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改革的困境与突围

时间:2022-10-23 02:37:50

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改革的困境与突围

一、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

何谓“师范教育”?长期以来,我们将培养新教师的教育称为师范教育。而教师教育是“培养师资的教育”,即“培养和提高基础教育师资的专门教育,包括职前培养、初任考核试用和在职培训”。在我国,师范教育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经历了风雨的洗礼,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功不可没。但是,由于师范教育内部弊端凸显,问题突出,加之受到国外终身教育思想和教师教育改革的影响,我国的师范教育也开始打开窗户,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步向教师教育转型。何谓“教师教育”?2002年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诠释了“教师教育”的内涵,指出教师专业发展,不仅需要通识知识、学科知识、教师教育知识,更应该是三种知识的融合与贯通,以及三种知识形成的较高的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其中,通识知识是基石,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师教育知识是在通识知识基础上的教师教育专业知识体系,是教师教育专业的核心知识,是培养与造就学科教育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三种知识相互融合、相互促进。除教师专业知识之外,教师教育还特别强调要把新任教师的入职训练和职后的继续学习与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然而,教师教育替代师范教育不仅仅是话语上的简单转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教师教育实践中的理念、层次、结构、体系等方面的深度改革。由于制度性障碍以及路径依赖,师范院校特别是承担着地方教师教育人才培养重任的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改革困难重重,必须进行创造性的改革,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改革正是在这种形式下进行的改革举措之一,以担当起新形势下基础教育发展对教师教育提出的挑战。

二、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改革的制度性障碍

地方师范院校是指由各省或各市建立,以承担地方教师人才培养为任务的高等教育机构,是我国地方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然而,地方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改革中面临的制度性障碍却成为制约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改革的困境,只有廓清这些制约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改革的制度性障碍,发挥制度创新的功能,才能更好地推进教师教育改革。

(一)制度性障碍之一:教育主管部门制度欠缺,政策收放不当导致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改革困难重重

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制度欠缺,对教育事业单位存在着“一管就死,一放就乱”收放不当的现象。一方面是统得太死,而另一方面却放得太松。在当前教师教育改革进程中,教育主管部门对承担教师教育的机构缺乏自上而下的宏观指导与统一规划,致使教师教育机构存在着不确定性,培养和培训教师应由哪些机构和组织来实施就是一例典型案例。例如,从1999年开始不仅师范院校可以培养教师,其他大学也可以培养教师,教师教育由封闭型走向开放型。许多师范院校变成了综合大学,而很多综合大学并没有教师教育的师资力量和研究积淀却开始开设师范专业。顾明远就认为,这是我国师范教育改革犯下的错,走的弯路。由于教育主管部门的制度欠缺,不仅导致整个教师教育体系偏离轨道,在教师教育机构内部,要么配套管理制度制定太死,要么只发文件,管理制度制定不跟进,导致师范院校,特别是地方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改革过程中要么束手无策要么手足无措。例如,许多师范院校,特别是地方师范院校在2000年我国教师资格制度全面实施和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之后,在没有任何具体措施和制度的前提下,对教师教育改革并没有清晰的认识,或者说,院校领导层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导致师范院校,特别是地方师范院校没有设置专门实施教师教育的一体化机构,教师教育资源仍分散在从事各项相关工作的学科专业院系和机构。许多地方师范院校设立的所谓“教师教育中心”“教师实训中心”“师资培训中心”等流于形式,并没有在教师教育中发挥应有的功能。作为民间机构自发组织的“教师教育联盟”、“区域教师教育联盟”以及缔结的校外教师教育机构、中小学合作伙伴关系等居多是有头无尾,或者流于形式,仅是一副空壳而已。

(二)制度性障碍之二:地方师范院校内部职前教育、入职教育与在职培训管理制度混乱,多头并行

内部制度混乱,管理多头并行现象在地方师范院校中主要体现在地方师范院校内部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与在职培训机构混乱,条块分割。教师教育是融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与在职培训的一体化教育,履行这种教育的体系是教师教育体系,它是当今地方师范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教育的核心在于“将教师的成长与发展视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为教师提供持续的培养和培训,使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受到连贯的、符合其阶段发展特点的教育。”地方师范院校居多是在原有的师范学院或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通过合并地方广播电视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成人培训学院形成的区域性师范院校。合并之后的原广播电视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成人培训学院成了地方师范学院下设的一个处级单位,继续承担着原来的广播电视教育、成人教育等相关工作,除了利用地方师范院校本部师资资源和校舍外,几乎与地方师范院校本部很少有业务来往。随着我国教师专业化进程的推进,地方师范院校所承担的教师在职进修的各类培训工作也越来越多,尤其是2010年期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国培计划”)的实施,更使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变得更加突出。教师教育的职前教育由校内各个院系承担教育工作、入职教育由师范院校和基础教育分别承担,职责不明,对于全日制在校生仅体现为短暂的教育教学实习、在职进修由培训机构承担,这样的三足鼎立现象一方面导致校内管理多头并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导致教师教育的三个环节完全脱节,毫无关联,在职培训流于形式,入职教育无从谈起,职前教育沦为终结性教育。

(三)制度性障碍之三: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职前教育人才培养的管理模式条块分割,责权不清

地方师范院校的管理一般采用二级学院管理模式,以学科专业的不同将学生分为不同的院系来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教学,而培养模式一般采用二级学 院分段管理。例如,一般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组成,三个模块的课程分别由不同的学院配合完成,但是在各个学院完成不同模块课程设置中存在着各自为政的现象,导致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整个大学学习处于割裂状态,这种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势必在教师教育课程理念、教师教育知识的融合度等方面缺乏系统性、持续性,从而无法达到教师教育所要求的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目标。地方师范院校内部教师教育一体化结构缺失,各个独立的二级学院和教育科学学院之间没有制度化的沟通协调机制,使得在课程设置上不科学、不统一,教学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宜性不强。这和教育部2011年10月8日正式颁发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相去甚远,因此地方师范院校应迅速行动起来,打破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管理上的条块分割,科学设置师范教育类专业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在师资配备上,学科教学论教师无从归属,教师教育工作被人为肢解得七零八落,教师教育工作者因归属不同院系而导致工作报酬分配不均,从而教师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和热情不高。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机构缺失、机构分散必将导致教师教育改革步履维艰,收效不高。这种条款分割、多头管理并行的管理体制导致教师教育改革的推进步履维艰,特别是教师教育体系中的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更是管理混乱,导致整个培训过程流于形式。例如,在某地方师范院校,每逢假期教师在职培训时,校园里随处可见代替上课、代替点到、代替做作业和代替考试的小广告。前来参加培训的老师只需支付相应费用,就可以高枕无忧,轻松拿到培训结业证书。试问,这样流于形式、没有任何价值的培训有何意义?

三、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改革的突围

针对以上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改革的制度性障碍,综合考虑地方师范院校转型发展的意向,我们认为教师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教育的一体化,而教师教育改革一体化改革同时呼唤着地方师范院校的变革和转型。所谓教师教育一体化是对教师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进行全程的规划设计,把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教育的渠道打通、融合,建立起教师教育各个阶段在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既有所不同,又具有共性和相互衔接性,既有侧重,又有内在联系的教师教育体系。

(一)宏观层面的突围: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地方师范院校加大力度深化教师教育一体化观念的认识与顶层制度的建设

观念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当中形成的对事物的总体的综合的认识,观念更新与否是区分旧观念与新观念的分水岭。在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这个系统性工程中,观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观念的树立是以教育主管部门为代表的政策制定者、以地方师范院校为代表的政策执行者和教师本人为主体的多重任务。教育主管部门首先应坚定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的信念,抓大放小,在宏观上加强指导与统一规划,制定指导性政策,让教师教育改革的执行者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方面,特别是在入职教育方面,管理部门要加紧制度的出台,目前入职教育在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中是一个空白地带,同时也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教育管理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理顺多头关系,制定相关标准,积极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作为政策执行者的地方师范院校由于历史原因,一直闭门办学,局限于教师职前教育的培养模式,而将在职培训仅仅归口于培训学院这个二级部门。这是因为在地方师范院校部分领导和教师的头脑中并没有形成教师教育的理念,更没有将其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之中。教师教育一体化是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定要戒骄戒躁,不能厚此薄彼,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和完善一个体系完备、机构合理、内容科学、管理得当、培养培训衔接连贯、运行有序的教师教育体系。

(二)中观层面的突围:改革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内部管理体制,加快制度建设

在地方师范院校内部教师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院校上下认识到教师教育改革是革除地方师范院校师范教育弊端的关键所在,设置教师教育专门的机构,加强教师教育改革建设,重新理顺部门体系归属与定位,整合原有的“教师教育中心”“教师教育培训中心”“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进行资源的重新分配,责权利的再次理顺,集全校上下之合力,构建起一个科学合理、开放自主的教师教育一体化机构。同时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法规,用强制性的法规和政策来规范学校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在加强地方师范院校内部制度建设的同时也要关注的制度建设和规范。教师教育一体化不仅仅是高校自身的职责所在,也是中小学的职责所在,因此,将中小学引入教师教育一体化这个开放、持续和统一的体系中是题中应有之义。搭建中小学和大学的教师教育一体化平台的重任非地方师范院校莫属,将中小学和大学的互动合作制度化、规范化,杜绝形式化,这一重任需地方师范院校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方可收到应有成效。这是解决教师教育的入职教育以及在职培训存在问题的一剂良方。中小学—大学教师教育联盟或者合作共同体的搭建,促使地方师范院校走进中小学,了解中小学教育的根本需求,同时也促使中小学走进大学,支持大学更好地完成教师教育的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

(三)微观层面的突围:加快教师教育培养目标、课程、管理、师资等一体化的改革

教师教育培养目标、课程、管理和师资等的一体化改革不仅包括职前教师教育培养目标、课程、管理和师资等的一体化改革,而且包括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环节的教师教育培养目标、课程、管理和师资等方面的一体化改革。职前教育目前研究成果已经很多,在此就不再赘述,本文仅在教师教育体系中的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方面做浅薄论述。教师教育的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是教师教育一体化的重要方面,建立教师教育的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培养目标显然成为解决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难题的前提。综合不同国家建立的教师入职和在职培训培养目标,笔者认为,我国教师的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培养目标应涵盖职业价值观、教育实践、教育智慧三方面。同时,应加强教师入职教育的评估,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估体系。我国目前教师教育的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包括在校时的实习实训和离校后的集中培训以及在岗培训三种形式。集中培训课程内容一般包括师德教育、形势教育、法制教育、教育教学理论培训等。这样的培训授课形式居多是教授法,往往流于形式,很难收到应有的效果。建议不拘一格地开拓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课程内容,开发校本课程,注重实践成效,鼓励教育反思,争取使初任教师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型教师,同时通过在职培训培养一批教育骨干和精英。在教师教育的入职教育与在职培训的管理和师资方面,需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教育培训机构、大学的教育科研机构或培训机构和中小学相互配合,因此,建议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成立“教师教育共同体”或者“教师教育合作平台”,在“教师教育共同体”“教师教育合作平台”系统内的相关院校、单位严选教师教育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的师资力量,以教育主管部门为纽带,把中小学和大学以及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纳入这个开放的合作共同体,并且逐步制度化、规范化,从而稳步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

作者:崔玉华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