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管理机制创新思路

时间:2022-03-31 09:13:31

高校教育管理机制创新思路

一、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

(一)教育管理内容陈旧,管理效率低下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其机构基本上是参照政府的行政模式进行设置,实行与政府相同或相似的运行机制,并习惯于按照国家的指示来组织教学;把高校教育管理当成行政管理,当成单纯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其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没有根据课程特点来制定,大多千篇一律;已有的规章制度虽然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内容陈旧,无法发挥应有效果,效率低下。“在管理决策中,行政意志、部门意识过分突出,忽视了学校的学术特点,没有充分发挥专家和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在管理重心上,行政地位和部门作用过分显赫,教学、科研的中心地位不突出,造成学校各行政部门及工作人员为教师、为教学服务的主客体关系倒置。在干部任用上,依然实行终身制,只上不下。在人事分配政策上,缺乏竞争机制。在财务管理上,忽视资金的使用效率。”[1]

(二)教育管理手段单一,忽视人的主体地位

相对于国外的高校教育管理,我国的高校教育管理还停留在传统经验和习惯阶段,即十分重视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教育管理手段单一,管理方法守旧,不注重为教学活动提供服务,无法满足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尤其是在管理中采用的单纯的行政管理方式,没有遵从民主管理原则和人本原则,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忽视了人的主体地位,导致在管理中见物不见人。

(三)教育管理缺乏科学性

随着办学体制的不断完善,高校教育管理的职能正向着服务和引导转化,这就需要高校配备一支精干过硬的教育管理队伍,加强管理意识,走出为管理而管理的误区,达到“管理就是为了不管理”的最高目标。而当前高校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管理缺乏科学性,很多管理制度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高校教育管理机制创新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教育管理机制创新是适应新形势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当前高校处在一个知识爆炸、各种观念日新月异的时代。在人才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这样一个机会与挑战并存的大环境下,高校只有尽快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浪潮下,尽快运用创新教育管理理念改革高校教育管理的制度、方法。在扩大招生数量的同时,运用科学、先进的教育管理方法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在校生的能力和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2]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生数量的增加,高校出现了毕业生素质下滑和就业难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与高校现行的教育管理模式有关,高校教育管理的滞后导致其难以跟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因而,高校教育管理机制创新就势在必行了。

(二)高校教育管理机制创新是高校解决自身管理弊端的需要

当前高校教育管理的弊端主要表现为教育管理观念比较落后,习惯于按照传统的经验和管理方式来处理和解决问题,民主化程度不够高;教育管理没有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管理标准和管理制度,很多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层次上;缺乏一支强有力的教育管理队伍[3]。例如,现有的教育管理模式多是由管理者制定和实施的,而被管理者的意见往往很难被采纳,导致评价方式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和反馈系统。为使高校教育管理更好地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高校必须解决自身在管理中存在的种种弊端,进行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

三、高校教育管理机制创新的模式

(一)创新教育管理理念

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崭新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管理理念的实质是树立何种教育观以促进高校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针对现存教育管理体制的弊端,高校应建立以自主化、多元化、人本化等为核心的教育管理理念,造就社会顶尖人才。“在创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高校教育管理创新表现为: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平等自由地讨论问题的宽松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学生能发展自己的个性、潜力与爱好,为优秀学生脱颖而出提供有利条件。”[2]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高校应丰富教育管理的内涵,确定合理的教育目标、教育形式和办学规模,注重实施通才教育,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发展新型的教育管理模式和教育形式,形成高效的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和面向社会的自主办学机制,以实现自身良好的积累与可持续发展。

(二)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制度创新是高校教育管理的必然选择。高校可合理分权,实行校、院、系分级负责制,增加院系的权力,使决策更为开放和透明,管理更加有序;采用先进的绩效管理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优胜劣汰制度;创新学术管理制度,提高教育效果,培养高质量人才。在教学管理创新方面,高校教学管理部门要改革教学管理体制,实行严格的制度管理。首先,为适应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要,高校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实行学分制和选课制,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其次,基于各学科、各层次、各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完善培养机制,确立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可“根据各种不同的需求确立不同的培养目标、质量标准、培养模式,既要有完整合理系统的‘套餐式’教育,又要有灵活方便多样的‘菜单式’教育,以此来满足各类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4]。再次,改革教学管理手段。在信息化大力发展的今天,高校可利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管理手段,提高管理质量。

(三)创新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施教育管理的具体保障。为此,高校必须创新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从根本上确保教育质量。首先,建立全方位的目标评价体系。科学的评价目标、全方位的评价体系和完整的评价制度有利于形成全面管、全面教、深入学的激励机制。全方位的目标评价体系包括教育发展水平评价、督导评价、管理评价和学生发展评价。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评价活动,是一个多方面、连续不断的过程,范围广泛,涉及到学校工作、教师教学质量、学生身心发展等多个方面,包括社会发展评价、督导评价、管理评价、教学评价等评价环节。其次,完善涵盖学生思想品德、身心素质、学习成绩、劳动素质、个人爱好等的考核评价机制。再次,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工作评价体系,提高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积极性。教师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难点和关键,对教师的工作评价考核应侧重于德、能、勤、绩等方面,辅以学生的测评和学校评定。在构建教师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学校要根据自身的教育目标、教师的工作任务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体系和评价标准,既注重考核指标的科学性,又注重管理的人性化,以此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潜能。

作者:王敏工作单位:宿迁学院学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