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科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探索

时间:2022-01-10 11:06:52

预科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探索

一、“规范”与“规矩”

针对预科少数民族学生组织纪律意识淡漠、卫生意识弱、自控能力较差、行为习惯不好的现状,抓好“两个阶段四个时期”,完成“三项任务”,讲规矩规范学生行为。首先抓好军训和开学第一个月这两个时期,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尽快适应新环境。入校伊始的军训是很好的“讲规矩、立规矩”的时期,充分利用部队军事化管理的要求,将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与军人的“服从”结合起来,晓之以理,在要求学生“怎么样’的同时,讲清楚“为什么”要这样”,讲清楚执行规章制度和他们的成长是什么关系,教师以爱为基础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第二个时期则是开学第一个月,这个月是对军训成果的巩固,更是习惯养成很重要的“刻意、自然”阶段,还需要刻意地提醒学生改变。因此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督促跟进,通过各项管理制度约束学生行为,使日常行为规范化、常态化,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第三个时期则是之后的预科一年时间,这一时期的重点是抓反复。这一阶段也被称为“习惯性的稳定期”,一旦跨入这个阶段,就已经完成了自我改造,这个习惯已成为生命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之后,它会自然而然地不停为你“效劳”。但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这一时期反复性较多,尤其是在第二学期的开学第一个月。因此这一时期依旧是继续强化巩固,必要时对学生“绳之以法”,确保行为习惯的养成。规范学生行为一是学生管理的需要,二是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规矩”意识为其尽快适应社会融入岗位奠定基础。

二、“群体”与“集体”

少数民族学生与广大汉族学生同样有着强烈的时代特点,但少数民族学生又表现出一些自身的特点,如具有较强的本民族认同感,自我民族意识较强;容易“抱团”;学习的主动性不足,自觉融入度不够;班级管理、学生管理难度较大。针对这一现状,以汉语学习为突破口,以活动为抓手,打破“小群体”培养“大集体”,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目的。由于南疆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及家庭教育等因素,大部分学生的汉语言应用能力较差,口语表达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弱。外显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计划不科学,学习自觉性差,上课不记笔记,思考问题不主动,课后完成作业不自觉等。因此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思维模式、加强学风建设是预科期间很重要的一项任务。首先澄清部分学生中的模糊认识,使学生明确语言的本质是社会沟通的工具,在使用和发展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同时,必须实现各民族之间的语言文字交流。双语甚至多语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各个民族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学习汉语,对个人、对少数民族本身的发展都是极为有益的。其次以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为终极评价目标,打破“在课堂中学汉语”的固有思维,创造课堂外语言环境。通过开展“民汉一帮一”、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帮助学生认识新朋友、增长知识、了解专业、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帮助学生渡过学习关。

三、“民族”与“国家”

中华民族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多元一体性,各民族各地区既认同本民族或本地区的文化,也认同中华民族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是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发展的目标,这就必须使各民族各地区的观念和意识现代化,形成共同的现代价值观。为此预科一年通过民族团结教育、“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专题教育、广泛开展“反暴力、讲法制、讲秩序”系列活动,将教育管理与民族团结、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在活动中增强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信念意识;正确对待民族差异,加强学生之间理解沟通;通过“微言讲”、文体艺术节等活动,秉承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相互欣赏的态度,用现代科学文化引领科学生活方式,践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少数民族学生预科阶段是整个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教育的起点,无论是集中教育,还是分散教育,都必须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及成长规律认真进行。只有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加强管理教育,使其完成角色转变;消除对地域差别的困惑,消除对学校和专业的困惑,完成理想目标重树;从而实现“三位一体”的少数民族学生培养建设目标:即把少数民族学生培养成为民族地区经济繁荣的建设者和促进者,民族团结进步的倡导者和维护者,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多元一体,和谐世界”是我们的目标。

作者:何军 单位:昌吉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