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队教育管理隐性教育研究

时间:2022-07-03 10:22:20

学员队教育管理隐性教育研究

一、隐性教育的优势

隐性教育是美国教育家和社会学家菲利普•w•杰克于1968年在其著作《班级生活》中首次提出的。隐性教育是相对显性教育而言,显性教育是明确教育目的、内容、和既定规范的“有形”教育,而隐性教育则是将教育目的和内容“隐”“寓”于活动、环境、文化等载体中,让受教育者受到“无形”的潜在影响。即在行为主体的正式或非正式培养与教育活动的某种环境中,有意或无意地通过直接体验或间接观察获取非预期的某种经验的过程。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隐性教育具有以下优势:第一,主体性。隐性教育的显著特征就是巧妙地隐藏了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要求总是附着于相关实践活动或教育情境等载体中,这就消除了教育目的的强制性和预期性。受教育者感觉不到外在的压力,当身处感人的情境、多彩的活动中时,就会自发捕捉相关教育信息,自然受教。如此,受教育者真正处于了教育主体的位置,达到了自我教育的效果。第二,愉悦性。摆脱灌输和说教,隐性教育往往以感人的情境、优美的艺术、和谐的环境、意味深长的语言、善良的行为、可敬的榜样、多彩的活动,使受教育者处在快乐的心境,使受教育者怀着愉快和喜悦的心情,自然地受到感染和教育。这些暗示、感染等教育方式不带强制性质,受教育者就会是一种平和、轻松的受教心态,其心理感受必定是愉悦的。第三,持久性。显性教育侧重理论的灌输和知识的宣讲,即注重“知识型”的掌握,但掌握了知识并不等于受教育者对所学的认同,也并不必然会将所学内化于心。如果基本认知不能及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则可能被淡化甚至遗忘。这里并不是否定理论灌输等方式的作用,而是表明单纯的知识掌握难以有效和持久。而隐性教育中,受教育者则是从教育者本身、教育情境、实践活动等方面获得暗示和领悟,所获得的主要不是理论知识,而是立场、观点和方法,受教育者的这种领会和感悟会融入到深层认知结构中,教育效果会持久有效。

二、隐性教育运用于学员队教育管理的应然逻辑

新的形势下,学员队教育管理的整体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以显性教育为主的教育管理模式面临严峻挑战,也使得隐性教育管理的作用日益凸显。(一)利于克服学员的逆反心理。为了规范言行、统一思想,在学员队教育管理中,队干部常常是采用灌输、宣讲等“明言”施教的方式。为了让学员对教育管理的要求和内容形成最基本的认知,灌输的教育方式是必要的,但如果过于明显地展露教育目的,“一鸟入林,百鸟压音”的硬性灌输和权威训导较多,则教育管理的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心理实验表明,如果教育的灌输性或诱导性太过明显,强度过大,人们就会感到自己的选择自由受到限制,容易对教育信息的“强刺激”“反复刺激”产生心理抗拒。青年学员正处于心理断乳期,自我意识、民主意识和平等意识较强,当被强制性地要求接受某方面的教育管理时,就更易感到腻烦。运用隐性教育的理念与方式,把教育管理的意向与内容隐藏在与之相关的军营文化环境、学员队精神风貌、第二课堂活动等载体之中,就能淡化“说教色彩”,有利于学员对教育管理内容的理性认知和心理接纳。(二)利于树立队干部教育管理权威。在信息不发达或信息封闭时代,队干部处于信息优势地位,决定着教育管理的内容,掌握教育管理话语权。进入网络时代,学员可以通过多种传播途径快速获取海量信息,这种情况下,教育者与教育对象获取信息的时间差、数量差逐步缩小,甚至还有“倒挂”现象。队干部正逐渐丧失信息优势,主导控制力被削弱消解,这时如果依然固守说教的教育管理方式,队干部传统权威则会极易面临解构之危。隐性教育管理力避硬性灌输与说教,主张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在教育训练中,队干部不是高高在上的训导者,而是与学员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关系,以艺术的管理和真诚的爱去感召和影响学员,通过触动学员的情感心理使之晓理、明理。在自然受教的状态下,学员的思想和心灵对于队干部、对于教育管理的内容是开放的,不会设置心理防线,学员也就会自然而然把队干部归入“自己人”的行列,拉近了双方的距离,“亲其师,信其道”,在平等的交流与沟通中,队干部更易于树立起其教育管理的权威。(三)利于隐性教育管理与显性教育管理形成合力。学员队教育管理的实质,是使学员对教育管理的内容形成一定的认知、判断和认同,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育管理的内容能否被学员认知、认同甚至践行,不仅取决于教育管理内容本身科学与否,更取决于教育管理的方法能否调动学员接受的积极性。因而,教育管理方式方法的选择是否恰当,是否契合学员的接受心理规律,是非常关键的。较于显性教育管理,隐性教育管理具有内容的渗透性、方法的潜隐性、学员参与的自主性等优势,可以有效防止和克服学员的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显性教育的困境。然而,强调隐性教育管理,并不能否定显性教育管理的主导作用,隐性教育管理代替不了理性的显性教育管理,对于党的先进理论、军队重要的条令条例等,向学员进行灌输是必要的,以使学员形成正确认知。因此,显性教育管理使学员形成基本认知,隐性教育管理则通过队干部的道德感染、教育管理内容的价值观呈现、实践活动的渲染,使基本认知逐渐转化为学员的情感、意志、行为,是对显性教育的有益补充,二者共同构成了教育管理的完整体系。在实践中,既要充分发挥显性教育管理正本清源的主导作用,又要积极发挥隐性教育管理“潜移默化”的内化功效,注重形成二者的合力。

三、隐性教育在学员队教育管理中运用的着力点

(一)立足部队生活实践。学员对教育管理能不能取得实效,关键要看是否与学员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如果教育管理以灌输和规范服从为主,则容易脱离学员日常生活的现实语境。事实上,学员是否接受某种教育管理,和教育管理的内容能否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印证是紧密相连的。因而,要通过多种方式,从学员的学习实践、训练实践、生活实践等多个维度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根植于学员生活实践的教育管理,可以将原本“灰色”的理论变得鲜活、可亲。隐性教育往往是由显性教育进程中无处不在的微小细节构筑,这就要求队干部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持久的恒心保持教育的稳定性,关注细节、关心个体。融入学员日常生活实践,把教育管理与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相结合,把教育管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关心学员们的成长进步,主动为他们排忧解难中,传递教育管理的隐性信息。这样既能满足学员自身发展的需要,又能达到隐性教育管理“寓教于无形”的目的。(二)注重榜样引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主席在视察北京军区机关时强调:“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形中都是在营造一种风气、提倡一种追求、引导一种方向。”队干部是教育管理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负有抓好教育管理、辅助课堂教学、引领学员成长的重要责任,其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理论水平、言谈举止等都是无形的教材,都会以最鲜活的形象和最直观的形式触动学员的思想和灵魂。因此,在教育管理工作中,队干部应主动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和思想观念,要从理论水平、教育管理理念、人格修养等方面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坚持求真务实、公道正派、严于律己,把言传和身教相结合,真正做到真理力量与人格力量的统一。主席也曾指出:“形势发展变化了,做政治工作方法手段多了,但模范带头并没有过时。官兵不是看你怎么说,而是看你怎么做。”队干部作为军事院校的一线带兵人,一定要行为示范,用实际行动为学员做好样子,搞好无声教育。(三)优化学员队育人环境。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塑造了人。人们处于某种环境,沉浸于某种氛围,仿佛并没有学到什么,但实际上的确受到不少的感染和影响。学员不但处于院校这一大环境中,同时也处于学员队这一小环境中,在积极利用校园文化环境育人的同时,优化学员队这个小环境,开展环境教育也是学员队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是隐性教育管理的重要样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环境,用丰富集体生产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就内容而言,环境可以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在学员队物质环境建设方面,要精心设计学员队的校舍和设施,既要体现艺术性给人以美感,又要富有教育意义,使其成为校风、校训等特色校园文化的载体,让学员队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使学员从中受到感染、教化和启迪;在精神环境方面,要树立起优良的学员队队风。风气连着士气,学员队的清风正气,可以振奋精神,激励斗志,培树学员的行为规范和思想品德,起到有效的隐性教育管理功能。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非常重视优秀集体的教育力量,他认为,对于教育了的集体、团结了的集体、加强了的集体,集体自身就成为一种很大的教育力量。一个文化氛围浓厚、风气纯正的学员队集体,不仅可以向学员提出明确的奋斗目标,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形成融洽的关系,正向的舆论,以及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这样的集体必然使学员的心灵受到积极的影响和熏陶。(四)创设有益的课余活动。学员队教育管理中,学员能否接受教育管理既取决于队干部运用真理的力量和教育管理的艺术,又取决于学员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改造的自我教育力量。对于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日益增强的青年学员,在客观上要求队干部更要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学员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组织好军营内外的业余活动和实践锻炼。美国教育家厄内斯特•博伊指出:“大学本科教育是否成功与校园生活质量有关系。它与学生在校园内度过的光阴和他们所参加活动的质量有直接关系。”因而,要鼓励每一位学员都积极参与到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在活动中,当学员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尊重,其心情必是愉悦和放松的。在这种状态下,学员就会自发捕捉相关教育信息,自动受其感染。在军营内部,应大力开展各种第二课堂活动,如读书演讲、参观见学、影视欣赏、兴趣小组等。当学员积极参与到这些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就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启发;在军营外面,应积极开展参观见学、助民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这些健康有益的具体活动,可以将教育管理内容化虚为实,在实践中深刻领会教育或管理内容的重要意义,把认知转化为认同,进而外化为切实的行动,实现知与行的统一。(五)借助网络文化隐性教育的优势。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网络已然成为学员获取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文化对学员的思想和行为影响越来越大,网络文化作为教育管理内容的重要载体,同样蕴含着丰富的隐性教育管理资源。网络具有个人终端选择自由的特点,与显性教育相比,人们更易于发表自己的真实见解,使教育者易于寻找教育的有效切入点,达到受教育者的无意识性和教育者的有意识性在隐性教育中的有机结合。发挥网络对学员的隐性教育管理作用,就要充分利用校园网、校园贴吧、网络课程等,将“隐”“寓”教育管理内容于其中的资源和信息快捷、高效地呈现给学员,队干部要引导他们参与讨论,从中使其得到智慧的启迪和心灵的成长。另一方面,队干部要善于通过微博、微信、QQ等APP终端跟学员进行互动,谈心或探讨热点问题等。也可以在微信朋友圈、QQ群等以分享、评论、链接等多种形式将承载军队主流价值的信息呈现出来,供学员阅读、思考和点评。在频繁的交流互动进程中,队干部与学员之间的默契度日渐提升,学员就会以积极的心态接纳队干部在网络上传递的隐性信息,甚至可能会出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顿悟。此外,藉此队干部还可以了解学员的思想动态,对不良思想倾向及时予以引导和纠正。当然,同时要加大对网络舆论的监管,提醒学员对形形色色的网络信息持有鉴别力。

参考文献

[1]沈嘉祺.论隐性教育[J].教育探索,2002(1).

[2]白显良.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特性[J].思想政治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14(1).

[3]于大清.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13(10).

[4]“树好样子,我们该如何带好头”[N].解放军报,2015-7-13.

[5]“把政治工作威信牢固树立起来”[N].解放军报,2015-7-13.

[6]〔苏〕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赵玮,王高义等译.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7]邓建平.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中隐性教育生成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13(6).

[8]博伊.学院——美国本科生教育的经验[J].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二集,1988.

作者:秦海侠 单位:海军陆战队某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