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继续教育模式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11-30 10:56:42

成人继续教育模式及对策研究

摘要:“互联网+”即互联网与各行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成人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独有的特点更易于与互联网进行深入融合。特别是在“学分银行”构建方面,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更是为其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文对“互联网+”时代河南省成人继续教育“学分银行”构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根据国内外成功案例及经验提出相应的构建模式及对策,为河南省成人继续教育“学分银行”的构建提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成人继续教育;学分银行;模式及对策

一、“互联网+”与成人继续教育

2015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一时间“互联网+”作为国家层面的顶层规划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及研究的热点。面对“互联网+”的席卷而来,教育决不能坚守避战,而应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创新变革。“互联网+”计划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的优势,将互联网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深度融合贯通,创造出新的发展生态。由此可见,“互联网+”不仅仅是一个平台或者一种技术手段,更是一种思维及一种新的社会形态。随着“互联网+”在两会上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其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而来,在各个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影响力,而作为国家百年大计的教育只有顺应这一时代的潮流,不断地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持续地进行革命性的创造变化,才能走向新的境界。成人继续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同时也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一切教育活动,在互联网及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继续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就曾提出:要大力发展继续教育。这不仅是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发展需要。成人继续教育学习形式多样,并且更加注重学习者的自主性、个性化,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及相关管理也相对自由宽松灵活多变,因而更易于与“互联网+”相融合,两者可以说是相得益彰。

二、成人继续教育与学分银行

(一)“学分银行”的内涵。在我国“学分银行”最早是在2004年提出的,历经多年的不断探索与发展,其内涵也不断发生变化,从最初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到如今成为一种制度体系及管理模式。其作用范围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最初只在职业学校中,后来逐步扩展到终身教育领域。“学分银行”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名称,比如在英国称为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而在韩国称为“学分银行”制度。在我国多使用“学分银行”一词。关于“学分银行”的内涵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有着很多不同的理解,比较典型的有韩国学者对学分银行的定义:“学分银行”(CBS)是指借鉴或模拟银行的储蓄功能,对高中毕业或拥有同等学历的学习者,无论是通过正规还是非正规学习获得的多种学习成果,以学分的形式进行认证、积累,并允许学习者将学分按照一定标准“兑换”为高等教育学位(学历)的制度。国内学者鄢小平认为“学分银行”是指模拟、借鉴银行的特点,以学分为计量单位,对学习者的各类学习成果进行统一认证与核算,是具有学分认定、积累、转换和检索等功能的新型学习和教育管理制度。借鉴国内外对“学分银行”的定义,笔者认为“学分银行”的内涵是:一种模拟或借鉴银行的基本功能与运行机制,以学分替代货币,具有基础信息管理、学分存储、累计、认定、转换、兑换以及相关的学习者服务等一系列功能的教育管理制度,它从类型上分为国家型、地区型、区域型。(二)成人继续教育与“学分银行”的关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成人继续教育相比普通全日制教育,具有学习形式多样,注重学习者的自主性、个性化,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及相关管理相对自由宽松等特点,因而采用“学分银行”制度有利于各类教育沟通衔接,使学生能够更加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另外采用“学分银行”制度并依托互联网相关技术有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成人继续教育的主体是来自社会四面八方不同阶层、从事不同职业的社会人员,他们当中有很多出于种种原因没有机会接受普通高等教育,工作后他们意识到自身知识及能力的局限性,从而参加成人继续教育,他们非常渴望名校的优质学习资源及课程资源,通过“学分银行”制度,成人学习者可以使用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个性化”优质资源,解决学习资源短缺及学习机会不足的矛盾。互“互联网+”为成人继续教育“学分银行”的构建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依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可以为成人继续教育“学分银行”的构建提供技术保障。

三、互联网+时代河南省成人继续教育“学分银行”构建的问题

(一)学分认证的范围还有所局限,一般只限于同层次院校间的学分互认,不同层次院校间的学分互认几乎不可能,另外河南省学分互认基本只局限于区域间小范围内的合作,不像欧洲的学分转换与积累制度(EuropeanCreditTransferSystem简称ECTS)一样具有大范围的普适性。(二)缺乏“学分银行”的相关文件支持体系,在欧洲ECTS制定了大量文件及相关规章制度,确保欧洲“学分银行”实施工作中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过程都有可操作的文件及制度支撑。(三)“学分银行”的学分认证质量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评估认证力量不足、标准单一,评估认证体系缺乏灵活性及可操作性,更加缺乏对第三方认证机构的质量监督。(四)“学分银行”中的学分作为一种计算学生学习量的计量单位,还仅局限于正式的学历教育中的某门课程的学习量,并没有扩展到非正式的培训、技能学习等领域当中,既然学分作为一种衡量学生学习量的计量单位,就可以被用来衡量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及学习形式的学习量。(五)缺乏成人学习者先前学习的学分认证,成人学习者大都是已经参加工作的社会人士,学习与工作矛盾非常突出,而我国现有的学分认证并不包括学生先前通过非正式学习所获得的各种技能、知识及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使得成人学生在参加继续教育的过程中会产生重复的学习,从而加剧工学矛盾。

四、互联网+时代河南省成人继续教育“学分银行”构建的模式及对策

(一)采用联盟协议的模式,河南省开展成人继续教育的高校之间建立统一的、规范有效的规章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为河南省“学分银行”的构建提供可靠的制度及法律保障。纵观国内外“学分银行”的案例研究发现:不论是国家间、地区间还是区域间的“学分银行”的构建都离不开行之有效的相关规章制度及法律法规,例如韩国通过《终身教育法》、《教育基本法》等法律充分保障“学分银行”的顺利实施,日本通过《学校教育法》明确学分互认的合法性,我国部分高校区域性的“学分互认”合作,会制定一些相关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并促进区域间的学分互认。(二)河南省成人继续教育“学分银行”的构建可以采用先在小范围区域内分阶段试点实行,进而逐步扩展学分及学习成果互认的深度及广度的模式。这样“学分银行”及学分互认才可以一边积累经验一边稳步发展。(三)建立可信赖的第三方认证机构,为河南省成人继续教育“学分银行”的构建及发展提供质量保证。所谓可信赖的第三方认证机构既可以是政府机构成立的专门负责“学分互认”的类似“银行”的机构,也可以是河南省区域间合作高校之间的合作共同体,还可以是社会上可信度比较高的社会认证机构,不论哪种方式,都必须确保认证机构具有可信性、公正性、协调性、独立性。确保认证机构内部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储备,加强协调人的培养,为“学分银行”的构建提供人力保障。(四)建立一个满足“学分银行”所有功能的网络管理平台,为“学分银行”的构建及发展提供平台及技术保障,依托互联网及信息技术,建立一个具有学生基础信息管理、学分存储、累计、认定、转换、兑换以及相关的学习者服务等一系列相关功能的“学分银行”网络管理平台,既可以在现有平台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新的功能以满足“学分银行”的需要,也可以重新建设一个全新的专门的系统平台。(五)建立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高校继续教育及成人学历教育在线课程资源研发及共享机制,为“学分银行”的构建提供资源支持。河南省开展成人继续教育的合作高校之间既可以共建一些满足成教需求的优质课程资源,也可采用任务分配模式,根据每个合作高校不同的优势专业及特色专业下发课程建设任务,还可以采用项目申报模式,高校担任成人继续教育课程的任课教师可以将课程建设作为一个项目进行申请,项目获得审批后,按照规定的时间制作完成并由相关部门进行验收结项,也可以将这三者结合起来。制作好的课程资源要进行资源共享,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优质课程资源的覆盖面和利用率,降低课程资源建设及技术平台重复建设的成本,同时合作高校要在课件建设信息包裹、课件目录、课件开发、教材编写等方面实现共同进步、资源共享。

作者:史文佳 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郑礼平,玉石,王丹.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机制的研究[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6,29,(03):11-16.

[2]殷双绪,姚文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学分互认的典型案例分析及其实[J].中国远程教育,2012,(06):27-34.

[3]杨晨.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三大问题[J].中国远程教育,2012,(11):41-46.

[4]叶必锋.远程教育“学分银行”构建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2):04-09.

[5]林晓凤,安宽洙.韩国学分银行十五年:成就、挑战与未来[J].继续教育,2015,(03):42-49.

[6]陈娟.欧洲学分转换与积累制度及其对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7,28(25):88-91.

[7]鄢小平.我国学分银行制度的模式选择和架构设计[J].远程教育,2015,(01):30-38.

[8]郭富强.以联盟为基础的学分银行推进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远程教育,2015,(02):61-67.