就业,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