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类人才培育方式

时间:2022-07-02 10:50:08

艺术设计类人才培育方式

理工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支主力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工院校相对于其他专业院校来说更注重于学生动脑、动手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艺术设计专业更应如此。然而,在我国的大多数理工院校中,艺术设计专业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都是附设在其他相关专业里面或者完全参照美术、机械制图等专业的课程设置并进行教学,多侧重于对学生进行机械制图、工程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方面能力的培养,而不注重对专业学生进行形态训练与表达、动手制作方面的教学。有的理工院校开设艺术设计专业后引进了大批美术教育的教师,开设的艺术设计专业照搬美术院校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由于受到美术教育教学体制的限制,学科划分模糊、人才培养定位不准。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工作室制”等艺术设计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设想,以供广大教育同仁参考,相信对研究理工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等的改革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理工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培养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学以致用的人才,是我们理工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艺术设计产业的迅猛增长,社会对于高技能、高智商的艺术设计实用型人才的渴求与日俱增,但是从各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由于受到美术教育体制和培养模式的影响,专业能力却不强,这是摆在理工院校艺术设计教育面前的一道亟需突破的瓶颈。

(一)教育理念不清

机械设计是一种理性的思维和精准的计算,美术设计围绕的是个人的审美意识中心,而艺术设计教学一定要结合市场需求,老师在教学前一定要做好市场调研,然后再有的放矢进行教学,不但老师要长期进行市场调研,专业学生也要长期进行市场调研,要走出校门,走进企业,每次调研后都要做好详尽的记录。老师还要注意引导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了解人们的审美思想以及消费观念,根据不同的审美思想和不同的审美观念设计出符合大众需求的新颖产品,不可以随心所欲。艺术设计是一门严谨而理智的科学,世界上没有不受限制的设计。而我国很多的专业院校对机械制图、美术教育、艺术设计教学的方法混乱,概念不清,专业划分模糊,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专业不明、思想含混,进入社会也难以胜任设计师的工作。

(二)缺乏实践能力

艺术设计专业要求学生不光要学会书本中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动手实践的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社会与市场需求,然而目前我国许多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却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培养模式完全与市场的需求脱节,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弱,缺乏实际的应用能力,因此将来毕业后也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三)缺乏创造性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电脑的普及应用等,各种设计类的软件也在开发和运用,在设计教学过程中,电脑软件的应用渐渐取代了动手造型的训练,学生都产生了惰性,缺少了动手锻炼的机会,很多需要动手操作设计的作品都通过电脑软件程式化处理了,设计出来的作品都是生搬硬套的,缺乏创造性,从而制约着学生自身艺术潜力的挖掘和设计思维的调动,学生的创新能力自然得不到培养。

(四)教育的设施设备、师资力量投入不足

国家在高等院校教育方面投入的不足,致使教育按产业来办,把教育推入了商品市场。艺术设计教育要求投入的方面很多,包括高科技设备的投入、师资力量的投入、教育科研经费的投入等,而很多艺术设计专业院校的经费却严重不足,因此目前要想达到优质的艺术设计教学是相当困难的。

二、理工院校艺术设计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的思考

(一)教学模式的调整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理论性、专业性很强的专业,该专业注重于对学生造型艺术,审美意识、创意设计、品位格调和素质涵养的培养。艺术设计专业与社会实践结合非常密切,因此理工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要根据自己专业的特色,设置教学内容,开设适应性强的专业课程,培养目标要明确,应探索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求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例如,在大学一年级课程教学中尽快让学生掌握Photoshop、AutoCAD、3dsMAX等计算机辅助类课程,这些知识都是专业学生以后学习相关知识的起点,这一点非常关键,老师要强化这些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注重这些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为整个大学阶段的专业知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还可以采用“WORKSHOP互动”的教学方式,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师生间进行良性互动,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勇于实践,勇于创新。

(二)建立“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

1.什么是“工作室制”“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工作室为依托,在真实的环境中,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以完全准就业的形式完成课程教学任务,使教学课程项目化,教学内容真题真做。这种教学模式在国外已较为盛行,德国魏玛建立的国立包豪斯学院“知识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的教育体系至今仍影响着世界设计教育,在欧洲一些艺术设计学院的教学过程中会专门聘请行业技术人员负责学生技术方面的教学。欧洲的艺术设计水平一直领先于世界,这和他们的自身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分不开的。近年来,国内有不少高职院校也在试行欧洲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建立“工作室制”的必要性我国正在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迈进,艺术设计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前景广阔。艺术设计已经成为适应市场需求的热门专业,这就要求艺术设计专业能够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才。由于艺术设计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开展的比较晚,教学时间短、教学经验少,传统教学体系的痕迹比较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不被重视,教师以组织学生外出参观为实践教学的主要途径,不重视校内实验室的建设,致使艺术设计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严重脱节,学生的实践能力非常薄弱。按照应用型理工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专业教学中,可将一节课的教学由原来的讲授为主,转变为讲授、交流、实践、巩固提高四个阶段,帮助学生建立信心,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作灵感,培养出能适应多样化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要实现这一要求,非常有必要借鉴欧洲的教学模式,通过改善教学模式来培养专业人才已经成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和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复合型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方法。

3.“工作室制”中的师生角色转换在创立“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时,工作室教师可以由校内教师和企业设计专家两部分人员组成。校内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较高的实际设计项目操作能力,而对专任教师的培养是整个体系得以实现的基础,引进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是学校与社会沟通的优质通道,学生则以准员工的身份参与实际设计制作生产过程。通过这样的实践,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强调教师和学生交互式、互动性的教学。在“小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主性和团队精神将得到训练。

4.“工作室制”的教学评价方法在教学评价上,可以通过评价学生项目设计作品水平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一是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制,侧重于让学生总结表达,总结掌握了哪些专业知识,提高了什么,分享自己所取得的学习成果;二是采用作品展示制,将一门课程完成后,把学生所做的项目设计作品都集中展示出来,可起到交流学习、相互促进的作用;三是采用客户选用、参赛获奖、投标中标制,学生的最终项目设计作品能被客户选定使用、或参加社会各类设计大赛荣获奖项、或参加投标项目被中标都是最客观的评价标准。学生的成绩评定和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都可从以上三个方面来进行。通过教学水平评价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促进教师认真教学,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三)扭转学生的思维模式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社会竞争更激烈,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面临着严峻挑战,理工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主要是培养工程型的应用艺术设计人才,理论基础强、专业口径宽是理工院校的最大特色,这些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为社会未来的发展培养出更多专业的、综合素质全面的应用型人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是理工院校培育艺术设计实用型人才的新任务。大学一年级是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知识的起点,对学生以后的专业知识学习以及毕业后面向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都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大学一年级我们就要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动脑、动手能力。大学一年级是刚刚进入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转变期,也是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的“转变”期,谁转变的快,谁就能先进入专业学习状态,成功率就高。抓“转变”应该成为理工院校艺术设计实用型人才教育的又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长期的教学探索,我们深知只有理论联系实践,适应市场需求,按照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特色模式教学,把艺术与设计、技术、制作相结合,才能培养出适应时展、社会需求的专业设计人才。理工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还要我们在摸索中继续前进,需要我们不断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进一步改善办学环境、完善教学设施、增加实验设备,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强化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使学校的教学目标与社会岗位的需求趋向一致,这样才能逐渐形成一套良好的、完善的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