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特色教育精准扶贫分析

时间:2022-04-10 11:19:44

大学生特色教育精准扶贫分析

摘要:通过“青春教科行,筑梦罗田暖童心”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从特色教育的背景出发,对留守儿童教育效果分析及对该问题进行研究。正视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留守儿童问题,洞察其产生的深刻动因,探寻问题的解决路径,对于实现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推动作用。

关键词:特色教育;精准扶贫;留守儿童

一、特色教育的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十分关心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要求到2020年贫困人口必须全部实现脱贫,并将“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作为五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途径之一。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治愚”和“扶智”的根本手段是发展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来提升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促进贫困人口掌握脱贫致富本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稳步增长,造成了农村与城市之间发展不均衡的局面。农村基层的发展存在诸多问题,而农村教育就是一个突出表现。随着留守儿童的数量的增加,教育资源的匮乏,农村教育质量的提升问题迫在眉睫。大学生志愿者深入贫困地区开展支教活动,对于贫困地区是一种新鲜血液的注入,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对当地的教育及学生的发展有着很好的精神引领作用,是教育精准扶贫的方式和手段。湖北省罗田县是位于大别山南麓的革命老区,教育发展相对滞后。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贫困,由于土地保障功能的弱化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众多农村劳动力不得不抛下年迈的父母和尚幼的子女进城务工,获得更高的收入保障生活。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失去父母的监护,除了在生活上存在问题外,更大的问题存在于安全、心理和教育上。父母无法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其进行矫正,孩子的终身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帮助留守儿童是共青团员履行基本职能、体现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打赢教育精准扶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根据相关研究表明,贫困儿童在智力发展、自我评价、人际关系、焦虑敏感等方面明显与其他儿童存在偏离,特色教育从学生个性化发展出发,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与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

二、留守儿童特色教育现状

1.教学资源分配不均,教学理念更新较慢。对于儿童学习的发展而言,学校教育是影响儿童学习发展的重要因素,与家庭教育相比,学校教育更加被寄予厚望。当地的绝大多数父母辈在当年大环境影响下,缺乏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难以给予孩子需要的教育知识。比如有些父母辈不太会普通话,这就无形地成为自己辅导孩子的阻碍。因此大多数家长将教育问题交给了学校。农村教育收到当地经济发展制约、教学设施落后等因素影响,使得本地优秀教师资源不断流失,年轻高学历教师不愿选择农村教育,恶性循环下,农村教育对新课标的解读、现代教育要求的了解不彻底,也导致正常教学难以进行。因此,农村教育的教学理念的更新换代、教学方式都急需得到改善。2.心理健康问题尤为明显。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这种心理源自于其他的儿童有父母呵护而自己却没有。长时间自卑情绪导致儿童在儿童与人交往中大多时间选择逃避,或者变得有些懦弱。亲情的缺失容易导致儿童产生孤独和压抑的情绪,而这些负面情绪长期累积无法得到释放,导致儿童逆反心理越来越严重。再加上长辈长期宠溺,留守儿童的教育更加难以处理。儿童的任性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的成长环境一点一滴影响的,他们所有好的坏的诉求在长辈那里都可以轻易实现,这些问题都是都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任性、自我的影响因素,从而造成学习上的障碍。3.学习能力和学习自主性比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存在很大的问题,父母常年缺位对留守儿童学习产生的影响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父母的思念以及强烈的自卑感影响力课堂学习效果。二是无人监督其学习。隔代老一辈对留守儿童教育辅导无从谈起,也无法监督其学习状态,导致大多数孩子缺乏子女和学习主动性。三是父母文化水平有限,在教育方法上大多简单粗暴,无法培养孩子正确的学习目标,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学习成绩。4.存在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的务工使得一部分务工家庭的经济条件得到了改善,且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对孩子抱有愧疚感,所以对于孩子的要求通常是有求必应,在父母的意识里是用物质和金钱来弥补自己对孩子的亏欠,但是不知不觉中也助长了孩子攀比之心,引发道德问题。同时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无法对留守儿童进行引导和教育,使得他们在道德行为方面表达存在异常,通过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无法进行自我道德约束,不懂得尊重他人,更未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进而逐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通过走访调查得知留守儿童目前在教育方面情况依然形式严峻,父母在成长过程中参与的缺乏引发了留守儿童在学习,心理及生活方面的很多问题,我们为了改善这些突出的问题,在利用暑期时间对留守儿童通过开展集体教学,一对一帮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对这些留守儿童展开了个性教育,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三、大学生支教活动对留守儿童教育效果分析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的形式,小组成员通过家长和留守儿童对支教模式、内容及教育效果等三方面的反馈进行了分析。具体情况如下:1.对大学生教学模式的反馈。大部分留守儿童认为支教者热情、耐心,和蔼可亲,认为支教老师就像自己的大哥哥大姐姐一样帮助他们学习,和他们一起游戏,丰富了暑期生活。留守儿童家长认为这些大学生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因此对支教大学生持支持态度。但一少部分留守儿童认为,支教老师留在自己的身边时间很短,支教结束后则联系不到他们了。2.对教学内容的反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80%的孩子对课外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此数据说明支教内容比较符合当地学生的需求,有利于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农村基础教育的长远发展。但走访发现,家长的观点与儿童还是有很大差异,家长希望志愿者更多地教授课本知识,例如语文、数学和英语等学科知识,与学校建立的课程体系相对应,而有部分孩子认为想学习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课程。3.对教学效果的反馈经调查显示,两百余户接受访问的家长对本次支教活动表示理解和支持,并希望将教育精神继续传承。本次为期半月的短期支教活动对留守儿童有着以下的教育效果:(1)陪伴学习塑造留守儿童健全人格。支教大学生在暑期陪伴着留守儿童,通过指导作业、组织游戏活动给予儿童父母般亲情的抚慰与关怀,为留守儿童获得学业成功和生活幸福提供有效指引。(2)特色教学激发留守儿童广泛兴趣。本次支教活动给留守儿童创造别样的世界,通过全新的音乐、绘画、舞蹈等多种形式以及有趣的心理团体辅导、体育活动等,激发留守儿童对新知识的渴望与向往。(3)传递爱心增强留守儿童感恩意识。据家访调研显示,大部分家庭父母均外出打工,绝少部分家庭父母双方在家。留守儿童长期离开父母,缺乏感恩意识。通过本次教学后,大多数儿童开始主动帮助家人做事。(4)安全教育形成留守儿童安全意识。开展安全教育课程,通过播放动画视频、排练表演情景剧、组团游戏等多种形式,将生活中的安全隐患融入到活动中,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

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应对策略

为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本文将站在志愿活动组织者及大学生志愿者的角度对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建立帮扶工作站点,与帮扶对象保持联系。由于志愿者深入贫困县开展志愿活动周期较短,在结束志愿活动后,忽略了帮扶对象的发展需要和情感需要。基于此问题,应在贫困县建立帮扶工作站点,合理安排志愿者与帮扶对象进行沟通交流,保持联系或与志愿者进行一对一帮扶,在结束志愿活动后,进行电话,书信等有效沟通,积极长期的为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2.宣传科学的育儿观念,完善家庭教育。目前大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家长误认为教育孩子都是学校的事情,家长只需出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在志愿者进入贫困县做志愿服务的同时,志愿者应该在当地,通过讲座、报告、会议、家访、电话等形式,大力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协助监督贫苦区家长改变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观念,破除“孩子发展靠自己”“孩子是给自己养老的”“不打不成器”这种思想观念,协助父母或爷爷奶奶等监护人正确育儿,科学、有效的培养贫苦地区留守儿童及其他健康孩子成长、成人、成才。3.协助学校改善教学课程单一,教学活动形式单一的局面。经过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期间了解到,贫困地区学校在课程方面和教学活动方面内容不丰富,十分单一。调查了解发现学校仅仅开设语文课,数学课,其他课程开设较少,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不符合儿童发展情况。志愿者深入贫困地区应积极与学校联系沟通、交流,改善教学形式,在暑期开展支教的过程中,应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严格按照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制定教学方案,开设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课程,在此期间与贫困地区学校负责人积极沟通,互相学习。在丰富多彩的课程中,缓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而作为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主要机构,农村中小学务必做好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引导工作,加强基础设施,提高师资力量,增强教学水平。4.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开设心理健康热线。留守儿童还处在成长和发展阶段,他们所遇到的心理问题经过一定的教育和调适可以得到明显的改善。因此,志愿者在平时生活中要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及时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在志愿服务结束时,高校相关协会应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档案,设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专线”,并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或者心理学教育学相关专业学生担任热线专员,及时发现和诊治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教会他们如何应对生活和学习压力,帮助他们消除心理上的困惑。同时,在平时生活中也应该积极电话回访,询问。5.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倡导全体社会成员应该行动起来,为儿童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而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的中坚力量,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1)自身从志愿服务方面开展相关活动,帮助留守儿童;(2)邀请教育事业爱好者,组织举办讲座类活动帮助留守儿童;(3)联系社会上爱心企业或爱心人士,通过捐助帮助留守儿童。

五、结语及展望

“留守儿童”现象不仅是教育问题,还是社会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更多关注。而此次支教活动,新时代的大学生深入基层,运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通过熟练的教育教学手段,展现与众不同的教学内容(此教学内容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才艺教学、课外知识、经典诵读、团体辅导、心理情景剧等形式进行教学。)。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结合了高等院校的专业资源优势,既解决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薄弱问题,也让高等院校大学生在活动中积累了实践经验。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政府、学校和家长都承担着很重要的责任,缺少了这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使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得不到保障,而保障留守儿童平等的接受教育是每一位社会人士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回顾与反思[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5,(2).

[2]吴晓燕,赵普兵.农村精准扶贫中的协商:内容与机制———基于四川省南部县A村的观察[J].社会主义研究,2015,(2).

[3]毛春莲,潘怀明.试论精准扶贫是推进留守儿童保护工作之本[J].中国集体经济,2017,(30).

[4]李会东.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成效、问题与对策[J].中华少年,2017,(28).

作者:代黎明 单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